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英語:Four Asian Tigers)是指自1970年代起經濟迅速發展的四個亞洲經濟體: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這些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或地區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經濟發展高速成長,但是,在這之前他們都只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它們利用西方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利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迅速走上發展道路,並且成為繼日本國以後亞洲新興的已開發國家或地區,也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其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例子。亞洲四小龍的稱呼在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較為常見,1990年代後較為少用。

基本信息

簡介

亞洲四小龍(Asia,fourlittledragonsin)
經濟在很短時期內獲得飛速發展的亞洲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省和香港
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裡的翻譯是"NewlyIndustrialEconomics",簡稱“NIEs”,意即“新興工業經濟體”,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都譯為NIEs,很少用直譯。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AsianTigers(東亞老虎)”、“FourAsianTigers(亞洲四虎)”、“Asia'sFourLittleDragons(亞洲四小龍)”指代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此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文使用地區,亞洲四小虎另有所指,指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四個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20世紀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

發展因素

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50~70年代,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已開發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香港與新加坡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國文化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經濟特點

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很少,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已開發國家有特殊關係的國家(或地區),並均為東亞東南亞強國(或地區),政治中心也都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大城市。

經濟發展鮮明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中國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其間中國大陸在1972年後,海上貿易逐漸得到解封,急需補充工業產品,從這時起陸續有四小龍產品開始進軍中國大陸,使其工業產品更加日益猛增,它們長期的繁榮實質與開始擁有中國這個市場密不可分。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香港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人數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經濟發展促進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已開發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台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與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華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與新加坡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香港

香港香港

香港是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1842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廣東深圳市,南望廣東珠海市的萬山群島,西迎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時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榮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特別回歸中國後,得利於開放的內陸往港的旅遊業,大大增加了收入,解決金融風暴下的失業率,使其在原四小龍之中其它三地受衝擊帶來的持續不振,而獨豎一帆。
香港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人口約713萬(2012年),總面積1104平方公里,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香港可分為四個部份:香港島新界九龍離島。九龍是位於北邊港口的半島,香港島的面積78平方公里,是香港主要的金融商業區,但只占全香港陸地面積的7%,新界的面積約980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陸地面積的91%。離島共包括262個島嶼,最大的離島大嶼山幾乎是香港島的兩倍大。

突起的海島之星-台灣

台灣台灣

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大陸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台灣在經貿方面以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優先,於1970和1980年代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迅速,於90年代躋身發達地區之列;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及地區齊平。

神奇的港口之國-新加坡

新加坡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馬來西亞相望,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之間。新加坡是全球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並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排名,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在城市保潔方面成效顯著,綠化效果良好,走在新加坡,猶如徜徉於綠葉紅花之海,故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驚人的漢江之奇-韓國

大韓民國,簡稱韓國。位於東北亞,是一個新興的已開發國家。憲法領土範圍為整個朝鮮半島及附屬島嶼,實際領土約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9。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韓半島南部,東、南、西三面環海,面積9.96萬平方公里,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萬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自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推動了本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短短几十年里,由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一躍成為中等已開發國家,締造了令世界矚目的“漢江奇蹟”。
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已開發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韓國經濟被稱為漢江奇蹟。1963年韓國人均GN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卻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除高速網際網路服務聞名世界外,記憶體、液晶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此外韓國造船業亦是全球第二、輪胎業全球第三、合成纖維生產及紡織業居全球第四、汽車生產全球第五、鋼鐵生產全球第六。
韓國是世界上網路通訊發達的國家之一。韓國是全球網速最快的國家,美國《財富》2011年報導說,2010年韓國網速每秒流量為14mps,是全球平均網速(1.9mps)的約7倍,而美國50個州中網速最快的德拉瓦州(7.1mps)也只有韓國的一半水平,證明韓國在網路硬體環境方面的領先地位。2012年,在一份來自網路服務提供商Akamai製作的報告中稱,韓國在2011年第四季度平均網速為17.5Mbp,繼續蟬聯全球網速第一。網際網路、寬頻、移動通信、3G等也有一定成果。韓國政府也很致力於發展數位化。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致力於套用生物工程技術提高應對疾病的醫療技術。到2010年,韓國在生物工程上的投入達65億美元。首爾大學已經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狗史納比和兩隻瀕危物種的狼。
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是韓國從事航天科研的主要機構。1992年8月11日,韓國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韓國星1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成為世界航天俱樂部的第22個成員。自1992年起,韓國至今已連續成功開發了8顆人造衛星。出於防止朝鮮半島軍備競賽的考慮,韓國的盟友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阻止韓國發展自主的飛彈和火箭技術。因此韓國與俄國合作發展航天技術。2008年4月,俄國成功將韓國首位太空人李素妍送至國際空間站。2013年1月,經過兩次失敗後,韓國與俄國共同研製的羅老號運載火箭成功將科學衛星送至指定軌道,使韓國成為世界上第10個能發射衛星的國家。

今天的亞洲四小龍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香港先後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然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將“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帶入了低谷。如今,10年過去了,“亞洲四小龍”的現狀如何呢?

韓國:物價上漲,生活質量隨之下降

韓國韓國
昔日經濟高速增長時,錢包鼓鼓的,敢大把花錢,如今錢包癟了,物價漲了,花錢就得精打細算。”一位韓國人感慨地對記者說。
從韓國人身上感覺到這種失落感。韓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經濟實現騰飛。1995年,韓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萬美元,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綜合實力最強的一個。就在韓國正躊躇滿志之時,歷史卻開了一個“大玩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受到重創,經濟低迷已達10年之久。
韓國朋友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長,金融危機前搬進首爾市繁華地段的公寓,開著一輛高級轎車。金融危機後,出版社經營不景氣,儘管他工資未減,但總覺得手頭很緊。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裡6口人,月總收入250萬韓元(100韓元約合0.83元人民幣),扣除租房費100萬,平均每人25萬韓元。過去物價較低,生活還可以,可是近10年物價上漲了40%,生活質量隨之下降。目前,他已把車換成小排量的,家也準備搬到房租便宜的地區。近年來,聞名世界的韓國整形外科業也變得冷清起來。不少韓國人說,現在腰包里的錢少了,想美也掏不起錢了。
亞洲金融危機引起了韓國舉國上下的深刻反思。韓國國家均衡發展委員會的官員成京龍認為,韓國原來的經濟成長模式至少存在三個弊端。首先是“資源拼搏”型發展模式不能可持續發展。具有韓國特色的“艦隊式”大企業集團通過拼勞力、資本、土地等資源,雖然初期能飛速發展,但後勁不足。其次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為在短期內取得業績,韓國曾實施了“不均衡發展戰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內的發展上,造成了“首爾地區肥大症”。第三是過於依賴出口,國內消費卻沒有拉動起來,這個問題至今仍非常突出。
為了擺脫舊有模式的束縛,韓國開始探索並推行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國家均衡發展戰略。成京龍向記者介紹說,新模式主要內容包括:遷移政府機關,建設革新城市;整合全國行政區域的力量,形成區域經濟圈等。
均衡發展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韓國去年經濟成長率為3.9%。然而,韓國大多數媒體認為,貧富差距拉大、產業競爭力下降等問題都是不可迴避的難題,韓國僅僅才邁出第一步。

新加坡搭乘中國經濟順風車

新加坡“對現在的生活還算滿意啦,政府在金融危機SARS風暴等多次緊要關頭處理得不錯,經濟也迅速恢復起來。”接受記者採訪時,很多新加坡人都這樣回答。新加坡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了第五次全國民眾安全感抽樣調查結果:91.9%的被調查者認為社會環境“安全”或“基本安全”,與上次調查相比上升了一個百分點。
民眾的滿意度和新加坡政府的表現也有關係。由於對外貿的依存度過高,新加坡經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一度出現自獨立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新加坡政府及時推出“經濟重組計畫”,在控制勞動力成本、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加強外部經濟聯繫等方面做出多方面改革。自2004年下半年起,新加坡經濟逐步走出低谷。去年,新加坡經濟成長速度達到6.4%,超過預期。

新加坡新加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顧清揚博士告訴記者,金融危機之後,新加坡政府連續數年實行赤字預算政策,並大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培養新興產業部門。
電子業、化工業和工程業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產業。政府計畫在2010之前將生物醫藥發展成為第四大產業部門,屆時,生物醫藥產值占製造業產值的比重將達到20%左右。
新加坡一家會計公司負責人吳喬青先生告訴記者,新加坡目前經濟形勢走好,很大程度上還是從中國經濟發展中受益。新加坡專門提出了“搭乘中國經濟順風車”的“中國策略”。政府制定了多項政策措施,包括設立中國商業資訊中心、在中國建立新加坡總商會辦事處、派遣官員赴華進修以及提供學習華文的環境與設備等。
“新加坡經濟仍然面臨著不少挑戰。”顧清揚博士告訴記者,新加坡的產業過於集中在電子、化學、金融等方面,與此同時,隨著“新亞洲”的浮現,新加坡將面臨諸如馬來西亞吉隆坡、泰國曼谷和中國上海等新興城市的挑戰,這種地區競爭已經影響到新加坡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香港:內地帶來了機遇

香港街景香港街景
香港陳女士是一位會計師,在香港,這是一個工資高且受人尊敬的職業。1997年的一場金融風暴改變了她的生活。由於經濟陷入困境,會計師經常逾時工作,即使周末也要工作。“有時候晚上六七點也沒法子下班,一個星期只有一兩次可以回家裡吃飯”,陳女士說。
“幸好,這幾年香港經濟開始好轉了,我們的工資也漲了。”陳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單位不久還要推行五天工作制。這樣一來,她每周就可以有兩天休息了。
香港的很多人都有和陳女士類似的經歷和感受。和其他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一樣,香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香港經濟連續好幾年在低谷徘徊。回歸祖國之後,依託內地的支持,香港經濟逐步擺脫困境,強勁復甦,在“亞洲四小龍”中處於領先地位。2004年香港經濟成長率高達8.1%;去年,香港經濟成長率為7.3%。今年2月22日,香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宣稱,香港已經正式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重新恢復了活力。
也有專家指出,近年來內地經濟不斷發展,既給香港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香港經濟特別是支柱產業如航運物流、金融保險和旅遊等,受到內地各大城市競爭的壓力也正日益增加。
不久前,一位香港學者告訴記者,在今年召開的“兩會”上,中央政府把香港發展納入“十一五規劃”,正是希望力保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地位,儘量消除香港與內地城市之間的不健康競爭。

台灣:從“龍首”變為“龍尾”

台灣夜市台灣夜市
與韓國相比,台灣島內民眾的失落感更加明顯。“台灣變得越來越窮了!”台灣建華保險公司總經理陳瑀珊對記者說,“台灣天天搞政治大革命,嚴重拖累經濟。經濟搞不好,搞政治怎么能得人心!”在台灣,持類似看法的人越來越多。
台灣曾經是“四小龍”中表現最為優異的經濟體,多項經濟指標名列第一。然而,在民進黨執政的短短6年時間,經濟卻一路走向衰退,各項指標均為“四小龍”之末,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切呢?專家認為,首先仍然是亞洲金融危機給台灣帶來的巨大衝擊:台幣貶值,出口衰退,失業率大幅上升……除此之外,台灣島內媒體做了更深刻的思考。《聯合報》指出,陳水扁當局一直堅持“去中國化”,拒絕“三通”和直航,使兩岸的經濟關係沒有快速發展,台灣產業和民眾孤守一島,斷了許多生路。
隨著島內生產成本的上升與投資環境的惡化,島內企業逐漸將生產基地轉向島外,尤其是大陸,使得台灣經濟運行模式發生重要變化,從原來的“三角貿易”轉變為“四角貿易”,由原來的“海外接單,島內生產”,變為“海外接單,大陸生產”,或者“大陸接單,大陸生產”,結果是台灣外貿出口增長與外銷接單增長脫節,出口增長放慢。
現在台灣還有石化、鋼鐵、半導體、光電等重要產業的支撐,但這些增長優勢也在消失之中,未來面臨的挑戰更大。在兩岸不能直航的背景下,台灣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無法發揮,出現嚴重的經濟邊緣化危機。台灣離大陸越遠,台灣經濟就越是沒有出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