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

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定,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基本信息

簡介

(圖)中國工農紅軍中國工農紅軍

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定,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歷史沿革

南昌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圖)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南昌起義”。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與在井岡山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反圍剿

從1930年10月,到1934年10月,國民黨先後發動了五次圍剿紅軍和根據地的軍事行動,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五次反圍剿的鬥爭,前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長征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被迫戰略撤退,史稱“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在會寧會師之後,出於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的戰略部署,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加上第四方面軍主力組成“西路軍”,渡過黃河之後,繼續向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前進.遭受重大損失.剩餘四百人最後返回陝北根據地.

改編

抗日戰爭爆發後,迎來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和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中國工農紅軍番號從此撤銷。根據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協定,將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8省的紅軍游擊隊,集中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編制變遷

紅一方面軍

(圖)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

1930年8月24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一方面軍(也稱中央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當時紅一軍團轄紅三、四、十二軍,紅三軍團轄紅五、八、十六軍。1931年8月,張雲逸、鄧小平的紅七軍編入三軍團。1931年12月2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軍(26路軍)編為紅五軍團。1932年6月改稱紅一方面軍。1933年編成為紅一、三、五軍團和江西軍區獨立師,其中,一軍團轄四、十四、十五軍(十四、十五軍原為五軍團編制),三軍團轄一、二、三、四、六、七師,無軍一級,五軍團轄三、二(原一軍團十二軍)軍。紅七軍團原為1930年贛東北紅軍部隊擴編而成的紅十軍,1933年1月與中央紅軍會師,劃歸一方面軍,1933年7月20日改為紅七軍團,紅九軍團於1933年10月28日由紅一軍團三師、紅五軍團十四師合編而成。紅八軍團由紅七軍團二十一師和中央紅軍直屬二十三師,在1934年9月合編而成,兵力最高達24個軍共7萬餘人。1933年編成為,一、三、五、六、七軍團,1934年7月紅七軍團北上,改名“抗日先遣隊”,10月與1933年初成立的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後失敗;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遣隊先前進至湘西和二軍團會師。

1934年長征開始時,一方面軍編成為紅一、三(各三個師)、五、八、九(各兩個師)軍團,其中八、九軍團為長征前最後一次“擴紅”時組建,多為新兵,裝備及戰鬥力較差。湘江之戰時,八、九軍團被打散。湘江之戰後,八軍團番號撤銷。餘部編入五、九軍團一直是作為全軍後衛。九軍團在貴州曾經單獨作戰,以掩護主力進行機動作戰。

1935年毛兒蓋會議之後,紅一方面軍離開紅四方面軍向陝北前進,其時五、九軍團因駐地在四方面軍中,未能隨軍北上,編入紅四方面軍。俄界會議後,一、三軍團與幹部團編乘中央縱隊至陝北組成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前全軍整編為紅一軍團,1935年11月與紅十五軍團匯合,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

(圖)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

原為紅二、六軍團,1935年接中央命令編為紅二方面軍,後來和四方面軍會師後編成中還包括九軍團和三十三軍一部整編為三十二軍(和四方面軍的九軍區分)。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到達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奉命組成紅二方面軍,並將原屬一方面軍的三十二軍(三十二軍就是原一方面軍的九軍團)編入。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餘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1930中紅15軍與紅1軍合併成紅四軍,軍長為鄺繼勛,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紅4軍和紅25軍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少奇

鄂豫皖時期:在鄂豫皖根據地時,包括紅四軍及紅七十三師。後四次“圍剿”後紅四軍轉移向川陝發展,留紅七十三師於鄂豫皖堅持。後徐海東率部向陝北突圍而去,到達陝北後編為紅二十五軍,與當地的二十六、二十七軍編為紅十五軍團。

川陝時期(一、四方面軍會合前):紅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軍。

毛爾蓋會議之後,南下時:紅四、五、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軍,與國民黨大戰之後,損失慘重。一、四方面軍會師時,四方面軍已有三十三軍,在當時左路軍編制內三十三軍是川東遊擊隊改編的。南下受挫後也沒有取消建制,至少在四方面軍西渡黃河被分隔時還有三十三軍。

長征會師之後:

西路軍:紅五、九軍及三十軍一部。

東路軍:紅二、六軍團及三十二軍。

此外還有紅四軍及三十軍一部。

紅一方面軍:紅一、十五軍團。

序列

(圖)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

紅一方面軍:第一、三、五、七、八、九軍團(長征前)。

紅二方面軍:第二、六軍團,第三十二軍(原九軍團)。(二、四方面軍會師時)

紅四方面軍: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軍。(一、四方面軍會師前)

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根據地時,包括第四、二十五軍,後四軍轉移開闢川陝蘇區,二十五軍留在鄂豫皖,後來長征至陝北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組編為紅十五軍團。

紅軍團長征前,紅七軍團首先轉移至閩浙贛根據地,與當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由方誌敏領導。

1、1933年6月以後(第五次反圍剿前)的序列表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政委周恩來、參謀長葉劍英,(後)劉伯承
下轄:

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徐彥剛、(後)左權,下轄:紅一師、紅二師

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滕代遠、(後)楊尚昆、參謀長鄧萍,下轄:紅四師、紅五師、紅六師

以上兩個是紅軍戰鬥力最強的軍團

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犧牲在西路軍上)、政委朱瑞、參謀長陳伯鈞、曹里懷,下轄:紅十三師、紅十四師

紅七軍團(1933年9月成立)軍團長肖勁光、(後)尋淮洲、政委肖勁光(兼)、(後)樂少華、參謀長粟裕,下轄:紅十九師、紅二十師、紅二十一師

紅九軍團(同為9月成立)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民,下轄:紅三師、紅三十四師

紅六軍團(未設軍團指揮機構,由十七師首長指揮),下轄:紅十六、十七、十八師

另外,紅一方面軍還有以下幾個直轄軍和師:

少共國際師(後改為第十五師)師長陳光、政委肖華紅三軍,軍長賀龍、政委關向應,下轄:紅七、八、九師

閩浙贛新十軍,軍長匡海龍、政委聶洪鈞,下轄:紅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師

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政委王平章,下轄:紅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師

紅二十六軍,下轄第四十二師,師長王泰吉、政委高崗

紅二十八軍,軍長廖榮坤、政委王平章,下轄:第八十二師、八十四師

紅二十九軍,軍長陳淺倫、政委李艮

紅四方面軍

(圖)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

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

下轄:

紅四軍,軍長王宏坤,政委周純全,下轄:紅十師、紅十一師、紅十二師

紅九軍,軍長何畏,政委詹才芬,下轄: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師

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委李先念,下轄: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師

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委張廣才,下轄:第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師

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委楊克明,下轄:第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師

(當時未有紅二方面軍,紅二方面軍於1936年7月2日於四川甘孜成立)

2、1934年10月以後,即長征開始時的序列表

中革委及紅軍總部

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

轄下:

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左權,下轄紅一師、紅二師、紅十五師

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參謀長鄧萍,(後)葉劍英,下轄紅四、五、六師

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下轄紅十三師、紅三十四師(即湘江血戰中的全軍後衛,全師幾乎無人生還。)

紅八軍團,軍團長周昆、政委黃更、參謀長黃睿,下轄紅二十一、二十三師

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後)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下轄紅三、二十二師

還有兩個軍委縱隊及教導師

軍政委員會轄下:

主席:方誌敏

紅十軍團,軍團長劉疇西,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下轄紅十九、二十、二十一師

中革軍委分會轄下:

主席:賀龍

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政委任弼時、參謀長李達,下轄紅四、六師

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參謀長譚家述,下轄無師。只有第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三團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轄下:

(圖)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主席:張國燾

主席:張國燾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參謀長李特

下轄:紅四軍,軍長王宏坤、(後)許世友,政委王建安下轄紅十、十一、十二師

紅九軍,軍長何畏、政委陳海松、參謀長王學禮下轄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師

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委李先念下轄紅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師

紅三十一軍,軍長孫玉清、政委詹才芳、參謀長龔炳章下轄紅九十一師、九十二師、九十三師

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委張廣才下轄第九十八、九十九師

以下三個軍為各根據地獨立軍

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參謀長戴季英下轄四個團

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師長劉志丹,政委楊森

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師長楊琪、政委張達榮、參謀長朱子修

3、1935年7月的序列表

1935年7月21日,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九軍團依此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紅四方面軍的第4,第9,第30,第31,第33軍的番號不變。8月15日,由朱德和張國燾率第5,第9,第31,第32,第33五個軍(左路軍),向阿壩地區開進,黨中央和前敵總指揮部率第1,第3,第4,第30四個軍(右路軍),向巴西,班佑前進。

相對改編

關於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為著實現共產黨中央給國民黨三中全會紅軍改名之保證,特依據與國民黨及南京政治談判結果,宣布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著將:前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總指揮部,以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總政治部改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時為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

第一軍團、十五軍團及七十四師合編為陸軍第一一五師,以林彪為該師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周昆為參謀長,羅榮桓為該師政訓處主任,肖華為副主任。

二方面軍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獨立第一、第二兩師及赤水警衛營前總直之一部合編為陸軍第一百二十師,以賀龍為師長,蕭克為副師長,周士第為參謀長,關向應為政訓處主任,甘泗淇為副主任。

四方面軍二十九軍、三十軍,陝甘寧獨立第一、二、三、四團等部改編為陸軍第一百二十九師,以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倪志亮為參謀長,張浩為政訓處主任,宋任窮為副主任。

以上各部改編後,人員委任照前總命令行之。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揮十年鬥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為黨的路線及政策而鬥爭,完成中國革命之偉大使命。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副主席朱德、周恩來

南方游擊隊改編為新編第四軍

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國民黨達成的協定,決定將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的紅軍游擊隊分別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成立,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新四軍隨即開赴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