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折》

《大轉折》

《大轉折》描寫1947年6月30日至1948年3月29日,劉鄧大軍繼強渡黃河、鏖戰魯西南、挺進大別山之後,又歷經艱難險阻,衝破敵人重圍,轉戰大別山南北,終於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戰略任務,以傷亡近半的巨大代價,換取了解放戰爭的偉大戰略轉折。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大轉折》《大轉折》

導演:韋廉
編劇:姚遠 王玉彬
主演: 盧奇飾鄧小平,傅學誠飾劉伯承,古月飾毛澤東,孫維民飾周恩來,路希飾任弼時,王蘭武飾李達,郭連文飾楊勇,寧曉志飾陳錫聯,周廣大飾陳再道,孫飛虎飾蔣介石,徐光明飾顧祝同,田景山飾白崇禧,吳堅飾宋瑞珂,吳競飾宋美齡,秦昭飾蔣經國
簡介:八一電影製片廠1996年出品,描述了1947年中國革命處於危機關頭,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在極為艱難的戰爭環境中,實現了中央的戰略意圖,使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軍提前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故事。

製作背景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於上世紀末的《大轉折》 《大決戰》 《大進軍》系列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是中國電影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題材電影,可以與蘇聯的《解放》、 《莫斯科保衛戰》 、美國的《最長的一日》等同類型電影媲美。影片全景式地展現了解放戰爭中後期,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至全國大部分解放的那一段歷史。其中,《大轉折》講述的就是劉鄧大軍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艱苦歷程。  

劇情簡介

《大轉折》《大轉折》

1947年3月18日,國民黨軍隊占領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我陝北山東解放區空前規模的重點進攻,扭轉戰局,毛澤東從戰略高度出發,提出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以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相互配合,形成“品”字形戰略格局,經略中原,徹底改變敵我戰略態勢,為奪取全國勝利邁出了堅定而關鍵的一步。
為實現這一戰略思想,劉鄧大軍南渡黃河,在魯西南與敵人鏖戰,先後取得鄆城、定陶、六營集戰役的勝利。接著,又攻克敵重兵把守的羊山集。此時,頗感不妙的國民黨當局緊急調集35萬大軍日夜兼程撲向羊山集,並企圖利用當地連降暴雨洪水猛漲之機,襲擊我軍。面對嚴重的敵情、水情和黨中央發來的“陝北情況甚為困難”的電報,劉鄧徹夜未眠,毅然決定立即南下。部隊在連續作戰、疲憊不堪未及休整的情況下,冒著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過黃泛區,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別山英勇挺進,並勝利到達目的地。在大別山區,我軍不僅與國民黨軍隊周鏇戰鬥,安撫幫助因為支持革命而受到國民黨殘餘勢力報復的民眾,還要與革命隊伍內部的錯誤思想進行不懈鬥爭。在極為艱難的戰爭環境中,劉伯承鄧小平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希望讓給對方,表現了極為真誠與珍貴的戰友情誼。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堅持戰鬥,經歷了極其艱苦和令人難忘的戰鬥歲月,最後以傷亡近半的代價,實現了中央的戰略意圖,使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軍提前進入了戰略進攻。

內容梗概

《大轉折》《大轉折》

1947年夏,蔣介石重點進攻陝北解放區,中共中央被迫撤離延安。為扭轉全國戰局,毛澤東制定了兩翼牽制、中央突破的方針,由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實施中央突破,到敵人後方去,將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劉鄧大軍遵循中央部署,於6月揮師南下,渡過黃河。
蔣介石被占領延安的“勝利”所蒙蔽,不了解劉鄧大軍南下的真正意圖,命白崇禧和顧祝同圍剿,妄圖使劉鄧大軍有來無回。
劉伯承認真聽取分析敵情,鄧小平到前沿陣地觀察,共同指揮攻克曹縣、定陶、鄆城和六營集。在圍攻羊山集時遇到敵六十六師宋瑞珂部的垂死抵抗,我軍受挫。劉伯承親臨前線視察,看到因戰前偵察不細,致使戰士吃了許多苦,站在齊腰深的水中堅持戰鬥。鄧小平主動在向中央軍委作的檢討上籤字。經過研究劉鄧毅然臨陣換將,艱苦奮戰,終於取得勝利,生俘宋瑞珂。
面對陝北情況緊急,敵情日甚一日,部隊尚未休整,加上自然條件惡劣,水情嚴重,劉鄧二人各處一室,苦苦思索。終於劉伯承冒雨推開鄧小平的門,英雄所見略同,兩人默契地說出“走”字。不停留休整,繼續南下。
過黃泛區時,上有國民黨飛機轟炸,下面是泥濘水路,劉、鄧毅然決定打碎罈罈罐罐,炸毀重炮、車輛,輕裝前進,終於走出了敵人難以想像的四十里澤國。
戰士們高呼“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口號,英勇攻擊,突破敵人汝河防線,順利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
初到大別山,困難重重,北方戰士水土不服、飲食不慣;老鄉害怕敵人報復而疏遠我軍;因找不到嚮導而一再貽誤戰機;部隊內部產生右傾畏難情緒。針對這些,劉伯承、鄧小平召開大會,懲處了擅自拿老鄉東西的警衛團趙副連長;嚴厲批評了各種錯誤思想,統一了認識。
在敵人猖狂圍攻下,劉、鄧決定將司令部分為兩部分,“前指”留在大別山與敵人周鏇,“後指”則退到淮河以北,轉入外線作戰。經過激烈爭執,劉伯承終於讓步,鄧小平留在危險性更大的“前指”,雪地里,兩個戰友依依惜別。
嚴冬,鄧小平帶領四百多人的部隊在大別山腹地艱難地與大於他們幾十倍的敵人周鏇,牽扯住了敵人。使蔣介百的日子很不好過,他將失敗的責任歸咎於白崇禧,白崇禧忿然甩手不幹了。
由於劉、鄧在大別山做的許多民眾工作和南線三軍內外配合作戰的勝利,大別山解放區終於建立起來。
1948年春,劉鄧大軍勝利完成了躍進大別山的戰略任務。劉伯承、鄧小平這兩個久別重逢的戰友會師在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叢中,相互緊緊地握住了雙手。 

影片看點

《大轉折》《大轉折》

該片分為上、下集《鏖戰魯西南》和《挺進大別山》,是繼《大決戰》之後又一宏篇巨製。這部紀實性的故事片,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多角度、多層面,戰爭場面激烈、緊張。毛澤東、劉伯承、鄧小平等領袖人物扮演者都是為觀眾熟悉的演員。在拍攝羊山集戰役時,撇開對戰爭場面的描繪,選擇指揮部中劉鄧飲咖啡時的談笑風生,戰場的狀況則通過無線電傳達給觀眾,這種表現手法可謂匠心獨具,創造了獨特的情境和氛圍,凸現了劉鄧成竹在胸、運籌帷幄的大將風範。影片展示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思想和精神風貌,昭示出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戰略行動的歷史意義。


所獲獎頂

1996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韋廉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獎
傅學誠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飾劉伯承)
影片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電影技術獎(八一攝製洗印車間洗印)
1997年獲第六屆“解放軍文藝獎”
1997年第六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十六部之首)
1997年獲上海影評人“十佳優秀影片”獎
1997年獲上海影評評人“優秀男演員”獎(傅學誠飾劉伯承)
1997年獲第二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97年獲第十七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1997年獲第十七屆“金雞獎”最佳美術獎
1997年獲第十七屆“金雞獎”最佳煙火獎

影片技巧

1995年8月22日,總政治部主任於永波視察影片《大轉折》拍攝現場。1995年8月22日,總政治部主任於永波視察影片《大轉折》拍攝現場。

《大轉折》是故事片,但它傳達的又是一截實在的歷史,一截在中國現代革命戰爭旅程中顯得無比輝煌的歷史。
《大轉折》的故事,以劉鄧大軍的戰略行動為主線,兼顧兩翼的陳毅、栗裕兵團,陳庚謝富治兵團,經由劉鄧與白崇禧、王仲廉、乃至國共統帥部的軍事對壘,以縱橫交錯、複雜多變的情節網路,高屋建瓴地展顯了陝北與中原的戰略態勢關係。
《大轉折》在再現戰役或戰鬥的選擇及儘可能接近戰場史實的設計方面,確是動了一番匠心的。特別是在表現戰爭的形態或方式上,竭力迴避了與以往同類題材戰爭片可能產生雷同、甚至沿襲的模式化傾向。強渡黃河的場面是恢宏磅礴的,顯示了一種氣勢,一種頗能征服觀眾的戰爭力量及巨片氛圍;而魯西南戰役中的鄆城、曹縣、定陶等大仗,只是借用了蔣介石的一聲哀嘆,即“八天裡連丟三城!”所謂由“文”(文戲)而“武”(武戲)的情節設計,體現了影片編導者們以“巧打”的方式傳達戰爭過程的敘述特點。
《大轉折》以往重大歷史題材影片一般採用全景式、多方位展現歷史的表現方法,此片卻以劉鄧大軍的行動為主線,以塑造劉、鄧人物形象為重點,注意細節刻畫,而把全國戰場作為影片的大背景。首先影片片頭以一組緩緩疊化的老年鄧小平正在說話的鏡頭開始,配以他蒼勁的“聊聊天”的聲音,讓人感覺一位飽經滄桑,久經沙場的老人在開始給我們講故事,觀眾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接著影片以一組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量地圖的手、焦慮的眼睛、嚴峻的面部和正在用剃刀刮頭的大特寫鏡頭與毛澤東在陝北和蔣介石在南京活動的鏡頭交替出現,使觀眾能一開始就明白影片是從這個特定的敘述角度切入的,很快地進入到影片的規定情景去。
其次影片以劉鄧大軍行動為主線,運用大量篇幅來塑造劉鄧這兩個人物形象。劉鄧二人休戚與共,並肩戰鬥,影片不僅表現了劉鄧在政治上的志同道合,還著力發掘二人性格、氣質上的反差互補。在上集魯西南戰役之後,形勢險惡,困難重重,部隊在是留下休整還是立即南下的決策關頭,二人內緊外松,一言不發,只是在最後劉伯承拿定主意冒雨走進鄧小平的屋子,鄧問:“走?”劉答:“走!”只此一問一答,就將劉鄧二人的心靈默契充分表現了出來。
電影是拍出來的,好的構思離開了精心製作絕不可能變為受觀眾歡迎的精品。在《大轉折》近500個拍攝日中,置景師幾乎每天抬高壓水泵上現場,他們說,拍了二三十年電影加起來也沒有“下”過這么多的雨。片中的炸點以黃色炸藥TNT為主要材料,共消耗12噸TNT。攝製組成員冒著生命危險用這些炸藥拍出來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再現了戰火紛飛的戰爭場面。

歷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一屆 《紅色娘子軍》 | 第二屆 《李雙雙》 | 第三屆 《吉鴻昌》《淚痕》《小花》 | 第四屆 《廬山戀》《天雲山傳奇》《七品芝麻官》 | 第五屆 《喜盈門》《鄉情》《白蛇傳》 | 第六屆 《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 | 第七屆 《咱們的牛百歲》《十六號病房》、《不該發生的故事》 | 第八屆 《高山下的花環》、《人生》、《紅衣少女》 | 第九屆 《咱們的退伍兵》《少年犯》《日出》 | 第十屆 《芙蓉鎮》《血戰台兒莊》《孫中山》 | 第十一屆 《紅高粱》《老井》《原野》 | 第十二屆 《春桃》《寡婦村》《共和國不會忘記》 | 第十三屆 《開國大典》《本命年》《巍巍崑崙》 | 第十四屆 《焦裕祿》《龍年警官》《老店》 | 第十五屆 《大決戰》《周恩來》《過年》 | 第十六屆 《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楊貴妃》 | 第十七屆 《鳳凰琴》《重慶談判》《炮兵少校》 | 第十八屆 《被告山槓爺》《留村察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 | 第十九屆 《紅櫻桃》《七·七事變》《混在北京》 | 第二十屆 《紅河谷》《大轉折》《離開雷鋒的日子》 | 第二十一屆 《甲方乙方》《鴉片戰爭》《長征》 | 第二十二屆 《男婦女主任》《紅娘》《一個都不能少》 | 第二十三屆 《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國歌》 | 第二十四屆 《生死抉擇》《漂亮媽媽》《芬芳誓言》 | 第二十五屆 《25個孩子一個爹》《大腕》《法官媽媽》 | 第二十六屆 《衝出亞馬遜》《英雄》《鄧小平》 | 第二十七屆 《手機》 | 第二十八屆《張思德》 | 第二十九屆 《集結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