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貂

相貂

行頭是傳統戲劇服裝的俗稱,是古代服飾的美化和藝術的再創造,它是以明代服裝為主,雜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清朝的各時代服飾式樣。套式化的戲劇行頭,把上至皇帝,下至奴婢僕役、囚徒乞丐等各色人都安裝在專門的服飾套式之內,使之與角色身份、地位、職業、場合乃至性格相匹配。

簡介

相貂,為宰相專用,帽形近方,前低後高,左右插長翅。另外,老年宰相所用的花相貂,緞面花,有香色、

相貂相貂

古銅色、紫色幾種。在戲劇中,同是宰相,朝廷上要戴“相貂”,居家則戴“相巾”。比如,《戰宛城》中的曹操,“挾天子”的日子還不長,戴的是“相貂”;到了《逍遙津》中,曹操“令諸侯”已近20年,戴“相貂”顯然不夠,就要加戴金縷絨球、兩側金色如意翅的“文陽”了。戲劇里曹操的行頭變化,可以表現一個人的權勢變化。

官服上的品級標記

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賈誼《新書.服疑》)。
據說從舜時開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按漢代大儒孔安國的說法,十二章就是十二種圖案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形)。天子之服十二種圖案都全,諸侯之服用龍以下八種圖案,卿用藻以下六種圖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十分分明。這些圖案的意義,古人說法也不一致,估計和古代巫術有關。“日”、“月”、“星辰”代表天,“山”古人認為是登天之道,歷代皇帝都要到泰山去封禪,因而這四種圖案是皇帝獨用的。“龍”是王權的象徵,“華蟲”近於鳳,這兩種圖案按先秦古制是天子、三公諸侯才能用的,天子用升龍,三公諸侯只能用降龍。而平民穿衣,則不準有文飾,被稱為白衣,所以後來稱庶民為白丁。

京劇服飾知識介紹

京劇服飾,行話稱其為“行頭”,包括服裝、、靴鞋及一些隨身飾物,是京劇舞台人物造型的主要部分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