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

孔教,指儒家學派。中國歷史上把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視同宗教,與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儒教”一詞首先出現於《史記》。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國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經為宗教經典,以古代官僚機構為宗教組織,以天壇、宗廟、孔廟、泰山為宗教場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釋奠禮、五祀為宗教儀式。

基本信息

概述

宇宙間只有此道。生一。一生二。是道為天地發源之性。天得一以。地得一以。得者也。大德曰生。是德為天地發用之性。生生化化。命即行乎其中。萬物皆稟此命以成性。而人獨得其全。乃因陰陽氣數之不齊。性流為情。發而不皆中節。此教所由興也。夫天道之始。失道而後為德。生人之後。則由德以入於道。教不外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特此中分淺深二義焉。思吾人同有此身。即不得不與周鏇。窮其因應鹹宜之理。以盡吾身發用之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無在不本日用倫常。性盡而福命自至。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有致德斯至道凝。無極太極。自本自根。窮其渾淪不貳之理。以盡吾身發源之性。至於命由我造。乃不依形而立。不恃生而存。故君子之道。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道與德兩而化。一而神。此為學之絕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由此其選也。至孔子集其大成。詩書教人修性命之德。未嘗離道。但函而不露。大易教人修性命之道。未嘗離德。然費而多隱。春秋之作。本孔子道成德備。不出戶庭以經世。所以示萬世名教之大防。內而聖。外而王。孔教固如斯其美備。所可異者。天既生孔子以傳教。而乃不得廣其傳。得其傳者。曾子子思孟子而已。遞及宋明。二程朱張之純正。周邵陸王之高明。僅各具聖人之一體。今雖遍天下讀孔子書。不過攻其糟粕。故統計數千年來。經世者大半無德。相傾以智。相軋以勢。相繩以法律。相高以技能。所謂為政以德有幾乎。修德者未盡乎道。煦仁孑義。如魚處於陸。相煦以濕。相濡以沫。終不能相忘於江湖。所謂大學之道有幾乎。修道者。又不能立德於世。禪家顓以神為性。玄門顓以氣為命。吾儒誤入其道。清談競尚。究不知道在無為無不為。所謂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有幾乎。百家各得一察焉以自好。譬之耳目口鼻手足。皆有所用。不能相通。孔子之教。本末兼賅。譬之一心。心有所之。百體皆從其命令。無百本。一心固無所依。無一心。則百體皆無所主。猶之無百家。孔教固無以盡致。無孔教。則百家皆無以折衷。舍孔子實無所謂教也。第教之顯於文章者。無時不可得而聞。教之隱於性與天道者。一是不可得而聞。蓋同居世界之中。即當盡世界之事。既圓滿乎缺陷之世界。又圓滿乎缺陷之人心。於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故孔子之教。先下學而後上達。(自來修養家。教雖神出鬼沒。猶必下盡人事。人事既盡。而道始有成。何如孔子之教。次第而進。至平至常。即至神至奇寓焉。學者學昧此旨。)其事不外利用厚生。而重在正德。故當萬不得已。食可去。兵可去。而信決不可去。惟信不去。則可轉貧為富。轉弱為強。自不貧人以自富。弱人以自強。有相安於熙 之天矣。春秋時齊稱富強之國。魯雖孱弱。猶秉周禮。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職是故也。當今之世。外國之富強猶齊也。中國之孱弱猶魯也。不知者歸咎堂堂中國。徒尊聖人之道以至此。實則轉貧為富。轉弱為強。且有以泯乎富強之跡。馨香至治。獨駕五洲。舍遵聖人之道而莫由。處競爭時代。人人皆有輕德重才之心。豈知有周公之才之美。無德則餘不足觀。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愨而後求智慧型焉,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邇。孔子之言。無在非教。雖當日者。武仲之知。卞莊之勇。冉求之藝。亦嘗見重於成人。而要必文以禮樂。誠以多能鄙事。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才能可以治世。所謂可用於天下。亦足以亂世。所謂不足以用天下。有德則才不妄用。而所用謂之賢才。各當其職。所謂足以用天下。)德則用天下而有餘。明之文明。止於至善。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一以貫之。至道出焉。萬事萬物於以生。萬事萬物於以成。而又超出乎萬事萬物之上。長此虛靈。智則不惑。釀此太和。仁則不憂。養此浩然。勇則不懼。此持身涉世之達德。即存神過化之實功。惟我孔子能之。故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誠也。即中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聖聖相傳。只此一中。我中國與儒教鼎峙者。惟釋道。釋曰空中。道曰守中。其盡性至命。與吾儒之執中。同而異。異而同。及其成功一也。蓋人人各具之性命。即天地分賦之性命。亦即孔子合體之性命。故人之性命有未復。孔子以為一己之性命有未完。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子思之言行。將驗於環球統一之時矣。性何以盡。命何以至。其心法雖未顯筆於書。竊幸郁久必發。暗然日章。值大道宏開。願與熱心孔教者。將千古不傳之秘。共相印證。眾好必察眾惡必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必求盡善盡美。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五種族篤行此教。五大洲自成大同。即或歸休乎閒居。 於面。盎於背。暢於四肢。真樂不言而自喻。然後知孔子之教。如百穀之養人生。一時不可廢。萬古無或遺。凡一切教育家。因時制宜。不過如良藥之救病於暫。若無百穀以滋其味。則元氣不復。何由長治而久安。且由處常以及處變。六經雖無今時之事。而有今時之理。理得則事無不成。道無不在。大哉孔子。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先孔子而生者。非孔子無以傳。後孔子而生者。非孔子無以法。孔子誠萬世之師表也。惟篤信好學善道者默契之。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