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爆

內爆是由加拿大當代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在他的《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the Media,1964)一書中提出來的概念。

機械時代

在機械時代,我們完成了身體在空間範圍內的延伸,以至於能擁抱全球。就我們這個行星而言,時間差異和空間差異已不復存在。我們正在迅速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後一個階段——從技術上模擬意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創造性的認識過程將會在群體中和在總體上得到延伸,並進入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像我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憑藉各種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樣。”麥克盧漢的內爆概念旨在說明,機械時代與電力時代的交替導致了自然、社會和人三者之間關係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首先,內爆是指與“身體的延伸”相對立的“意識的延伸”,前者是機械時代的特徵,後者是電力時代的特徵。相對人的心理來說,內爆使地理意義上的距離變近,甚至消失,人具有了擁抱地球的能力,地球變為“地球村”。其次,內爆導致模擬時代的到來,因為電力時代媒介的強大製造和流播功能使得整個社會被媒介的信息所籠罩,這表明真實已經成為過去,對真實的模擬開始統治人們的意識,成為人們認識事物所依賴的基礎。顯然,麥克盧漢的內爆是對生產力發展後果的一種分析,是對文明進步的一種批判。

內爆與外爆對舉

讓·鮑德里亞借用麥克盧漢的內爆概念,把內爆與外爆對舉嵌入他的歷史視野,外爆與內爆相互替換,社會的內爆阻滯,外爆就發展;同樣,社會的外爆被阻滯,內爆就發展。社會形態的變化就同內爆和外爆的動力性的變換相關。原始社會的解體是有控制的內爆難以持續但外爆卻在發展的結果,而西方數個世紀以來占主導地位的擴張(外爆)的失敗成為內爆產生的根本原因。外爆是一種現代性過程,指商品生產、科學技術、國家疆界、資本等的不斷擴張,以及社會、話語和價值的不斷分化;內爆則是消除所有的界限、地域區隔或差異的後現代性過程。今天,我們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內爆。

當今的內爆

鮑德里亞指出,當今的內爆首先是真實與虛構之間界限的內爆,這即是意義的內爆。意義問題早在鮑德里亞之前就已有西方的思想家關注過。比如尼采的虛無、德希達的解構都從不同側面揭示出意義消解的狀況。在媒介時代,人們通常是在信息中獲取必要的意義,形成人們的經驗知識和某種看法,這就對信息內容的真實與否提出了要求。需要審辯的是,媒介事件與人們親歷事件之間存在著差異:媒介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不僅吞噬意義,而且在拼貼意義、製造意義,實際上,它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把非真實事件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電子時代真實和意義被瓦解的基本方式。鮑德里亞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一九七一年,美國進行了一次電視直播的實驗,對一個家庭進行了七個月不間斷的錄像,並連續播放三百個小時。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展示一個美國家庭逼真的日常生活。然而,鮑德里亞指出,這實質上是不真實的,或者說這一真實只能說是一種媒介真實,因為一切都是經過挑選出來的:家住加利福尼亞,有三個車庫和五個孩子,有精心打扮的家庭主婦,一個標準的上等之家。實際上,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媒介已經顛復了真實,意義也就無從談起了。這就是對意義的真假界限進行內爆的典型一幕。

真實和意義的內爆

所謂整個社會的內爆,在鮑德里亞看來,就是當媒介在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把任何互動通通內爆為一個平面,內爆為一個單向度的時空現實之際,整個社會交往和社會價值都被瓦解了。哈貝馬斯曾對媒介(電影、電視、電腦、電話、收音機等)提出質疑,認為它們事實上構成交往理性順利實現的障礙。民意測驗就是一個例子。表面看來,民意測驗是一種對社會公共意見的收集和傳達,是建構社會公共空間的一種方式,但在鮑德里亞看來,民意測驗恰恰是整個社會內爆的一種比較極端的表現形式。民意測驗實際上以一種持續的集體觀淫癖的行為透露出社會本身的多餘性。它每時每刻都要知曉整個社會的何所想、何所需,它以一種自疑症狂的心態時刻注視著統計的螢屏,變化的圖表,它對整個社會的操控是空前的。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社會不再擁有真實的自我空間,實際上的社會空間卻等同和混淆於螢屏、圖表上的統計數字。媒介的超級膨脹最終導致了整個社會及其空間的內爆。

社會意義

社會的內爆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大眾的內爆。凱爾納指出:“媒體信息和符號製造術四處播散,滲透到了社會領域,意義在中性化了的信息、娛樂、廣告以及政治流中變得平淡無奇……面對信息的無休無止的狂轟濫炸,面對各種意圖使人們去購買、消費、工作、選舉、填寫意見或參加社會活動的持續不斷的鼓動和教唆,大眾已經感到不堪其擾並充滿了厭惡之情。於是,冷漠的大眾變成了憂鬱而沉默的大多數,一切意義、信息和教唆蠱惑均內爆於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樣。”在媒介操控的網路,大眾已經完全失去了主體哲學曾經賦予人的那種思想、意志和情感,他們不可能掌握自己的現實命運,而只能是服從於民意測驗、統計學和所謂的公共性。他們在自我的麻木中只能選擇沉默,把自我內爆為沒有任何社會表達的“沉默的大多數”。大眾內爆的可怕之處在於,整個社會在內爆之後沒有了任何復興的希望和可能,社會的沉淪也成為無法挽救的歷史宿命。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