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

簡介 中央紅軍主要指紅一方面軍,下轄軍委縱隊及紅一、叄、五、八、九軍團。中央紅軍在吳起鎮住了七天左右,完成修整任務後,在邊區人民的熱烈歡送下,先後分別取道洛河川、寧塞川、楊青川,向陝甘邊政府所在地 甘泉縣下寺灣進發。中央紅軍在 吳起期間,對蘇區和游擊隊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幫助。中央紅軍到吳起鎮時,張廷芝的大部分民團正在安邊一帶,這時駐守寨內的是張廷芝的叔父張六、張七弟兄倆,共帶100多人,武器有 迫擊炮兩門、長槍、 駁殼槍百餘支。

征前編制

中央紅軍

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央政治局委員、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 27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34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 41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司令朱德48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政委周恩來 36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29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劉少奇36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鄧發 28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凱豐28歲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 42歲

2、軍委縱隊(下轄4個梯隊)

司令員葉劍英37歲

政委陳雲 29歲

第一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 27歲

第二梯隊司令員兼政委羅彬(後為何長工)

第三梯隊司令員兼政委武亭(後為李維漢)(武亭是朝鮮人延安派領袖)

第四梯隊司令員陳賡31歲

政委宋任窮 25歲

3、紅一軍團(下轄第1、2、15師)

主要將領

軍團長林彪28歲

政委聶榮臻 35歲

政治部主任羅榮桓 32歲

參謀長左權 29歲

政治部宣傳部長鄧小平30歲

保衛局局長羅瑞卿 28歲

第一師(下轄第1、2、3團)

師長李聚奎30歲

政治部主任譚政 27歲

第1團團長楊得志24歲

第2團政委鄧發 24歲

第二師(下轄第4、5、6團)

政委劉亞樓23歲

第4團團長耿飆 24歲

政委楊成武 20歲

第5團政委賴傳珠 24歲

第十五師(原少共國際師)

師長彭紹輝28歲

政委肖華 18歲

4、紅三軍團(下轄第4、5、6師。扎西整編後縮編為第10、11、12、13團)

主要將領

軍團長彭德懷36歲

政委楊尚昆 27歲

李富春34歲

參謀長鄧萍 26歲

第四師

師長張宗遜26歲

政委黃克誠 32歲

第五師

師長李天佑20歲

政委鍾赤兵 20歲

第10團政委楊勇 22歲

第11團政委張愛萍 24歲

政治處主任王平 27歲

第12團政委蘇振華 22歲

5、紅五軍團(下轄第13、34師)

主要將領

軍團長董振堂 39歲

政委李卓然 35歲

參謀長陳伯鈞 24歲

第十叄師政委朱良才 34歲

6、紅八軍團(下轄第21、23師,過湘江時嚴重受損,後併入五軍團)

中央代表劉少奇 36歲

軍團長周昆

政委黃蘇

參謀長張雲逸 42歲

7、紅九軍團(下轄第3、14、22師)

軍團長羅炳輝 31歲

政委蔡樹藩

參謀長郭天民 29歲

長征時間

歷時

紅軍長征時間:從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 瑞金出發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紅二、 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歷程

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 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 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 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 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按行政區劃為15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重慶、雲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肅、寧夏、陝西。

各路紅軍長征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餘里。

其中: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從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歷時11個月零3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二萬餘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行程一萬餘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近萬餘里.

翻越天險

翻過的山有18座,主要有: 五嶺山地的 越城嶺, 雲貴高原的 苗嶺、 大婁山、 烏蒙山, 橫斷山脈東部的 大雪山、 夾金山、 邛崍山,以及 岷山、 六盤山等。

紅軍在長征中渡過的大河有24條,主要有江西的 章水、貢水、 信豐水、胡南的 瀟水、湘水,貴州的 烏江、 赤水河,雲南的 金沙江,四川的 大渡河、 小金川、甘肅的 渭水等。

第一渡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已經全部集中在江西南部 於都附近時,長征的命令才發下來。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由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及各直屬機關組成第一 野戰縱隊(也稱紅星縱隊)以 葉劍英為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 蘇維埃政府及總工會、團中央等機關和 衛生部、供給部、 紅軍大學、 軍委二局組成第二野戰縱隊(也稱紅章縱隊)以 李維漢為司令員兼政委;中央紅軍的一、三、五、八、九軍團移交防務、隱蔽撤離戰場,到於都地域集結。

10月8日, 紅一軍團一、二師從興國竹壩、 洪門開始向集中地域移動,於11日到達第一集結地—— 于都縣東北之段屋、寬田地區。紅十五師從 石城出發,於12日到達集中地域,軍團部駐在段屋 銅鑼灣,全軍團在此休整補充,接收了江西補充第二團和 於都補充第八團兵員,軍團部在銅鑼灣的劉氏祠堂召開了排長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思想動員、部署戰略轉移的具體事項。

10月9日,紅八軍團撤離戰場,10日夜到達於都的橋頭、銀坑地域,11日夜則全部到達孟口集結,進行休整與補充,接受了於都補充第六團兵員。

10月10日,中革軍委、中央機關從 瑞金梅坑出發,12日到達其第一集結區域—— 于都縣城北 古田地區,休整期間,在古田窯塘朱屋子召開了軍委直屬縱隊及各軍團之代號,並將各補充團正式給各軍團,同時對紅軍第五軍團撤離興國後的地方堅壁清野工作、民眾性的 游擊戰爭作出了具體指示。同日,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從瑞金田心圩出發,12日到達其第一集中地域於都城北大嶺下,進行休整,為戰略轉移做準備。

10月14日, 紅三軍團四、五師從 寧都興國高興圩附近出發到達於都 車溪進行休整補給,接收了江西補充第三、第四團兵員。渡 於都河前,全軍團在於都縣城東門沙壩召開大會,軍團長 彭德懷在會上告誡戰士們渡河時要鎮靜,不要擁擠,並要戰士們寫信回家告知父老鄉親“紅軍一定會回來”。

10月15日,中革軍委三局在 古田村召開排長以上幹部大會和支部大會。傳達貫徹中革軍委指示,研究部署戰略轉移有關事宜。

10月17日, 紅五軍團十三、三十四師先後撤離戰場,從興國出發經社富和 於都的 倉前來到 羅坳,分別在步前鯉魚休整補充,接收了補充第五團兵員,召開了紅五軍團十三師營長以上幹部會議,中央黨代表 陳雲到會做了當時形勢與任務的報告。

於都河(即 貢江)是中央 紅軍長征首先要過的第一條大河,當時河寬600多米,水流深湍,除少數 渡口插上河標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設浮橋渡河。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在 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於都人民無私奉獻,大力支援紅軍,當時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運,共匯集了800多條大小船隻,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避免國民黨的飛機轟炸、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架設浮橋都在夜間進行。一到傍晚,有組織的民眾湧向架橋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送門板木材,僅4天時間,就在於都縣30公里的河面上架設了5座浮橋和布設眾多擺渡和涉河點。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屬機關和紅一、三、五、八、九軍團8.6萬人分別從 於都梓山的山峰壩、 花橋、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 羅坳孟口、鯉魚、中埠和 靖石漁翁埠等渡口渡過於都河,踏上漫漫的長征路。中革軍委、紅軍總部、中央直屬機關和毛澤東、 朱德、周恩來、 張聞天、 博古就是從這裡(縣城東門渡口)渡過 於都河開始長征的。渡於都河前,於都人民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湧上橋頭、湧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頂頂斗笠,送不盡對紅軍的無限情意,紅軍戰士凝望根據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別送行的戰友和鄉親們。

為了緬懷先輩偉業, 于都縣人民政府拔專款於1996年在此興建了占地3。5畝的 紀念碑園,紀念碑高為10.18米寓中央機關、紅軍總部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同志於10月18日傍晚在此渡河長征之意;該碑身為雙帆造型,寓中央紅軍由此揚帆出征之意底座寬大厚實,象徵中央紅軍出征腳步堅實有力、一往無前、充滿希望之意;四周現有柵欄環繞,籍以圍護花草樹木,以使環境優美、四季如春,象徵 長征精神萬古長青。碑座左邊為 陸定一手書《長征歌》第一首“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 新田打勝仗。”是中央紅軍夜渡 於都河長征出發的真實寫照。右邊為 葉劍英1962年建軍節為緬懷當年贛南省軍區政沼部主任 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於都濺濺鳴。樑上伯堅來擊築, 荊卿豪氣漸離情。”,詩中引用秦朝燕國 高漸離擊築高歌送別壯士荊卿刺殺 秦王的歷史故事,追憶葉劍英當年長征夜渡於都河時,劉伯堅同志為他送行的壯烈場面和動人情景,抒發了對先烈的無限懷念和崇敬之情及對後來者的激勵和鞭策。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吳起情況

中央紅軍進入吳起鎮,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熱烈歡迎,我軍廣大指戰員更是非常注意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他們不顧疲勞和饑寒,首先幫助民眾打掃院落,挑水劈柴,部隊醫務人員還給臥病的老人吃藥打針。紅軍紀律嚴明,不拿民眾一針一線,有時要用什麼東西總先打個借條,凡損壞的東西,照價賠償。宿營在倒水灣的紅軍,燒裂農民張憲傑的水缸,及時賠了兩塊洋元。住在吳起鎮的紅軍打破宗大腦的一個盆子,硬給宗賠了五角錢。在宗圪堵,紅軍受驚的馬,把宗維珍家的豬食槽踩壞了,也賠了一元錢。最令人感動的是,徐老(徐特立)在 吳起后街察看地形時,發現一位老太太和她的小孫子跌落在洛河裡,他不顧個人安危跳進冰冷的河水中救出祖孫二人,徐老的崇高精神,至今仍在吳起廣為流傳。

10月21日, 吳起鎮戰役結束之後,毛澤東與彭德懷即刻向紅軍各部發出電報,要求各部隊一方面搞好偵察警戒,另一方面加緊籌足三天的糧食,並加緊對戰士進行教育,解釋支隊訓令等工作。

毛澤東同志到了 吳起鎮後,為了及時了解蘇區的革命發展情況和 陝北紅軍及 劉志丹的情況,在百忙中,先後兩接見了保全游擊隊隊長兼政委張明科同志。當了解到陝北紅軍在搞錯誤 肅反中,把劉志丹等同志關押的真實訊息後,立即派 王首道、 賈拓夫等同志攜帶電台前往 瓦窯堡執行中央先行放人的命令。最後,毛澤東還親手贈給張明科同志一支德國製造的手槍(現保存在 延安革命紀念館)。

吳起鎮戰役結束後,紅軍一縱、二縱、三縱,分別於10月21日下午和10月22日,與當地游擊隊、赤衛軍及老百姓舉行盛大的慶祝聯歡會。一縱在楊青川口的高窪聯歡,張明科的保全游擊隊一百多人參加了慶祝活動。會上,中央紅軍和游擊隊互相拉唱《 國際歌》、《暴動歌》等歌曲,中央紅軍還演出了 活報劇,內容是打倒蔣介石及團結起來抗日救國方面的。另外,中央紅軍首長還作了政治鼓動工作。最後進行了盛大的會餐。二縱隊在 吳起鎮廟院舉行聯歡。吳起鎮 蘇維埃鄉政府和當地民眾包括附近為支援紅軍運送糧食的廣大蘇區老百姓同中央紅軍3000多人參加了慶祝活動。會上,中央紅軍還幫助地方成立了 赤衛軍四聯總隊。三縱隊在寧塞川 白溝窪河邊的肚邏台專門搭起了露天會場,同村幹部民眾、赤衛隊員參加了慶祝聯歡, 葉劍英司令員在會上講了話。

10月22日上午,毛澤東同志主持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洛甫、博古、 王稼祥、周恩來等同志出席了會議。毛澤東同志在這次會議上作了《關於目前行動方針》的政治報告。報告指出:“現在敵人正在進行‘圍剿’,我們的任務是粉碎敵人的‘圍剿’,保衛擴大陝甘蘇區”。報告最後強調指出:“完成一年的長途行軍,開始新的有後方的運動戰,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領導全國大革命”。會議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戰略任務和行動方針。後因得知敵人在慶陽一帶集結兵力,準備發動新的進攻訊息後,隨即又在 吳起鎮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改變了原來向西發展的方針,決定向南,並決定縮短休整時間迅速到下寺灣,同十五軍團一起,在嚴冬到來之前,粉碎敵人的“圍剿”。

中央紅軍在 吳起期間,對蘇區和游擊隊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幫助。毛澤東同志在接見張明科的時候,用手拍著一位在坐的同志說:“這是我們的民運部長,幫助你在吳起鎮開一個民眾大會,再幫助你把這幾條川的民眾組織起來,成立蘇維埃政府好嗎?”毛澤東指的是當時 吳起鎮以西的頭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這幾條川是陝北紅軍和游擊隊的游擊區,還沒有成立蘇維埃政權。那位民運部長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幫助游擊隊召開了民眾大會和辦了骨幹學習班,為發展蘇區,擴大陝北革命根據地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三條川,於1936年全部建立了 蘇維埃政權。紅軍臨行時,還派出以劉悠安為團長的工作團,幫助靠近吳起鎮以東的 定邊縣蘇維埃政府進行政權建設,工作一個多月後才離開。另外,為了加強地方武裝力量,紅軍還分別送給定邊游擊隊30多支步槍,送給保全游擊隊50多支步槍和一些子彈,充實了 地方部隊的武器裝備。

中央紅軍的到來,有力地解除了地方反動武裝對蘇區的威脅,確保了蘇區的安全和建設。吳起鎮地處 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邊緣,敵我之間的“拉鋸”鬥爭十分激烈,一些反動民團和土豪劣紳據險築堡,屯兵積糧,不時對我蘇區進行襲擾,搶掠財物,殺害革命民眾,蘇區人民痛恨入骨,早就希望拔掉這些“釘子”。盤踞在三道川口豹梁寨子的 張廷芝民團,是當地最大的一股反動武裝。豹梁寨子修築於民國元年(1912),占地面積10多畝,寨內設有水牢,最多時曾住過1000多人。中央紅軍到吳起鎮時,張廷芝的大部分民團正在安邊一帶,這時駐守寨內的是張廷芝的叔父張六、張七弟兄倆,共帶100多人,武器有 迫擊炮兩門、長槍、 駁殼槍百餘支。 吳起鎮戰役結束後的第二天,左權參謀長派一大隊 副衛連擔任攻打豹梁寨子的任務。堡壘很快攻破,張六、張七連夜逃跑。打開張家的糧庫,將400餘石(20餘萬公斤)糧食,除給紅軍補充一部分外,其餘全部分給了當地窮苦百姓。消滅了這股反動勢力後,附近各縣民眾無不拍手稱快,他們歡天喜地,抬著豬、羊來慰問紅軍,使紅軍的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與此同時,還打開了頭道川口大土豪高七寶的一個窨子(即在石崖上打的洞,洞內可藏人,藏物),將裡面的糧食補充了紅軍。

紅軍是宣傳隊。他們走到那裡,就宣傳到那裡。在吳起鎮休整期間,中央紅軍除直接向民眾宣傳革命道理外,還利用門板、牆壁、樹桿書寫革命標語、口號動員民眾,當時主要標語是:

1、北上抗日,收復失地!

2、擁護劉志丹!

3、與二十五、六、七軍全合,一致抗日救國!

4、中國共產黨萬歲!

5、長征萬歲!

6、打倒蔣介石!

7、打倒 國民黨反動派!

另外,還散發了大量傳單。傳單的內容是:

1、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

2、沒收外國資本的企業和銀行。

3、統一中國,承認民族自主權。

4、推翻軍閥國民黨政府。

5、建立 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

6、實行 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解決失業救濟與社會保護等。

7、沒收一切 地主階級的土地歸還農民。

8、改善士兵生活。

9、取銷一切政府軍隊地方的捐稅,實行統一累進稅。

10、聯合全世界 無產階級和蘇聯。

中央紅軍到了 吳起鎮,按當時的說法是回到了“家”。他們軍紀嚴明,英勇頑強,給吳起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儘管這時紅軍的人數少,只剩7000多人,但正象毛澤東所說的,留下的都是中國革命的精華。10月下旬的吳起地區,天氣已經很冷了,部隊供給很差,幹部戰士衣著單薄、破舊,但他們仍保持旺盛的革命熱情和 樂觀主義的 革命精神。

鄧小平同志當時任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他非常關心同志和部隊的文藝活動。遇到革命戰士,小平同志總是熱情地同他們握手,祝賀勝利,問長問短,並指示 楊成武同志,要關心一下宣傳隊的同志,將繳獲敵人的布匹給每個隊員做了套新衣服,並給機關的同志做了件襯衣.

老一輩 無產階級革命家 謝覺哉同志來到 吳起鎮沒有窯洞住,就露宿在一塊麥地里。為此,他還寫下了一首充滿革命 樂觀主義激情的詩篇《追賦》:

露天麥地復棉裳, 鐵杖為樁系馬韁。

穩睡恬如春夜暖, 天明始覺滿身霜。

林伯渠在他的《初抵吳起鎮》中寫道:

一年勝利達吳起, 陝北風光慰所思。

大好河山耐實踐, 不倦鞍馬證心期。

堅持遵義無窮力, 鼓勵同仁絕妙詩。

邁步前進愛日永, 陽關坦蕩已無歧。

不虐待俘虜,是紅軍的一貫政策。 吳起鎮戰役後,共俘虜1000多名國民黨官兵,後全集中在楊青川的葫蘆台整訓。紅軍給他們講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共同抗日救國的道理,動員他們參加紅軍,不願參加的就發給他們路費,讓他們回家和親人團聚。在俘虜中,有不少人是回民,每逢紅軍吃豬肉時,給他們另作羊肉,使國民黨官兵深受感動,有一大部分補充到紅軍隊伍中,特別是那些騎兵教官、獸醫和會釘馬掌修馬鞍具的士兵都補充了紅軍的騎兵隊伍,使紅軍原有的一個 騎兵連更加充實。還有一些俘虜,願意回原部宣傳紅軍共同抗日這一番大道理,這對 東北軍官兵震動很大,尤其是對 白鳳翔的震動更大,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隊伍,認識到繼續“剿共”是沒有出路的。從此以後,白鳳翔部駐守在甘肅 固原縣一帶,保存實力,消極待命。加上中共地下黨員從中作思想工作,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使白鳳翔的愛國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這使白鳳翔在苦悶仿徨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打回老家去”的希望。現實的教育和地下黨同志所作大量工作,後騎兵第六師與紅軍結成了友軍關係,並同紅軍秘密簽署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的四條協定,具體內容是:1、不受命進攻紅軍;2、萬一需敷衍,則不打槍或不作殺傷射擊,不前進;3、事先向紅軍通報行動及騎兵師位置,以免誤會;4、在可能與需要時,經過互相協商,可做友誼退讓,但應以抗日利益為原則……。西安事變中,張學良親自挑選了 白鳳翔擔任捉蔣任務,實現了 國共第二次合作。

中央紅軍在吳起鎮住了七天左右,完成修整任務後,在邊區人民的熱烈歡送下,先後分別取道洛河川、寧塞川、楊青川,向陝甘邊政府所在地 甘泉縣下寺灣進發。自此,吳起作為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結束地,被載入中國革命鬥爭的史冊,占有光輝的地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