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衣

戲衣

泛指傳統戲曲服裝。宋雜劇、金院本的演出已有為舞台演出而專備的戲衣。

戲衣

正文

泛指蟒、靠、帔、褶等戲曲服裝。傳統戲衣名目很多,但從基本樣式來看,重要的約有20種左右。然而由於色彩、紋樣和質料的不同,以及穿戴時的不同搭配,使整個戲衣顯得變化多端,豐富多采,富有藝術表現力。戲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為黃、紅、綠、白、黑,又稱正色。下五色為紫、藍、粉紅、湖色、古銅或香色,又稱副色。對於副色的運用,實際上早已超出以上5種的範圍。在質料上,早期多用呢、布,後來主要採用緞、綢、縐等絲織品。戲衣的紋飾,有龍、鳳、鳥、獸、魚、蟲、花卉、雲、水、八寶、暗八仙等。同一內容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龍有坐、散、游、團;水有立水、臥水。刺繡也有絨繡、線繡、平金、金夾線、銀夾線等區別。因此,戲衣也是獨特的舞台工藝美術品。目前舞台上常用的傳統戲衣主要有如下各種:
蟒袍 簡稱“蟒”。圓領,大襟,大袖(帶水袖),長及足,袖裉下有擺,滿身紋繡(上為雲龍,下為海水)。為帝王將相的公服。女蟒樣式與男蟒無大異,只是較短,袖裉下無擺,繡龍或繡鳳。為后妃、貴婦、女將所穿。在明代生活中,蟒袍是皇帝對大臣的特賜品,其蟒紋類似龍形,只少一爪。戲曲舞台上的蟒袍,就是據此進行不斷加工的。蟒袍的顏色,包括各種正色和副色。皇帝穿黃(明黃)。臣僚穿其他各色,其中以紅蟒較為貴重。性格豪放、粗獷者多穿黑、藍色蟒;年輕、俊雅者穿白、粉紅、湖色蟒;年老的穿古銅或香色。紋樣有大龍蟒與團龍蟒之分,文官多穿團龍蟒,武將多穿大龍蟒。穿時,男蟒或加三尖領、女蟒加雲肩,皆腰圍玉帶。

戲衣戲衣
官衣 樣式與蟒全同,但無滿身紋繡,只是胸前和後心各綴方形補子一塊,上繡仙鶴等飛禽。為中級以下文官公服。有紫、紅、藍、黑、香色等。一般穿紅、紫的官階高於其他。黑色而無補子的,稱“青素”,為驛丞門官所穿。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袖裉下無擺,除貴婦外,有時醜扮的官員也穿。男官衣穿時腰圍玉帶,女官衣則束軟帶或系絲絛。

戲衣戲衣
 又稱甲。圓領,緊袖,長及足。靠身(甲裳)分前後兩片,其上部、下部及兩肩繡魚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里、凸起,繡虎頭或龍紋。另有護腿兩片稱靠腿或下甲,繫於腰部左右。女靠與男靠大致相同,唯靠肚以下綴有飄帶。靠又有軟、硬之分:硬靠需背三角形靠旗 4面,插靠旗的硬皮殼稱背壺;軟靠不背靠旗。靠是武將的戎裝,各種正色、副色俱備。對色彩的用法與蟒同。穿男靠加三尖領,女靠加雲肩。小生及不戴髯口的武生扎靠時,胸前或需加彩球,女靠胸前或加護心鏡。另有霸王靠,黑色,靠肚下沿綴有黃色排穗。

戲衣戲衣
戲衣戲衣
戲衣戲衣

戲衣戲衣
 又稱大鎧。樣式與靠相近,但無凸起的靠肚,下甲連在鎧上,且不背靠旗。以紅色為多,為禁軍專服。另有帽釘鎧,黑色,滿綴銅泡。

戲衣戲衣
箭衣 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長及足,自腰際以下左右前後開衩。箭衣用途較廣,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以及衙役等均可穿用。分龍箭、花箭、素箭。龍箭繡雲龍海水。花箭多繡團花。素箭無花繡,有緞制、布制兩種。穿箭衣時需系鸞帶。穿龍箭、花箭加三尖領。箭衣也可以作靠的襯衣用。

戲衣戲衣
戲衣戲衣
馬褂 圓領,對襟,敞袖,長2尺許。分花、素兩類。有黃、紅、黑等色。一般作為將士、校尉出行時的外褂,穿在箭衣之外。

戲衣戲衣
開氅 大領,大襟,大袖(帶水袖),長及足,袖裉下有擺,上繡麒麟、獅、虎等走獸,並在衣的四周鑲有花邊。顏色有黃、紅、紫、綠、白、黑等。一般作為武將的便服。山大王、土豪惡霸等亦穿。

戲衣戲衣
帔 舊稱披風。長領、對襟、大袖(帶水袖),左右胯下開衩。男帔長及足,女帔長僅及膝。花色極多。一般作為皇帝、文官的便服和士紳的常服。劇中表現夫妻關係時,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稱為“對帔”。另有觀音帔,白色,繡綠竹或黑竹,為觀音專用。
褶子 大領、大襟、大袖(帶水袖),長及足。是戲衣中用途最廣者,文武、貴賤、男女、老少均可穿用。分花、素兩大類。花褶子中又有武生褶子與小生褶子之分。武生褶子不但外面繡有鳥獸花卉,裡面也有花繡,可以敞著穿。小生褶子過去也是滿身花繡,近時多用折枝花綴其一角,顯得淡雅、瀟灑。素褶子多用於平民百姓,其名目有多種:①青褶子,即黑色素褶子,有白領,為社會地位較低者所穿。②窮衣,在青褶子上補綴若干塊不規則的雜色綢子,為窮途潦倒的書生所穿,因其日後富貴,故又稱此衣為“富貴衣”。③海青,青褶子而用青領者,為家院一類奴僕所穿,故又稱院子衣。④青袍,布制的青褶子,既無白領,又無水袖,為站堂的衙役穿。⑤紫花老斗衣,布制的土黃色素褶子,為農民或其他勞動人民穿。⑥短跳,即短式的紫花老斗衣,用時腰束白布短裙,亦為勞動人民所穿。⑦安安衣,短式的布制藍色素褶子,為平民家的兒童所穿。此外,旦腳穿的褶子,比男褶子稍短,亦有花、素之分。老旦穿的布制素褶子多用青領。另有一種對襟的黑色素褶子,滾藍邊,稱“青衣”,為中青年貧婦所穿。褶子又稱道袍,僧、道也可穿用。素褶子還可以作蟒、官衣、開氅、帔、花褶子等的襯衣用。
八卦衣 基本樣式與褶子同,上繡八卦及太極圖,四周有花邊,腰際亦有花邊,並垂飄帶兩條。多為黑、紫色。為有道術的高級謀士用。另有鶴氅,繡雲鶴,式樣與八卦衣類似。
太監衣 基本樣式與褶子同,用黃緞製成,繡有寶藍團龍,四周有花邊,腰際有排穗。此為小太監所穿。大太監可以穿蟒、花褶子等。
茶衣 藍布對襟短衣,用時腰束白布短裙,為茶樓酒肆的堂倌所穿。
宮裝 又稱舞衣。圓領,對襟,大袖(帶水袖),腰際以下綴有五彩飄帶數十條,內連襯裙,周身花繡。為宮廷后妃、王室貴婦所穿,用時需加雲肩。

戲衣戲衣
襖褲 ①武生、武丑用的襖褲,有打衣、快衣兩種。打衣,又稱英雄衣、豹衣豹褲(或作抱衣抱褲)。大領,大襟,束袖,下擺有打摺綢邊兩層,名為“走水”。緞制繡花。褲子的花色與上衣同。為江湖武人用。快衣,又稱侉衣(或作夸衣)。圓領,對襟,束袖,下擺無走水,多以黑緞製成,胸前,肘下飾有密排白紐襻。為武生、武丑扮演民間英雄及家丁、家將等用。②武旦用的襖褲,立領,對襟,束袖,緞制繡花,多用於民間會武藝的女子。③花旦用的襖褲,清末以來才興起,屬於時式打扮,變化很大。現在一般都穿立領,大襟,小袖的繡花襖褲,或加坎肩,或加飯單,系繡花汗巾、四喜帶。為小戶人家女子及丫環使女用。④彩旦用的襖褲,多肥大,長及膝,深色,鑲闊邊。多為扮茶婆、媒婆用。⑤罪衣罪褲,立領,對襟,紅布制,為罪犯專用。⑥上下手衣,式似打衣而無走水,黃色布為上手衣,藍色或黑色布為下手衣,作戰的士兵用。⑦彩褲,各行腳色均用,有紅、黑、白、粉紅、湖色等,多為素地。

戲衣戲衣
戲衣戲衣
戲衣戲衣
裙 ①腰裙,一般旦腳用的襯裙以白色居多。老旦的襯裙為綠色。白色腰裙系在衣服外面,稱為“打腰包”,用以表現病人、行路人或犯人。②水裙,即白布短裙,多與茶衣、短跳結合使用,為漁民、樵夫、店伙等所用。③戰裙,類似靠的下甲,與襖褲結合使用。④花旦用的裙子,與襖合穿,花式很多,過去也屬於時式打扮。
坎肩 穿在外面的無袖上衣,又稱馬甲、背褡、背心。①花坎肩,為花旦、小旦用,緞制繡花。平民女子、宮女、丫環等均可穿。②素坎肩,深色,較長,扮老學究、媒婆等用。③卒子坎肩,紅色,有花有素。中間有白色圓塊,書一“卒”字或“勇”字。為小卒、報子等所用。其反面,多以黃布繪虎皮紋,稱虎皮坎肩,扮小鬼用。④和尚馬甲,黃色,腰際鑲綠綢;或綠色,腰際鑲黃綢。為勇猛的和尚及伽藍神用。⑤水田紋背心,為道姑專用。

戲衣戲衣
斗篷 披在肩上的無袖外衣,長及足,下擺似大鐘,故又名“一口鐘”。多與風帽結合使用。男的有紅、黃等色,女的顏色較多。有花有素。多用於行路之人。

戲衣戲衣
龍套衣 圓領,對襟,大袖(帶水袖),長及足,前後開衩,上繡團龍,四周鑲有寬邊,有黃、紅、綠、白、藍諸色。為龍套專用。
戲衣有不少附屬檔案,用在領部、腰部與背部。領部有三尖領,雲肩。“三尖”可能是“苫肩”的俗寫。為男角色穿蟒、靠、龍箭時用。另有帥肩,比三尖領大,為扮演大帥時所用,現已少見。雲肩為女角色穿蟒、宮裝、靠時所用,綴有排穗。腰部的附屬檔案有玉帶、絲絛、鸞帶、扣帶、汗巾等。玉帶與蟒、官衣配合使用,斜掛在腰際。絲絛多用於腳色出行之時。鸞帶(又稱大帶)素色,扣帶有花,多與箭衣、襖褲等結合使用。汗巾為旦腳所用。背部的附屬檔案有靠旗。靠旗在生活中是軍中的令旗,插於腰間或肩頭。到了戲曲舞台上,為了美觀和加強舞姿,變為4面,並加了裝飾。
戲曲演員為了塑造人物形象,除了穿戲衣外,還用護領、胖襖來幫助塑形。護領用白布疊成,露出於衣領之上,講究白淨、骨立。脖子細的演員,在護領里加薄棉墊。胖襖即白布棉坎肩,厚薄不等,穿在戲衣裡面,可使形象飽滿、魁偉,尤為花臉演員所必需。
傳統戲衣是從宋、元以來逐步積累、演化而成的。入清以後,增加了少量清裝、旗裝。清末以來有各種改良戲衣的出現。1915年起,又有新式古裝的創製。尤其近30多年來,各劇種在表現古代、近代和現代生活方面,作了多種多樣的嘗試。所以,戲衣既有深厚的傳統,又處在不斷的變化和豐富之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