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

熱帶

熱帶,處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位於南北緯23°26′之間,占全球總面積39.8%。熱帶的英文名稱為Tropics。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大,在兩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現象,回歸線上,一年內有一次太陽直射,而且,這裡正午太陽高度終年較高,變化幅度不大,因此,這一地帶終年能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氣候炎熱,稱為熱帶。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從赤道到南北回歸線,晝夜長短變化的幅度逐漸增大。在回歸線上,最長和最短的白晝相差2小時50分。由此可見,在熱帶範圍內,天文現象的緯度差異是極小的。熱帶的特點是全年高溫,變幅很小,只有相對熱季和涼季之分或雨季、乾季之分。全年溫度大於16攝氏度。

基本信息

概述

地球五帶地球五帶

熱帶的英文名稱為Tropics。

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大,在兩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現象,回歸線上,一年內只有一次直射,而且,這裡正午太陽高度終年較高,變化幅度不大,因此,這一地帶終年能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氣候炎熱,稱為熱帶。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從赤道到南北回歸線,晝夜長短變化的幅度逐漸增大。在回歸線上,最長和最短的白晝相差2小時50分。由此可見,在熱帶範圍內,天文現象的緯度差異是極小的。熱帶的特點是全年高溫,變幅很小,只有相對熱季和涼季之分或雨季、乾季之分。全年溫度大於16攝氏度。

指天文上的低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之間,跨緯度46°52′,占地表面積的39.8%.有直射陽光,終年常夏無冬,晝夜長短變化小,白晝長為10時35分~13時25分。

值得一提的是,熱帶這個詞有兩方面的含義,可能指天文熱帶,也可能指氣候熱帶。天文熱帶是地球上南北回歸線(南北緯23度26分)之間的地區的總稱,無極晝極夜現象且一年至少發生一次陽光直射。

從氣候熱帶的概念來看在熱帶地區最冷月均溫需在18攝氏度以上。熱帶的兩邊是亞熱帶。一些研究顯示,氣候熱帶的範圍正在變寬。氣象學家猜測主要影響因素可能是全球變暖、臭氧層損耗、厄爾尼諾現象以及太平洋海域的定期天氣現象等。

氣候特點

熱帶氣候最顯著的特點是全年氣溫較高,四季界限不

熱帶 處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熱帶 處於南北回歸線之間

明顯,日溫度變化大於年溫度變化。由於地表及降水的不同,熱帶氣候又反映出不同的特點。在赤道附近,常年濕潤高溫,多雷雨天氣,年降水量在2500毫米左右,季節分配較均勻。在一天之中,天氣的變化也往往單調而富有規律性。清晨,天氣晴朗,涼爽宜人,臨近午間,天空中的積雲強烈發展,變濃變厚,午後一二點鐘,天空烏雲密布,雷聲隆隆,暴雨傾盆而下,降雨一直可以持續到黃昏。雨後,天氣稍涼,但到第二天日出後又變得悶熱。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把這種氣候稱為“赤道氣候”。

熱帶氣候赤道氣候全年皆夏,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這裡雖然很熱,但最熱月份的平均氣溫並不太高,絕對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8℃,最低氣溫很少低於18℃。

在熱帶的沙漠地區,氣候情況完全不同。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亞的阿拉伯沙漠和澳大利亞中部的大沙漠等地,全年乾旱少雨,氣溫變化劇烈,日較差可達50℃以上。

中國的雷州半島、海南島、雲南省南部和台灣省南部,均處於熱帶氣候控制之下,終年不見霜雪,到處是鬱鬱蔥蔥的熱帶叢林,全年無寒冬。

海洋性氣候夏日涼快熱帶地區由於高溫多雨,為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許多珍貴的動植物都產於熱帶氣候區內。寬廣的熱帶雨林,是製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綠色工廠,對於調節全球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氣候類型

熱帶熱帶

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且各月均勻。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地區植物

熱帶作物

熱帶草原熱帶草原

熱帶作物指熱帶地區栽培的植物。在中國通常指在熱帶地區栽種的特種經濟作物,

種植範圍主要在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地,以海南島和西雙版納最適宜。 根據其用途和經濟性狀大致分為12個主要類別。其中有的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橡膠樹所產橡膠,與鋼鐵、石油、煤炭並列為四大工業原料;咖啡、可可與茶為世界三大飲料;木薯是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主要糧食和能源植物;提供各種香料、水果和特效藥材。

由於多起源於或長期栽種於熱帶,熱帶作物一般要求較高熱量條件。如純熱帶作物的可可、麵包米和榴槤等,中國只能在海南省南部種植。有的對熱量的要求,有一定的可塑性,也可適於較高緯度的氣候條件。如橡膠樹,在中國經人工栽培,已擴種到北緯24°的適宜地區。但是,擴種的可能性有一定限度。品種改良是向較高緯度擴種的必需步驟。熱帶作物一般為多年生,通常採取種植園方式生產,一次栽種,多年收穫。種植後不宜輕易改種其他作物。

熱帶雨林

新加坡新加坡

大多數熱帶雨林都位於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在熱帶雨林中,通常有三到五層

的植被,上面還有高達150英尺到180英尺的樹木像帳篷一樣支蓋著。下面幾層植被的密度取決於陽光穿透上層樹木的程度。照進來的陽光越多,密度就越大。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洲和非洲的叢林地區,如亞馬遜平原和雲南的西雙版納。每月平均溫度在華氏64.5度以上(攝氏溫度約為18度),平均降水量每年80英寸(1英寸=2.54厘米)以上,超過每年的蒸發量。

國家

亞洲:中國(海南、台灣部分、廣東部分、雲南部分、廣西部分、香港、澳門)、越南、寮國、泰國、高棉、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印尼、東帝汶、印度(部分)、孟加拉國(部分)、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大洋洲:大洋洲除澳大利亞中南部、紐西蘭外全屬於熱帶

非洲:非洲地區除了北非諸國和南非外,大都屬於熱帶

拉丁美洲:除了阿根廷、智利大部、墨西哥北部不屬於熱帶外,其他都屬於熱帶

城市

中國香港、廣州、高雄、澳門、海口、三亞、景洪、南寧、深圳、北海

熱帶水果熱帶水果

新加坡

泰國曼谷

菲律賓馬尼拉

馬來西亞吉隆坡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賴比瑞亞蒙羅維亞

中非班吉

厄瓜多基多

著名山峰

亞洲

查亞峰查亞峰

1.查亞峰(CarstenszPyramid),印度尼西亞語作PuncakJaya,舊稱蘇卡諾峰(PuntjakSukarno)、卡斯藤士峰(GunungCarstensz或MountCarstensz)又名卡茲登茲峰(MountCarstensz)。查亞峰是紐幾內亞島最高峰,海拔4884米(過去的數據是海拔5030米),峰頂終年冰雪復蓋。它屬於蘇迪曼(Sudirman)山脈,在島的中央高原西部,其中恩加巴魯(NggaPalu)峰是西南太平洋的最高點,也是世界上島嶼中的最高點。

2.五指山

五指山市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腹地,是海南島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市區海拔328.5米,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山城。五指山周圍群山環抱,森林茂密,是有名的“翡翠山城”。五指山地區冬暖夏涼,不受寒潮侵襲,也不受颱風影響。由於獨特的氣候條件,使五指山生物種類繁多,植被分布為熱帶自然景觀。這裡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有“天然別墅”之稱。

北美洲

美國伊蘇拉火山美國伊蘇拉火山

伊拉蘇火山,伊拉蘇火山位於哥斯大黎加首都聖何塞以東約60公里處,海拔3432米。其火山口直徑1050米,深300米,底部有一潭碧綠的積水,上方則煙霧繚繞,氣象萬千,是哥斯大黎加著名的旅遊勝地。伊拉蘇火山是一座間歇性火山。

伊拉蘇火山是一座間歇性火山,主要由玄武岩和安山岩組成。1841年、1920年、1963年、1978年,留有三個火山口。伊拉蘇火山並非是不毛之地,這裡風光旖旎,森林密布,花草茂盛,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白色的盤山公路像一條美麗的腰帶纏繞著青翠的山崗,肥沃的火山灰為農業種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山谷里是碧綠、茁壯的莊稼,清澈的小溪在山間穿行,發出悅耳的響聲,挺拔的青松生長在險峻的山石上,別是一種風光。哥斯大黎加被譽為“中美洲的花園”,而伊拉蘇火山是這園中之園,它以自己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火山奇景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觀光者。

南美洲

奧塔雪山,在委內瑞拉西部的亞馬遜地區,驕傲孤僻的奧塔納山脈(CerroAutana)聳立於雲霧之中,當地的印第安人視之為神山。奇麗壯觀,是一座石英岩砂岩為主的的高原山脈。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心目中,它就是生命之根,萬事萬物皆由此衍生。

1.查亞峰(CarstenszPyramid),印度尼西亞語作PuncakJaya,舊稱蘇卡諾峰(PuntjakSukarno)、卡斯藤士峰(GunungCarstensz或MountCarstensz)又名卡茲登茲峰(MountCarstensz)。查亞峰是紐幾內亞島最高峰,海拔4884米(過去的數據是海拔5030米),峰頂終年冰雪復蓋。它屬於蘇迪曼(Sudirman)山脈,在島的中央高原西部,其中恩加巴魯(NggaPalu)峰是西南太平洋的最高點,也是世界上島嶼中的最高點。2.五指山

非洲

魯文佐里山魯文佐里山

1.魯文佐里山

魯文佐里山位於烏干達首都坎帕拉以西300千米處。是非洲赤道附近著名的山脈,名叫"月亮山"。長約110千米,寬約45千米。它的南端和維龍加火山群相連,但這紗是火山。峰巒從雲端露出容貌,非常美麗。魯文佐里山聳立在國境線上,海拔超過4600米的山峰有6座。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由此構成的國家公園:面積10萬公頃。這個公園由魯文索瑞山脈的主幹構成,包括非洲的第三高峰(瑪格麗塔峰5109米)。這一地區的冰川、瀑布和湖泊使它成為非洲最美麗的山區之一。這一公園保護著許多自然棲息地、瀕危物種和珍稀植物,包括巨型石南花

2.吉力馬札羅山

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里,奈洛比以南約225公,赤道與南緯3度之間,是坦尚尼亞和肯亞的分水嶺,非洲最高的山脈,也是同時是火山和雪山。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面積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

吉力馬札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稱它為"非洲之王"。該山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平原的高度約海拔900米,山頂終年滿布冰雪,但冰川消融現象非常嚴重。該山四周都是山林,生活著眾多哺乳動物,其中一些是瀕危物種。

吉力馬札羅山地區已經於1968年闢為國家公園,生長著熱、溫、寒三帶野生植物和棲息著熱、溫、寒三帶野生動物。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已於1981年將它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3.巴蒂安山

巴蒂安山海拔5199米,是僅次於吉力馬札羅山的非洲第二高峰。

大洋州

毛克山

熱帶泰國飲食

水果

泰國

熱帶水果熱帶水果

土地肥沃,不僅栽種出豐富的稻米和蔬菜,更孕育出品種繁多的水果。美味的水果或成為每餐的配料,或經常成為烹調的材料,最令人回味的還是成熟季節時,果香撲鼻、嬌艷欲滴之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象。泰國芒果,滋味無窮,在三月到六月間大量上市,它和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島的芒果品種不同。一些種類要趁表皮還綠的時候吃,有些要配著用椰奶調味的糯米飯來吃,奇趣各異。龍眼是泰北之特產,出產的季節是6月至8月,嗜食者此時便可大快朵頤一番了。清萊出產荔枝,於4月至6月期間盛產。毛絨絨的紅毛丹,內有多汁甜美的白色果肉,出產季節是5月到9月,1公斤大約30~40銖左右。而泰國水果種類中體型最大的是鳳梨蜜,出產季節則是從1月至5月。形似葡萄柚的柚子,由8月至11月間盛產上市,受到愛好者的熱烈歡迎。

美食

泰國美食泰國美食

泰式美食受歡迎的程度,可由分布在全世界各大都市泰國餐廳的龐大數量得到見證。大部分泰國人正餐中都是以一大碗米飯為主食,佐以一道或兩道咖哩料理,一條魚,一份湯,以及一份沙拉(生菜類),隨各人的喜好以任何先後次序吃都可以,餐具則是叉子和大匙。餐後點心通常是時令水果或用麵粉、雞蛋、椰奶、棕櫚糖作成的各式甜點。

蔬菜質料新鮮,料理的方式則多是以中國炒鍋大火快炒。國內許多地區都是以椰奶作為咖哩醬的基本調味料,還有許多調味料,包括檸檬草、蝦醬、魚露以及十幾種本地特產的香料,而辣椒的辣度由溫和到極辣的口味都有,任由閣下選擇。

泰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菜餚.東北方人愛吃的就是糯米飯配烤雞,以及一種叫做“SomTam”的辣味木瓜沙拉,這種沙拉混合了木瓜絲、蝦米、檸檬汁、魚露、大蒜和隨意摻雜的碎辣椒。北方人偏愛一種當地特有的酸肉,叫做“Naem”,隨各人品味而變化。南方的食物則是深受馬來西亞的回教式風味影響,且有各種生猛海鮮供配搭。而國內普受歡迎的還有:檸檬蝦湯或冬陰功、脆米粉用蝦、豬肉、蛋、泰式咖喱雞、椰汁雞與辣牛肉沙拉。

熱帶傳說

摘要 : 為何歐洲殖民者首先征服的不是近在咫尺的非洲,而是萬里之外的美洲?為何現代非洲仍陷入貧困的陷阱不可自拔?為何印度看似富足實際貧弱,種姓制度綿延數千年?

那片大象填補的世界

1500年,在國王"幸運兒"曼努埃爾一世治下,葡萄牙帝國國運正盛。自1434年越過博哈多爾角後,葡萄牙人一直沿非洲西海岸穩步推進。

1498年,達伽馬越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500年,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到達了巴西。正是在這一年,國王派出一支探險隊,沿西非的甘比亞河溯流而上,去探索那"黑暗的中心"。然而,探險隊最終只有一人安然返回,其他人全部被疫病留在了非洲大地上。

後世的歷史學家若望·德·巴洛斯寫道:"上帝派遣一位天使,揮舞著致命熱病的火焰之劍,阻止我們進入這花園裡的清泉,黃金的河流從那裡一直流入我們多次征服的大海。"

此後數百年,這致命的熱病--瘧疾仍將歐洲冒險家們拒之門外,使其無法深入"黑暗大陸"的內陸,直到歐洲人從美洲的金雞納樹中提煉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即使到了19世紀,最偉大的非洲探險家大衛.李文斯頓夫婦仍雙雙死於瘧疾。

甚至到了1900年,非洲尚有四分之一內陸地區未被勘探。迪安·斯威夫特曾這樣描述人們繪製這片黑暗大陸時的窘境:"在非洲地圖上,地理學家們用野生動物填補空白。因此,對於不適於居住的丘原,便填上大象以代替城鎮的缺乏。"

十七世紀繪製的非洲地圖十七世紀繪製的非洲地圖

而在此期間,歐洲人帶去的致命傳染病:天花、麻疹、斑疹傷寒、流感和白喉已橫掃美洲大陸,消滅了大半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幫助歐洲人徹底征服了美洲。

美洲印第安人何以難逃被傳染病徵服的命運,賈雷德.戴蒙德的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釋。而非洲和其他熱帶國家的命運,則與瘧疾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傳染病聯繫在一起。

為何歐洲殖民者首先征服的不是近在咫尺的非洲而是萬里之外的美洲?為何同為原住民,今天印第安人總人口僅四千八百萬而非洲有十億人口?現代非洲為何仍陷入貧困的陷阱不可自拔?印度為何看似富足實際貧弱,種姓制度綿延數千年?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要追溯到上古時代,而瘧疾則是其中的主角。

進化軍備競賽

多數人都知道,瘧疾是一種由單細胞生物瘧原蟲造成的寄生蟲傳染病,通過按蚊傳播;但少有人知的是,能夠感染人的四種瘧原蟲,即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進化歷史和地理分布;在千年、萬年的尺度上,這些原生生物與人類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進化軍備競賽。

四種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各期形態四種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各期形態

間日瘧在印度、中東、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等地區占比達80%以上,但在非洲卻不超過10%。所有的瘧原蟲都發源於非洲,為何間日瘧卻被趕出了老家?

我們知道,間日瘧肆虐非洲的時間至少在十萬年以上,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非洲人進化出了對抗間日瘧的武器--Duffy抗原陰性:90%以上的西非和中非人缺少一種紅細胞表面的蛋白Duffy抗原,阻斷了間日瘧原蟲進入紅細胞的路徑。由於有了這一強大的武器,多數非洲人對間日瘧基本免疫。

不幸的是,Duffy抗原陰性通過進化機制固化的時間可能不超過7萬年,因此7萬年前走出非洲的智人並未攜帶這一基因,現代印度人和美洲人也就無法對抗間日瘧的侵襲。

惡性瘧是四種瘧疾中最可怕的一種,以發病急、死亡率高著稱,非洲的瘧疾80%以上都是惡性瘧。惡性瘧的出現時間可能只有短短數千年。世界各地的人類進化出了多種武器來對抗惡性瘧:地中海地區是地中海貧血,非洲是鐮刀形紅細胞貧血和G6PD缺乏症,美拉尼西亞則是卵形紅細胞症。

這些武器 雖然在對抗惡性瘧時威力巨大,但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例如,一個人如果從父母那裡同時繼承了雙方的鐮刀形紅細胞基因,往往無法活到成年;而只從其中一方繼承一個基因的人則並無異常症狀,但感染惡性瘧後死亡率下降90%。

但是,戰鬥的另一方--瘧原蟲的進化更加迅速。20世紀的短短几十年時間裡,瘧原蟲就進化出了對氯喹、青蒿素等特效藥的耐藥性。

人類與惡性瘧原蟲的進化軍備競賽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的進化從未停止。已故古生物學家史蒂芬.J.古爾德曾認為:"近4萬或5萬年內,人類沒有發生生物學特性變化,我們用相同的身體和大腦創造了所有的文化與文明。"

我們知道,古爾德錯了:地中海貧血、G6PD缺乏症、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的進化歷史都只有短短數千年到一萬年。非洲人、歐洲人和美洲人的身體並不相同,而正是這不同造就了美洲和非洲截然不同的歷史。

憂鬱的熱帶

瘧疾主要是一種熱帶疾病。離開了熱帶,瘧原蟲的生命周期變長甚至停止繁衍,按蚊的活動能力也急劇下降。然而,在非洲、南亞、東南亞、中美洲和加勒比等熱帶地區,瘧疾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狀況和生態環境,還徹底改變了熱帶國家的社會和經濟運行。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瘧疾唯一的"穩定傳播區"。由於受反覆感染,大量兒童在4-5歲前死亡(20世紀初,一半的東非兒童在4歲前死亡,絕大多數是因為瘧疾),倖存者可獲得一定的保護性免疫,再度感染瘧疾時死亡的風險大大下降。

瘧疾還極易感染孕婦,導致高流產率、低出生體重和其他先天缺陷。尤為可怕的是,瘧疾和愛滋是一對致命的組合,愛滋病毒感染者更易感染瘧疾,感染瘧疾的婦女將愛滋病毒傳給新生兒的風險也較高。

此外,在很多非洲國家,鐮刀形紅細胞基因的攜帶者超過30%,而他們的後代十個中至少有一個會患病夭折。

非洲人厄運的種子其實早已埋下。由於當地缺少可供馴化的哺乳動物,當非洲人於四五千年前開始由狩獵採集社會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時,他們沒有像歐亞大陸的人們那樣飼養各種家畜。

非洲人砍伐樹木建立村落,人口數量和密度開始膨脹,同時在熱帶雨林中造就了大量的池塘和積水,將聚居地變成了按蚊的天堂。

適應這種生活環境的按蚊只會吸食人血,因為沒有其他動物可供選擇。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種對吸食人血有著強烈偏好的按蚊--甘比亞按蚊應運而生。甘比亞按蚊80-100%的時間吸食人血,而其他大陸的按蚊常常只有不到20%。這就是非洲瘧疾感染率遠超其他地區的最重要原因。

甘比亞按蚊的兩個品系甘比亞按蚊的兩個品系

生活在瘧疾穩定傳播區的非洲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極高的兒童死亡率,這一持續數千年的強大選擇壓力可能同時作用於生理和文化制度。

例如,相比其他族裔,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異卵雙胞胎幾率更高:西非約魯巴人生雙胞胎的幾率為4.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在同等條件下,非洲婦女的孕期比歐洲人短一周,早產兒更多且更易存活,初潮時間也更早。

印度病人

印度則是一個不同的故事。肆虐於印度的間日瘧以不穩定傳播的方式存在,對成年人更加致命。由於沒有足夠頻繁的感染來維持保護性免疫,人們終身都受到瘧疾的威脅。同時,印度人缺少Duffy抗原陰性基因的保護,使間日瘧與惡性瘧一道成為危險的殺手。

1947年,3.3億印度人中有7500萬感染瘧疾;20世紀上半葉的印度,死於瘧疾的人數超過死於其他原因的總和。為避免瘧疾侵襲,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最嗜好的飲料之一即是杜松子酒加奎寧水,它後來演變為酒吧里的寵兒金湯力。

杜松子酒加奎寧水杜松子酒加奎寧水

參思生死無常,注重來世的佛教出現在印度,可能並不是偶然的。《首楞嚴經》卷五:"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間日虐的寒熱無定,被佛經用來比喻無明的生滅。

瘧疾和其他熱帶疾病的盛行,使大量的能量被這些微生物消耗,統治者們難以徵調足夠的軍人和從事公共工程的勞力,以維持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印度諸帝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脆弱,可能與之不無關係。論者常將熱帶印度與溫帶中國放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制度比較,可謂謬以千里。

更進一步,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能與瘧疾等熱帶病也不無關係。對印度人基因組的研究表明,嚴格實施種姓內通婚的種姓制度已綿延了數千年。

一個合理的推測是,外來的入侵者(如約三千年前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南下進入印度熱帶地區時,遭受了瘧疾等熱帶傳染病的侵襲,種姓制度和跨種姓接觸的禁忌成為一道防火牆,體現了入侵者與傳染病保持安全距離的恐懼心理。

【難以祛除的詛咒】

今天,瘧疾穩定傳播區和其他區域間的人員流動和貿易往來依然十分困難,外國投資者對疫區畏之如虎。1998年,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在莫三比克投資14億美元興建電解鋁廠,兩年內即有7000例瘧疾感染,13位外派員工死亡。

瘧疾抑制了疫區的貿易和外國投資,經濟發展自然成了奢望。世界瘧疾疫區地圖,其實就是世界貧困國家地圖。

美洲的兩個北溫帶國家和三個南溫帶國家,平均收入是夾在其中17個熱帶國家的5倍;非洲最富裕的5個國家也位於非洲的南北溫帶地區。熱帶地區幾乎沒有已開發國家,瘧疾難逃其咎。

瘧疾不但抑制疫區與外界的交往,還抑制了本地人民的活力。

由於生下的孩子有很大幾率無法活到成年,非洲人生兒育女時更傾向於重數量輕質量,而持續高生育率的社會,女性不得不將幾乎全部時間用於生育和撫育孩子,喪失工作機會。

今天,瘧疾仍是影響生育率的重要因素,從下圖可以看到,生育率超過4的區域幾乎與瘧疾的穩定傳播區完全重合。

而那些倖存下來的人,由於童年時反覆感染瘧疾對大腦和身體器官的發育造成損害,學齡兒童的學習時間也受到影響,使全社會的人力資本難以有效形成。飽受瘧疾折磨的人群普遍精神萎靡,缺乏進取心,注重短期利益。

因感染惡性瘧繼發腎病的非洲兒童因感染惡性瘧繼發腎病的非洲兒童

近200年來流行病學的進步消滅了大部分致命傳染病,並將剩餘的少數逼入死角。但瘧疾這一最古老的傳染病,仍是屹立在人類面前的最後一座堡壘。

2012年,全球仍有2億例瘧疾感染,60萬人死於瘧疾。雖然多數國家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已得到控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瘧疾穩定傳播區仍未打破,情況並未得到太大改觀。

事實上,藉助殺蟲劑DDT和瘧疾特效藥氯喹,到20世紀60年代已有十多個國家消滅了瘧疾,瘧疾大國印度的病例下降至10萬,勝利似乎指日可待。1962年,雷切爾·卡森出版了暢銷書《寂靜的春天》,在指出DDT毒性的同時,預言了按蚊將出現耐藥性。

此後DDT在美國被禁用,具有耐藥性的按蚊和瘧原蟲分別出現,並從東南亞再度傳入非洲。如今,完全有效的瘧疾疫苗仍未出現,完全控制熱帶地區按蚊也是難題。這一來自遠古時代的傳染病,注定還會伴隨它的宿主一段很長的時間。

中國溫度帶劃分

溫度帶名稱分布地區
熱帶海南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暖溫帶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
中溫帶東北、內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寒溫帶 黑龍江省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青藏高原區青藏高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