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調曲子

大調曲子

河南曲種。清初流行於開封、洛陽、安陽、南陽等地,並曾流傳到山東聊城、曹州和陝西關中一帶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稱為“八角鼓”。清末曾有“鼓調”、“鼓子曲”、“曲子”等名稱。辛亥革命以後,豫西南始有“大調曲子”之名。洛陽流傳的曲子又稱“小調曲子”,主要以踩高蹺形式演出,後來發展為戲曲劇種。南陽流傳的曲子則一直稱“大調曲子”。

基本信息

由來

大調曲子大調曲子
源於明清兩代北方俗曲、形成於十八世紀中葉的鼓子曲,由於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從鼓子曲派生的小調曲子的出現,故將鼓子曲泛稱為“大調曲子”。

《鼓子曲言》中稱:“鼓子曲初見於開封,後來分為三支:周口一支、禹縣一支、南陽一支,後來禹縣南陽兩支合流,所以南陽的曲子是最有名的。”南陽偏處豫鄂陝三省交界之伏牛山陬處,社會環境相對較穩定,農產豐富,經濟小氣候滋潤,加之為隋唐清商樂(相和歌、吳歌、西曲)中西曲產地(荊郢樊鄧),歷史音樂藝術的積澱豐富。明代俗曲大調,清代花部漢調二黃、商洛花鼓、襄樊小調都在此地流行,音樂藝術上的五方雜處,有利於交流出新。流傳在南陽地區的大調曲子就是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下,不斷吸收、改進和創新,逐漸形成南陽大調曲子風格,因此在全省其他地區的大調曲子都相繼衰落的情況下,南陽大調曲子仍經久不衰,繁榮昌盛,故後人將大調曲子亦稱為“南陽大調曲子。”

清代中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演唱鼓子曲的主要是一些文人和富家子弟,組織書社,借演唱以消遣取樂。城鎮多在茶館聚會演唱,農村常在場邊、地頭演唱,吸引一些帶著針線活來聽曲子的婦女,故被稱為“活笸籮曲子”。演唱形式有獨唱,也有多人坐唱,還有雙唱,俗稱“抬曲子”。在弋陽腔盛行時,還發展了幫腔,由樂手和聲,增強氣氛。

發展歷程

大調曲子琵琶

板頭曲是用琵琶三弦月琴等弦索演奏的器樂曲,“板頭”一詞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琵琶譜》,它是在民間以工尺譜和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傳。由於清王朝對民間音樂的摒置和壓抑,使民間音樂的發展受到限制,大量板頭曲譜沒有被收錄成帙,以致於到民國時期,曾流傳在河南的板頭曲僅只剩下南陽地區的鄧州、鎮平、內鄉、新野尚有餘緒,其它地方都相繼衰落,因此人們把板頭曲看成是南陽所特有的弦索樂曲。板頭曲在南陽往往是隨著大調曲子的演唱而出現,曹東扶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率先對多年失傳的板頭曲,有的只是老藝人口傳下來的簡單鏇律,以及殘缺不全的工尺譜,進行挖掘、加工和整理,將一首首嶄新完整的板頭曲,隨著大調曲子的演唱活動而推向社會,繼而將板頭曲音樂作為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古箏教材,廣泛使用。經他整理的板頭曲,如《高山流水》等樂曲,曾在全國乃至英、美等國奏響,經久不衰。

我國許多民間藝術的發展演變,都經歷了一番突破傳統藝術規矩,開創新穎藝術的決裂過程,曹東扶對大調曲子藝術的發展,正是建立在對傳統大調曲子藝術的繼承和突破上的。二十餘歲的曹東扶,常和曲友原吳佩孚直系留豫先鋒隊(時駐內鄉)營長陳夢雲山東大鼓藝人出身)一起,聚唱自娛,二人以曲結誼,常相攜南下兩湖、北上冀魯,遊歷山川、覓曲問藝,得識許多名家,獲益頗深。後又與南陽諸縣較有名氣的大調曲子演唱家湯寅候、郝吾齋、黨振藩等人多次進行藝術交流。他在提煉姊妹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從不固守一家一戶之藩籬,豐富充實自己的演唱技藝,形成了“高亢挺拔、抑揚委婉、穩中有變、清新脫俗、以情帶聲、聲情並茂”的“曹派大調”藝術風格。

演唱方式

大調曲子

大調曲子基本上是一種曲牌聯套體的說唱藝術。也有少數以單曲演唱的,如用〔鼓子頭〕、〔鼓子尾〕連線演唱一個小段,或用一個曲牌演唱一個故事,如用〔劈破玉〕演唱的《林沖夜奔》等。大調曲子原有曲牌200多個,包括每曲在100板以上的大牌〔劈破玉〕、〔滿江紅〕、〔碼頭〕等,來源於崑曲曲牌的有〔石榴花〕、〔上小樓〕、〔哭皇天〕等,其他源於明、清俗曲的雜牌有〔陽調〕、〔漢江〕、〔坡兒下〕等。聯綴曲牌時作為引子、尾聲之用的有鼓子、〔越調〕、〔垛子〕3種,分為頭、尾兩部分,中間穿插若干曲牌,以成套數。還有以一個大牌帶過若干其他曲牌演唱的,稱為“金鑲邊”,以及不用引子、尾聲,只以雜牌聯綴演唱的套數。現代演唱大調曲子,使用大牌、昆牌很少,而更多地使用〔詩篇〕、〔渭調〕、〔漢江〕、〔上流〕、〔下流〕、〔緊訴〕等上下句反覆的雜牌,曲調可塑性比較大。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多人坐唱時可根據條件加入琵琶月琴揚琴二胡四胡洞簫等。擊節樂器以牙子(檀板)或八角鼓為主,也可增加脆碟、小鑔、月鼓等大調曲子還有稱為“板頭曲”的器樂合奏曲,如《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漢宮秋月》等,過去多在正篇之前演奏。

代表曲目

大調曲子大調曲子
大調曲子的傳統曲目豐富,清代文人參與編寫的,曲詞典雅,很多是以元、明雜劇、傳奇故事以及明、清演義小說改編而成。特別是摘自《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楊家將演義》、《水滸》、《精忠說岳》的故事為多,視為曲子的“書梁”。還有一些是從地方戲中移植過來或改編各種文人筆記、雜著中的故事。少數是直接創作的“活笸籮曲子”,這類作品大都具有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為農村聽眾所喜愛。五四運動以後,曾產生了一些反映民主思潮、民族意識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培養了一些青年演員,並對音樂做了改革。南陽大調曲子的曲目多為韻文體,小段唱詞,少數生活段子加有說白,現存曲目1200多個,傳統曲目1000多個,經常上演的創作曲目200多個,代表作有《王大娘釘缸》、《遊春》、《玉蘭擔水》、《二嫂買鋤》、《小二姐上墳》、《李豁子離婚》等。

曲藝創始人

大調曲子曹東扶
曹東扶(1898年—1970年),河南箏派的代表,曹派大調曲子的創始人。出生於河南鄧縣一曲藝世家。

曹東扶13歲時隨民間藝人學唱河南大調曲子,習各種絲弦樂器,擅彈三弦琵琶,因此其演奏具有濃厚的河南民間音樂風格。他指法嫻熟,功力深厚,發音堅實圓潤,長於表現纏綿細膩的情感,其設計的“游搖”奏法具有悲劇性效果,對突出河南地方風格有重要的作用。如《思鄉》、《思情》、《閨中怨》、《打雁》、《落院》以及《高山流水》、《爭梅》、《慢引》、《百鳥朝鳳》等。河南箏曲《高山流水》經他改編後廣為流傳。

解放不久,曹東扶任鄧縣曲藝改進社副社長,他引導大家對傳統曲牌進行改新。1951年,他率領同仁開展抗美援朝宣傳活動,親自創編、移植《漁父恨》、《解放鄧縣》、《紙老虎現形記》等曲段,到農村義演募捐,募得款額全部捐給國家支援抗美援朝,同時使大調曲子由城市茶社走向農村。

1953年,全國舉辦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曹東扶代表鄧州(當時的鄧縣),以古箏琵琶演奏的大調曲子板頭曲一路闖關,連獲南陽地區、河南省中南局器樂一等獎,轟動中國民樂界。當年六月,應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約請,與謝克宗等一行六人赴北京錄音,研究所在此基礎上整理出版了《河南曲子板頭曲選》一書,由此曹東扶與河南曲子藝術享譽全國。

1954年後,他先後應聘到河南師範專科學校鄭州藝術學校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任古箏教師。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期間,他帶領學生多次到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1964年回河南,任省歌舞團藝術顧問。次年,任省大調曲子培訓班主講。1970年去世。

曹東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對大調曲的曲調、唱調、伴奏及板頭曲的曲譜和箏曲,作了鑑別、審定、規範、統一,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流派,是我國曹派大調曲創始人和曹派箏藝創始人。曹東扶敲定的一百餘段大調曲詞和五十餘首板頭曲譜,分別編印出版為《河南大調曲子集》、《河南古子曲》及《曹東扶箏曲集》,發行全國。其板頭曲被音樂學院選為教材,有的錄音後傳到海外。

曹東扶父女的箏曲先後被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電台、音像公司選作名曲,定期播放。他培養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不少三弦、古箏教授出自他的門下。他被台灣人譽為“中國古箏泰斗”,是我國公認的古箏表演藝術家音樂教育家曲藝音樂民族器樂作曲家,為我國音樂界的一代宗師。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國名人辭典》、《中國音樂家辭典》等書。

改革創新

藝術的生命在於變化出新,大調曲子藝術不是凝固在琥珀之中,而是發展和流動的。以曹東扶為代表的曲藝工作者,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已開始對大調曲子從唱腔和伴奏上,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改革和創新。

1935年,曹東扶應好友原中國革命軍二十路軍(曾駐守過南陽)軍長張鍅從福建來信相約,請曹東扶到上海百代公司灌注唱片,擬將南陽大調曲子藝術推廣全國。曹東扶即聯絡各路能手及學生,組成強有力的班子,對大調曲子的曲牌、唱腔、伴奏等全面研討習練,並將曲牌的前奏、間奏、尾奏進行規範統一。後因西安事變,上海之行雖未能如願,但這批研究成果,對於以後大調曲子藝術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48年春,在鄧縣民眾教育館的支持下,曹東扶發起成立了“鄧縣大調曲子改進社”,一年後更名為“鄧縣曲藝改進社”,東扶任副社長,研究內容仍已大調曲子為主。他積極引導大家革新,一些傳統曲目如《軟詩篇》、《漢江》、《太湖》等之鏇律、過門等得到完善和規範,更加悅耳動聽,直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在曲藝戲曲界仍廣為使用。通過對大調曲子藝術的探索、研究和創新,使這一古老傳統的藝術,煥發了青春,進入一個嶄新的高度,極大的豐富完善了南陽大調曲子藝術。

1951年,曹東扶率領社員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宣傳洪流中去,改過去難唱、難懂的高雅劇、歷史劇為通俗易懂、在當時具有感召力的小曲段,親自創編、移植出《漁夫恨》、《解放鄧縣》、《王仁千喊城》、《歷代帝王圖》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曲目,並一改過去大調曲子自娛自樂不賣曲子的舊俗,深入到農村鄉鎮義演,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大調曲子三弦
1953年3月,曹東扶等人被選入南陽專區代表隊,參加河南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演唱的大調曲子《打漁殺家》和板頭曲《高山流水》均獲好評,曹東扶本人亦被評為優秀演員;同年4月,曹東扶等人又以河南省代表隊的名義,參加了在武漢舉辦的中南五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曹東扶等演唱的大調曲子又獲演出獎。武漢會演結束後,東扶等應中央音樂學院(校址天津)民族音樂研究所的邀請,赴天津錄音、記譜,共錄製大調曲子、曲牌、唱腔達七十餘首,板頭曲譜十六首,豐富了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

1954年,曹東扶應聘到河南師專音樂科任古箏琵琶三弦教師期間,由曹東扶傳譜,王壽庭記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河南鼓子曲》一書,而後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由曹東扶傳授編纂的《河南大調曲子集》等,較為全面的介紹和推廣了大調曲子藝術,同時曹東扶又是在建國初期將南陽大調曲子推向全國的第一人。

隨後,曹東扶先後應邀到鄭州藝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古箏琵琶三弦教授,1964年返豫,任河南省歌舞團顧問。1965年3月----1966年1月,曹東扶受河南省文化局的委託,在南陽市舉辦第一期“河南省大調曲子訓練班”,曹東扶親自擔任主講,傳道授業,為全省六個地區、兩個市、二十一個縣的專業曲藝團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大調曲子演(奏)藝術骨幹力量,對我省大調曲子的普及與發展,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南陽大調曲子亦成為南陽藝術門類中之上品,在歷次省、國家級曲藝大賽中屢獲殊榮,為南陽人民贏得了榮譽。

大調曲子演(奏)唱藝術,是曹東扶先生輝煌藝術成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德藝雙馨,技藝精湛,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在大調曲子演(奏)唱及箏等器樂演奏諸多領域建樹豐碩,是我們永遠值得尊重和緬懷的一代宗師!

演出準則

概述

大調曲子大調曲子
大調曲子追求高雅、大方,因此,演出時往往要求遵循一定的準則。大調曲子的活動一般不敬神燒香,相傳大調曲子信奉儒教孔子,注重知識性,講究禮義。其他曲種往往被人瞧不起,惟獨大調曲子能登大雅之堂,按南陽的方言叫“能坐客房台”,即能坐在堂屋裡唱。所到之處,主人必須盛情招待,不能慢待,外地人和其他劇種、曲種的人員對大調曲子都有很高的評價,漢劇著名老演員汪陽生曾說過:“一生中走南闖北,見了那么多劇種、曲種,惟獨大調曲子曲牌繁多而嚴謹,既高雅又大調曲子 大方,知識性強,常使人百聽不煩。”

大調曲子以詩詞歌賦為基礎,以規矩禮法、仁義道德為宗旨,深受人們的青睞、尊重。

詩詞歌賦賦予大調曲子以知識性、高雅性。

規是指大調曲子的演出無論是伴奏者或演唱者,無論什麼場合,都講究衣服周正,閉目端坐,目不斜視,以示品格高尚。因為舊時在客廳演唱,達官貴人的女眷們依例聚在廳堂兩邊廂房內,隔簾聽唱,演唱者閉目端坐,以避瓜田李下之嫌。

矩是指彈者坐左邊,唱者坐右邊,演唱前先定神思,後開板。唱的中間,如不加長白不能隨便跳韻。

禮是指講究禮義,唱前先拱手托板讓別人唱。如有外地曲友,需先讓外地曲友唱,後讓本地曲友唱;先讓老年曲友唱,後讓年輕曲友唱。

法是指演唱者儘量不離題目。例如屬於祝賀場合,都要先唱祝賀性唱段。若第一個人唱了三國段,下一個人也要唱三國段。仁指大調曲子藝人之間無論年長年幼,從藝時間長短,都不稱老師,統稱曲友。

義指曲友之間為道義之交,情同手足,非同一般,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是曲友,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要互相照顧,盛情接待。

道指道不同者,不相為謀;道同者,以誠相見。

德指曲友之間,無論唱得好或是不好,唱完後大家都要同聲說個“好”,不能相互挖苦、嘲笑。

禮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調曲子的演出維護並繼承了這一美德,迎合了廣大聽眾的心理,這就是它有生命力,受人喜愛的原因。

音樂結構

大調曲子大調曲子
初興汴梁的鼓子曲傳入南陽後,吸收了陝西曲子、湖北小曲的一些曲牌,以及乾隆以後的地方戲曲聲腔,如“石牌腔”、“吹腔”、“西皮”、“二簧腔”,形成了不同於開封鼓子調的南陽大調曲子。大調曲子的音樂豐富優美,曲板龐雜,所用曲牌多達180餘個,在我國曲藝音樂中有如此眾多者實為罕見。另外還有“高山流水”、“和番”、“落院”、“大泉”、“蕭妃舞”等板頭曲樂曲數十首,獨奏或合奏,在我國的器樂曲中很有影響。就各個曲牌的調式而言,宮調式和徵調式構成了大調曲子的主體調式。這種關係調又形成了曲牌之間聯套的調式基礎。大調曲子的音階除個別曲牌為五聲音階外,大都為七聲音階。七聲音階里的“4”音,往往游移不定,在這一曲牌是“4”音,但在另一曲牌里可能是“#4”音,更高一些近似“5”音。這一音階特徵,使南陽大調曲子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地方曲藝音樂的獨特風格。

大調曲子的曲牌按傳統習慣分類,大致分為常用鼓子雜牌,常用小昆牌、大曲牌子、非常用曲牌四大類。

1.常用鼓子雜牌

大調曲子大調曲子
多是一些行腔少、易學易唱的曲牌,它最為常用,是大調曲子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鼓子頭”、“鼓子尾”即鼓子套曲的曲頭曲尾,一般稱“鼓頭”、“鼓尾”,它與清乾隆年間興起的“岔曲”中的小岔相近似。經曲友、藝人傳唱多年,曲調有了很大的發展,除正格的鼓頭、鼓尾外,還有“鼓子頭帶垛”、“軟鼓尾”、“腰閂”三種變體,中間不夾其他曲牌則稱為“乾鼓垛”。“鼓子頭”的正格,句式為四、四、七、七,四句同一轍,一般習慣於一、三句為仄聲,二、四句為平聲。鼓子頭變化較大,最常見的變格是頭兩個短句加上三字頭,成為四個七字句。“鼓子尾”是鼓子套曲的結尾部分,為上下句結構。其句數可多可少,每句的音節、字數各不相同,常見的有七字句、五字句、十字句。最簡單的“鼓子尾”只有四句。有時因鼓子尾的唱詞太長,中間可用“腰閂”,以便演唱者有喘息機會;有的則是因內容需要暫時停頓,也可使用“腰閂”。“陰陽句”,又稱上下句,它是由清乾嘉年間北方流行的“數唱”發展形成的。所謂“數唱”即有說有唱的意思,“數”是有節奏的“數板”,這種近似朗頌體的數板和唱結合起來,就成了“數唱”了。在“數唱”的基礎上,曲調慢慢有了新的發展。它的上句不用朗誦體的數板而是漸漸用唱代替了,因而不再用數唱這一曲牌的名稱。並且根據它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一疊的音樂結構特點,而稱為“陰陽句”或“上下句”。它的基本結構為四字一句,也可以加三字頭,有時還可加雙三字頭。其音樂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一疊,一般上句不押韻,下句押韻。陰陽句大多用在曲詞的前部,習慣於緊接鼓子頭後邊,用它來概括主題,或引述故事情節,有時也可用於鼓子套曲中間。“銀紐絲”,初興於明嘉靖、隆慶年間,盛傳南北,經久不衰。它的變體很多,在南陽大調曲子裡流傳有“銀紐絲”帶垛、開封銀紐絲等七種。銀紐絲的結構分兩段體銀紐絲和一段體銀紐絲:兩段體銀紐絲是由A、B(即前半闋和後半闋)兩段構成,如“開封銀紐絲”;一段體銀紐絲由五句組成,可反覆詠唱,如鄧縣門子善唱的《探晴雯》。銀紐絲的可塑性很大,既可用來敘述,又可抒發各種不同的感情,是大調曲子中常用的曲牌之一。“四季相思”又稱“銀絞絲”,傳入南陽較晚,約在民國以後由湖北棗陽、襄樊傳入新野、鄧縣。詞分春、夏、秋、冬四季,屬兩地相思一類的艷詞,一般唱原曲詞時多用蠻口演唱。曲體結構為A、B兩段體,宮調式,曲調流暢活潑,適於表達閨思、憂怨之情景,如曹東扶唱的《四季相思》。“滿州”又名“滿州歌”、“滿州月”、“滿州詞”,其基本曲調與“五更”相同,是明嘉、隆間汴梁興起的小曲之一,全稱“鬧五更”。大調曲子傳統的曲詞里“滿州”調通常以五更分段落,此外有“南滿州”、“西滿州”兩種。為一段體曲體結構,徵調式,尾句重唱時多用伴唱(幫腔),適於敘事,亦可表達悲哀的情景。“陽調”原稱“鳳陽歌”,是鼓子曲里最常用的曲牌之一,源於安徽鳳陽流行的秧歌,至今鼓子曲發祥地開封仍把“陽調”稱為“鳳陽歌”,而南陽則把“鳳陽歌”稱作“老陽調”。另一種具有南陽方言音韻的陽調,稱作“下河陽調”,唱時多用蠻口,它可用來敘事,也能表達喜怒哀樂各種表情,如南陽劉雲唱的《碎琴》中的陽調,從中可見它的音樂特色。“剪剪花”起於清初,興於北方,最早見於《綴白裘》里《占花魁》一劇。大調曲子裡的“剪剪花”分兩大類:一類是“老剪剪花”,為宮調式,演唱時轉為上屬調(原調5=後調1),它的名稱繁雜,俗稱“老剪剪花”;另外一大類俗稱“小剪剪花”,其曲式為徵調式,用原調演唱。“太平年”在清乾隆年間初興於北京,後被大調曲子吸收,清乾隆間楊米人《都門竹板詞》里有詩謂: 圍坐團團密復疏,開場午正到申初。風高萬丈紅塵里,偏有閒人聽說書。棚棚手內抱三弦,草紙遮頭日照偏。更有一般堪笑處,新聞編寫太平年。“太平年”每四句為一疊,第三句後有襯腔“太平年”,第四句後有襯腔“年太平”,因得名“太平年”。“太平年”為一段曲體結構,徵調式,多用於敘事或人物對話,是最常見的曲牌之一。

“漢江”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上句落音為“1”,下句落音為“2”,屬商調式,其曲調近似四川清音里的“南音”。下句的曲調無明顯的終止感,可反覆多次使用。適於大段故事的敘述,也可表達悲哀的曲詞,是鼓子套曲最常用的曲牌之一。

“詩篇”又稱“硬詩篇”,來源於清乾隆年間北京盛行的子弟書。《北平俗曲略》里說:“這種書的體栽,開頭都是八句詩,統稱‘詩篇’。俗謂之‘頭行’”,至今南召、內鄉、鎮平的一些老曲友仍稱“詩篇”為子弟書。其主要曲調與“漢江”約略相同,亦為上下兩個樂句構成,反覆使用;所不同於“漢江”的是開頭有一句“抬腔”為引子,結尾又有一句尾聲。呈單曲聯套體結構,仍屬商調式。

雙疊翠”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劉效祖所作的《詞》里,其詞格、曲調均與南方的“茉莉花”近似。在大調曲子裡,另有一“雙疊翠”變體,它將開頭的兩個短樂句,發展為四個短樂句,根據這一特點,便稱它為“四股繩”,也有人稱“珍珠翠”。

此外,常用鼓子雜牌還有“四不像”、“打棗竿”、“羅江怨”、“坡兒下”、“疊落”、“一串鈴”、“呀呀喲”、“渭調”等共26種,包括不同的板式、節拍及其變體共52個曲牌。它是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根據內容的需要加以創新而成。這些雜牌曲調在南陽十分普及,連農民小孩也能隨時哼上幾句,可謂是民間說唱中的寶貴財富。

2.常用小昆牌

大調曲子大調曲子
此可謂大調曲子中的“陽春白雪”,非專業人員會者不多。此類曲牌多為長短句結合的詞體,其中一些曲牌由崑曲傳來而曲調短小,又不同於大曲牌子,故稱“小昆牌”。常用小昆牌是垛子套曲里常用曲牌,但在鼓子套曲、碼頭套曲里也可使用,這些曲牌是:

“邊關調”為明代北方興起的小曲之一。這種曲以十二月為綱,每月即為一重。其音調重重疊疊,所以又叫“重樓歌”,大調曲子裡簡稱“重樓”。一段體,不反覆,適於表達哀怨、閨思之情。

“小桃紅”這一曲牌名在《太和正音譜》、《舊編南九宮譜》里均可見到。但就其詞組比較而言,與大調曲子裡的並不相同,大調曲子裡的這一曲牌屬小曲,只是沿用其曲牌名稱而已。它屬於一段體,宮調式,其曲調婉轉,適於表達抒情的唱詞。“疊斷橋”見於清嘉慶、道光年間,流行於北方。嘉慶間《白雪遺音》、道光間《曲里梅花》兩種刻本均可見到此曲。其曲調優美緩慢,多用於閨思、哀怨之曲詞。

“倒提簾”其歷史不詳,它的行腔較大,適於表達纏綿、憂怨的情感。

“玉娥郎”為明代小曲,又有別名“魚臥浪”,北方兄弟曲種又稱四大景、大四景。清高士奇(康熙年間人)所著《金鰲退食筆記》載:“神宗(明萬曆)時,選近侍三百餘名,於玉熙宮學習宮戲,歲時陛座,則承應之。各有院本,如盛世新聲、雍熙樂府。又有玉娥兒詞,京師人尚能歌之,名“御製四景玉娥郎”。嚴分宜《聽歌玉娥兒》詩云:“玉娥不是世間詞,龍艦春湖捧御扈。閭巷教坊齊學得,一聲聲出鳳凰池。”據此記載,“玉娥郎”當為明神宗(1573-1620)御製。此曲分南陽、鄧縣兩種唱法,大同小異;新野韓硯耕(已故)又唱一種“南玉娥郎”與上述二者曲調差異很大,亦屬於一段體,徵調式,可反覆使用,多用於抒情。

“二簧平”全稱“二簧平板”,京劇里稱“四平調”。從曲調看,它當是由“石牌”發展形成的,源於“秦吹腔”。這一曲牌建國前只在南陽流行,全省其他地方的大調曲子裡並不用。據考得知它是由湖北北部流行的“四平調”傳入南陽的。

“背弓”在南陽又有別名“悲宮”,由陝西曲子傳來。“背弓”一名,出自中國地方戲唱腔的四種調門之一。即所謂平、背、側、月:平是指用大本嗓的正調;背即背弓;側是指假嗓而有側音之高;月指陰調。“背弓”系唱時用反調而言。大調曲子的曲友另有一說:“背弓”本是“背工”,“工”是簡譜里的“3”音,這種曲子裡,從頭至尾不用“工”音,所以又叫“背弓”。再有從此曲調悲哀而稱它“悲宮”。宮調式,宜表達緩慢、抒情的情景。

此外,還有“石榴花”、“倒推船”、“孝順歌”、“南羅兒”等19種,包括各種變體共有曲牌26個。

3.大曲牌子

“碼頭”興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楊慧建《夢華瑣事》載:“京城極重碼頭調,遊俠子弟必習之,鏗鏗然,斷斷然,幾與南北曲同期傳授,其調以三弦為主,琵琶佐之。”“碼頭”調初興時,多流行於倡寮妓院,因而其曲詞內容十之八九是反映即女生活的,南陽最流行的用“碼頭”調演唱的《殘花自嘆》即如此。其曲體結構為兩段體,全曲七腔(即七個大樂句),一二三四腔均成A段(前半闕),重複其二三四腔構成B段(後半闕)。為宮調式,曲調緩慢,行腔較長。

滿江紅”為清嘉慶間興起的小曲之一。曲調不同於江浙的“五瓣梅”,也不同於單弦牌子的“滿江紅”。全曲在百板以上,有六個大樂句組成,為商調式,曲調婉轉,行腔較長。另有變化唱法“滿江紅帶垛”,中間加進垛句,又可成“滿江紅”套曲,俗稱“金鑲邊”。

垛子頭”、“垛子尾”又稱“京垛子”,是大曲牌子中最常見的一種,即垛子套曲的頭尾部分。

“起字調”即“起字岔曲”,南陽市流行的“起字調”又分“單起字”、“雙起字”兩種,目前已無人演唱。

“寄生草”為明嘉靖年間興起的汴梁小曲之一種,目前南陽已失傳,只在曲詞里見有此曲牌。 以上大曲牌子有五種,六個曲牌

4.非常用曲牌

有“耍孩兒”、“越調頭”、“越調尾”等曲牌77個。

連綴方式

大調曲子大調曲子
南陽大調曲子的曲體結構形態大致分單曲體和曲牌連綴體兩種方式。單曲又稱支曲,大都是明清流傳下來的曲詞,整段用一個曲牌,演唱一段故事或情景,如用“碼頭”調演唱的《拷紅》,用“滿江紅”演唱的《光頭二和尚》等。也有用一種曲牌反覆多次演唱一段故事,如用“剪剪花”演唱的《放風箏》,用“雙疊翠”演唱的《跳花牆》,用“滿州”演唱的《東吳招親》、《吳王造反》等。曲牌連綴體是一段用兩個以上曲牌連綴而成的套曲,如:

1.鼓子套曲

《春景》“鼓子頭”——“鼓子尾”。

《武松還鄉》“鼓子頭”——“陰陽句”——“鼓子尾”。

《好會計》“鼓子頭”——“紐絲”——“打棗竿”——“呀呀喲”——“蓮花落”——“坡兒下”——“飛板陰陽”——“陽調”——“鼓子尾”。

《張松獻圖》“鼓子頭”——“陰陽句”——“銀紐絲”——“太平年”——“蓮花落”——“潼關”——“打棗竿”——“羅江怨”——“呀呀喲”——“坡兒下”——“詩篇”——“雙疊翠”——“陽調”——“疊落”——“滿州”——“漢江”——“鼓子尾”。

2.垛子套曲

《何趕信》“垛子頭”——“寸子”——“流水”——“垛子尾”。

《描影尋夫》“垛子頭”——“寸子”——“流水”——“疊斷橋”——“哭皇天”——“軟詩篇”——“硬詩篇”——“垛子尾”。

3.金鑲邊

《斬黃袍》“滿江紅”一、二、三、四腔——“銀紐絲”——“剪剪花”——“滿州”——“落江怨”——“潼關”——“太平年”——“蓮花落”——“漢江”——“陽調”——“疊落”——“滿江紅”五、六腔。

《傳柬》“碼頭”一、二、三、四腔——“小桃紅”——“浪淘沙”——“碼頭”五、六、七腔。

《闖王遺恨》“碼頭”一腔——“銀紐絲”——“碼頭”二腔——“小桃紅”——“碼頭”三腔——“太平歌”“碼頭”四腔——“北流”——“碼頭”五腔——“太湖”——“碼頭”六腔——“蓮花落”——“碼頭”“七腔”。

4.越調套

《鶯鶯游廟》“越調頭”——“背弓”——“西滿川”——“金錢”——“銀紐絲”——“背弓”後三腔——“越調尾”。除上述幾種套曲外,還有一種單純的曲牌連綴體形式,即不用某一曲牌作頭尾,可任意聯綴。最簡單的只用了兩個曲牌,如《藍橋會》“滿州”——“陽調”——“滿州”——“陽調”——“滿州”——“陽調”。這種由兩個曲牌循環的方式,近似元散曲中的纏達。也有十幾種曲牌相聯而成一套的如《趕舟》,近似元散曲之纏令。

在鼓子套曲中,有幾種曲牌習慣於連線在一起,這些是:“石榴花”接“小上樓”,“打棗竿”接“落江怨”,“南羅”接“北流”。其次還有“呀呀喲”接“蓮花落”,“鼓子頭”接“陰陽句”,或“坡兒下”、“詩篇”接“鼓子尾”。這些習慣的連線法在傳統套曲中常見,現代唱段里多不守此格。

伴奏

南陽大調曲子的伴奏樂器以三弦、琵琶、古箏三種彈撥樂器為主。這種樂隊建制無疑是繼承了明中期在河南、山東、安徽所流行的“弦索”。“弦索”用的樂器是三弦、琵琶、古箏。當時弦索在河南流行時,正值汴梁小曲興起之時,二者相互結合是很自然的事。後來,小曲在乾隆時衍變為鼓子曲,流傳到南陽又由鼓子曲發展為南陽大調曲子,小曲幾經流變,而這種“弦索”伴奏的形式卻延續至今。

在伴奏樂器中尤以三弦為主,甚至只有一把三弦,沒有其他樂器伴奏亦可演唱。另外,還有月琴、揚琴、墜胡、二胡、嘟嚕胡(軟弓京胡)、洞簫作為伴奏樂器。其打擊樂器中,手板、八角鼓兩樣必不可少。南陽市在建國前有人以茶杯盛水(多少不等)而以筷箸擊之,以此伴奏亦頗悅耳。

舊時,演唱大調曲子的曲友多為男性,常用調為F調、G調,三弦定弦為“51”。1956年後,大調曲子有了專業的女演員,樂隊的建制、定調都有了發展和變化,多數樂隊加上了二胡、墜胡、大提琴、揚琴等樂器,使樂隊伴奏增加了力度和伴奏鏇律的歌唱性。定調也由原來的F調、G調改為G調、D調。

大調曲子的伴奏樂隊,不僅擔負著伴奏任務,同時又能單獨演奏器樂曲,這種以彈撥樂器合奏或獨奏的樂曲稱為“板頭曲”。關於板頭曲歷史淵源的說法十分複雜,有學者認為其曲子多為“老八板”的變體,如“簫妃舞”、“大全”等曲的鏇律接近“老八板”,但這只是少數現象,從曲調上看,多數曲子與老八板無關。

傳承意義

大調曲子原是貴族的藝術,一般在茶樓或是富家堂會演出;後來在民間節日,以豫西蹺曲的形式上街表演;隨著更多的人喜聞樂見,最終走上戲曲舞台,以曲劇的形式為大眾表演。這種大眾藝術值得傳承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