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蟬

竹蟬

昆蟲名,為同翅目,蟬科。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主要為害毛竹。若蟲在地下刺吸竹鞭、鬚根及鞭上潛芽。被害竹鞭形疤狀凹陷和孔洞,潛筍芽萎縮或腐爛,出筍量下降;成蟲刺吸枝條汁液,造成枯枝,竹材變脆。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學名:竹蟬
別稱:大竹蟬、竹知了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綱:昆蟲綱
目:同翅目
科:蟬科
分布區域: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38-50mm,雄蟲略大;翅長過腹,長48-59mm,雌蟲略長。體儲綠兼褐色,腹部黑褐色,體被白粉及金黃色細短毛,以腹部為多。雄蟲發音器發達。
卵  
長2.48-2.82mm,梭形,乳白色。
若蟲
體長29-37mm,棕褐色。初孵若蟲長1.8-2.3mm,乳白色,前足開掘齒部分略呈紅色。老熟若蟲複眼乳白色,額、體密生棕色剛毛,足開掘因部分黑色。

發生規律

浙江約13年3代,以各齡若蟲在土穴中及卵在枯枝中越冬。卵於6月底、7月中旬孵化,在枯枝中約11個月,孵化前複眼變紅再變黑色,初孵若蟲蠕動出產卵孔落地人士,小若蟲刺竹鞭鬚根吸收汁液,3齡若蟲轉移到竹鞭兩側做土穴,1穴1蟲,吸取竹鞭汁液,每個穴有氣孔與地面相通,氣孔直徑10-32mm,土穴深4-45cm。若蟲活動遲鈍,有假死性,好鬥,兩蟲相遇,必有1蟲斗傷或斗死。若蟲在土中生活約12年,於6月底至8月中旬,由氣孔爬出,在地面雜草、枯枝及竹桿基部脫皮羽化,多於19-23時羽化。清晨飛到竹冠下的竹枝上停息,進行補充營養。約7-8天后交尾,雌雄均可以多次交尾,經2次交尾後,於竹枯枝上及林中雜木枝上產卵,每枝有產卵孔3-67個,每雌產卵380-700粒。成蟲每天清晨傍晚均有規律地鳴叫,易驚,有趨光性。8月中旬林中成蟲終見。天敵有梗束菌,又稱蟬花,是有名的中藥;鏇小蜂、履甲。

防治方法

加強竹林管理
及時中耕鬆土,科學肥水,合理砍伐,保持適當密度;注意竹林衛生,及時剪除枯枝及為害枝,集中燒毀,減少蟲源,也可在成蟲產卵盛期,掛枯枝誘成蟲產卵,於8月後將所掛枯枝及竹上枯枝一起採收燒毀。

誘殺成蟲  

 
根據成蟲趨光性,於成蟲盛發期設定黑光燈進行誘殺。

藥劑防治  

 
每年4-9月是竹蟬活動和若蟲孵化季節,用0.5-0.6%濃度的氧化樂果,每公斤用量0.75-1.5kg加水225kg噴灑林地,每隔7-8天噴灑一次,連續2-3次,或每株竹根注甲胺磷1-2mL以消滅若蟲。

常用藥劑

氧化樂果、甲胺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