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樂庇總督大橋

嘉樂庇總督大橋

嘉樂庇總督大橋1970年6月開始動工,1974年10月正式通車。大橋全長2,569.8米,寬9.2米,雙線行車。大橋中段突起成三角弧形,最高處距離海平面35米。落成時,曾是世界最長的跨海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橋,令澳門半島和氹仔有陸路通道連線。嘉樂庇總督大橋以當時在位的第121任澳門總督嘉樂庇命名,但一般被稱為舊大橋、澳氹大橋或舊澳氹大橋。舊澳氹大橋乃雙線往返車道,祗供輕型車輛通過。初期向過橋車輛收取橋費,但後來取消。位於澳門地區的北部,是澳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基本信息

簡介

嘉樂庇總督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

位於澳門地區的北部,是澳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開發最早,分布著澳門的市區,澳門的絕大部分人口和工商業均集中於此。面積1912年為3.49平方公里,1980年為5.42平方公里,1997年為7.84平方公里。澳門半島北面只有寬約240米的陸地線與廣東省珠海市的拱北相連。南面有兩座大橋跨海與凼仔連線,長2570米(嘉樂庇總督大橋,又名澳凼橋),1974年通車;另一長3900米(中葡友誼大橋),1994年初通車。西側的狹窄河道(濠江水道)是內港,沿岸有38個碼頭,主要是貨運、內河客運和漁業碼頭。

備註

東側面向珠江口的是外港,有一大型的港澳客運碼頭。半島又分為5個區,各區均以區的天主教堂命名: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花王堂區)、望德堂區、大堂區和聖老楞佐堂區(風順堂區)。這些區只是地域上的劃分,並沒有區的行政管理機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