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電影]

《開國大典》[電影]
《開國大典》[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影片《開國大典》用俯瞰歷史的視野,將龐雜的歷史提煉和概括為一部波瀾壯闊英雄史詩,把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誕生用膠片再度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影片用紀實的手法展現了開國大典這一歷史的瞬間,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蔣介石、宋慶齡等100多位歷史人物的風貌。

基本信息

電影《開國大典》演員名單

古月——毛澤東 孫飛虎—蔣介石

黃凱——周恩來 邵宏來—李宗仁

劉懷正——朱德郭法曾—劉少奇

路希——任弼時智一桐—張治中

劉錫田——陳毅 盧奇——鄧小平
傅學誠—劉伯承 祝普恭——粟裕葉慶林—湯恩伯 肖慧芳—宋慶齡 丁笑宜—彭德懷
田甬———林彪 林中華—羅榮桓 朱德承—齊正雲 陳國典—蔣經國石維堅—葉子龍
劉之冰—毛岸英 肖揚——米高揚 張安安——江青

劇情簡介

1948年底,毛主席、黨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揮了舉世聞名“三大戰役”,除夕夜解放了西柏坡。鄉親們歡慶勝利,毛主席、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來到鄉親們中間,此時蔣介石官邸舉行聖誕夜宴會,國民黨要員們木然地聽著張群宣讀蔣介石《新年文告》。我軍“三大戰役”不斷取得勝利,國民黨軍隊連連受挫。蔣介石迫於形勢,推出李宗仁作代總統。為了保護古城北平,毛主席、黨中央多次做國民黨將領傅作義工作,希望率軍起義和平解放北平。經過大量工作,傅作義終於認清形勢,順乎民意。蔣介石宣布下野,悽然地飛離南京但完全拋開了李宗仁,對重要檔案和人員進行了安排。受史達林派遣,特使米高揚秘密訪華,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熱烈歡迎。一個月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我黨政機關遷移北平後,蔣介石更加不安,被噩夢驚醒後,蔣介石被告之:北平正舉行閱兵式。接著周恩來與張治中開始了國共和談,進展甚微。毛主席發出了“向全國進軍”命令,打響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渡過了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人民解放軍占領了總統府,鄧小平和陳毅進入南京,並制定了《入城守則》。蔣介石最後一次拜別蔣母墓,一家老小登上“太康”號悄然離開了大陸。進入北平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起義將領程潛也接待了湖南來的老鄉。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為開國大典做了最後準備工作,9月30日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時毛主席在神聖禮炮聲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們歡聲雷動整個廣場沸騰了。

主要演員

古月

特型演員

古月古月

古月(1937~2005),古月原名胡詩學,其姓氏拆開來為古月。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1937年出生於湖北漢口。1949年參軍,1978年被葉劍英元帥親自圈定為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
從影二十七年間,古月已在87部影視作品中出演了毛澤東。2001年3月1日,中央軍委為專業技術三級以上的文職幹部佩將官金色帽飾帶,扛將官柏枝,並配備工作用車。由此古月成為“文職將軍”之一。作為中國最形似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古月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演主席是我終身的任務,我會一直演下去。現在我最想演一些鮮為人知的老年毛主席的形象,包括文革那段時間。因為這段歷史不能空白,我們要對後代負責。”
2005年,古月在廣西臨桂縣參加“中國電影百年走近臨桂暨臨桂縣影視之家基地破土動工奠基儀式”期間,因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於7月2日23時09分在廣東三水人民醫院去世,享年68歲。以前從未有過心臟不適症狀。

孫飛虎

中國電影演員。1941年生於上海。1964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後至貴州省話劇團任演員。1985年任西安電影製片廠演員。1981年,孫飛虎因在影片《西安事變》中成功地扮演了蔣介石一角,而榮獲新時期電影十佳演員獎和第二屆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1989年在影片《巍巍崑崙》(上、下)中扮演蔣介石獲第十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孫飛虎還先後在影片《女刺客》、《錯位》、《東陵大盜》、《龍雲與蔣介石》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1990年《開國大典》中,因扮演蔣介石獲當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1994年孫飛虎又因在《重慶談判》中再次成功扮演蔣介石,獲當年《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男配角獎。因扮演電視劇《少帥春秋》中的蔣介石獲第二屆電視十佳演員獎。

背後故事

陳正青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天安門舉行了開國大典,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共和國成立。這一天的意義,遠遠不是本文能夠闡述的。記錄著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已經有了很多文獻史料,在這眾多的文獻史料里,我們自然會想到那幅命名為《開國大典》的新聞照片。由於這張照片本身具有的新聞價值和史料價值,因而,它在中央歷史博物館、新華社檔案館、眾多的大型紀念畫冊、正式紀念場合,都有著無可取代的歷史地位。

《開國大典》(陳正青攝影)《開國大典》(陳正青攝影)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這一天,天安門廣場成為人的海洋,紅旗的海洋。擔負天安門城樓上主席台攝影的有陳正青、楊振亞、侯波三同志。陳正青分工拍攝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照片,承擔主要發稿任務;楊振亞則拍攝閱兵場面和遊行隊伍全景;侯波是中南海攝影工作者,沒有發稿任務,主要是為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拍攝圖片資料。”(《中國記者》1999/10)“下午3時整,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軍樂隊奏起《義勇軍進行曲》,毛主席走天安門城樓主席台中央,以莊嚴宏亮的聲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陳正清不失時機地按下快門,定格這永垂千古的一瞬。
照片《開國大典》的作者陳正青(曾任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已故),湖南長沙人,是一位在戰火中鍛鍊成長起來的攝影家,他十九歲就離家投奔中國工農紅軍,二十歲入黨,開國之年三十二歲。北平和平解放後,他作為《東北畫報》特派攝影記者長駐在北平採訪。在當時有幸擔負這一光榮任務的青年記者中,陳正青年歲最長,參加革命最早,攝影經驗豐富,使用的攝影裝備較為精良,大家公推他擔負攝影的主力:主要人物的活動、會議的一些重要場面儘可能讓他多拍。陳正青果然不負眾望,開足馬力,為歷史留下許多極為珍貴的鏡頭:如政協會議上的《毛澤東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會場掛起第一面新國旗—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禮,毛主席首先執鍬破土》;如開國大典上的《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即《開國大典》),《朱總司令在開國大典上發布進軍命令》等等,都凝結了偉大的歷史瞬間,用照片書寫了新中國的誕生。
生平簡介
陳正青在抗戰伊始就投身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與後來著名於世的作曲家周巍峙為同窗摯友。建國前後,他一直在新華社從事攝影報導,拍過大量珍貴歷史鏡頭。‘文革’伊始,不堪凌辱,夫妻雙雙服安眠藥自殺。
陳正青其實是福建福州人,其父陳仲經是當時海內著名書法家,在晚清由幕而官,後來背棄清廷參加辛亥革命。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孫中山紀念館(即藏經樓)樓後迴廊上那肅整嚴正的“三民主義”書法碑刻,其中就有其手筆。陳正青在上海念大學時參加共產黨,後來背著父親在丁玲的幫助下毅然離家奔赴延安
但出身不好卻使陳正青在政途上不被重用,一直在西北戰地服務團戲劇隊當隊長。期間,他與周巍峙、王昆夫婦結下真摯友誼。建國前夕,陳正青在《東北畫報》工作,解放後調新華社攝影部。從延安到東北到北京,從抗戰到建國後,陳正青拍下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尤其是為 共和國的領袖們拍照,其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照片都為絕版。可惜,這些珍貴的史料在“文革”中全部被毀壞、散失。
陳正青的命運並不像他的作品《開國大典》那樣幸運與輝煌。
一九六六年夏末,年富力強的陳正青不堪忍受文化大革命極左路線的殘酷迫害與凌辱,在新華社住所與其妻何慧(新華社國際組長)一起憤然撒手人寰,留下四個尚未成年的孩子!
直到打倒“四人幫”後,陳正青、何慧夫婦才得以平冤昭雪,可惜斯人已去!

報導的幕後故事

《開國大典》新聞的采寫者、曾擔任新華社副社長的李普,回憶了這條新聞采寫的幕後故事。

毛澤東傳遞字條

1949年8月底,李晉奉命由位於武漢的新華社中南總分社調回北平新華總社。第一個任務,就是與另一位新華社記者李千峰一起,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10月1日天安門開國大典的報導。
10月1日下午兩點多鐘,李晉跟著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毛澤東宣讀完公告後,李晉上前向他要稿子。毛澤東指著一張字條叮囑說:“這個紙條你注意,千萬不要丟掉了,照此發表,不要漏掉了。”毛澤東宣讀的公告稿是鉛印好的檔案。當時沒有電腦,時間又緊,所以,臨時在上面別了一張用毛筆寫的字條。這份由毛澤東簽字並寫有批語“照此發表”的原件,後來就留在了李晉的手裡。

委員都寫上名字

原來,10月1日上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張治中建議,在《公告》里公布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名單。《公告》原稿中,只開列了主席和6位副主席的姓名,接著寫的是“陳毅等56人為委員”,其他55人都省略掉了。毛澤東當即明確表態:“好,把56名委員名字都寫上去,可以表示我們中央人民政府的強大陣容。”大家聽了都熱烈鼓掌。
在這份名單中,許多非共產黨人擔任了重要職務。6位副主席中,有宋慶齡、李濟深、張瀾3位;56位委員中,占27位,差不多一半。當時中國政治舞台上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奮鬥的知名人士,以及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的各方面各派的實力人物,可謂盡在其中。這在國內國際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影評

影片規模宏大、歷史人物眾多、歷史事件交替發生,都給如何把握帶來了難度,但是,領袖形象真實飽滿,思想內容深刻,都是在那個歷史條件下的難得一見的好作品。影片對革命對立面的人物,如蔣介石等也沒有進行臉譜式的簡單抑貶,而是將他們反歷史潮流,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順應歷史的發展,所以不可能不失敗的原因進行了藝術的闡釋

所獲獎項

本片獲第1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

油畫《開國大典》

董希文董希文

創作背景

1951年初,為迎接建中國共產黨30周年,中宣部、文化部決定舉辦一次大型的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並將這個任務交給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具體組織落實工作則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領導蔡若虹、江豐、王朝聞負責。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謀劃,同年7月,建黨30周年繪畫展如期舉行,這也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次風雲際會,湧現出一批如《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強奪瀘定橋》等深受人民喜愛的好作品,但令組織者感到有些遺憾的是,此次畫展儘管好作品不少,但作為慶祝建黨30周年的畫展,卻沒有一部作品能夠令人滿意地體現出共和國成立這一重大事件。為了彌補這個遺憾,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幅巨型油畫《開國大典》。中央美術學院領命後,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將這個任務交給當時只有37歲的中央美院教授、青年畫家董希文。

創作者簡介

中央美院把這個任務交給董希文並非偶然。董希文1914年6月出生於浙江紹興,杭州藝專畢業後,曾在敦煌臨摹壁畫達3年之久,其素描、油畫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尤其擅長革命題材及人物畫的創作。在此之前,他曾為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畫過像,天安門城樓上第一幅毛澤東油畫像便出自他及其學生之手。1949年,他還受命為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的英雄代表畫像,他創作的《北平入城式》等作品也受到了好評。而且,當年董希文在參加了開國大典後,也一直想創作一幅反映開國大典盛況的大型油畫作品,並為此畫了許多天安門歡慶場面的草圖。

評價

整幅作品構思宏偉,氣派非凡,喜慶熱烈,具有 “遠看驚心動魄,近看奧妙無窮”的藝術境界,完美地表現了中國

(圖)《開國大典》《開國大典》

新生的輝煌氣勢。畫家艾中信對此評價道:“這幅作品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穗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莊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兩次改動

作為新中國油畫史上的一幅鴻篇巨製,油畫《開國大典》的影響在美術史上和革命歷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此,這幅作品在新中國不斷變幻的政治風雲中也經歷了數次改動。

《開國大典》第一次改動是在“高饒事件”定性之後。當時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畫面中高崗的畫像。《開國大典》原作中的第一排領導人全是國家副主席,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使畫面不受損害,董希文在其他油畫上做了多次實驗後才動筆,刪掉了高崗畫像。事實上,這次改動對於整個畫面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害。董希文說:“這幅畫在構圖時,高崗就有擠在邊上的侷促之感,去掉他對構圖倒有好處。”

《開國大典》第二次改動是在正處於“文化大革命”風頭浪尖的1972年。由於劉少奇被林彪、“四人幫”一夥打成“叛徒、工賊、反革命”,這次改動就是要在開國大典中去掉劉少奇的形象,換上董必武的全身像。董希文雖然是搞美術的,但他卻深信劉少奇的清白。當“四人幫”在美術界的代理人通知他去改《開國大典》時,當時已身患癌症的他內心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他的女兒董一沙在回憶當時情形時說:“當時父親病痛難捱,但他心靈的痛楚則更為劇烈。為了減輕他的痛苦,哥哥要替他去改,他堅決不同意……”《開國大典》上沒有了劉少奇,董希文心中也從此對這幅作品多了一層牽掛。他說:“一個搞藝術的人對自己的作品要負責,要負責一千年……” 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親手將劉少奇的形象恢復在《開國大典》上, 他無時無刻不在等待這一刻的到來。當時,董希文的癌症已到晚期,為能挨到這一天,他親手刻了“抗癌”、“百折不撓”等印章,以鼓勵自己戰勝疾病。他對學生們說:“真希望再有20年……”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董希文最終沒能等到這一天的到來。1973年1月8日,董希文不幸逝世。臨終前,他還對沒能親手恢復劉少奇在《開國大典》上的畫像而感到抱憾不已

教學設計

一、預習:
1、字音:
臉(liǎn)頰(jiá) 佇(zhù)立(lì) 褡(dā)褳(lián) 難(nán)堪(kān) 瞟(piǎo) 過(guò)癮(yǐn) 賒(shē)欠(qiàn) 金(jīn)鑾(luán)殿(diàn) 松(sōng)懈(xiè) 惰(duò)性(xìng) 撣(dǎn)土(tǔ)
2、多音字: 看(kàn)相(xiàng) 相(xiāng)中(zhòng) 一(yì)年(nián)半(bàn)載(zǎi) 載(zài)歌(gē)載(zài)舞(wǔ) 噴(pēn)飯(fàn) 噴(pèn)香(xiāng)
3解詞:
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奄奄一息:形容氣息微弱,生命危險。龍盤虎踞:像龍盤著,像虎蹲著。公事公辦:按原則辦事,不徇私情。豈有此理:哪有這種道理。七嘴八舌:形容說話的人多,意見雜。聚精會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4收集有關開國大典及毛澤東的資料。
二、導入
背景簡介:一代偉人在他領導的人民和人民的軍隊,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取得了全國的勝利,迎來了開國的大典,那震撼人心的炮聲雖然難忘,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景象固然感人,在這些重大的場面中我們能感受到偉大領袖的非凡風采,但是,偉大領袖魅力,絕不僅僅在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中,在他們的一些細小事情上,同樣使人感到內心的震撼與不平凡。
三、默讀課文
四、請大家說說節選的戲劇情節中,共有哪四件感人的事。
討論後教師總結:1吃羊肉泡饃 2宴請程潛 3接待鄉親 4與兒子交談
五、分析四個故事表現出毛主席的哪些品質。
1、從這些事件中,通過語言對話可看出毛主席怎樣的精神品質。
(1)吃了東西,拿不出錢來,能賴帳嗎?好尷尬,最後只得由護衛人員把錢交了。這裡把他的平凡樸實可親可愛,與百姓平等的可貴品質表現得十分感人。你看他既不炫耀自己是主席,也不隨便搔擾百姓,只想走進民眾,了解民眾的想法。表現了他生活簡樸,平易近人的崇高品質。
(2)面對自己的鄉親要來打秋風攀親的時候,毛主席熱情接待,卻直言拒絕了他們提出的要求,說到成分他強調自家的成分應“公事公辦”的劃成富農。這些事件都表現了一代偉人那種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
(3)當兒子毛岸英的工作被安排在政務院的時候,毛澤東堅決不同意他要求兒子的權力只有一個,那就是勞動,而不是“浮在上邊”,這些事件都表現了他,不徇私情,嚴於律已的崇高品質。
(4)當他得知率部起義的程潛來京時連忙“親往車站迎接”在與程潛交談中得知當年要開除自己的張幹校長現在過日子艱難,但他是不計前嫌要“把他請到北京來住過一年半載”表現了他胸懷寬廣的大家風度。
至於山羊鬍子老人帶著鄉親們大老遠的來打秋風攀親把毛主席當皇帝“邁出方步,準備下跪”把中國革命的勝利看成是“毛家人坐天下”還要幫著“看著點”,並且還關心著“年號”、“封官”的事,這些描寫表現了這個農村老人純樸而帶有濃厚封建意識的特點,從而鮮明的襯出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嚴於律已大公無私崇高品質。總之,這些感人的平凡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是一個居安思危、嚴於律已不徇私情、不計前嫌大公無私、一心為國的革命領袖。
二、你還知道毛主席的哪些感人的故事呢?
(交流收集的資料)
三、寫點感想,談談在今天,毛主席的哪些品質我們還應當繼續發揚光大。
居安思危、嚴於律已不徇私情、不計前嫌大公無私、一心為公等思想品質都還值得我們永遠發揚光大。這樣我們的人民才會更團結幸福,我們的國家才更繁榮富強。那些自私沒有遠見心胸狹窄的人只有讓百姓貧窮而傷心失望,國家衰敗而滅亡,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啊。
四、完成課後練習:(參考答案)
1.四個小故事:1吃羊肉泡饃 2宴請程潛 3接待鄉親 4與兒子交談
2九叔的特點:帶著鄉親們大老遠的來打秋風攀親把毛主席當皇帝“邁出方步,準備下跪”把中國革命的勝利看成是“毛家人坐天下”還要幫著“看著點”,並且還關心著“年號”、“封官”的事,這些描寫表現了這個農村老人純樸而帶有濃厚封建意識的特點,從而鮮明的襯出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嚴於律已大公無私崇高品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