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地域概念]

大中華[地域概念]
大中華[地域概念]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英語對照:Greater China 跨國公司為了方便管理都對自己的業務區域進行劃分,把包括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定義為大中華區。

大中華
英語對照:Greater China 跨國公司為了方便管理都對自己的業務區域進行劃分,把包括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定義為大中華區
大中華中國

國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
國名釋義: 古代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成為我國的專稱。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中國位於正中,故稱中國。
別稱: 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等。

【國名各種詞義詳解】

大中華點擊查看大圖

1.[capital]: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或直接指京師(首都)。
例a.《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
例b.《大雅·民勞》首節:“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與第三節“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對文。
例c.《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西周人對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
例d.《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我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
例e.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2.[central plain]:指中原地區.
這裡的中國,已變成一個地域概念,且隨時代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西周初特指關中;到東周時,“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例a.如諸葛亮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例b.《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例c.《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其中“中國”指立國於黃河中下游的魏國),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包括不屬於黃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稱為“中國”。
例d.《史書·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
例e.《資治通鑑》:與中國抗衡。

3.[Hans' territory]:指華夏族居住的地區.
例a.《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例b.《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例c.《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例d.《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4.[central state]:中央之國,含有正統、正宗一類的褒義。
例a.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
例b.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5.[梵Madhya-desa]:古地名,即恆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佛教徒譯稱“中國”。見《法顯傳》。

6.[central Chinese]:指中原人。
例a.《三國志》:驅中國士眾。

7.[China]: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一個將文明不間斷地延續至今的國度;在近代開始作為國家名稱的簡稱,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把中國作為國名的簡稱。
例a.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存藏好幾冊畢業紀念提名錄,稱作《鴻跡貼》。其中第四冊(1907年度的一部分)共有95人執筆提名,有33人只寫名字,不附籍貫,但在附籍貫的62人中,其中有18人寫支那,12寫清國,7人寫中國或中華,25人不附國號。(註:此處使用支那這個國號,含有否定清政權的革命意義。)注意那個“或”字,即95個人中認同中國這個名號的還不到7個。因此,“中國”這個詞開始具備國名簡稱的含義,應該是清末民初的事情。
例b.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把中國定為國名的簡稱,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首都】

北京 Beijing

【中國國旗】

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誌。

國旗由來
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長和高的比例為3:2。國旗的整個圖案,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紅色象徵革命;旗面左上方綴著的五顆黃色五角星,象徵中華民族屬黃色人種,以表民族的特徵;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人民所包括的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顆小五角星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和人民對黨的衷心擁護,這也體現了中國政權的特徵。由上海人曾聯松先生設計(原設計圖案中,大星內有交叉的深藍色鐮刀鐵錘標誌),國歌評審小組的著名文學家田漢委員修改並推薦為國旗,首屆全國政協全體通過。

【中國國徽】

形狀與比例:圓形

圖案的組成:國徽中心為紅地上的金色天安門城樓,城樓正上方的4顆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狀,環拱一顆大五角星。國徽四周由金色麥稻穗組成正圓形環,麥稻稈的交叉處為 圓形齒輪;齒輪中心交結著紅色綬帶,分向左右結住麥稈下垂,並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分。

圖案的含義:紅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和莊嚴。
國徽圖案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

【中國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抗戰時期被盟國視為中國國歌。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歌》新詞。之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田漢平反昭雪之後數年的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大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歌詞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
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前進!!
前進!進!!!

【政治】

執政黨:中國共產黨

現任國家主席:胡錦濤

現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語言】

漢語
中國國語是漢語國語,是現代漢族共同語,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國語的指示,把國語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中國貨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中國的民族】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全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

【中國主要政團和民眾組織】

中國少年先鋒隊(少先隊)一般6歲入、14歲超齡離隊,標誌為紅領巾和隊徽,人員稱為少先隊員。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一般14歲入、28歲超齡離團,團員幹部保留團籍不超過40歲,如加入中共則自動離團,但仍可以繼續在團內工作;標誌為團徽,人員稱為共青團員,簡稱團員。
中國共產黨(中共),一般18歲入,不退,標誌為黨徽,人員稱為中共黨員、共產黨人等,簡稱黨員。

【中國國粹】

京劇

【中國國花】

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國花具有國家名片的象徵意義(我國社科院陶慶梅博士語)。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正式確定哪種花卉為國花,但以下三種花呼聲最高,有希望並列為國花。
牡丹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國色天香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裡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中國的牡丹蜚聲世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還以中國牡丹的人工栽培創造新品種為例,作為“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學說”的論證材料。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這倒使洛陽牡丹獲得了“天下第一”的美稱。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 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與中華民族特殊氣節相吻合。明朝時,山東曹州(蒲澤)的牡丹又盛極一時,而博得“牡丹之鄉”的美譽。

杜鵑
杜鵑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它是杜鵑花科中一種小灌木,有常綠性的,也有落葉性的。北半球溫帶各地,都有杜鵑花的分布。在全世界800多個品種中,中國占有600多種。歐美園藝界有“無杜鵑不成花園”的諺語。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皇帝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後,他的靈魂變為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 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這就是成語“子規啼血”的來歷。杜鵑花十分美麗。管狀的花,有深紅、淡紅、玫瑰、紫、白等多種色彩 。當春季杜鵑花開放時,滿山鮮艷,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杜鵑花的代表種,就是俗稱的“映山紅”。它幾乎遍布長江流域各省以至雲南、台灣等山地和丘陵上的疏林或灌木叢中。漏斗狀的花,花瓣有酸味,可當水果吃,但一次食用不能過多,否則會引起鼻出血。別稱有杜鵑花、紅杜鵑、映山紅、艷山紅、艷山花、清明花、格桑花(藏語)、金達萊(朝鮮語)等。

梅花
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廣泛分布於淮河以南直至南海之濱,於每年1月下旬至2月開放,相當於夏曆正月。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所謂“歲寒三友”即梅、竹、松。“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國人賞花,不僅賞花的外表,更欣賞花中蘊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梅花為國花;中國台灣當局沿用。
注意:梅花不是臘梅!!!梅花是薔薇科李屬,夏曆正月開花;臘梅是臘梅科臘梅屬,夏曆臘月開花。

中國名花:蘭花(春)、荷花(夏)、菊花(秋)、臘梅(冬)確定為四季名花,如此,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分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既與與我們的國體相適應,又可以與我們的五星紅旗相對應,體現了我國五千年文明史。
春:蘭花
蘭花是中國傳統名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它幽香清遠,一枝在室,滿屋飄香。古人贊曰:“蘭之香,蓋一國”,故有“國香”的別稱。
蘭的葉終年常綠,它多而不亂,仰俯自如,姿態端秀、別具神韻。中國自古以來對蘭花就有看葉勝看花之說。它的花素而不艷,亭亭玉立。蘭花以它特有的葉、花、香獨具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給人以極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古今名人對它品價極高,被喻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

夏:荷花
別名:蓮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蓮花、水華、芙蓉、玉環等。
科名:睡蓮科
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

秋:菊花
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雋美多姿,然不以嬌艷姿色取媚,卻以素雅堅貞取勝,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人們愛它的清秀神韻,更愛它凌霜盛開,西風不落的一身傲骨。
中國賦予它高尚堅強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徵視為國粹受人愛重,菊作為傲霜之花,一直為詩人所偏愛,古人尤愛以菊名志,以此比擬自己的高潔情操,堅貞不屈。中國人極愛菊花,從宋代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

冬:臘梅臘梅雖名“梅”,但它卻不是梅,只是花形似梅,農曆臘月開放,故名臘梅。
蠟梅,別名蠟木、黃梅。蠟梅科臘梅屬,落葉灌木,高可達4-5米。常叢生。葉對生,近革質,橢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芽具多數覆瓦狀鱗片。冬末先葉開花,花單生於一年生枝條葉腋,有短柄及杯狀花托,花被多片呈螺鏇狀排列,黃色,帶蠟質,花期12-1月,有濃芳香。瘦果多數,6-7月成熟。 臘梅在農曆臘月開放,比梅花要早約一到兩個月。

【中國國樹】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正式確定哪種樹木為國樹,但以下五種樹呼聲最高,有希望並列為國樹:銀杏國槐水杉梧桐白楊

【中國國球】

桌球

【中國國寶】

大熊貓金絲猴朱䴉水杉象牙絲涼蓆等。

【中華民族的生肖圖騰】

十二生肖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經過多次改變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至今生肖圖騰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中國地理簡介】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2、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 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中國海陸總面積約1260萬平方公里。
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4、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
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
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到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以及福建和台灣島之間的台灣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遼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山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線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台灣省是中國地震最頻繁的省份。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14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國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
31、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32、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3、因位於黃河北岸而得名的河北省,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所以河北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
34、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因此簡稱“豫”。洛陽、開封是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有大量古代歷史和文化遺址。
35、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陝西省,是古代秦國的所在地,所以稱“秦”或 “陝”。
36、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歷史上共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
37、有“煤海”之稱的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39、遼寧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瀋陽市,另有計畫單列市大連市。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裡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和肅州,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這是我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從公元7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裡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同緬甸、寮國、越南相鄰的中國西南邊疆省份是雲南省,簡稱“滇”或“雲”,省名來源於彩雲之南。 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這裡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
48、貴州省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9、因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50、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1、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經全省,所以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2、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所以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53、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它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4、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的山東省,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所以簡稱“魯”。山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55、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在古代,江蘇有江寧和蘇州二府,合而為一,乃為江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56、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同音,是為“浙江”。
57、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58、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59、福建省對面是中國的寶島台灣島,簡稱“台”,台北和高雄是兩個最大的城市。
60、台灣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過去的,通用國語、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

【中國的氣候特徵】

我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

【歷史上的中國】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制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明朝。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及鐘錶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自稱“華夏”、“中華”、“中國”、“神州”等。例如二戰結束,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係,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而代之,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顛覆之。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文明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華夏就亡於外族了)。“披髮左衽”的反義詞是“束髮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髮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的標誌。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此處“夷狄入中國”指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由於滿清入關,大儒家 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此處“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係;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髮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

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開始崛起並逐漸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被迫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由於文化和制度上無法滿足西方列強的野蠻要求,在遭遇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和經濟入侵後,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台灣等多處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東亞專制主義帝制,建立了共和體制,但之後中國依然飽受國內外戰火之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1600-前1046
周:
—西周:前1046-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7
漢:西漢:前206-公元23(新莽:8-23)更始23-25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蜀:221-263吳:222-280
晉: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齊:479-502
梁:502-557陳: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東魏:534-550北齊:550-557西魏:535-557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國:後梁:907-923後唐:923-936後晉:936-946後漢:947-950後周:951-960十國:902-979
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
遼:916-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2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中國歷史朝代歌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歷代帝王之最】

帝王最多的朝代:商朝(30位)
帝王最少的朝代:新朝(1位,王莽)
壽命最長的帝王:清高宗弘曆(89歲)
壽命最短的帝王:東漢殤帝劉隆(2歲)
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清聖祖玄燁(61年)如果加入太上皇時期則為清高宗弘曆(65
年)
在位時間最短的帝王:金末帝完顏承麟(半天)
帝王平均在位時間最長的朝代:清朝(267年傳10帝)
帝王平均在位時間最短的朝代:北遼(19個月傳4帝)
帝王結局最慘的朝代:隋朝(5帝全部被殺)
帝王結局最好的朝代:南朝陳(5帝全部病亡)
最長賦詩的帝王:魏文帝曹丕
最長繪畫的帝王:宋徽宗趙佶
最長作詞的帝王:南唐後主李煜
最長書法的帝王:宋徽宗趙佶
最懶的帝王:明萬曆帝朱翊鈞(28年不上朝)
最勤的帝王:明崇禎帝朱由檢(平均每天只睡兩個時辰)
最多子女的帝王:清聖祖玄燁(55個子女)
最荒唐的帝王:南朝梁武帝蕭衍(三次捨身,最終餓死)
經歷最離奇的帝王:宋恭帝趙顯(幼年為帝,青年為臣,中年為僧,老年入獄)

【5000年華夏文明】

公元前2698年:神農氏著《百草經》超過252種植物的介紹
公元前600年 :老子創立道家學派
公元前551年 :著名哲學系統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出生
公元前2世紀 :中國開始修建萬里長城
105年:中國發明造紙術
606年:中國舉行首次科舉考試
868年:世界上首部印刷出版的書《金剛經》在中國刊行
1000年:中國完成了火藥的發明
1279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大汗建立元朝(1279-1368年)
1333年:中國乾旱、水災、瘟疫,死亡人數達500萬
1421年:北京成為中國首都
1644年:滿清入關
1911年:辛亥革命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7年:中國國民黨右派新軍閥屠殺左派黨員;中共被迫反抗、開始武裝鬥爭
1934年:毛澤東率領長征,於1935年抵達陝北
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共產黨上台執政,民主黨派成為參政黨
1966年: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
1979年: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

【21世紀初的中國】

中國暫居為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8%-9.5%/年)
中國占據世界人口數目的第一位,共12.95億人(2000年人口普查),土地面積占第三位
全世界10個最高的建築物有6個位於中國,包括最高的“台北101大廈”(目前建築高度超過台北101的建築在上海仍未完工)。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員
中國擁有全世界士兵數目最多的軍隊
中國是全世界三個擁有可以生產載人太空飛船技術的其中一個
中國擁有1.32億網民(2006年底),暫居世界第二位
中文部落格現有2080萬個(2006年底),居世界首位
中國現有行動電話4.2億戶(2006年底),居世界首位
中國體育代表團在2004年的雅典[url/]奧運會上,奪得32塊金牌,位居獎牌榜第二位
2008年奧運會將在中國舉行
2040年中國將步入現代化,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基本消除貧困

4個直轄市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16區、2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68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36.3萬人。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遊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蹟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

上海 簡稱滬或申。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18區、1縣。全市面積5800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1334.7萬人。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

天津 簡稱津。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15區3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919.05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蹟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后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 簡稱渝。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3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15區、4縣級市、17縣、4自治縣。全市面積8.23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3107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中國文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了孔子、老子等偉大的思想家。比如《道德經》《詩經》《春秋》《論語》等。

中國古代詩詞非常發達,有較早記錄周朝詩歌的《詩經》,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一度繁榮,在唐朝和宋朝,中國詩歌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詞人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是中國一門獨特的藝術,中國著名的書法家包括了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等人。中國畫也十分著名,當代的中國畫著名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小說家則有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等人,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多部中國古典名著。

著名的白話文小說家有魯迅、老舍、茅盾、巴金、錢鍾書、張愛玲、丁玲、沈從文等人。用白話文創作的詩人、散文家有郭沫若、朱自清等。著名的作品包括魯迅的《阿Q正傳》、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駱駝祥子》、錢鍾書的《圍城》、沈從文的《邊城》等。

截至2004年底,中國共擁有34項世界遺產,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絕大多數為文化遺產或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有:九寨溝風景名勝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長城、莫高窟、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遞村、宏村)、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雲岡石窟、大足石刻、明清皇家宮殿、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兵馬俑、青城山與都江堰、曲阜孔廟孔林孔府、龍門石窟、明清皇家陵寢、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廬山(文化景觀)。

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有:泰山、黃山、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武夷山。

中國的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有:崑曲、古琴藝術、新疆木卡姆舞以及和蒙古國共同申報的蒙古長調藝術。

【與民俗節日】

日期 名稱 來由 法定假期
1月1日 元旦 公曆新年 放假七天
3月8日 國際勞動婦女節 紀念婦女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的貢獻 女職工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樹節 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為紀念,1979年全國人大恢復 不放假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慶祝勞工運動為社會及經濟等作出的貢獻 放假七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節 紀念1919年的五四運動 不放假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慶祝兒童福利的促進 國小生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國共產黨建立紀念日 紀念1921年 7月23日-7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不放假
香港回歸紀念日 紀念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結束英國殖民統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放假一天
8月1日 建軍節 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紀念1945年 9月2日日本與盟國簽訂日本投降書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師節 慶祝教師為社會做出的貢獻,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 國小、國中一年級教師和學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國慶節 紀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七天
12月25日 聖誕節 紀念耶穌基督降生,公元 紀元開始 中國基督宗教徒(包括基督徒和天主教徒)的節日,不放假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曆(又稱夏曆、陰曆)來算:
1,正月初一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
3,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青龍節
5,二月十五,花朝節
6,三月初三,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7,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一天
8,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 一般在陽曆4月5日,閏年在4月4日
9,四月初八日,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 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17,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18,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下元節.
20,冬至,傳統祭祖之日
21,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
22,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年除日,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聖賢誕辰日:
屈原誕辰:正月廿一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蒼頡誕辰:三月廿八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佛誕:四月初八
炎帝神農誕辰:四月廿六日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魯班誕辰: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關公誕辰:六月廿四
諸葛亮誕辰:七月廿三日
孔子誕辰:八月廿七

【大賽舉辦經歷】

1990年——北京亞運會
2004年——亞洲杯足球賽
2007年——女足世界盃
2007年——上海特奧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
2010年——上海世博會
2010年——廣州亞運會
 

中國台灣

台灣省位於中國大陸架的東南緣。地處東經124°34′30″(宜蘭縣赤尾嶼東端)至119°11′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北臨東海,東北接琉球群島;東濱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鄰;西隔台灣海峽福建省相望,最近處僅130公里。台灣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戰略上,素有我國“七省藩籬”之稱。 台灣另一個著名的名稱又叫福爾摩沙,是從葡萄牙語的Formosa音譯而來,意思是“美麗(之島)”。自古以來台灣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在中國古代文獻里,被稱為“蓬萊”、“瀛洲”、“夷州”、“琉求”等。從三國時代開始,便逐漸開拓、經營台灣,到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美麗富繞的台灣島,自然資源豐富,有“祖國寶島”之稱。

台灣是中國一個由島嶼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面積35989.7573平方公里。其中,台灣本島南北長394公里,東西最寬處144公里,繞島一周的海岸線長1139公里,面積35788.0908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97%以上,是中國第一大島。

台東山地由中央、玉山等5條山脈組成高原狀地區,面積約22914.74平方公里。中央山脈偏於本島東側,縱貫南北,長達320公里,寬80多公里,諸主峰均在3000米以上,成為全島的脊樑和分水嶺。區內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6座。玉山山脈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為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四周雲霧繚繞,銀裝素裹。阿里山脈山勢則比較平緩,主峰大塔山頂部平坦,是著名風景區。山地之中也有不少盆地和狹窄的平原,較大的有宜蘭平原,面積300平方公里。除了山脈之外,台灣還是一個多火山的島。著名的有大屯山火山群基隆火山群澎湖火山群等。

台西平原由西部濱海地帶的沖積地所組成,北窄南寬,面積約8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長180公里。最大寬度約50公里,面積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總面積35.2%,為農業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區。屏東平原為高屏溪的沖積平原,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台灣第二大平原。

地理

台灣是世界上少有的熱帶“高山之島”,除西岸一帶為平原外,其餘占全島2/3的地區都是高山峻岭。台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號稱“台灣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為台灣秀麗俊美風光之象徵。
地處亞熱帶海洋中的台灣,氣候溫和宜人,長夏無冬,適宜於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島上大部分土地都覆蓋翠綠的森林,有“海上翠微”之美譽。重山峻岭間,植物種類繁多,森林風姿多變,原始森林中的千歲神木,比比皆是,世之罕見。

歷史

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台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後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 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灣與祖圖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 5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線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 。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 、“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疏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 ,吳人沈某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 稱台灣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併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 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一土地” ,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 經過激烈戰鬥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定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 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訊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 “ 哭聲震天 ” ,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鬥,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 ,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人口

2228萬

民族

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雅美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台灣行政區劃

台北、高雄二個“院轄市”,台中台南基隆新竹嘉義五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十六個縣。

宗教

佛教道教基督教摩悶教回教印度教等。

旅遊景區

阿里山
恆春半島
台東
宜蘭
花蓮
基隆
嘉義
新竹
日月潭
桃園
澎湖縣
高雄市
台北市
金門縣
台南市
台中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憲法宣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但台灣事實上從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管轄。目前,台灣的主權事實上是由中華民國政府有效行使。關於台灣的行政區劃,請參見以下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的行政區劃列表: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區旗與區徽

大中華香港大中華香港
香港區旗、香港區徽

基本資料

政府總部:位於中環
行政長官:曾蔭權
土地面積:1104.04平方公里
管轄面積:2755.03平方公里
水域率:59.9%
最高點:大帽山,海拔957米
市花:洋紫荊
品牌形象:飛龍標誌
時區:UTC+8
貨幣:港元
地區代碼:HKG
國際電話區號:852
中央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
特區成立:1997年7月1日

香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轄的特別行政區,位處華南沿岸,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組成。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根據中國與英國共同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而成立的。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為中原領土,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對外戰敗,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及至1980年代,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決定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英國統治,主權移交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方承諾執行一國兩制,主權移交後50年內不會實行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亦可享受外交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是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並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而聞名於世。

歷史

主條目:香港歷史

開埠前

主條目:香港史前時期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香港明朝歷史和香港清朝初期歷史

英國建立殖民地並稱香港之前,還未有“香港”這地方的概念,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

早在五六千年前, 香港一帶已有人類活動。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古越文化先後傳入。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正式納入其領土。到了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立屯門軍鎮,當中的二千士兵駐守於屯門主力保護海上貿易

唐朝起(因遷海而到清朝康熙年間止),香港的瀝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種及產香也逐漸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的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然後送往蘇杭銷售。

大中華香港
宋王臺石碑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今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971年北宋開寶4年),九龍灣一帶(今觀塘)設官富場,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占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結果大獲全勝。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馳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來宗族亦乘勢遷入,新界宗族分布的新局面逐漸形成。

英治初期

大中華大中華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與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定”,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並於1月26日於香港島北岸的水坑口登入。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但英國軍方並沒有撤出香港島。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見:香港島嶼),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抗日至重光

大中華香港
1941年聖誕節香港淪陷,日本皇軍入城

中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入廣東,並迅速占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布防位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香港保衛戰)。12月25日,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

香港重光以後,英國國旗再次在香港總督府內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再次展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後繼的中國共產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定: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

戰後發展

1950年代,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韓戰)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惟一地點。香港亦從轉口港轉為發展工業,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然而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回響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六七暴動)。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鳳梨”(香港俚語,即土製炸彈),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其間有若干市民被真的炸彈及其他方法殺害。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大中華大中華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港英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捷運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強迫教育(見:香港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畫,如十年建屋計畫居者有其屋計畫,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港英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到北京提出這個方針,打算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不過表示可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期間香港的樓價、股票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1982年約6港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港英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布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然而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響,香港部分人人心惶惶,使香港的資產價格下跌,移民潮(見:香港移民潮)再次出現。同年港英政府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畫以穩定人心。

特區時期

大中華大中華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香港正式結束英國150多年的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3個月後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對香港經濟構成重大負面影響。同年,香港更首次發現有人類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1999年,主要因為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香港經濟略見起色。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使香港經濟持續衰退。加上面對經濟再度轉型以及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令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策失誤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季,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擊。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為死亡率最高的地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8億港元,失業率上升至8.7%的歷史新高。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立法時,因處理失當,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香港七一遊行,最後政府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對香港實施了一些優惠政策,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以及推行“港澳個人游”,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從而期望減少市民的不滿。特區政府並開始制訂人口政策吸引專才移民和投資移民,以提昇人口質素。2004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脹,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宣布因健康問題而辭職,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6月21日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特首。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但被民主派議員批評過於保守,議案最終因票數不超過三分之二,而不獲通過,故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辦法及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辦法維持不變。

2007年3月25日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順利舉行。選舉與上屆一樣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進行投票,在泛民主派派出公民黨梁家傑參選之下,最後曾蔭權以649票當選成功連任。

自然地理

香港位處華南沿岸,北靠廣東省、西背珠江口、南向南中國海。就地殼板塊位置而言,香港位處歐亞板塊之內,遠離板塊邊緣600公里,因此發生強烈地震機會甚微,1874年2006年錄得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五度或以上的有感地震僅6次,最強一次源自1918年香港東北偏東約300公里的汕頭7.3級地震,在香港造成輕微損毀。

大中華香港
香港區點陣圖

地貌

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土地則有1,103.97平方公里,可概括為四大區域——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0多個離島(見:香港島嶼)。眾島嶼以大嶼山面積最大,而香港島以南的鴨脷洲則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島嶼。

香港是一座受到水淹沒的多山地體,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南,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平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粉嶺等,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其餘僅有的平地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岸,原來狹窄的土地現已經過多番填海(見:香港填海工程)而向外擴張。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港闊水深、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獲譽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香港最初就是從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平地開始發展,至今該區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脈所在。

生態

大中華香港
正在大塊朵頤的黑臉琵鷺

礙於地形所限,香港仍有約75%土地為郊區,自然生態盎然。截至2006年6月,境內有超過3,100個維管植物品種或變種,境內繁殖的陸棲哺乳動物超過50種,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分別過百種。當中不乏香港獨有或稀有品種,如香港茶(Camellia hongkongensis)、葛量洪茶(Camellia granthamiana)、盧文氏樹蛙(Philautus romeri)等。另外,香港位處亞洲候鳥遷飛路線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澤區最多候鳥栖息,所屬的后海灣濕地自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瀕危品種黑臉琵鷺亦會在香港過境。政府將部份郊區劃為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見:香港郊野公園香港特別地區),以保護陸地自然生態環境;亦設有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見:香港海岸公園)保護海洋自然生態。

氣候

大中華香港
香港氣溫及雨量半月平均值曲線圖

氣候方面,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歐亞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候風氣候,四季分明。每年年底,西伯利亞聚積的高氣壓把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太平洋,成為香港的冬季季候風。年中的時候,太平洋形成高氣壓,這股夏季季候風反而吹向歐亞大陸,為香港帶來多雨潮濕的夏季。

簡而言之,每年約3月至4月為春季,氣候溫和潮濕,有能見度低。5月至8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降雨量高。9月至10月為秋季,大致涼爽,陽光充沛。夏秋兩季是颱風季節,香港受熱帶氣鏇吹襲。11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乾燥,高地偶有降。

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microclimate)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人口密度高的市區也令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煙霞密布的日子亦變得越來越長。

位置圖

大中華香港
香港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位置

人文地理

行政分區

全港下設有18個分區,方便政府協調及管理地區層面的服務及設施,並鼓勵市民參與地區事務。各區均設區議會(見:香港區議會),職能主要屬諮詢性質。區議會雖是香港議會制度的一部份,但並不具立法和審批政府公共開支的權力,亦無分區法律稅收

18個分區分別為:

[點擊查看香港行政區劃示意圖(分區的地理位置)]

人口

截至2005年,香港總人口達693萬以上,令香港成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42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一般有40層樓以上,部分更達70層樓。而一個4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擁有面積在400至800平方呎(37.2至74.3平方米)的空間。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夠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的家庭計畫(見:香港家庭計畫指導會),鼓吹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為上策,經過50年的推廣,現時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8.2個新生嬰孩。另一方面,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8.5歲,女性則為84.3歲。但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由2004年的13%增長至2033年的27%。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5%,但當中有一部分人士遷移到香港的最初目的是暫居心態,即使於香港成立地區性聯誼會或商會仍以“旅港”兩字作為標示。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印尼泰國英國日本。而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與來自印尼及泰國一樣,大部分是來港作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居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於酒廊或消閒場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由港英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徵召及招聘作為警察及當軍(居喀兵)、銀行護衛、建築工人或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的南亞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大都在港英殖民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業和政府部門高層、專業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貼學校的英語教師。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高層。

交通

香港擁有高度發展及複雜的交通網路。公共運輸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鐵路巴士(公共汽車)、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計程車)及渡輪等。其中,鐵路是香港最主要公共運輸工具,每日載客約412萬人次;其次是專營巴士,每日載客約394萬人次。值得留意的是,香港是首個廣泛使用電子貨幣於公共運輸的地區。名為八達通的電子車票兼貨幣系統於2005年的總流通量達1,240萬張。

由於香港人口密度高,對高載客量的交通工具有一定的需求,故此香港的巴士大多都是雙層巴士。而行駛香港島北岸的香港電車更是全球惟一使用全兩層電車的車隊。同樣位於港島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為世界最長的有蓋自動行人電梯系統。而在大嶼山昂坪360索道系統,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之高,位居世界前列。道路總長度有1,938公里,主要由街道橋樑隧道等組成8條主要的幹線(見:香港幹線)連線香港各地,並於數年內增至10條。而香港的行車方向仍根據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靠左行駛,有別於中國大陸。在香港註冊的517,000架車輛當中,有64%是私人載客汽車,而每公里道路有約276輛車輛行走。和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香港同樣面對著交通擠塞、舊區道路設計過時和汽車流量過大等問題。

除此之外,位於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第5繁忙客運的國際機場,是來往歐美以及亞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轉機點。香港也因為政治上較為中立的地位,得以作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旅客轉運站。機場全日24小時運作,每年可處理旅客4 500 萬人次及貨物300萬公噸,並曾獲得不少國際獎項。旅客可以透過機場快線及公路與市區連線,30分鐘以內便可直達中環商業中心區。現時機場已分階段進行擴展,滿足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以及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鄰近地區的連線,進一步發展為區內旅客轉運中心。

建築及規劃

由於香港並不重視舊建築的保留,因此只有少數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現存(見:香港歷史建築)。取而代之,香港是一個充滿現代建築的都市,大量摩天大樓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寬的天際線。維港景色更是香港吸引遊客之處,一般會從太平山頂俯瞰或尖沙咀對望,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香港的摩天大樓(見:香港摩天大樓)不限於商業大廈,不少住宅同樣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一半是位於香港。過去摩天大樓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但自從位於九龍的舊啟德機場1990年代末搬遷後,政府大幅放寬高度限制,令九龍的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興建。預計於2010年落成、位於西九龍環球貿易廣場(ICC),將成為全球第四高的建築物。另一方面,即使在遠離市區的新界地區,樓高40層以上的住宅大樓,包括香港公共房屋,也並不罕見。

香港有不少著名的建築,當中包括有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外型為稜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除此之外,由建築師諾曼·大眾特(見:諾曼·福斯特)設計的滙豐銀行總行大廈於1985年重建完成之時,為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設計也是出自其手筆。而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則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樓高415.8米。

香港橋樑的建築技術也是位於世界前列。連線青衣島馬灣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懸索吊橋,而鄰近的汲水門大橋汀九橋,則分別為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斜拉橋和最長的三塔式斜拉橋

自從19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積極規劃很多建設項目,包括興建大量公共房屋(見:香港公共房屋)及其配套設施。同時,政府開始在新界各區設立衛星城市計畫(見:香港新市鎮),到了2007年已設立了共9個新市鎮,容納人口約320萬。這些新市鎮能應付香港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政府也積極填海造地(見:香港填海工程),以使市區有更多可用的土地,而未來市區發展的焦點包括有西九龍東南九龍等填海土地:前者將發展為一個文娛藝術區(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後者則發展以體育運動為發展主題。

經濟

香港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的重點在於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經濟學家兼諾貝爾獎得主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放任經濟的典範。縱使政府於2006年9月11日宣布香港首創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已經不再適用,且是“很久以前”的事,政府的經濟政策理念仍然是讓市場力量主導經濟,避免操控或指導市場發展。商業規管精簡、政府廉潔而高效率、稅率低、稅制簡單、法制健全、產權觀念牢固、貨幣穩定等因素,令大部分經濟學家均相信香港是市場經濟運作的表表者。香港經濟以自由開放而全球知名,美國傳統基金會1995年起、以及加拿大費沙爾學會(Fraser Institute)1996年起發表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一直將香港評定為全球第一位。再加上優秀的地理位置、資訊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設施及服務,都對香港的經濟作出貢獻。

經濟發展

香港僅為彈丸之地,自身天然資源匱乏,對外貿易一直是經濟不可忽略的一環。英國甫占領香港即於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允許商船自由進出。香港憑著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闊的海港(見:香港港口),發展為轉口貿易航運中心。直至1940年代,大量逃避中國內戰的難民到港,當中不伐帶著技能和資金的商人。二戰後,中國大陸因為韓戰(見:韓戰)而於1950年代初面對聯合國實施禁運,香港作為轉口港大受打擊。憑著工業家的創意以及龐大而廉價的勞動人口,香港開始轉型為輕工業型經濟,工廠如雨後春筍冒起,加工出口的製品包括紡織品、膠花、假髮、鐘錶、電子零件等。及至1970年代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製造業開始北移,香港重新定位為亞洲區的轉口港,金融業等服務行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成功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經濟突飛猛進,贏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美譽。不過,到了接近主權移交(見:香港主權移交)時,受到移民潮(見:香港移民潮)的影響,香港不少人才和資金外流,使不少人對香港經濟前景感到悲觀,1995年財富雜誌》更發表了一篇題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報導,擔心中國接管後,一切都會“完了”("It's over")。

1997年主權移交後,香港經濟發展可謂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業市場及股票市場的泡沫(見:經濟泡沫)爆破,市面消費意欲受到影響。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香港, 8月有國際投機者狙擊港元、期貨市場以及股票市場,政府於14日決定史無前例投放龐大資金入市干預,惹來極大爭議。連同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區內需求減少,全年經濟出現負增長,GDP下降5.1%。政府其後於1999年盈富基金形式將所購入股票逐步沽售。香港經濟出現短暫復甦跡象,但2001年美國經濟低迷拖累外圍環境,加上911事件打擊旅遊業,以及網際網路泡沫爆破,當年GDP增長急跌至0.1%。2002年經歷稍微復甦後,2003年3月中爆發SARS4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出旅遊警告,旅遊業受重創,市民消費意欲受嚴重打擊。政府於4月動用118億港元紓困,6月15日宣布再動用7.15億元提供超過3萬個短期職位及培訓名額,香港終於6月23日從疫區名單剔除。其後,香港經濟開始出現復甦跡象,7月28日首次推出個人游計畫(見:港澳個人游),簡化中國大陸指定省市居民申請訪港旅遊程式,刺激旅遊業發展。加上美元開始轉弱,與其掛鈎的港元在國際市場顯得更具競爭力,惠及香港出口貨品表現。同年的施政報告(見:香港施政報告),政府更確立了金融物流旅遊(見:香港旅遊業)和工商業支援服務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並希望能夠加以發展。此後,經濟成長勢頭漸趨強勁,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二萬點,當日成交更達542億元。

經濟結構

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港口(見:香港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6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見:香港股市)是亞洲第2大市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新加坡。綜觀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占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占19.2%,金融保險業則占12.7%。

香港服務行業的對象並非限於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務輸出總值占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甚高,2006年服務輸出總值達724億美元,占本地生產總值的38.2%。輸出服務主要包括商貿服務及貿易相關服務(占2006年服務輸出總值的32%)、運輸服務(31%)及旅遊服務(16%)。

面對科技迅速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服務業主導的香港經濟也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香港經濟開始轉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務、進行以知識為本的經濟活動。此外,中國大陸經濟進一步自由化,為香港多個服務行業帶來更大商機,帶動服務業快速增長。當中,香港與中國大陸於2003年6月29日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促進跨境貿易,鼓勵香港商業開拓更龐大的國內市場,同時鼓勵中國大陸企業通過香港與世界經濟接軌。相關協定容許香港貨物輸入中國大陸可享有零關稅優惠、香港服務業可享有優惠待遇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兩地專業資格互認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貿易投資等安排。

政治

香港政治制度大致沿襲自英治時期,行政、立法、司法互不隸屬。特區成立後,種種政治制度與中國大陸保持截然不同。憲制性檔案《基本法》(見:香港基本法)確保鄧小平所構想的這種“一國兩制”意念得到落實,法治精神和司法獨立不受北京的中央政府干預。另外,根據“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香港繼續管理國防及外交的自身事務。香港也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繼續參與國際事務,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香港特區、中國以及英國政府都不只一次的表示,1997年後“一國兩制”得到落實,但仍然有香港內外的政治人物及輿論,質疑“一國兩制”的運作。例如,北京對香港爭取普選的態度、香港政治人物公開發表對中國制度的意見、2007年行政長官候選人梁家傑提出中央政府不實行特區官員任命權等,均令人質疑是對“一國兩制”、“井水河水互不相犯”的挑戰。

行政

香港特別行政區由行政長官(多簡稱“特首”)(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作為政府決策者。行政長官由一個800名通過間接選舉及當然成員組成的“選舉委員會”以記名及一人一票方式產生,第1屆委員會成員由中國政府委任,第2屆則由功能界別選民選出。2007年後的組成及選舉辦法,將可根據基本法附屬檔案一指定程式修改。行政長官每屆任期為5年,並可連任1次,但如原行政長官未能完成任期,繼任者最多則以餘下任期加上下一屆任期的五年為上限。由行政長官主持的行政會議(見:香港行政會議)為特區政府最高行政決策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為董建華,他由中央政府所委任的400人推選委員會在1996年12月的第一屆特首選舉勝出,並在1997年7月1日正式宣誓就任。2002年2月,董建華獲800人選舉委員會超過700委員的提名,參加第二屆特首選舉,並在無對手的情況、沒有通過選舉之下連任,任期由2002年7月開始直至2007年6月完結,但是董建華於2005年3月宣稱因健康理由辭職,由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署理行政長官。2005年6月,曾蔭權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正式被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為新的行政長官,任期至2007年6月止,即第二屆餘下的任期。2007年1月31日,泛民主派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宣布取得111名選委提名,正式取得第三屆特首選舉的“入場券”,主張“有競爭”特首選舉。翌日特首曾蔭權亦舉行參選記者會表示參選第三屆特首的意向。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成功連任。

自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2002年7月1日實施問責制後,除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外,香港政府由三層架構組成:第一層是司長,即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均是行政長官的首席顧問,負責制訂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政策;第二層是決策局,共設有11個,負責制訂、統籌及檢討特訂範疇,如衛生運輸保全等的政策,和監督屬下執行部門的工作;第三層是部門,是政府政策的執行部門,大多以“署”或“處”為名稱。

立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構是香港立法會,現有60名議席,每屆任期4年。在第三屆立法會中,60名議席的其中30席經5個地方分區以比例代表制的直選產生,其餘30位經28個功能組別以團體或一人一票的選舉產生。所有選民均有地方直選議席的一票,但功能組別議席只有數十萬名選民有投票權,並非通過普選產生,故被視為“小圈子”選舉。在一般情況下,香港法例須得到地方直選議員及功能組別議員雙方超過一半贊成,再經行政長官批准方為有效。

香港主權移交後,現時共舉行了三次立法會選舉,分別於1998年2000年2004年舉行。由2004年選舉所產生的第三屆香港立法會中,親建制派取得30席,泛民主派則取得25席,其餘5席屬中間少數。以政黨計,民建聯成為立法會第一大黨,其次為自由黨民主黨

政制改革

2007年立法會及2008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經過諮詢、討論及人大(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釋法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04年4月26日宣布2007年及2008年不實行全面普選,但承諾最終將會實現普選。在2004年5月間,鄭經翰黃毓民李鵬飛等個別電台節目主持人相繼宣稱言論受打壓,停止主持節目;7月1日民主派再次上街遊行;在9月12日的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議席由22席升至25席,親北京陣營的政黨則憑著較多的功能界別席位有35席,民建聯成為立法會“第一大黨”。2005年政府推出《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但被民主派議員批評過於保守,議案最終因票數不超過三分之二,而不獲通過。

社會運動

早於英治時期,香港已出現了一些具規模的社會運動,包括1920年代的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1956年雙十暴動1960年代中的九龍暴動六七暴動等。1970年代,社會各界也為中文在香港的地位、保釣運動、“反貪污,捉葛柏”、金禧事件等發起了社會運動。而香港歷來最多人參予是社會運動,是1989年5月20日,約100萬香港市民在颱風襲港下走到中環皇后像廣場集會,聲援天安門事件中的學生。

香港主權移交後,由於香港經濟衰退及政府施政失誤,香港社會累積了一定的民怨。到了2003年7月1日,以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為首的大批市民,參與七一遊行,主辦單位指人數達50萬人。其後每年的7月1日都有進行遊行,爭取民主及反對官商勾結。於2005年12月4日的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主辦單位指人數有25萬參予。2005年12月,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於香港舉行,包括的社運人士、菲律賓印尼韓國亞太區的工會人士到港遊行示威,其中以韓國農民最受傳媒注目,曾與警方在灣仔一帶發生衝突。

對外事務

根據《香港基本法》,中央人民政府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香港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定。可是,一切的外交事務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

因此,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在多個國際組織都有積極參與。當中有部分只派代表參與出席,但亦有作為正式會員或創會會員的同時亦有部份組織早己在殖民地時期加入。香港參與的國際組織包括有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國際結算銀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共14個。

司法及法律制度

香港的司法機關名為司法機構,負責就一切檢控案件及民事訴訟作出聆訊,包括個人與政府之間的民事訴訟。香港法律制度建於司法獨立之上,司法機構人員執行職責時,完全不受政府行政和立法機關影響。

特區成立後,憲制性檔案《基本法》開始實施。根據一國兩制原則,《基本法》第8條確立香港繼續以普通法為依歸,並由多條本地法例(見:香港法例)作補充,法律制度有別於中國大陸的大陸法。第19條訂明香港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基本法》第四章第四節則列明其他司法機關的安排,如第82條、第92條則訂明可以按需要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司法人員,審判終審法院案件;第84條訂明可參考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司法判例。另外,第158條訂明《基本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至今,政府曾請求人大常委會解法2次:港人內地所生子女居港權問題(1999年),以及行政長官呈辭後繼任人任期問題(2005年)。人大常委會自行釋法1次:2007/08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問題(2004年)。

司法機構由各級法院組成。主權移交後,司法終審權的所屬,由英國樞密院改為自設終審法院(見:香港終審法院),法官由行政長官任命。高等法院分為抗訴庭及原訟法庭。區域法院設有家事法庭。其他審裁機關包括土地審裁處、各個裁判法院少年法庭死因裁判法庭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以及審裁非電影類作品級別及性質的淫褻物品審裁處

一如英格蘭的制度,香港律師分為訟務律師(大律師)及事務律師(律師)。截至2005年10月,香港有942名訟務律師和5,525名事務律師,分別由香港大律師公會香港律師會授證及管理紀律。事務律師在裁判法院和區域法院有出庭權,終審法院及高等法院則限於訟務律師。香港法院亦保留了英式法庭禮儀,包括法官及律師要穿長袍、戴假髮等。

政府的律政司會負責檢控刑事罪行,在控告政府的訴訟案件中,代表政府出庭。律政司負責維護公眾利益,也可以申請司法覆核,或是介入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案件。

文化

官方代表物

19世紀末期,在香港發現了一個新物種——洋紫荊,被用作香港的象徵,其學名以時任港督卜力的名字(Sir Henry Arthur Blake)命名(Bauhinia blakeana)。1960年代被市政局(見:香港市政局)採納為標誌、並於1965年被選為香港的市花,在《基本法》的草議過程中加選為香港區旗香港區徽的設計藍本之中。

香港除了以洋紫荊作為代表花外,於殖民時代會以“阿群帶路圖”及帆船作為官方或重要物件的紋飾如警務處(見:香港警務處)、滙豐銀行及香港殖民地旗幟等等。2000年2月,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向當時的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建立香港品牌的計畫,並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為香港品牌計畫進行籌備工作。最後香港特區政府並以900萬港元委託顧問公司,為香港設計具代表性標誌。但此標誌公布後,外間反應不一,正面的意見指出飛標誌有助加強宣傳香港的形象,圖案設計色彩鮮艷及具動感。但部分傳媒批評此計畫勞民傷財,浪費公帑,有部分市民則指圖案中的“香港”及“HK”字樣不明顯,飛龍亦未能清楚反映香港的金融中心形象。部分專業人士亦對飛龍標誌的設計有保留,因為當中的龍,被人有畫不成反像之感。加上2003年7月被“倒董運動”把這標誌改成藍色的“反董”字樣及於2005年12月香港形象標誌被支持推行普選的更改而成為“普選鳳凰”,故此即使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其外衣上時常佩戴著飛龍標誌的別針,但仍未能被廣泛接受。

流行文化

粵曲成為香港早年的普及娛樂,隨著1920年省港班興起,薛覺先馬師曾等著手改量唱腔,出現薛馬爭雄的粵曲黃金時代。這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與廣州一衣帶水,如省港班就是穿梭兩地以至東南亞演出,並未形成獨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中國政治變天,香港開始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多年影響,在1970年代開始形成“粵語流行曲” ,其中1980年代的梅艷芳張國榮譚詠麟一直獨霸樂壇,至1990年代,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亦享有四大天王的稱譽,影響遍及中國東南亞等地。

香港電影始於1913年黎民偉編演的首部港片《莊子試妻》。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電影人才及資金南下,香港先後成立中華、永華、長城等公司,令粵語片1950年代大放異彩。當中胡鵬1949年開創的《黃飛鴻》電影,連拍60個多部,成為世界史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任劍輝白雪仙的演出亦被傳頌數十年。加上東亞各國政府一度只容許香港電影進口,令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李小龍周潤發李連杰成龍張曼玉周星馳在國際上均享負盛名,每年3至4月間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不過,盛極而返,自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娛樂事業開始走向下坡,高峰期港產片年產達三百部電影,但2004年只餘下60部。而隨著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東亞各國的音樂興起,香港唱片銷量亦大不如前。香港娛樂文化的前途是一個長久討論的題目。

此外,香港由於地小人多,加上科技日漸發達導致傳媒發展迅速,另類小眾文化也能夠得到廣大社會的矚目。曾灶財梁國雄周啟邦夫婦等的行為及其對社會產生的衝擊,就是明顯的例子。

傳媒

香港的第一個電視廣播始於1957年5月29日麗的呼聲創辦“麗的映聲”電視台——即現時亞洲電視的前身;它不但是香港第一個電視台,更是全球華人地區首家電視台。

時至今日,香港共有無線電視亞洲電視兩間公司免費電視台;另外,有線電視(見:香港有線電視)、now寬頻電視無線收費電視香港寬頻數位電視則提供收費本地電視廣播服務。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公司透過以上本地電視廣播平台,或獨立的衛星電視接收系統,提供非本地電視廣播節目。

港英政府開放AMFM的部分頻段予電台使用,並於1950年代及1990年代共發出兩張私營電台牌照。現在獲官方認可的電台包括香港電台、商業電台、新城電台(見:香港電台香港商業電台香港新城電台)。但隨著通訊科技普及,21世紀初,網上電台網誌等新式電子媒體也開始流行。

香港的報章除了3份免費日報(am730都市日報頭條日報),一般本地中文報章每份售價為港幣6元(太陽報則只售5元),英文報章則售價為7元。而其他地區所印製的報刊普遍比本地報章為貴。香港也有不少只報導賽馬訊息報章,俗稱馬報

飲食

香港人對飲食極為重視,除了以粵菜聞名外,印度歐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見,享有美食天堂的稱號。

早年香港人習慣上茶樓,早上沖一壺、叫兩件點心,這經常成為西方人眼中香港飲食文化的典型。受英國影響,港人同樣喜好吃下午茶,多數吃一件三文治蛋撻奶茶咖啡

在華洋雜處下,香港發展出茶餐廳的獨特餐館,它原本出售一些三文治、咖啡等廉價西式小食,後來再引入各式傳統小炒,並自創出前一丁鳳梨油檸七(見:檸檬七喜)、鴛鴦(見:鴛鴦(飲料))等,而大牌檔冰室也曾經是非常普遍的食肆。此外,香港街頭小食也是多姿多采,例如雞蛋仔砵仔糕叮叮糖煎釀三寶碗仔翅等小食都頗為著名,以及由於香港人性格好“一窩蜂”,故有些小食會有如一樣,驟然而來,驟然而去。

傳統本地菜以廣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為主,盆菜則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日時的傳統菜。由於香港臨近海洋,因此海鮮也是常見的菜色,亦發展出如避風塘炒蟹避風塘菜色。另外,位於香港仔避風塘珍寶王國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貢市南丫島流浮山九龍鯉魚門也是吃海鮮的熱點。

另一方面,香港飲食也深受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中環蘇豪區灣仔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節更由1991年起每年於尖沙咀廣東道舉行。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麥當勞肯德基經營,而香港也發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當中以大家樂大快活美心快餐為代表。

社會

教育

香港最早記載的學校是錦田力瀛書院1075年北宋進士鄧符協所建這類書院、書室屬於私學的一部分,教授《四書》、《五經》,然後在英國統治時期逐漸轉變為鄉村學校或者公立學校。

英國接管香港後,在香港發展與英國相似的教育制度。而現時香港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教育統籌局統籌及管理,主流教育可分為四大部分:學前教育、6年的國小教育、7年的中學教育(包括3年國中、2年高中及2年預科課程)及專上教育(包括學士、副學士、專業文憑、高級文憑等)。

現時,香港政府正在推行一連串的教育制度改革(簡稱教改)措施,包括母語教學、一條龍辦學模式三三四高中教育、小班教學、幼稚園學券(見:券學制)等。其中教育統籌局將於2006年2007年年度新學年的中一新生起,教育制度改為三年國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整合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為香港中學文憑,並於2009年開始逐步在各科推行校本評核作為學生在公開考試的評分準則。同時,教育統籌局將於2007年至2008年起為3至6歲的幼稚園學生提供幼稚園學券津貼。

上述改革主要是為香港教育帶來不同的教學模式,希望使學生提供更佳學習環境,但連串教改實施起,引發社會廣泛爭議,批評教改為老師帶來沉重壓力、學生及家長無所適從。

語文

殖民地時代,英文長期是香港惟一法定語文,至1970年中文才被訂定為另一種法定語文,兩種語文並行的地位是依據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語文條例》而確立。

1997年7月1日主權移交後,中、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語文,香港特區政府在主權移交後實行“兩文三語”的語文教育政策:中英文書寫,粵語(即廣東話)﹑英語國語口語。中文書寫以繁體中文為主,隨著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交流增多,認識簡體字的人增多,而且不少源自中國官方及民間的用語也傳至香港,甚至取代香港原使用字詞,成為主流用詞。此外一些外國地方名稱譯名,於報章及電視的不同的版面會出現一地兩譯名情況。

另外,早年部分香港作家及傳媒將粵語改成粵語白話文書寫,亦漸漸普及,現在這些字在1995年開始被香港政府規範化為香港增補字元集中的粵語漢字,而現時Unicode亦包含這些漢字。

廣東話是香港大部分人的所用的語言,絕大部分中文學校都以廣東話教學。一些大陸移民在家會以其家鄉話溝通,例如閩南話上海話潮州話福州話客家話台山話等,而新界鄉村社群的原居民使用一種稱為圍頭話粵語方言

宗教

信仰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並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24萬人)、基督教(32萬)、回教(約9萬)、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等。許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外,也興辦學校、提供衛生福利設施等。

其他教派,如摩門教(即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神道教創價學會拜火教,在港亦有信徒。因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拜祭祖先非常普遍,很多人家中亦有神主台。猶太教在香港也有信徒,主要是英國殖民地時代的英國猶太人

本港主要宗教團體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區中華回教博愛社孔教學院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聖公會道教香港青松觀嗇色園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第29屆奧運會協辦城市

第29屆奧運會馬術比賽在中國香港舉行。障礙賽和盛裝舞步比賽在香港體育大學沙田馬場擴建的主賽場進行;越野賽部分安排在雙魚河鄉村俱樂部會所香港高爾夫球會會場內舉行。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之一,同時也是東亞地區的樞紐。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3℃左右,夏季炎熱潮濕,請備好雨具以及防暑,尤其要注意颱風預報。人們一踏進香港,便會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同時盡享商業文明帶來的種種便利。香港的迪斯尼樂園和海洋公園,是人們放鬆心情的大好去處;香港還是著名的“美食之都”,各類中西餐館超過一萬家;香港更享有“購物天堂”的美譽,大部分物品不收關稅,可別錯過如此之好的採購機會! 

比賽場地介紹 

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有兩個比賽場館:場地障礙賽和盛裝舞步賽在沙田奧運馬術比賽場館舉行,越野障礙賽則在上水的越野障礙賽場地舉行。 

奧運馬術比賽場館

場地簡介:舉行場地障礙賽和盛裝舞步賽的主場地是一個100米x80米全天候沙地主賽場,可容納18,000名觀眾。該場館由香港體育學院及沙田馬場擴建而成。場地內附設馬匹熱身場地,其他場館建設包括:主場地旁的空調大樓,將用作比賽管理總部、貴賓接待範圍及馬匹服務人員宿舍;新建的主馬房,共分四座,提供200個空調馬格;另有獨立馬廄供後備馬匹居住。 

比賽項目:場地障礙賽 盛裝舞步賽 

地址:新界沙田源禾路25號香港體育學院 

越野賽場地

場地簡介:由位於上水的香港賽馬會雙魚河鄉村會所及毗鄰的香港高爾夫球會改建。該場地將興建一條長5.7公里、寬10米的臨時越野賽賽道,並附設熱身場地,賽後小休區及80個臨時馬格。 

比賽項目:三項賽越野部分 

地址:雙魚河鄉村會所--新界上水雙魚河鄉村會所 香港高爾夫球會--新界粉嶺粉錦公路1號 

練習場館

場地簡介:相連奧運馬術比賽場館的沙田馬場及彭福公園將改建成多個訓練場地。 

場館設施:13個場地障礙及盛裝舞步練習場地,包括:3個一般練習場(2個位沙地及1個為草地);4個場地障礙賽/盛裝舞步賽練習場;1個場地障礙賽練習場;4個盛裝舞步練習場;1個室內空調練習場。3條越野賽練習跑道,包括:1條800米長的草地賽道;1條800米長的河畔操練跑道;全長1000米的全天候策馬跑道。 

地址:新界沙田馬場

大中華香港大中華香港大中華香港

奧運馬術比賽場館(效果圖)

越野賽場地

練習場館

國際評級

香港在國際中的排名

日期評級項目評級組織排名附註
2001-05世界最佳機場Skytrax1/155全球155個機場中排首位
2002智商排名英國北愛爾蘭歐斯特大學1/185185個地區中排首位
2005網路整備度指標(NRI世界經濟論壇11/115115個國家中排11
2006第六屆全球電子政府研究(美國 布朗大學)全球電子政府20/198198國家中排名20
20062006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PFI)無國界記者59/168168國家中排59
20062006年貪腐印象指數(CPI)Transpaerncy international 15/163163個國家中排15
2007經濟自由指數傳統基金/華爾街日報:20061/157157國家中排第1,連續13年奪冠
2005全球生活水平指數經濟學人18/111111個國家中排18
20062006年全球競爭里年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2/26161個經濟體系中排第2
2006World City's Skyline/Skyscrapers Emporis Data Committee (EDC) 1/100全球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改排名主要研究摩天大樓對地平線的影響
2006全球競爭力報告-成長競爭指標世界經濟論壇11/125125個國家中排11
2006全球最佳機場Skytrax2/155155個國家中排2
2006企業競爭里指標(BCI)世界經濟論壇10/121121個國家中排10
2006人類發展指數(HDI)聯合國22/177177個國家中排22,該指數量度一個地區的人均壽命,知識水平,文盲率,入學率,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等
2006潛在的競爭力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1/5050個國家中排1
2007旅遊與觀光競爭力指標世界經濟論壇6/124124個國家中排6,指數主要度量文化遺產,價格政治穩定,簽證限制,航空及水陸交通的便捷,安全,衛生及旅遊設計等因素

澳門

澳門,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四個部份組成:與中國大陸連線的澳門半島,以及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氹仔路環路氹城。北面和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線;西面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

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由三條大橋連線,分別為1974年10月啟用的嘉樂庇總督大橋(以當時總督名字嘉樂庇命名,俗稱澳氹大橋或舊大橋,由2005年4月8日起暫時封閉半年,以進行整治工程,現只恢復公共運輸工具使用)、1994年3月啟用的友誼大橋和2005年1月9日啟用的西灣大橋(也是澳門惟一一條能雙層行車的全天候大橋)。此外還有蓮花大橋,連線路環和氹仔的路氹城及珠海市橫琴島,為第二個與中國大陸連線的口岸,另外還有預計2009年下半年落成澳門至氹仔之海底隧道。東面則與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相距60公里(天氣良好時可眺望香港大嶼山),中間以珠江口相隔;而計畫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一端將在澳門東北角的東方明珠相連線。

澳門除了內港的碼頭和位於新口岸的港澳碼頭外,在1995年11月,位於澳門氹仔東側的澳門國際機場正式營運,據機場資料顯示:澳門國際機場2005年全年的客運量為425萬高峰人次,特區政府將斥資60億澳門元填海擴建以增加客運量,機場主要與中國大陸城市和亞洲主要城市有航班往來。

澳門在2005年10月底成功舉辦2005年東亞運動會,其中主場館“澳門蛋”於2005年7月開幕。除此以外,澳門多個建設亦紛紛動工和落成,如已開幕的漁人碼頭、科學館、“澳門蛋”旁之Hello Kitty land主題公園與酒店等旅遊設施。

除了舉辦2005年東亞運動會與2006年葡語系運動會之外,還有2007年亞洲室內運動會

 
澳門簡介

大中華澳門
澳門(Macau),與香港相距三十八海里(七十公里),與廣州相距一百四十五公里,原屬廣東香山縣,1553年被葡萄牙人強占,歷經400年後,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現為我國特別行政區之一。
澳門眾多的名勝古蹟、中外建築及街區小巷,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成為澳門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見證。澳門的繁華地段集中在市政廳一帶,其中聖保羅教堂的牌坊已成為澳門的象徵。
在澳門,無論中西節日都有慶祝活動。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特別是“農曆新年“和“端午節”等都有盛大活動。從除夕晚開始,至翌日凌晨時分,大批善信前往媽閣廟還神及祈求來年順景,並鳴放炮竹、煙花慶祝。
澳門的博彩業發達,是澳門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之一,旅遊業及港口的貿易中轉及運輸是澳門財政的另外兩大支柱。中文和葡文是現行官方語言,居民日常溝通普遍使用廣州話,但許多居民也能聽懂國語(國語)。英語在澳門也很通行,可在很多場合套用。(註:中國澳門,美國拉斯維加斯,摩納哥蒙特卡洛門的卡羅)並稱為世界三大賭城。)
大中華大中華

景點

大三巴牌坊媽閣廟
蓮峰廟
普濟禪院
大炮台城堡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白鴿巢公園
盧廉若公園
澳門葡萄酒博物館
澳門海事博物館
大賽車博物館
澳門漁人碼頭
交通
航空
澳門國際機場位於氹仔島的東端,候機大樓建於爆破後的雞頭山平地上,停機坪則建於候機大樓東南的填海土地上,飛機跑道則建於離氹仔島還有一段距離的填海土地上,從飛

大中華澳門
機跑道到氹仔島之間以海水隔開,但有滑行道相連,整個布局非常特殊。
澳門國際機場現已開通與上海浦東機場、杭州桂林深圳廈門福州高雄韓國首爾仁川泰國曼谷等城市的航線,另外,還有部分季節性航線和與海口日本高松岡山等城市的包機航線。
澳門國際機場需要交納機場費和乘客服務費,收取的標準為,年滿兩歲的登機乘客(不分目的地)須交納機場費20澳門元/人、乘客服務費90澳門元,過境乘客10澳門元/人(不含直接過境的旅客,即沒有辦理邊境手續,而且是乘坐同一飛機或同一航班的另一飛機)、乘客服務費40澳門元/人(含抵達澳門國際機場後48 小時內繼續旅程的已辦理或未辦理邊境手續的乘客)。
從澳門機場有前往澳門客運碼頭、關閘、路氹邊境都有公交中巴相通,路程分別為15、20、5分鐘。
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其他四個機場,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珠江機場均可作為出行的航空選擇,從以上四個飛機場下機後,可選擇乘坐輪船、直升飛機、公路客運等交通手段進入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國際機場電話:853-861436
廣州白雲機場(新)航班查詢電話:020-36066999
深圳寶安機場航班查詢電話:0755-27776666,售票電話(華聯大廈一樓):0755-965788
珠海機場諮詢電話:0756-7771188,售票處電話:0756-8895494、8895496
直升機
在香港和澳門之間有由亞太航空公司港聯直升機有限公司聯營的直升機航線,航程約為16分鐘,降落於澳門的外港客運大樓的停機坪上。
運營時間:澳門--香港:09:00-22:30,香港--澳門:09:30-22:59,每30分鐘一班。
大中華澳門

機票價格(均含稅費):
澳門--香港:平時為1,205元澳門/港幣,周末及節假日為1,414元澳門/港幣;
香港--澳門:平時為1,268元港幣,周末及節假日為1,477元港幣。
澳門客運碼頭及直升機場電話:853-7907039,傳真:853-726234
鐵路
澳門特別行政區內沒有鐵路及火車站,但可以選擇從廣州火車站深圳火車站、香港的火車站,然後轉乘其他交通工具(輪船、直升機、汽車等)前往。
廣州火車東站車次票價查詢:020-16896896,訂票熱線:020-87157762
深圳火車站諮詢電話:0755-82326560,訂票電話:0755-95105160
公路
澳門與內地之間有兩個邊檢站,其中位於澳門半島東北端和珠海市交界的關閘邊檢站,另外一個則是位於路氹的蓮花大橋路氹城邊檢站,分別連線珠海拱北口岸橫琴口岸
其中以拱北口岸為主要的陸路通關口岸,每天開放時間為07:30-00:00。在澳門的萬事酒店附近的歧關車站和廣州(經拱北口岸)每天都有空調大巴來往,從08:00開始每30分鐘一趟,直至18:30,車程兩個半小時左右,票價為55元港幣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歧關車站不辦理外籍旅客的入境簽證,旅客可先行至拱北關口辦理好入境手續,再在邊檢大樓地下二樓乘坐歧關車站的汽車。
路氹城邊檢站的開放時間為客運:9:00- 17:00,貨運:07:00-15:00。
水運
澳門客運碼頭位於澳門半島東南方端的外港,面對澳氹大橋,瀕臨新八佰伴百貨公司,全稱為“澳門外港客運碼頭”,這裡每天都有來往於香港和深圳的客運輪船。
從澳門外港碼頭到香港上環信德中心的港澳碼頭相距約60公里,除每天都有固定航班外,還可以為遊客提供24小時客運服務,航程約1小時,票價分普通票(142-154元澳門元)、豪華票(244-260元澳門元)和貴賓票(976-1560元澳門元)三種,其中貴賓廂則有4人座和6人座之分,夜航則要在原票價格的基礎上上浮10%左右。
澳門和深圳之間相距約67公里,兩地之間每天對開各兩個航班,航程為1小時左右,凡一歲以上小孩都必須購票,票價為172-272元港幣。
澳門外港客運碼頭電話:853-726416
公車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公車有大巴和中巴兩種,都為無人售票空調車,車站處都有中、葡文說明,用來介紹行車路線,其中AP1路來往於澳門半島和機場之間,11、22、28A、30、33、34路往返於澳門半島和氹仔島之間,21、21A、25、26、26A路往返澳門、氹仔和路環之間。
澳門公交車的票價因所乘坐的區間而有所不同,市內為2.5元澳門元/人,往氹仔島和國際機場的則為3.3元澳門元/人,往路環則需要4-5元澳門元,往黑沙灘則是5元澳門元/人。
由於都是無人售票車,而且車不設零錢找換,因此必須在換匯時準備足夠的零錢,用來乘坐公車;澳門的公車運營時間都是從早晨的06:00(或06:25)至00:00,非常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要避開上下班的乘車高峰期。
澳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氹仔北安信安馬路I地段)電話:853-850060、271122
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青洲河邊馬路二號地下)電話:853-233232
計程車澳門計程車車身都是黑色,車頂是奶黃色或鮮黃色,在澳門有“電召的士”的服務,收費標準同自己打車的標準相同,收費標準如下:
起步價:10元澳門元1.5公里(一千五百公尺);
租價:1元澳門元/200米(即200公尺);
等候費(應乘客要求停車需加收):1元澳門元/一分鐘;
行李費(應乘客要求需放在行李箱的大行李):每件加收3元澳門元;
附加費:由氹仔島往路環島加收2元澳門元;由澳門半島前往路環加收5元澳門元;由澳門國際機場的士候客區乘車需加收5元澳門元。
不加收附加費的情況:由氹仔島、路環島前往澳門半島和由路環前往氹仔這兩種情況下不加收附加費。
澳門的士電召服務電話:853-519519、939939
人力三輪車
在澳門可以選擇人力三輪車作為一些特殊景區的旅遊交通工具,車夫一般行走很慢,以便讓遊客好好的欣賞美麗的景色,而且這些車夫都是很好的旅遊嚮導,收費是按照時間
大中華澳門
收費,可議價,一般情況下為每小時150-200元澳門元。
租車
在澳門可提供兩種交通工具,一是四人座的吉普車,費用一般為450元澳門元/天(09:00-18:00),周末和節假日則會上浮50元澳門元,不過租車者需要年滿21歲,有國際駕駛執照;另外一種則是租腳踏車機車,因為澳門市區和兩個離島面積不是很大,所以選擇腳踏車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要注意的是在澳門半島和氹仔島之間的澳氹大橋上不允許騎腳踏車,因此,要游這兩個地方的時候,應該在兩地分別租腳踏車。還需要特點提醒的是在澳門行車均為靠左行走。
華國公司(租吉普車)電話:853-336789、701786,傳真:853-314112
華國公司香港辦事處電話:852-2576-6831
歡樂租車有限公司(澳門客運碼頭入境大堂1025室)電話:853- 439393/726868,傳真:853-726888
精點旅遊機車租賃有限公司新口岸填海區倫敦街珠光大廈AE鋪地下)電話:853-750880、753183
澳門飲食特色

澳門人的餐飲由中國菜和外國菜兩部分組成,其中,中國菜有粵菜川菜滬菜潮州菜等,在澳門主要以粵菜館為主,幾乎每區都有,尤以中區最多,菜點和大陸的粵菜區別也不是很大。
在澳門的外國菜中有葡菜、日本菜、韓國菜、以及東南亞地區各國的菜等,因為葡萄牙對澳門的殖民統治長達400多年之久,因此,葡萄牙的飲食文化對澳門的滲透也最為明顯,在澳門的葡菜最具代表,到澳門的遊客不得不嘗。
葡菜在澳門又可分為葡式和澳門式兩種,其中澳門式的葡菜是把葡菜經過當地人們的改良,逐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融入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著名的菜點有“馬介魚”、葡國雞、青菜湯、葡式蛋撻等。
澳門是免稅港,因此像一些葡國的酒類,如葡萄酒白酒香檳以及葡國著名的砵酒等,有時候比葡國本地還要便宜,在享用葡菜時,配以葡國之酒,會更有葡國風情,也最為享受。
澳門當地美食

咖喱炒蟹
馬介休
葡國雞
青菜湯葡式蛋撻
澳門購物特色
澳門是免稅港,與周邊地區相比,很多物品都非常便宜,而且品類繁多。
澳門的自身資源並不是很豐富,其大多數物品都是舶來品,在這裡可買到許多著名的品牌服裝、家具古玩、金銀珠寶首飾、手工藝品、各種印刷品、數碼電子產品和和葡國酒類等,但在購買這些物品之前,遊客必須掌握一些有關這些商品的知識,如購買葡國酒,就要會區分不同的產地,以及會品嘗波爾圖甜酒等。
在澳門購物,比較著名的購物區有議事亭前地的澳門中心、新馬路、紅街市、三盞燈區等,購物的場所有新八佰伴百貨公司、新麗華商場、澳門紀念品商店以及一些免稅店、精品店等。但是如果要購買一些貴重的物品,最好還是選擇那些有著澳門購物三大誠信標誌(消費爭議仲裁中心加盟商號、誠信店和標準足金成色認可證)的店鋪。
澳門當地特產

葡國酒
葡國酒在世界上很有名氣,在澳門的主要有清白酒白酒紅酒香檳砵酒幾類,其中以清白酒最為著名,有皇冠清白酒和皇冠露些酒,前者適合食用海鮮、雞肉、冷飲等飲用,而後者則較為清淡含有果味,可作餐前酒或配味道較濃的菜式;
另外的白酒有皇冠碧加白酒和皇冠百得天使白酒兩種,前者適合配著粵菜及海鮮餐用,後者則適合海鮮、雞肉、豬肉餐用;
紅酒則有域拿紅酒蘇碧紅酒寶兆紅酒嘉麗紅酒,以及發利來1991之分,他們的區別在於域拿紅酒味道清甜,適合雞鴨、以及味道較濃的魚類,如沙甸魚等,蘇碧紅酒略帶木香味,適合滬菜和馬介休,尤以配馬介休時味道最佳,寶兆紅酒的味道醇厚,適合牛頭、雞鴨、野味等,而嘉麗紅酒特別是中國菜點和芝士,發利來1991是頂級紅酒之一,以配野味和芝士為最佳;
香檳也叫皇冠百得香檳,是一種汽酒,有白香檳和紅香檳之分,二者都是餐前用酒,白香檳配較濃的菜式,紅香檳則配雞肉和沙甸魚等;
砵酒為葡國佳釀,有新紅鶴砵和新白鶴砵之分,前者味道較甜,以能帶出芝士的美味而出名,後者則適於餐前冷飲。
澳門娛樂

澳門娛樂業非常發達,尤以博彩業最為突出,因此,澳門被人們稱為“東方的拉斯維加斯”、“東方賭城”等等,澳門的賭場共有八處,其中比較出名的是葡京酒店文華東方凱悅等,大部分為全年24小時營業,在這些較為傳統的賭場中,博彩項目也比較多,有百家樂廿一點輪盤法國輪盤番攤押大小等,鑒於賭博對人們的危害較大,因此在每家賭場的門口都有一塊告示牌,上書“賭博無必勝,輕注好怡情,閒錢來玩耍,保持娛樂性”,進出賭場不收取任何費用,但必須是年齡18歲以上的遊客才可進入,而當地人則必須是21歲以上;賭場內只有澳門元和港幣可以流通,其它外幣則需要在前台兌換成籌碼;而且場內嚴禁拍照攝像。
在澳門還有一些觀賞性很強的博彩項目,如澳門逸園的賽狗會舉辦的格力狗比賽澳門賽車會汽車大賽澳門賽馬會賽馬博彩等,有的妙趣橫生,娛人性情,有則驚險刺激……
澳門也有融娛樂和旅遊為一體的海上暢遊活動,從海事博物館旁邊的一號碼頭出發,在澳門內港和旅遊塔欣賞海景,除每周二外,每天都有;另外,澳門還有一種被稱為“懷舊之旅”的旅遊項目,屆時遊客可以乘坐“豪華古董老爺車”(外型仿照1920年的英國皇族轎車)前往各景點旅遊,車內裝飾古色古香,每次可乘坐9人,按時間收費,每小時300元澳門元。
伴隨著澳門博彩業的發展,澳門其他娛樂項目也有所發展,如各種酒吧、咖啡店、迪士高、夜總會以及各種演藝場等,都是澳門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澳門旅遊注意事項
貨幣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內,港幣和澳門元的匯率是1∶1,可通用,人民幣不能流通,但可以刷卡,只是在刷卡的時候要按當天的港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先進行換算,然後再從卡上扣除金額,在澳門提供貨幣兌換的場所很多,有銀行、商店、酒店以及專門的貨幣兌換處等,匯率根據當天通用匯率和兌換場所的不同而有所浮動。
註:人民幣和澳門元的匯率約為1.06∶1。

澳門簽證
除過部分國家和地區外,一般旅客進入澳門時必須辦理簽證,可在抵達澳門時辦理,逗留期不超過20天。
簽證費為:個人:澳門元100元,十二歲以下兒童50元。家庭:澳門元200元;十人或以上團體,每人澳門元50元。
持有以下國家和地區的護照進入澳門時無需辦理簽證,但逗留期不得超過20天,這些國家是:南非德國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捷克共和國巴西加拿大匈牙利印度尼西亞南韓列支敦斯登丹麥西班牙菲律賓芬蘭法國希臘印度愛爾蘭義大利日本盧森堡馬來西亞墨西哥挪威紐西蘭荷蘭新加坡瑞典土耳其英國波蘭愛沙尼亞泰國美國烏拉圭
持有葡萄牙護照香港身份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回港證的旅客進入澳門時無需辦理簽證,但逗留期不能超過90天。
相關連結

澳門常用電話
澳門歷史軌跡

香港衛星圖

大中華香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