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衣[京劇服飾]

二衣[京劇服飾]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二衣根據大衣行當所分工的範圍,二衣的範圍也就自然形成,它們之間在技藝處理上有著共同之處,但在其它方面有著很大差異。二衣主要有:男女靠、豹衣(又名英雄衣)、快衣、龍套、大鎧、上下手衣、茶坊衣、皂隸衣、乒卒坎、猴衣(又名智多衣)等四十餘種。

簡介

二衣根據大衣行當所分工的範圍,二衣的範圍也就自然形成,它們之間在技藝處理上有著共同之處,但在其它方面有著很大差異。它的名稱範圍、作用及特點如下。

範圍及作用

二衣的服裝名稱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馬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剷子馬褂),抱衣(含花,素)夸衣(含花,素,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它配件。
二衣類中的各種服裝,在使用上的範圍,如:靠,是元帥、大將在出征前點將或戰役中防身的鎧甲,在京劇舞台上這些人物需要全身披掛--扎靠,如《挑滑車》中嶽飛及高寵、張奎等,《長坂坡》中的趙雲及曹八將等。根據劇情發展需要,某一人物在某一折中或全劇的某一場中,可能不扎靠,這種不扎靠的情節可以表達某一人物所處的環境產生了變化,如戰敗丟盔卸甲,表現狼狽逃竄之態的有《雁盪山》中的賀天龍、《碰碑》中的楊繼業,戰役中被戰火或其它易燃物燒毀鎧甲的,如《竹林記》中的余洪,《穆柯寨》中的焦贊、孟良,喬裝改變其大將身份的有《三岔口》中的任堂惠,身居內室或休閒的有《將相和》中的廉頗等。每個人物的處境不同,它的裝束會隨之改變。
改良靠,顧名思義是改良,這種服裝樣式在京劇舞台上,一來不失大將風度,二來減輕了演員的表演負擔,增強了表演的技藝難度,改良靠是"海派"的一大創舉,在京劇舞台上成為男、女武將的輕便鎧甲,更成為新編歷史劇武將的主要服飾,如《火燒裴元慶》中的裴元慶,《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等。
箭衣:在二衣類中,箭衣的使用率較高,它塑造的人物範圍極廣,上至帝王,下至貧民百姓,它之所以表現人物範圍廣,主要原因是利用多種配件,互相搭配,改變了不同類型人物的形象,如:帝王一般騎馬行走時,要穿龍箭衣、腰系大帶,配以黃龍或黑龍馬褂,肩搭三肩,如:《長坂坡》、《回荊州》中的劉備,《武家坡》中的薛平貴。英雄豪傑、綠林好漢則通常穿花箭衣,披絛子,系大帶,如《惡虎村》中的濮天雕、武天虬,《時遷偷雞》中的楊雄、石秀則穿黑素箭衣,系大帶。而旗牌、中軍可穿花箭衣,系大帶,外罩花馬褂,如《夜審潘洪》中的旗牌就是如此。《法門寺》、《伊立搜府》中的校尉則穿素緞箭衣,外罩黃素馬褂,肩搭苫肩;劊子手、刀斧手可穿素緞箭衣,系大帶,披黃素馬褂,肩搭苫肩;衙役、解差、報子、更夫、車夫等均穿藍步箭衣,系大帶(報子、更夫可外罩卒坎,如《蘇三起解》中的崇公道,《野豬林》中的董超、薛霸)等)。
抱衣:是塑造英雄好漢,綠林豪傑,兵卒,以及行走方便,動作靈活人物的主要服飾。在京劇舞台上常為武打演員所穿著,如《三打祝家莊》中燕青、楊林,《惡虎村》中的黃天霸、李伍,《艷陽樓》中的花逢春、徐世英等。
夸衣:在使用上類似抱衣,但它塑造的人物,顯得在武藝及行動上略高於其他人物,如《時遷偷雞》中的時遷,《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銅網陣》中蔣平等。
卒坎:是交戰雙方士兵的一種裝飾在服裝上的標誌,如《三打祝家莊》中的祝家莊丁、扈家莊的莊丁,通常卒坎,只有卒字字樣,在舞台上表示兵卒身份。
茶衣:通常只是為塑造小孩形象而使用,如:《小放牛》中的牧童,《秦香蓮》中的冬哥、春妹等。
大袖:主要為店家、酒保、禁卒、騾夫所穿著,而且這種服飾則成為醜行的主要裝束,如《蘇三起解》、《武松打店》中的禁卒,《十三妹》中的騾夫等。
二衣行當內,除以上主要名稱和使用外,同時還有其他許多配件和裝飾物,如:僧背心道背心鏢囊彈囊,絛子,大帶等,它可以配以其他服裝,去改變不同身份,不同處境的人物形象。在二衣行當中為塑造比較典型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衣箱制中另有專用服,如《花果山》中的孫悟空所用的猴靠、制度衣、猴夸衣等,另有神話戲的神將服,《鬧龍宮》中的龜帥、蝦將、魚精等服裝,《四郎探母》、《洪母罵疇》中的打國舅、二國舅、洪承疇的旗裝,這些服裝很少有其他人物穿著。

細分類

靠分為男靠、女靠、男改良靠、女改良靠
靠由以下幾個配件組成:靠身、下甲、靠旗、男三肩及女雲肩。
靠身為圓領一字襟,前後身兩片由左肩連線為一個整體,緊袖口,衣長知足面。下甲身長由腰部向下至足面,下甲身長由腰部向下至足面,附於雙胯左右的兩片護腿甲。靠旗由四面30度斜旗組成。三肩及雲肩均為搭在演員頸部配件。靠肚子是靠前身於腹部的一種裝飾物。摟帶是靠後身於腰部左右兩側連線在靠後身兩側的飄帶。(此摟帶實際是為靠的前後身連線的環節,他不會使演員在表演時前身因無摟帶而漂浮影響演出)。

靠在顏色上同於蟒的顏色,俗稱上五色靠、下五色靠。
男靠:男靠是元帥、大將出征時全身披掛的一種裝束。在演出中統稱為扎靠。如《挑滑車》中的岳飛、高寵,《長坂坡》中的趙雲、張飛及曹八將。
扎靠分硬靠、軟靠兩種。硬靠扎四面靠旗,軟靠則不扎靠旗。
軟靠在舞台上主要表現劇中某一人物戰敗後,丟盔棄甲及火燒後的狼狽處境。如《碰碑》中的楊繼業,《雁盪山》中的賀天龍。

女靠:女靠在樣式上與男靠基本相同,唯靠肚子以下有裝飾物,由前後下身的飄帶組成。上身以鳳或魚鱗甲等紋樣組成。女靠在色彩上大多採用中間色,而以女紅靠為主。在舞台上主要是塑造女元帥、女將軍等人物。如《穆柯寨》中的樊梨花,《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七娘及眾女將等。

改良靠:改良靠的靠身分為“靠衣”和“裳甲”上下兩部分,改良靠不扎靠旗,具有輕便特點。改良靠的樣式,圓領、對襟,衣長至臀部,下甲由原靠的兩片護腿甲基礎上在正中增加一片。另後身正中由一片組成。衣長由腰部向下至足面。腰中增加腰箍,頸部有三肩。
改良靠在色彩上保持“十靠”的顏色。
改良靠在舞台上主要為扮演副將或番將穿用。
女改良靠:樣式上同男改良靠,裝扮人物時與雲肩組合。在色彩上多以中間色為主,女改良靠是巾幗女將的輕便戰服,如《樊江官》、《棋盤山》中的薛金蓮,《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等。

箭衣

箭衣分為: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其樣式類似清朝官服、圓領、大襟,衣長至足面,袖口成馬蹄形,前後均有開叉。
箭衣是男性使用率較高的服飾,上至帝王下至貧民百姓。它之所以表現人物範圍廣,主要是箭衣利用多種配飾的相互搭配改變不同類型人物的主要方面。如帝王用龍紋樣,將軍便服及英雄豪傑均用草龍、勾子蓮或回紋、花卉。
素緞箭衣,主要用單色緞,在托領有寬素緞邊。它是英雄、教師爺以及大將的便服。布箭衣又分為藍布箭衣、黑布箭衣。藍布箭衣是解差,衙役,更夫,探子等下層勞動人民的服飾,黑布箭衣是大將或地方官員的兵士或衙役的裝束。
龍箭衣均以衣箱中的上五色、下五色為主要色彩。

箭衣除按正常人物身份穿著外,它還可以表示一些人物所處的環境,在箭衣基礎上配備其它飾物,可以改變某一人物的處境。如《長坂坡》、《回荊州》中的劉備,《武家坡》中的薛平貴等。龍箭衣可以塑造戰敗的元帥、大將的便裝或輕裝,如《鐵籠山》的姜維,《斬馬謖》的馬謖,《戰太平》的華雲等。
花箭衣:周身彩繡枝子花,布局自由活潑,俏麗嫵媚。用於年輕英俊的武生,或女扮男裝的武旦,如《擋馬》中的楊八姐,《野豬林》中的林沖,《一箭仇》中的史文恭,《四傑村》中的廖習沖;大英雄、打手、教師爺等,如《拿高登》中的教師爺,《一箭仇》中的大英雄。素緞箭衣:是大英雄或將軍的輕便服飾,它根據不同人物性格或行當來處理不同色彩的素緞箭衣,如《打焦贊》的焦贊,《挑滑車》的黑風利,《打登州》的秦瓊均穿黑緞箭衣。《打孟良》的孟良穿紅緞箭衣,《穆柯寨》的穆瓜穿綠緞箭衣等。
布箭衣:有素色鑲緣。它在舞台上是扮演兵士或衙役、差人、車夫、轎夫穿著的一件服飾。裝扮人物時,不搭白護領,任脖頸裸露。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野豬林》的二差官穿藍布箭衣。大刀手、長槍手、眾皂隸則可穿黑布箭衣。

抱衣

其樣式有大領大襟或圓領大襟兩種。緊袖口,上衣身長至膝(上衣下端附有兩道走水),下身為緬襠中式褲,性質為短式戎服。
抱衣分為花、素兩種。是為裝扮英雄好漢、綠林豪傑、兵士,或夜行方便、動作靈敏的人物穿著的服飾。在舞台上主要是為具有武藝的人所穿著。如《三打祝家莊》中的燕青、楊林、孫新,《惡虎村》中的黃天霸、李伍;《艷陽樓》中的花逢春、徐士英;《三岔口》中的仁堂惠。
具有武藝的年邁男性及漁家,可穿素色抱衣,如《打漁殺家》中的蕭恩。《四傑村》的花振芳,《惡虎村》的李伍。
4.侉衣:
在樣式上為圓領大襟,緊袖口,身長至臀部,侉衣前身正中及兩側和袖子下方均為排扣,侉衣分為黑絨、黑緞、黑布、黑繡花和其它顏色。
各種用料不同的侉衣,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身份給與不同的處理。

侉衣主要是塑造英雄豪傑、莊丁、打手和雙方士兵等穿著。在用料上大致分為絨緞布,如黑絨侉衣是為某一劇中主要角色應該穿黑絨侉衣而使用的,如《武松打虎》中的武松,《四傑村》中的余千。黑緞侉衣在舞台上可以代替絨侉衣,但主要是為劇中次要角色穿著的,如《梁山泊》中的時遷、李逵;《醉打山門》中的魯智深,《蜈蚣嶺》中的武松,但他在侉衣外面罩上僧背心以示出家人的形象;而布侉衣主要為《三打祝家莊》中的祝家莊丁,《挑滑車》中的金兵等穿著。
黑花侉衣:周身繡有蝴蝶、小燕及其它散點紋樣。黑花侉衣在舞台上是專門為武丑行當穿用的,如《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戰宛城》中的胡車,《三岔口》中的劉利華。
另有其它各色的繡花侉衣褲為雙方兵士穿著。

馬褂

馬褂在名稱上又分為龍馬褂、花馬褂、素馬褂、琵琶馬褂、鏟子馬褂。
龍馬褂、素馬褂在樣式上基本一樣,為圓領、對襟、身長至臀部稍上。馬褂除帝王出行時穿著外,其它如《破洪州》中的中軍、《姚期》中的旗牌,則穿花箭衣花馬褂。帝王如劉備、薛平貴則穿龍箭衣龍馬褂。

黃素馬褂:為黃色,在舞台專為扮演校尉、刀斧手穿著,如《伊立搜府》、《法門寺》中的校尉,《斬雄信》、《竇娥冤》中的刀斧手均穿箭衣,斜披黃素馬褂。

琵琶馬褂:樣式與馬褂相似,扣襟結構上與馬褂有異。它與琵琶坎肩的扣襟相似。主要為扮演清兵或番兵穿著。
鏟子馬褂:由三部份組成,上衣與馬褂相同,下身為護腿下甲,頸部為三肩,全身為紅色,上衣、下甲、三肩均沿黑邊。鏟子馬褂專為扮演刀斧手、儈子手人物穿著。

卒坎:圓領,對襟,無袖,身長至臀部,以紅色為主,在前胸、後背繡有姓氏專為扮演下層兵士、更夫、車夫穿著。卒坎也有表現對敵對雙方主帥的姓氏,以便區別敵對關係。如《三打祝家莊》中祝家莊丁用“祝”,《扈家莊》的莊丁用“扈”字。一般官府兵士常用紅色卒坎,常用“卒”字或“兵”字所表示,更夫用“更”字表示。但為代表卒坎的共性,往往在卒坎的前胸後背繡有五福捧壽。

男道背心:男道背心樣式上類似女大坎肩,區別在於周身用深藍、白菱形方塊互相連結,形成周身圖飾。主要是道士穿,如《蜈蚣嶺》的老道,《鬧龍宮》中的牛魔王,《鬧天宮》的雷公等。

僧背心:僧背心在樣式上同道背心,主要區別於用料及整體結構。背心整體為綠色春綢,在僧背心腰部有兩層走水,走水顏色為橙黃或明黃。

僧背心在舞台上是出家的僧人穿著,如《蜈蚣嶺》、《二龍山》的武松,《醉打山門》的魯智深,《鬧天宮》、《白蛇傳》的伽藍。

哪吒服:哪吒服在樣式上由侉衣褲和蓮花甲兩部分組成。哪吒服在舞台上屬於專用服,如《哪吒腦海》、《鬧天宮》中的哪吒均穿此服。

猴衣:猴衣由繡有猴毛紋樣的侉衣褲和披肩侉子組成,屬於專用服。它可以塑造孫悟空和眾小猴的形象,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色彩處理上。孫悟空可用中黃、明黃,而小猴可用土黃或明黃,目的是突出主要角色。如《花果山》、《鬧天宮》的小猴均穿此衣。

猴甲:類似改良靠,但猴甲在下甲部分將改良靠的尺寸縮小到膝蓋處。猴甲屬於改良新樣式,屬於孫悟空專用服,在《鬧天宮》中使用。

制度衣:款式類似團花箭衣,圓領,大襟,緊袖口,衣長至足,周邊有黑色鑲飾。前身開氣的右片部分,比箭衣的右片要短。在穿著上以大拾為準,前身半片斜角於演員腰下部。
制度衣屬於孫悟空專用服,主要在《鬧天宮》中的“偷桃”、“盜丹”兩折戲中使用。

紗褂子(外褂子)在樣式上為圓領、對襟,衣長至膝蓋以下。紗褂子前後身均有補子,是清代的品服,前後身的補子是等級的標誌。紗褂子在舞台上主要為塑造少數民族及清朝人物形象而穿著的,如《四郎探母》中的國舅,《洪母罵疇》中的洪承疇。

大鎧:樣式類似男靠,主要區別是大鎧不系下甲,不扎靠旗。大鎧是皇帝身邊的御林軍服飾,如《宇宙鋒》“金殿”一折中的御林軍都穿大鎧。

上、下手襖子:其樣式同大袖,無水袖,在色彩上分為上手為上手為黃色,下手為藍色。上、下手襖子目前在舞台上主要是敵對雙方的兵士服裝,也就是京劇中所說的武行們常穿的服飾。上、下手襖子目前在舞台上已不再穿用,而被各色侉衣或抱衣所代替。

茶衣、大袖:茶衣為藍色大領、對襟,身長至臀部以下,大袖形似男褶子。茶衣在舞台上主要為塑造貧困家境的小孩所穿,如《小放牛》的牧童,秦香蓮》的冬哥、春妹。

大袖在舞台上主要為塑造下層勞動者,如戲中店家、酒保、禁卒等。龍套:龍套在樣式上為小立領、對襟開身,衣長至足面,帶水袖。周身紋樣同蟒。服色主要有紅、白、藍為主,但也有綠、黑顏色。

龍套在舞台上使用率較高,它可以塑造文職官員的衛兵或隨從,或元帥大將所率領的兵士。龍套如何區分文武呢?一是頭盔飾物,文堂為大板巾。另外的區別是道具,文堂為空手,武的拿標旗或單槍。龍套是群體角色的服飾,服色的使用須視主角服色而定,每色龍套四件為一堂,如《轅門斬子》、《玉堂春》均為文堂,《挑滑車》、《一箭仇》等龍套均拿標旗或槍為武堂。

太監衣:又“老公衣”。周身繡有八個龍團(專用黑或藍色緞料做平金繡,繡成後,龍團“貼綴”於衣上,呈“點”花對稱布局)。大襟,斜大領、寬腰、闊袖。衣長至足兩側開衩。其樣式似八卦衣,不同點是腰梁下端綴有周身綢穗,但無飄帶。紋樣有兩種:其一為黑團光上繡有草龍,其二為素黑絨光。服色分紅、黃兩種,黃的用於皇宮太監,紅的用於王府太監。

太監衣在舞台上專為扮演皇帝身邊的小太監穿著。太監衣中四件為一堂。如《宇宙鋒》“金殿”一折,《大登殿》、《賀後罵殿》等戲中的小太監均穿此服。

鶴鹿童甲:根據鶴鹿的特點進行設計的服飾;鶴、鹿服飾在舞台上一般同時在一個場面出現。如:《白蛇傳》盜草一折。

大馬童服:由露肚坎肩及侉子、腰箍組成,內穿侉衣褲。此服裝在舞台上大多為單出頭的大馬童穿著,如:《漢津口》跟關羽的馬童。

神將服:由侉衣褲及披肩、侉子、腰箍組成,神將服也有由箭衣、披肩、侉子、腰箍組成。神將服均為神話戲中的天兵穿著,如:《碧波潭》、《鋸大缸》、《鬧天宮》、白蛇傳》等。

水族服:由侉衣褲及披肩、侉子、腰箍組成。水族服是模擬水族中的不同形態的動物特徵,作為披肩、侉子的造型,同時要根據不同劇目可為四套、六套不等。此類服飾大多是神話劇中的眾水族穿著,如:《白蛇傳》、《碧波潭》、《虹橋贈珠》。

蝦、蟹、龜、蛤蟆服:此類服飾與水族服相似,只是在侉衣上刺繡各種水族圖案,以顯示其身份。此類服飾在舞台上主要為單出頭的龜帥、蝦將等人物穿著,如《鬧天宮》、《碧波潭》戲中的龜帥、蝦將和其它有表現水的劇目中使用。

京劇服飾知識介紹

京劇服飾,行話稱其為“行頭”,包括服裝、、靴鞋及一些隨身飾物,是京劇舞台人物造型的主要部分之一。

京劇知識·京劇服飾

京劇是中國近代戲曲的代表,其舞台服飾也是京劇藝術極具特點且最能吸引觀眾的特定手段。本任務介紹京劇服飾知識,做本任務相關詞條要求配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