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大轉折》

《扎西大轉折》

紅色題材電影《扎西大轉折》再現了扎西會議前後紅軍長征的烽火歲月。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扎西大轉折》扎西大轉折

電影《扎西大轉折》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昭通市委宣傳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北京法宣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拍攝,劇本由吉林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著名編劇張笑天執筆創作,張夷非擔任導演。

電影《扎西大轉折》再現了扎西會議前後紅軍長征的烽火歲月。電影於2011年7月15日正式開機,攝製時間大約為6個月。計畫於2011年12月26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

主創人員

張笑天

導演:張夷非

主演:王霙、孫淳、金鑫、馬曉偉、石兆琪、姚櫓、郭偉華
演員表:
毛澤東—王霙
龍雲—孫淳
董必武—金鑫
蔣介石—馬曉偉
劉湘—石兆琪
羅炳輝—姚櫓
周恩來—郭偉華

劇情介紹

《扎西大轉折》再現扎西會議前後紅軍長征的烽火歲月。扎西會議是長征期間的1935年2月5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召開的一系列重要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最後完成。這次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遵義會議決議,作出了"回師黔北"等重要決策,紅軍從軍事上開始從被動變為主動,實現了歷史性大轉折。

拍攝目的

《扎西大轉折》《扎西大轉折》

西風烈,長空燕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詩人毛澤東用如上文字為我們這部《扎西大轉折》定下了蒼涼、激越、雄渾的調子。作為導演我個人認為,把不為人們所熟知的扎西會議這一段歷史搬上銀幕是榮幸也是責任!也正是在扎西期間,尚未走出土城戰役失利陰影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2月5日晚至9日,在行軍途中一天變換一個地點地連續召開會議,形成了黨史上著名的扎西會議。扎西會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決定,賦予了遵義會議開始的歷史轉折以實在的內容,最終完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轉折的使命。因而《扎西大轉折》這個片名具有正本清源的概括意義。如果說用藝術作品再現我們建國大業是個鏈條式系統工程的話,那我們現正在做的就是拾遺補缺!找回缺失的一環,把最珍貴的再現出來,彌補缺憾,真實的還原歷史也是一種進步!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鮮血與生命鋪就的勝利之路,無數英烈付出了最為悲壯、最為慘烈的代價!如果沒有扎西會議,長征中的紅軍會不會仍以殘弱之軀硬撞幾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隊槍口?中國革命的命運會不會因此而改寫?我們不得而知。但歷史沒有假設。硝煙散去,長征途中的扎西小鎮將讓人們銘記這一切。

影片特點

《扎西大轉折》《扎西大轉折》

“嚴酷、慘烈、真實、溫暖、豐富”是《扎西大轉折》這種史詩性戰爭影片成敗的關鍵。“嚴酷”是指氛圍的營造、“慘烈”是指的戰爭再現,“真實”是指大事件的還原不能出錯,“溫暖”指的是人物關係,“豐富”指的是塑造人物手段的豐富性……
我們未來的影片中不能有硬傷,任何情節細節的失真都將影響它的震撼力/感染力,正是那句話,細節見功夫。
《扎西大轉折》開篇氣勢要大。
史詩性影片最大的難點不在於大氛圍的營造,而在於如何巧妙地切入歷史時空中去,這點即使有再大的難度也要克服,否則一切無從談起!我這樣設計影片開篇:鏡頭從時空隧道進入並急速掠過一張泛黃的雲貴川三省的地形圖,最後驟停在土城這個位置,畫面在這個點一點點燃起來,隨著灰燼的散去,戰況慘烈的土城之戰呈現在觀眾面前!
厚重的旁白起……
應該說,本片是嚴謹的現實主義作品,領袖毛澤東身上也具有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特定場景中,我們要追求一種人物在特殊狀態下的戲,悲壯可以,但不能過分強調苦難!事關紅軍存亡的轉折關頭,詩人毛澤東兩次縱情的詩意宣洩:“山,快馬加鞍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西風烈,長空燕叫霜晨月……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毛澤東的樂觀主義源於他對形式的準確預判,他的個人魅力感染了身邊的人,也鼓舞了全軍的鬥志。毛澤東無疑是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偉人,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統帥。寫他的胸襟、氣度、智慧與決斷的影片已屢見不鮮,然而把筆觸深入到身處逆境的毛澤東內心深處卻是鳳毛麟角,有時候,刻畫一個人的內心狀態比展示外部動作更難,但也更深刻,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理解和共鳴!本片中毛澤東與賀子珍的好幾場“私人談話”都恰到好處的展現了二人的情感世界,革命伴侶的非常家庭生活得到了真實的魅力展示!恰好扎西會議這一段,他的夫人賀子珍經歷了分娩、孩子送人、掩護別人受重傷等諸多苦難。面對賀子珍生下的孩子的去留時主席是如何選擇的,他無奈但並不無情!面對賀子珍掩護鍾劍偉受重傷後能否隨隊的問題,他爆發了,必須隨隊,不能商量……
無情未必真豪傑,感謝作家給我們提供了走進偉人毛澤東情感世界的機會,本片中,也展示了領袖毛澤東非凡戰略和人格魅力,行軍路上毛澤東與周恩來兩次開誠布公的談話,對逆境中的紅軍起到了決定性的指導作用!周的坦蕩和毛的禮讓相互映襯,領袖風采,人格魅力流淌於字裡行間。黨在扎西會議作出的組織上和軍事上的重大調整也正是出於二人的“陽謀”。對待戰友、對待犯錯我的同志,毛澤東既堅持原則又寬厚待人,毛澤東周恩來交流時,說到未來的中央領導人,毛澤東毫不猶豫地提議由洛甫乾,當周恩來說毛澤東呼聲很高時,毛澤東認為還是洛甫合適,稱洛甫是“開明君主”,有能力,在黨內有威望。毛澤東的自謙和顧全大局贏得了周恩來的讚賞和尊重。
劇本為我們塑造豐滿、可信的偉人群體形象提供了很大的創作空間!向作家的精彩付出致敬!
全景式、史詩性的風格定位是由於《扎西大轉折》題材本身所決定的,高昂與悲壯,構成本片的最強音符。

造型設計

三維特技創造典型環境,(如再現扎西古鎮、街道、江西會館、花房子周邊植被建築等)因而通過視聽語言營造出鮮活人物存在的可信氛圍就顯得特別重要。另外,四渡赤水,二戰遵義等珍貴戰爭資料通過特如何創造性的為我們所用,這也是需要縝密設計的。
攝影:畫面造型風格要強調滄桑的歷史感,我們要調動聲光色等諸多電影元素來展現兩個陣營生存狀態的強烈對比!拍攝紅軍這條線,全景鏡頭我意多用長焦拍攝,畫面凝重、洗鍊,給人一種壓迫感。人物多為肖像式的近景,虛化景深,用光可以極致些!大量特寫鏡頭運用為的是展示人物內心活動及細節流露。
國軍方面的戲,用大廣角來高調拍攝環境“造勢“,拍攝人物強調縱深感、大景深,特寫展示奢華的細節。通過兩種影像風格來展示雙方生存態勢的強烈反差!這種不在一個層面的較量還體現在場景、裝備、服裝等諸多因素里。
美術:
地域性、典型性、年代感是必須要遵從的要旨,說到整體造型,我們這次要集權,美術要一併考慮化妝與服裝造型,使之與整體風格相融,以往各自為戰鬆散的隸屬關係必須得到糾正。
排除困難,創造“陳舊”美術部門要最大限度提供真實再現本片特定環境的典型場景和大小道具,大輜重營造氣氛,小道具體現細節!二者相比,我更看重的是演員演戲時可以依託的細節道具。人們看一部影片拍的是否考究,往往是從細節上挑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小地方入手,大至槍炮、輜重、小到水壺、行裝、地圖軍旗,都要考證得十分清楚,嚴肅考證是第二手的生活,同樣重要!劇中提到的電台,發電機,“照病機”都要原物再現!
化妝:
演員塑造人物的神似要依託形似,可又不能看出痕跡,特型演員多,化妝部門面臨的挑戰不少,本片中效果妝可能要大於化妝本身。
音樂:
史詩性影片要更多的藉助大段落的音樂鋪陳!同樣,音樂也要兼顧大氣氛的渲染和個人情感的宣洩。音樂的配器風格要大氣,多用人聲,弦樂,銅管……當災難過去曙光再現時,小號、圓號進入,會是多么的驚動人心。
服裝:
服裝方面要認證考證,無論是紅軍,滇軍、還是川軍都不要犯常識性的錯誤。服裝質地要強調年代感、質感,人物的服裝要自然地舊,而非做舊,服裝一新那真實性就蕩然無存。平實,回歸樸素,幫助演員融入劇中的人物,才是立命之本!真實,真實再真實……
煙火:
全戲開篇的土城之戰乃重中之重,要打得慘烈,要打出悲壯,打出英雄主義的氣勢來,如何能做到零距離展示戰爭的殘酷,強烈的視覺衝擊又要兼顧安全性,這一切都要更多藉助於煙火、武指、攝影等諸多部門的通力合作。

影片主演

老戲骨張兆北將在《扎西大轉折》中飾演艄公。不難發現,從《歡騰的阿倫河》中的村幹部王喜,到當下熱播劇《戰火中青春之血染風采》中的反一號東海龍。無論是正派還是反角,張兆北所接演的戲都是主旋律、倡導積極向上、反映歷史真實性的影片,這與他本人對紅色題材戲劇的鐘愛是分不開的。不過,在張兆北看來角色不是首選,題材無關緊要,能給觀眾帶來精彩的表演才是他追求的演戲哲學。
《歡騰的阿倫河》剛剛收官,《血染風采》正在熱播,由張兆北主演的膠片電影《生命臨界》將於近期與觀眾見面,而他又將馬不停蹄地趕往《扎西大轉折》劇組。2011年張兆北勢必要將主旋律劇進行到底。

拍攝情況

全劇70%的戲份都將在威信縣境內取景拍攝,同時穿插了大山包自然保護區、彝良小草壩風景區、大關黃連河瀑布群等昭通著名景區勝景。拍攝周期兩個月,預計在昭通拍攝50天,在天津拍攝10天,年底將進入院線與觀眾見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