鶯鶯

多用人名,通常指崔鶯鶯,古代小說《西廂記》主要人物。 另為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西廂邂逅戀人。 或為詩人何其芳的詩歌中虛擬人物。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鶯鶯》的成就,在於詩人借“痴情女子負心漢”平庸題材,表達了他對愛情本身的信念和執著。何其芳在1930年冬被清華大學開除後,滯留在“夔府飯館”達半年之久,他一邊補習功課,準備來年再考,一邊讀詩寫詩,與表姐的重逢,尤其是頻繁接觸產生的情感,使何其芳苦悶的心又變得開朗了。

鶯鶯來源

崔鶯鶯,同一個人,卻有兩個身份,三種性情,因為崔鶯鶯是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里的現實人物和文學形象,她在文學裡活了五百年。於是,有現實里的身份和文學裡的身份 。現實里的崔鶯鶯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西廂邂逅戀人。

崔鶯鶯,《西廂記》主人公。崔相國之女,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人),母親鄭氏。才貌出眾,品德雙佳。精絲繡女工,擅琴棋書畫。

詩歌人物

她出現在何其芳的詩歌《鶯鶯》里,一首戀人情歌綻放在少年懵懂的心上。一首戀人情歌讓人痴讓人醉!

文學中鶯的組詞

成語:

草長鶯飛 鶯歌燕舞 鶯聲燕語 鶯歌燕語 鶯儔燕侶 鶯飛草長 蝶意鶯情 鶯歌蝶舞

鶯飛燕舞 燕侶鶯儔 柳鶯花燕 歌鶯舞燕 鶯啼燕語 燕燕鶯鶯 鶯吟燕舞 燕語鶯聲

鶯閨燕閣 鶯期燕約 鶯吟燕儛 鶯猜燕妒 鶯巢燕壘 柳嚲鶯嬌 燕舞鶯歌 燕儔鶯侶

燕約鶯期 燕語鶯啼 燕妒鶯慚 遷鶯出谷 蜂識鶯猜 燕舞鶯啼

鶯鶯燕燕 yīng yīng yàn yàn (1).鶯和燕,比喻春光物候。 語本 唐 杜牧 《為人題贈》詩之二:“綠樹鶯鶯語,平江燕燕飛。” 宋 朱淑真 《謁金門·春半》詞:“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 元 張可久 《寨兒令·憶鑑湖》曲:“風風雨雨清明,鶯鶯燕燕關情。” (2).喻指眾多的姬妾或妓女。 語本 宋 蘇軾 《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詩人老去 鶯鶯 在,公子歸來 燕燕 忙。” 王文誥 輯註:“ 李厚 曰:‘ 唐 貞元 中,有 張生 者,遇 崔氏 女於 蒲 ,小名 鶯鶯 ……’ 宋援 曰:‘《漢·外戚傳》: 成帝 嘗微行,出,過 陽阿主 ,作樂。上見 趙飛燕 而悅之。先是有童謠曰: 燕燕 ,尾涏涏, 張公子 ,時相見。蓋帝每微行,嘗與 張放 俱,而稱 富平侯 家,故有 張公子 。’ 任居實 曰:‘或說 張祜 妾名 燕燕 。’” 清 雪樵居士 《秦淮聞見錄》:“ 玉墀先生 題 羅兩峰 《板橋遺蹟圖》云:‘談罷 羅 家《鬼趣圖》,去尋舊院影模糊,蘆根瑟瑟如人語,中有 鶯鶯 燕燕 無。’” (3)現在常用來指圍在某一共同目標身邊較多的年輕女子。(多含貶義)

鶯猜燕妒、鶯巢燕壘、鶯儔燕侶、鶯飛草長、鶯飛燕舞、鶯歌蝶舞、鶯歌燕語、鶯聲燕語、鶯吟燕儛 鶯啼燕語

鶯猜燕妒

比喻遭人猜忌

鶯巢燕壘

比喻妓院

鶯儔燕侶

以鶯、燕之成雙作對比喻情侶或夫婦

鶯飛草長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後以“鶯飛草長”形容明媚的春景

鶯飛燕舞

鶯燕飛舞。象徵春光明媚

鶯歌蝶舞

同“鶯歌燕舞”

鶯歌燕舞

亦作“鶯吟燕舞”。鶯啼如歌,燕飛若舞。形容春光明媚,萬物歡悅。亦喻形勢大好

鶯歌燕語

黃鸝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鶯閨燕閣

指婦女的閨閣

鶯期燕約

比喻男女私情的約會

鶯聲燕語

鶯聲嚦嚦,燕語呢喃。多用以比喻女子婉轉悅耳的語聲

鶯啼燕語

①鶯啼婉轉,燕語呢喃。形容春光明媚。②比喻女子悅耳的語聲

鶯吟燕舞

見“鶯歌燕舞”

鶯吟燕儛

見“鶯歌燕舞”

燕燕鶯鶯

比喻嬌妻美妾或年輕女子

草長鶯飛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後來多用“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蝶意鶯情

比喻愛戀春色的情意

蜂識鶯猜

見“蜂迷蝶猜”

柳嚲鶯嬌

柳絲垂,鶯聲嬌。形容春景之美

燕儔鶯侶

見“燕侶鶯儔”

燕妒鶯慚

形容女子貌美,燕見之生妒,鶯對之自慚

燕侶鶯儔

形容男女歡愛如燕鶯般諧和相伴

燕舞鶯歌

見“燕舞鶯啼”

燕舞鶯啼

燕子在飛舞,黃鶯在鳴叫。形容春光明媚

燕燕鶯鶯

比喻嬌妻美妾或年輕女子

燕語鶯聲

同“燕語鶯啼”

燕語鶯啼

①燕子、黃鶯鳴叫。形容春天美景。②比喻年輕女子嬌聲談笑

燕約鶯期

比喻相愛的男女約會的時日

何其芳的愛戀

真情似一江春水,汩汩地流逝,帶著數不盡的纏綿,繞著難忘的溫情,脈脈地遠去了!

無希望的愛是溫柔的

《鶯鶯》是一首融入民間傳說,帶有神話色彩的愛情詩。就其表達的浪漫故事本身,卻如詩人自己所說:“那首詩的故事平庸。”古今中外,抒寫“痴情女子負心漢”的愛情悲劇故事,數不勝數。何其芳沉迷於聞一多、徐志摩的詩風中,躍躍欲試之作《鶯鶯》被刊於《新月》三卷七期的矚目地位,不是《新月》主編換了人,不懂詩而僥倖採用的。《鶯鶯》的成就,在於詩人借“痴情女子負心漢”平庸題材,表達了他對愛情本身的信念和執著。為了愛就是死也無怨無悔,因為真誠愛情的信念並不會隨著有形生命的消失而動搖:“我相信他總要來到這村,/他來到的時候,/籍著那桃花的指引,/也很容易找到埋著的墳瑩。”這種對愛情的執著信念在何其芳至友人的信中,也有表現:“即使是沙漠,是沙漠的話,/我也要到沙漠去尋花,/尋來伴我墓中的生涯,/即使一朵,一朵都尋不著呀,/總有風沙來把我埋葬吧”(《即使》)。

何其芳在1930年冬被清華大學開除後,滯留在“夔府飯館”達半年之久,他一邊補習功課,準備來年再考,一邊讀詩寫詩,與表姐的重逢,尤其是頻繁接觸產生的情感,使何其芳苦悶的心又變得開朗了。他在與友人揚吉甫合辦的小型期刊《紅沙漬》發表的十二首詩,一掃《鶯鶯》情感的浮泛,而落在實處。“鄉情”、“傷春”和“織夢”,共同織成“幼稚的歡欣”,成了他這時寫詩的主鏇律。對故鄉的眷戀,是因為與表姐相逢而起,他鄉遇故友,鄉情自然會成為最初的話題。由此引發他與表姐對兒時的甜蜜回憶:

想起江南的夜曲,傾下屋檐,

夾著一網網雷聲,一刷刷電,

樓上樓下,我在雨中走遍,

走過你的門前,不準你聽見。

想起堤岸上,我們一排兒坐,

流金萬點,是月影掉下江波,

你們挨次說,我靜靜的聽著,

靜靜地睡著,望天上的天河。

想起你,想起你小小的溫存:

半夜裡醒來,一粒熒熒的燈,

悄悄地,恰象我夢裡的靈魂,

是你,不是窗角兒的那顆星。

——《想起》

面對現實,詩人要織一個“美麗的夢”,希望“夢象歌一樣有聲”,“聲聲跳著期待的歡欣”。初戀的歡樂盪去了現實籠罩的陰影,何其芳沉浸在初戀的蜜餞里。《那一個黃昏》真實地記錄了他當時的心情,渴望戀人的到來,久盼不至,於是一聲聲地呼喚戀人的芳名,一遍遍地抒寫戀人的名字,在念叨中進入夢中,戀人的聲音又出現在耳際。《昨夜》抒寫的惆悵是戀人中常見的,這種失意中仍有揮不去的甜蜜和溫馨。而寫於當年七月份的《夜行歌》,卻因詩人和表姐回家徵求父母同意婚事受阻而改變了詩的色調,少了歡欣,多了沉重,縱然仍有“黑暗遮不了草的香”的信念在抗爭,仍然籠罩著“黑暗”的陰霾。至此以後,《我也曾》、《我不曾》、《當春》、《青春怨》等詩篇,失落和傷感的辭彙比比皆是。雖然何其芳心中沒有完全屈服父親的反對,卻對自己與表姐的愛情結局漸漸喪失信心:“樹上的桃花片片飛墜,/夾在書內的也紅色盡褪。”(《我不曾》)“在你的青春里是不會開花。”(《當春》)“我的青春象花一樣謝落。”(《青春怨》)何其芳現實生活中的愛情之花凋謝了。他為此痛苦過,更多的是對愛情、青春和生命的思索。他迥異於其它詩人的是,愛的失落並沒有使它失望於愛情、青春和生命的本質,反而加深了對此的感觸、過濾與淨化,使之獲得自己獨特的美的體驗。

後來,何其芳把描寫自己愛情經歷的詩篇,稱之為“未成格調的歌”,把與表姐相愛受阻夭折的痛苦的體驗,稱之為“奇異的風”,正是這種“奇異的風”,才催生了他自己的光輝,“浮誇的情感變為寧靜、透明了。”“一種新的柔和,新的美麗”開始了。何其芳認為他的成熟之作,至此以後才“真正的開始。”

事隔十二年之久,何其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一長段路之後的1942年,仍然沒忘記他曾愛過的表姐揚應瑞。在何其芳看來,一切自然的東西都會消逝,“但那些發過光的東西是如此可珍,/而且在自己的光輝里獲得了永恆。”他在《想談說種種純潔的事情》里繼續回憶道:

我又曾沉默地愛著一個女孩子。

我是那樣喜歡為他做著許多小事情。

沒有回答,甚至於沒有覺察,

我的愛情已經如十五晚上的月亮一樣圓滿。

事實上,何其芳難以忘懷的女孩,如今早已做了母親。但在他的心裡,愛情的圓滿與否,不在於形式的結合,而在於是否長駐心間。即使與揚應瑞的愛情之花未曾結果何其芳也未就此失望,愛情的真正含義在於身心的投入。他深愛過,並且對愛情本身依然滿懷信心:心中有愛,地上就開花,天上就鑲嵌了滿滿的星星。正因為詩人如此真誠地對待愛情,對待青春和生命,他的愛情詩就別具風味,在酸澀中貯滿了甘甜。

崔鶯鶯

元代王實甫著古典戲劇《西廂記》中崔鶯鶯簡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