凼仔

凼仔

凼仔位於澳門半島以南,面積6.3平方公里。凼仔與澳門半島之間的兩條大橋是嘉樂庇總督大橋和友誼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長2.6公里,友誼大橋長4.4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凼仔島簡稱凼仔(別稱龍頭灣、潭仔,舊稱為龍環),葡文稱為IlhasnaTaipa,位於澳門半島以南,面積6.3平方公里。凼仔與澳門半島之間的兩條大橋是嘉樂庇總督大橋和友誼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長2.6公里,友誼大橋長4.4公里。
十八、十九世紀時,凼仔島由兩個小島(大潭山和小潭山)和一個優良港口組成。這裡曾是中外商品的集散地和進行東西方貿易的中繼港。例如,從事中國與印度之間貿易的商船在這裡把貨物卸下,由航行於珠江的船隻將這些貨物運去廣州,然後從廣州將內地的貨物運來澳門。所以,選擇在凼仔興建澳門國際機場,使凼仔再一次成為通向世界的門戶。

經過長年累月的泥土堆積,凼仔的兩座小山丘漸漸連成一體,一些居民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蔬菜,或飼養家畜。後來,凼仔還一度發展為炮竹廠的集中地。

近年,隨著澳門經濟穩步發展,仔也日漸繁盛,現時除了一些兩、三層高的平房建築外,還興建了一些高層洋房、大廈及別墅,環境幽雅。

地形

東西向狹長形,形如一鯨魚,東西有大氹山、小氹山,中部為一大片淤積及填海而成的平地。面積4.1平方公里(占澳門地區總面積22.8%),人口7000稍多。與澳門之間有兩條長2.5公里及4.5公里的大橋相連。建築宏偉壯觀的賽馬會和澳門大學,均矗立在凼仔島上。凼仔與澳門半島之間的兩條大撟是嘉樂庇總督大撟和友誼大撟。嘉樂庇總督大撟長2.6公里,友誼大撟長4.4公里。

景點

凼仔島的著名景點有:澳門大學、澳門國際機場觀音岩菩堤園住宅博物館

自然地理

凼仔島原只是個彈丸之地,面積僅有2.57平方公里,由大凼仔和小凼仔兩個小島組成。後來由於泥沙淤積和人工填海,將兩座小島合二為一,也使凼仔島的面積達到6.3平方公里,現在的西沙、平民屋、賽馬場、松樹尾及中心市區等地均為填海所得。

凼仔島的山脈主要由花崗岩構成,為東北至西 南走向,並支配全島丘陵呈起伏狀。其中最高的是大凼山(雞頸山),海拔159.1米。全島原為大凼仔和小凼仔兩個小島組成,後因河海沖積被連島沙洲連線起來。

澳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低緯,又位於海岸地區,深受海洋和季風影響,因此,澳門的氣候具有溫暖、多雨、濕熱和乾濕季明顯等特點,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主要分冬夏兩季,春秋短暫而不明顯。3月-5月為春季,6月-8月為夏季,9月-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夏熱多雨,冬稍乾冷,春溫多霧,冬日晴朗。

澳門的年平均氣溫為22.3°C,氣溫的年較差為14°C,變化比較平緩。其中1月最冷,平均氣溫14.6°C,但最低氣溫仍在5°C以上,最冷的記錄是-1.8°C。7月最熱,平均氣溫28.5°C,最熱的記錄是38.9°C。

澳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6.4小時,是華南地區日照時數和太陽能資源較多的地區之一。夏秋日照時數較多,冬春日照時數較少。

澳門年平均降雨量為2013毫米,是華南沿海地區降雨量較多的地區之一,4月-10月為雨季,5月降雨量最多。
由於多雨近海,澳門的空氣濕度較高,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5%。每年的2月-5月為全年最潮濕的季節。當天氣出現返潮時,相對濕度幾乎達到100%的飽和濕度

澳門還是一個典型多風的地區,風向隨季節的變化而定,常年盛行東北風和東南風。澳門的平均風速較大,年平均風速為3.5米/秒(三級風力)。每年的7月-10月為颱風季節。

歷史沿革

凼仔,位於澳門半島以南,面積5.79平方公里,與澳門之間有兩條長2.5公里及4.5公里的大橋相連。建築宏偉壯觀的賽馬會和澳門大學, 均矗立在凼仔島上。

早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期,凼仔島上只有兩座小山丘及一個海港,專供商船停泊,印度人便是在海路與中國從事貿易來往。他們的船隻盛載著棉紗及各種製成品,沿珠江運往廣州,回程時則購買茶葉,絲及瓷器等中國特產,再轉銷世界各地。

經過長年累月的泥土堆積,凼仔的兩座小山丘漸漸連成一體,一些居民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蔬菜,或飼養家畜。後來,凼仔還一度發展為炮竹廠的集中地。

近年,隨著澳門經濟穩步發展,仔也日漸繁盛,現時除了一些兩、三層高的平房建築外,還興建了一些高層洋房、大廈及別墅,環境幽雅。 路環 路環島地方較為廣闊,面積約八平方公里,比澳門半島還要大,島上保持自然風光,有山丘、樹林、海灘和天然的海水浴場,風景美麗;其中以黑沙和竹灣最為著名。

一百年前,當澳門已逐漸成為中西方的貿易交匯點時,路環離島卻是一個海盜出沒,劫掠商船的地方。當時,路環島上一片荒蕪,雜草從生,地勢險峻,除了一些狩獵者之外,渺無人跡。一九一零年,路環島上的居民成功地驅逐了海盜;至一九六九年,連線仔與路環的連貫公路建成。目前,路環是一個綠化保護區,到處都可見綠樹紅花,瀰漫一片清新自然景象,與繁囂的都市成一強烈對比。

近來,澳門經濟蓬勃發展,許多大型基建也相繼落成與以配合。如座落於九澳灣的九澳貨櫃碼頭就是本澳其中一個設備現代化的基建設施。

菩堤園, 該座廟宇雕梁華飾,建築宏偉,禪院內供奉有全澳最大的釋迦牟尼佛像。該尊佛像連底部蓮座高5.4米,重約六噸,以青銅鑄造,佛像左手平放,右手平舉,法相尊嚴慈祥。 禪院占地廣袤,除了有大雄寶殿及多個殿堂外,還有菜田齋堂,齋堂對外開放,為遊客供可口的素菜。

菩提禪院位於氹仔七潭公路腳,是氹仔最大的廟宇,在庭園外還有一尊泰國的四面佛像。

禪院占地面積很大,除了有大雄寶殿和多個殿堂外,還有菜田及齊堂。齊堂每道到用餐時間對外開放,遊客還可以品嘗到素食。

人口民族

面積4.1平方公里(占澳門地區總面積22.8%),人口7千稍多。

澳門經歷了數個世紀的變遷,東西文化長期在此匯聚交流,留下不少可堪追憶的痕跡。同時,澳門逐漸向現代化國際城市邁進,設施先進完備,高樓林立,一切一切組合成澳門的特色,正等候著閣下親身光臨體會!

不光是歸國華僑,澳門各階層人士也大都有自己的團體。澳門這個別具一格的小城街市,卻充滿了現代都市的特色。這種特色,最明顯地體現在澳門的街市建築物上。如果人們來到澳門,漫步在街頭巷陌,還能體會到其它地方少見的中西合璧的獨特風味。這在澳門的街市風格上表現得非常明顯。在衣著方面,澳門的中國人和葡國人沒有什麼大的區別。葡萄牙雖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國家,但幾百年來受其統治的澳門,卻是另一番景象——儒、釋、道三家並存,華人傳統習俗,流傳不衰,且各按其祖籍俗例行事,但卻相安無事。在澳門這個小城,幾百年來,中西文化和風俗薈萃交融,節日假日早有了中西合璧的色彩。澳門就其街道而言,給人最突出的感覺還不是因為地域狹小,地勢不平,致使道路又短又窄;也不是方位不正,讓外地來人感到難辨西東,而是街道的名字不但多而且繁雜。

經濟概況

凼仔島最開始是以製造煙花爆竹、火柴等小工業經濟為主的村落,沿河一帶新廈林立,能見海景的豪宅更是價值不菲的搶手貨。雖然凼仔經濟發展迅速,但仍保留著原有的風貌,例如在官也街一帶還有一些村落。然而他們大都轉行,現今的凼仔是一個吃、喝、玩、樂佳地。是一個旅遊餐飲經濟的發展地。倘若想親身體會中葡文化,大可參觀龍環葡韻,那裡還有一定數量的土生葡人居住屋,甚至還有中澳學校。官也街更是一條新發展起來的手信美食街,一向是遊客的集中旅遊地區。也是旅遊經濟的發展地。去年,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把鄰近的地堡街發展成為嶄新的手信美食街,將來還會發展成為大型購物區。街內除有澳門主要的手信商號外,還有數十家供應不同種類美食的食肆,品種遍及粵、滬、葡國菜、緬甸菜、西菜以及台式食品等,這些都代表凼仔島今後經濟發展方向和趨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