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

嶺南

嶺南,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歷史上,嶺南也包括曾屬中國皇朝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嶺南”之概念逐漸將越南排除在外。由於行政區劃的變動,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時,特指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區,江西和湖南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縣市並不包括在內。

基本信息

嶺南,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

概況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的轄地。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北方人稱為“蠻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才得到逐步地開發。

《晉書·地理志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明確了嶺南的區域範圍。嶺南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範圍包括了今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五嶺不單是指五個嶺名,也包括穿越南嶺的五條通道。

嶺南又稱嶺外、領表,這時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來看嶺南:從中原地區看,稱為嶺外;從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稱為領表。

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歷史概況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的轄地。所
嶺南各式建築
嶺南各式建築(7張)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廣東、廣西是嶺南文化發源地。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閩、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 。是中國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古中國南方的地區,長江以南的地方,即如今南方一帶的南蠻之地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當時中原華夏漢人稱為“南蠻之地”。《晉書·地理志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明確了嶺南的區域範圍。嶺南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範圍包括了今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五嶺不單是指五個嶺名,也包括穿越南嶺的五條通道。嶺南又稱嶺外、領表。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南嶺(嶺南)溫潤的神山秀水蘊育出嶺南人能屈能伸、張馳有度、敢為天下先等性格文化特徵,中華民族的每一次重大變革,幾乎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如洪秀全、孫中山、何子淵、容閎等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自然條件

氣候特徵

嶺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南部,具有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特點,嶺南的大部分屬亞熱帶時運季風氣候,雷州半島一帶,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屬熱帶氣候。北回歸線橫穿嶺南中部,高溫多雨為主要氣候特徵。大部分地區夏長冬短,終年不見霜雪。太陽輻射量較多,日照時間較長,以廣東省為例,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時數載1450小時-2300小時之間。嶺南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風向隨季節交替變更。夏季以南至東南風為主,風速較小;冬季大部分地區以北至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大;春秋季為交替季節,風向不如冬季穩定。因全年氣溫較高,加上雨水充沛,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爭艷,各種果實終年不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森林植物也為動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嶺南動物種類較多,是全國動物最繁盛的地區之一。

地理面貌

嶺南地貌因在歷次地殼運動中,受褶皺、斷裂和岩漿活動的影響,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錯,且山地較多,岩石性質差別較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的特點。嶺南河流眾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長,徑流量豐富等特點,這些河流絕大多數源自西北部、北部和東部的崇山峻岭中。嶺南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國第五長河,流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
自然風光
嶺南自然風光婀娜多姿,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峽險灘的奇景,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廣東名山中,明末清初的嶺南著名詩人屈大均最為欣賞的是羅浮山,曾在隱居處大書“南嶽草堂”。

社會環境

商貿經濟

古代嶺南,由於山高嶺峻的阻隔,與中原溝通困難而開發的較晚。但正是“山高皇帝遠”,較少受到中原政治風波的影響,經濟發展一直較為平穩。與中原地區“以農為本”的模式相同,農作物為五穀,尤以水稻為首,而且種植歷史相當悠久。除水稻以外,嶺南水網縱橫,氣候溫和,養魚、種果、種桑、育蠶,重視經濟作物與多種經營。嶺南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較早開放的港口,海上對外貿易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商品經濟和商品意識。明代至清中期,使古代嶺南最繁榮的時期,廣州長時間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清代時珠江商貿航運更加繁忙。康熙二十四年,在廣州建立粵海關和在十三行建立洋行制度,乾隆年間開始,準許外國人在十三行一帶開設“夷館”,方便經商和生活居住。

嶺外文化影響

商周以後,嶺南與中原及長江流域已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往來。戰國時,嶺北漢人因經商、逃亡或隨軍征戰等原因,逐漸南來。但對嶺南的開拓,則是在秦代統一嶺南後才開始的。唐代開元年間,張九齡主持擴建大庾嶺新道,使其成為連同嶺南嶺北的主要通道。“茲路既開,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原之聲教日進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歷史上歷次漢人的大舉南遷,不僅加快了嶺南的開發,並以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影響了越族人。同時,歷代流人貶官的流放,對提高嶺南各地文化素質與文化水平,或多或少出過力,唐代流貶廣東有史可考者,流人將近300,降官近200。其中名人士大夫更起到促進的作用,如劉禹錫寇準秦觀湯顯祖柳宗元韓愈等。

南粵先賢

為籌備越秀區南粵先賢館,廣州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社科院等各方面專家,經過兩年的研討,並向社會公示及廣泛徵求意見之後,最終在2007年7月確定了56位南粵先賢名單。入館先賢主要以“生平主要活動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為時間標準,他們分別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領域,為南粵建設作出過重要貢獻。入館人物不拘地籍,既包括原籍廣東的歷史人物,也包括雖非粵籍但在廣東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第一批先賢雕塑包括了“南越王”趙佗、“六祖” 惠能、丘濬、屈大均、崔與之、陳澧、“二居”(居廉和居巢)以及近代為世人所熟知的康有為、梁啓超、鄧世昌等在歷史上留下光輝足跡的南粵傑出人物。56位先賢名單第一批(33位)趙佗、惠能、文天祥、朱次琦、鄒伯奇、容閎、黃遵憲、梁啓超、丘濬、鄧世昌、張之洞、楊孚、張維屏、陳獻章、楊孚、陳澧、洪仁玕、居巢、屈大均、康有為、馮如、冼太夫人、陳恭尹、洪秀全、張弼士、詹天佑、朱執信、韓愈、崔與之、馮子材、居廉、鄭觀應、張九齡其餘23位葛洪、陳文玉、包拯、余靖、周敦頤、蘇軾、湛若水、黃佐、翁萬達、海瑞、袁崇煥、陳璸、阮元、關天培、林則徐、蘇六朋、梁廷枏、丁日昌、劉永福、陳啟沅、丘逢甲、吳趼人、孫中山(註:排名不分先後)

文化作品

嶺南文化三部曲,包括《水流花開:南方草木札記》、《嶺南田野筆記》、《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三部著作。這是關於嶺南文化的重要作品。這三部作品,是當代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孤身行走百越大地,在原始山野與民間底層所作的深入體察。分別簡介如下:

南方草木札記

對於本書作者而言,從某種層面上看,《水流花開:南方草木札記》確是一個意外之作。從江南到嶺南,意外的足跡,走出了意外的美感與抒懷;從城市到原野,意外的所得,開講了一堂滌盪靈魂的生髮之課。其實,這相當於一個旅遊的概念——眼睛在到處看,靈魂也在不停的走。當少數派的摩梭人正走近社會,也有少數派的現代人在重返自然。本書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勇敢窺見藏在“嶺南”這兩個字背後的更多內容——從浣紗姑娘的揮腕柔情、到院落阿公的淡定勞作,再到街巷大嬸的隨意吆喊……一切都和草木鮮活相映,引發充滿傳奇鄉土色彩的生活哲思。在大片廣袤的芳草汁液、迷醉花色中,記憶與遺忘,距離與遷移,激情與沉寂,紛紛穿透紙頁,向你襲來。很少有人願意相信,一次意外的力量,竟會如此強大。甚至造成了對秘境的尋訪,自我的試煉,甚至是穿透靈魂情感的一再萌發?

嶺南田野筆記

《嶺南田野筆記》,是著名散文家朱千華旅居嶺南之後,潛心創作的第二本嶺南文化隨筆集。作者從2006年6月毅然離開煙花三月的美麗揚州,孤身行走嶺南大地,尋找我們祖先曾經描繪過的蠻煙瘴雨。這部隨筆集,如數家珍,詳細描繪了百越大地上瑰麗、奇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景觀,同時,描寫了嶺南人的生存狀態與精神面貌。《嶺南田野筆記》文辭典雅,雋永優美,是繼《水流花開:南方草木札記》之後,又一部讓人耳目一新的筆記作品。

嶺南畫舫錄

《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是一部關於嶺南古典園林文化的隨筆集。作者朱千華先生,曾在江淮第一名園——揚州何園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對於江南園林藝術耳濡目染,體會切身,創作了大量的江南園林文化隨筆。作者把目光投向嶺南。嶺南屬於炎熱潮濕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終年風吹日曬雨襲,蚊侵蟲噬,毒蛇猛獸出沒於叢林,遠古而又蒼涼。嶺南人很少沾溉儒家文化。那些荒落的古園林已所剩無幾。作者選擇嶺南古典名園數十處,加以述說其歷史背景與家族秘史,並從嶺南古典園林的歷史、結構、意境、特色諸多角度,全面解析了嶺南古典園林獨特的秀麗景觀與內在的精神意涵,給我們以更多的審美享受、想像空間和人文薰陶。本書文辭密麗,氣象典雅。讓我們跟隨作者行走於蒼茫的百越大地,走進一個又一個神秘的私家園林,去尋找嶺南人獨特的精神個性。古代嶺南人對於園林獨特的審美視角與開拓精神,至今仍感染著我們,令我們悄然動容。

作者簡介

朱千華,男。漢族。江蘇如皋市搬經鎮人。著名散文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直在揚州定居、工作、生活。2006年6月開始,旅居廣西南寧,專業寫作。正式出版的作品:嶺南文化隨筆集《水流花開:南方草木札記》嶺南文化隨筆集《嶺南田野筆記》嶺南文化隨筆集《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

嶺南特色

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樸實,體量較小。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2] 。

嶺南建築

嶺南建築既有保留古制的一面,又有融匯中西方的另一面。嶺南沿海尤其是廣州一地得海上交通之便,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躍。在廣州西漢墓中出土的陶俑坐燈,造型是一個屈膝席地而坐的裸體男子只手高托燈盤。托燈之奴高鼻、突眼、頷有須、遍體劃毛。專家認為是屬於西亞或東非的人種,被販運到中國為貴家大族“家內奴隸” 的胡俑。在廣州出土的胡俑,還有女胡人俑,胡俑在順德、三水的東漢墓均有發現。這正是廣州地區海外貿易日益頗繁的反映。明清建築上將洋人形象作為托梁駝峰、作為托塔力士,甚至作為傳統戲曲故事雕刻中的丑角,如佛山祖廟金漆木雕神龕、彩門雕刻歷史故事場面,竟然雕刻了幾個戴高禮帽、著燕尾服的洋人,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獻表,神案兩側刻有洋人形象的侏儒托瓶。清代民間建築採用西方裝飾手法和裝飾材料,反映了中外交往的發展變化。明末,在澳門出現了葡萄牙人建的歐式教堂和居宅。之後,廣州出現十三行商‘夷館”,俗稱“洋館’,“有若洋畫”,這是最早在中國內地出現的一批“西洋樓”。清代,鴉片戰爭以後,在廣州長堤及西堤一帶,集中出現一批商業、金融、海關、郵局等西式大型公共建築,採用了較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或工字鋼建築材料。沙面租界集中了數以百計的各類西方建築,包括領事館、銀行、洋行、教堂、學校等,其形式有新古典式、券廊式、仿哥德式等;在廣州市同其他地方,出現了教堂(其中有遠東最大的石構哥德式教堂石室),教會學校和醫院、洋式別墅。並影響到官方建築(如請廣東咨議局大樓)、民間居宅、工廠(如曾成為大元帥府的土敏土廠)。成為法租界的廣州灣,開埠城市汕頭、海口,也山現了四式建築。在各地,有外國傳教上興建的一批教堂及附屬建築。在僑鄉,華僑回鄉建屋,有僑居國的建築風格,四邑僑居碉樓林立,稱得上萬國建築博覽會。嶺南近代建築更多表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徵。《法蘭西公報》1860年4月11日登載的寄自廣州的信,記述了法國人參觀的廣州某富商宅園,地板是大理石的,房子裡也裝飾著大理石的圓柱,極高大的鏡子、名貴的木料做的家具漆著日本油漆,天鵝絨或絲質的地毯裝點著一個個房間,鑲著寶石的枝形吊燈從大花板上垂下來。清末民初開始流行於嶺南城鎮的騎樓建築,保留了源於乾欄式建築上實下虛的痕跡,柱式和臨街一面又引進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稱為“洋式店面”、不拘一格中西拼合的裝飾手法,諸如套色玻璃、卷鐵窗花、瓶式欄桿、拱形門窗,幾何形水他,在嶺南城鎮曾經風靡一時,成為近代廣東建築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3] 。

廣繡

刺繡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舉世聞名。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廣繡與潮州刺繡合稱粵繡,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和江蘇的蘇繡並稱中國四大名繡。粵繡始於唐朝。關於廣繡有一段真實的故事。據史籍記載,唐代一個叫盧媚娘的14歲的廣東姑娘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繡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型比粟米還小而且點劃分明。這個故事說明廣繡的歷史是多么悠久綿長,技藝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廣繡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獻給國王而得到重賞,廣州繡品從此揚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產品輸出國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羅茲看到珠繡花鞋等一些廣繡工藝品而發出“絕妙的工藝品”的驚嘆。當時廣州刺繡藝人已經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嫻熟地和創造性運用絨線繡,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廣繡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廣繡產生深遠的影響。廣繡開始從民間小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發展。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廣繡繡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到了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繡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製。乾隆年間廣繡業已成行成市,繡坊、繡莊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清末民初時期廣繡業依然保持發展勢頭。民國十八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繡品展覽競賽中,廣繡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廣州刺繡以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性著稱。19世紀英國人波西爾在其著作《中國美術》一書中,曾對廣繡作過介紹,並稱讚道:“中國人長於刺繡花鳥,而廣東人更精於此藝。”另外,廣繡作品《睡獅》、《孔雀圖》、《四角大花披巾》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清代中葉許多外國商人慕廣繡之名前來廣州大量訂購廣繡,有的商人還帶來外國國王肖像、耶穌像或一些圖畫照片進行來樣加工訂貨。這說明廣繡從清代起早已聞名海外,其產品行銷海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內,不少廣繡佳作,作為貢品貢獻給歷代皇帝。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繡的優秀作品。廣繡大致分為兩大品類;一是盤金刺繡,二是絲絨刺繡。盤金刺繡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紛刺繡,金碧輝煌,燦爛奪目,雍容華貴。絲絨刺繡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4] 。

廣彩

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材料,創製出“銅胎燒琺瑯”,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顧名思義,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仿佛錦緞上繡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後用低溫焙燒而成。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琺瑯彩,以其高貴艷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的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外國一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乾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製造,專供出口。那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採用江西粉彩技藝仿照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後來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花邊圖案圍出若干形狀各異的空格,在空格內繪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設圈格,進行滿花彩繪,表現一花多姿,百花齊放的畫圖。廣州織金彩瓷的風格不同於以景德鎮代表的江西彩瓷,廣彩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廣彩是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以色彩艷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廣彩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金銀彩絲織於白玉之上,顯得是那么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有一首詩十分概括和形象地總結出廣彩的特色:“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5] ”

廣雕

雕刻藝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按雕刻的質體分類,可分為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磚雕、骨雕等。廣雕是指以廣州為代表的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藝及其製品。廣雕中最負盛名的是牙雕、玉雕和木雕[6] 。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嶺南畫派始於晚清時期,二高一陳即為早期著名創始人,二高即為高劍父、高奇峰,陳即為陳樹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內外華人都喜歡的著名畫派。在香港的趙少昂、楊善深,在廣州的黎雄才、關山月,這四位大師,是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嶺南畫派”的產生和發展,體現了一種新的文化精神。這種新的文化精神包含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兼容精神、創新精神。特點:主張創新,以嶺南特有景物豐富題材;主張寫實,引入西洋畫派;博取諸家之長;發揚了國畫的優良傳統,在繪畫技術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沒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7] 。

西關大屋

位置

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西關角”(今荔灣區)一帶興建的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形式,被稱為“西關大屋”。西關在明朝已成為廣州城區的商業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漸形成。而西關角形成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範圍包括文昌橋、大觀橋、泮塘、昌華園周圍一帶。西關大屋集中在寶華路、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後來又擴展到西關的其他地區,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

門面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家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鐘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結構

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臥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裝修

西關大屋的門廊裝修,設矮腳吊扇門(又叫腳門)、趟櫳、硬木大門三重門扇。趟櫳是一個活動的欄柵,用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條(一般為紅木或硬木)構成,橫向開合故稱趟櫳。腳門和趟櫳有通風和保全的功能,是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氣候而特製的建築構件。西關大屋的大門是用紅木或樟木等高級木材製造,厚約8厘米,門鈕銅環,門腳藏石臼中,門後用橫閂扣門,以防盜賊。

門廳

門廳(門官廳)中設天宮和土地神仕,其後有中門四扇,平時不開,只有乘轎貴客來訪才開,以示隆重迎接。僅留左右兩門出入,使路人看不見門內情景。轎廳是供乘轎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轎之所。

大廳

大廳是大屋的主體建築,面積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廳紅棟(主梁油紅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襯瓦塗以白色),寬敞宏大。為使大廳更加明亮,屋頂錯落裝以明瓦即玻璃瓦。正廳後面是頭房(或稱長輩房),是長輩們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採光。頭房後依次是二廳(飯廳)、二房(供兒子婚後夫婦居住)。二房又稱尾房,是中軸線上最後的房間。

優點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臥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其他地區

嶺南地方韓國的一個地區的非正式稱謂,相當於慶尚道。在高麗時期此地有以嶺南為名的行政區。與行政區劃相比,包括慶尚北道、慶尚南道、釜山、大邱和蔚山。區域內嶺南大學以嶺南作為名稱。日本福井縣木芽山以南的日本海沿岸地區(即古若狹國)亦稱嶺南地區。若狹國

若狹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