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系江西曲種,源於道情。相傳在清道光年間形成於江西永新。早期是收容孤寡殘疾的養濟院裡的盲藝人傳唱謀生的漁鼓形式。後來有永新的盲藝人改用小鼓伴奏,並在語言音調、表演風格上有所變化,演唱一些從戲曲、小說中改編的短篇曲目,逐漸發展到編唱長篇曲詞,並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曲種。

簡介

永新小鼓永新
永新縣志記載,唱號音約產生於乾隆年間(1740)。那時,在永新縣城的北門有座“對恩堂”,在這個堂內專門供養了一些無依無靠的盲、聾、啞殘疾人,小鼓藝人就出自於這“聖恩堂”內的盲人。

永新小鼓的祖師爺歐陽承相生於(1722年)是永新南鄉煙閣青嶺村人,他年幼時讀了些詩書;略通文字,一場大病後又目失明,被送入“聖恩堂”供養,他不願坐享其成、便發揮自己的才華,把蛇皮製作的漁鼓改用牛皮製作小鼓,用紅繩子系在腰間,這樣,小鼓音色渾厚宏亮,又經久耐用,攜帶演唱都十分方便,隨後又在左手配上一根小竹捧,右手配上一副小竹板,打得有板有眼,唱得有聲有色。

歐陽承相憑著自己的記憶,把年輕時讀過的民間故事,戲文等改成小鼓詞,他十分主重當時當地廣大民眾的胃口(喜愛)編成段子,發展成別具一格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永新號音.永新號凌晨從歐陽承相創始至1953年一直都是這個名字,至今當地群從仍有叫這個名字的,特別是遠遊海外的永新籍人一回家鄉都會問起永新號音。

1953年4月,永新文化館舉辦第一期育藝人學習班,原任永新縣委宣傳部長,後任江西省文聯副主席的張濤同志在觀察時指示:“永新唱號音很有特色,要很好地挖掘整理……在全解說詞(畫外音)國都是大鼓,唯獨永新是面小鼓,就叫永新小鼓吧。”從此,水新號音便命名為永新小鼓了。

發展史

永新小鼓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從歐陽承相創始至今已有十一代歷史,它經歷了近300年的風雨而仍殘存人間,其間可分為四個階段:

A:清朝期間(1840一一1910年)

在這期間,永新有12個盲人學會唱小鼓,當時基本上是純唱無白、中間夾些襯詞的口語化。主要是以娛樂為主,解化醜惡、勸人為善。那時流行一時的《懶婆娘》一直深受民眾喜愛。

B:民國時期(1911一一1989年)

由於地方戲曲的發展,大型節目的演出,永新小鼓的小段子不能適宜和滿足民眾的需求。於是,他們開始創作了大批大的連本曲目段子,在這些日子中,不但有唱,中間還夾有道白,道白時拉腔拉調,與戲劇之白融為一體,有聲有色,有空有調,成了一種獨特的風味。

C:蘇區時期(1928——1934年)

1928年毛主席三灣改編創建井岡山根據地之後,永新等地相繼成立了蘇維矣政府、禾川鎮蘇維埃政府組織了盲人集訓,把永新小鼓改造過來,為當時的革命服務,那時派了一位姓劉的同志專門為小鼓藝人創作節目,讓盲藝人到全縣各地去演唱、宣傳。

當時新編的小鼓節目有《打壕分田地》、《歡迎白年返水》、《紅軍打了勝仗》等。

D:建國以後(1950——)

建國以後,永新小鼓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方針指導下,得到了黨的重視和關懷。

永新文化館於53—54年舉辦了兩期學習班,組建了小鼓位唱隊,從永新採茶劇團中委派了學員學唱永新小鼓。

從此,永新小鼓由盲人改為專業演員演唱,改編了不被盲人去世後絕種的現象。由於不是盲人演唱,永新小鼓進行了大膽地改革,由原來的坐唱發展為站唱,由原來的一人表演發展到多人表演,由原來的田頭地角,村巷街口發展為配有樂器伴奏、配有燈光布景。從此,永新小鼓登上了大雅之堂。

1957年,手工業工人朱友生首次在永新台上表演了永新小鼓《懶婆娘》,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1965年,朱友生代表吉安地區首次赴省參加第三屆職工業餘文藝匯演,受到省地文藝界讚賞。

1976年劉動同志參加全國曲藝調演,受到北京人們的好評。

《永新小鼓》她被作為全國獨一無二的一種曲藝品種而入選《中國曲藝志》。就她表現的內容,她能密切配合政策和政治進行宣傳而表演形式又靈活機動,更能勸人為善,鞭撻醜惡。該小鼓從其歷史淵源豐富來看,是深受廣大民眾所喜愛的一中藝術,而且她已深入人心,又擴展到永新周邊眾多縣市。眾多海外永新籍僑胞,一回到永新就會要求聽首永新號音,是永新的一種土特產,是家鄉一種定盤菜,它已根本在永新這塊紅土地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盲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解放後又打破了“號音只有傳盲人”的規矩。於是,盲人鼓、學小鼓基本終止。而改革後由專業人員表演也隨著人們娛樂方式的日新月異,逐漸取代了她的活力。在這樣的環境和氣候中,這門曲藝藝術,多半也只是文化工作者的一點關注,在經濟上就根本沒有去扶持她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

由此種種,曾經家喻戶曉的永新小鼓面臨的是瀕危狀態。目前應該進行的是“十萬火急大營救”!是雪中送炭,而不錦上添花。

演唱方式

永新小鼓永新革命歷史紀念館
永新小鼓(號音)是一人坐唱,有說有唱,以唱為主,演唱者左手指聞夾著兩塊小竹板,右手持一根七寸長的小竹桿(形似筷子)自敲自唱,沒有樂器伴奏。它的唱腔跳躍起伏,跌宕多姿,既幽默詼諧,又溫柔抒情,可長可短,能剛能柔,有時帶些口語化。它的曲目語言樸實,唱詞簡練,充分利用當地的大眾語言、通用語言、習慣語、述語、諺語等。

土音押韻,用通各易懂、幽默詼諧、明快的節奏,使曲目演唱得妙趣橫生。小鼓演唱到處都是舞台,春夏兩季,白天在街頭巷尾或曬太陽的空地,夏秋兩季不但在廳堂,更多的是在晚上納涼的廣場.街巷、甚至屋檐百,既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聽眾多少的制約,可多可少,隨時隨地,這樣反而會吸引許多民眾擊觀摩演唱。有時唱到深夜及至天亮,中演唱。很快,永新小鼓發展到了鄉村,而且還播及到永新鄰縣泰和井岡山寧崗蓮花安福茶陵靈縣吉安等地。

傳統曲目

傳統曲目有《賣花記》、《私訪長安》等30多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重視民間藝術,曾組織永新小鼓藝人到各處說唱,鼓動民眾參加革命鬥爭,編唱了《打倒軍閥列強》、《勸白軍士兵反水》、《鬧暴動》等曲目,使永新小鼓流行到泰和遂川寧岡井岡山安福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了《兄妹送糧》等優秀曲目,永新小鼓流行的地區也日益擴大。

獎項

2007年11月19日,從湖北荊門傳來喜訊,由永新縣文工團自編、自導、自演的永新小鼓《寶朵接婆》,參加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曲藝決賽,獲得表演獎。

申報列入保護範圍

《永新小鼓》申報項目簡介

永新小鼓江西非物質文化網
永新小鼓原名“唱號音”,是流傳於永新的一種以說唱為主的民間曲藝。據永新縣志記載:“唱號音”約產生於清朝乾隆年間(1740年),其祖師爺歐陽承相生於1722年。他將漁鼓改制成牛皮製作的小鼓自敲自唱,自謀生計。後世代單傳盲人不傳他人。傳了十代盲人,至解放初已二百六十多年。1953年四月,永新縣文化館舉辦了第一期盲人藝術學習班,改名為“永新小鼓”。並啟用業餘藝人朱有生登台說唱,改坐唱為站唱,並伴有小樂隊。

小鼓說唱由單個盲人自敲自唱,一人多角,沒有樂隊,只能是坐唱,說唱者,左手指間夾兩塊小竹板,右手持一根小竹桿敲鼓,胸前用紅布掛一小鼓至腰間,用詼諧幽默的方言和帶著永新山歌、號音的唱腔,講述民間故事、戲文等周邊發生的事情,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社會狀況、倫理觀念及風土人情,語言樸實,唱詞簡練,語句可長可短,譏諷調侃,粗短通俗,妙趣橫生。

小鼓說唱的場地簡易,隨處可行,深受民眾喜愛。其說唱特色頗具藝術研究價值;其歷史價值主要是一種淺顯易懂、讓人民大眾容易接受、且影響大、互動性強的教育方式,它把倫理道德寓教於樂之中,起到了一定的潛移默化不可思量的教育作用,是一種根植於民眾之中,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永新幾乎家喻戶曉娛樂方式,彌補了當時民眾文化生活的貧乏。80年代中期,該縣文化館組織收集整理了永新小鼓資料,併入選《中國曲藝志》,做了一些搶救工作。但隨著盲人的減少,盲人生活的妥善安置,人們文化生活的日新月異,加上文革後禁演,小鼓藝術面臨失傳的瀕危狀態,只剩下第十代傳人盲人黃華花和業餘藝人朱有生。搶救和保護永新小鼓這一民間曲藝藝術迫在眉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