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多種文化思潮交錯而織成絢麗多彩的畫面,孕育和產生出以康有為孫中山等為代表的近代中國的一代先進人物。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證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性文化。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務實、開放、兼容、創新。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嶺南文化嶺南文化代表園林 粵暉園

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證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性文化。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嶺南文化務實、開放、兼容、創新。嶺南學術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繼傳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並進行創新,孕育出不同風格的思想流派,如江門學派等。在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種文化思潮交錯而織成絢麗多彩的畫面,孕育和產生出以康有為孫中山等為代表的近代中國的一代先進人物。

定義概述

(圖)嶺南文化平海古城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

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地域上來說,嶺南文化大體分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主要以屬於珠江系文化的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又是當今嶺南文化的主體。狹義的嶺南文化又特指是廣府文化。
明清之際,嶺南三系文化相互融會貫通,嶺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獨立的風格、精神,並區別於南方文化。嶺南文化形成後
在政治、哲學、學術、藝術、經濟、工藝、和生活各方面全面發展,至晚清達到了高峰時期。
到了近代,嶺南文化成為中國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發展的先導。從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康梁變法直到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嶺南文化都是中國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領導力量。這段時期,嶺南文化精神實質是戰鬥、革命、革新精神。
此後,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國內各地方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條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東進入新文化時期,起飛的經濟與嶺南風格的粵語文化、粵式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嶺南文化的現代階段。

歷史淵源

(圖)嶺南文化韶關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

中國古代的中原人稱五嶺以南的地區為嶺南,又稱嶺外。嶺南地區開發較遲,長期處於蒙昧時期,儘管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但本土文化仍然原始。《新唐書》提到,“嶺海陋遠,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則無以變風”。被尊為嶺南文化哲聖的唐代佛教禪宗的創始人惠能,當他投拜五祖宏忍學佛時,宏忍問他,“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哪能作佛?”(獦獠是古代中原人對嶺南人的貶稱)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正是這位不識字的僧人創立了南派禪宗。主編《嶺南歷代思想家評傳》的丁寶蘭先生說,“嶺南地區在我國古代雖然開發稍遲,但這個地區和全國各地區一樣,也是人才輩出,以思想深邃著稱的,代有其人”。
嶺南文化,根在中原。嶺南民俗,從中原民俗演變而來,嶺南地區自秦漢以來,便受到中原文化的強大影響,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技術,改變了本地的人群結構和經濟面貌,很快反客為主,至今梅州地區仍有幾個純客家人縣市。在廣府民系中,至今保留有古越語的辭彙,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聽到嶺南先民開基創業的優美神話,反映他們作為龍的傳人的自豪的傳說,表現他們寬廣情懷、兼容開放的爽朗故事,以及充滿南國情調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歌唱。特別是節日民俗方面,處處可見團年飯必是包餃子,廣東人主要是宰雞殺鴨。從中原遷來的客家人吃不上餃子,因當時廣東沒有麵粉,只好做豆腐,在豆腐內夾進肉餡煎之,以“豆腐角”代替餃子,寄託對中原故土的懷念。

形成過程

(圖)嶺南文化為紀念韓愈而始建於宋代的韓文公祠

嶺南文化有它自身的根本,源頭上溯到馬壩人、柳江人。氏族文化被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如西樵山文化和石峽文化。嶺南地區在遠古時期存在著一種初級的、層次較低的“原型文化”,比較容易接受高級的文化———特別是這種更高層次的文化帶有迫納的力度。嶺南文化擺脫“原型文化”的階段,中原文化的傳入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外力的因素,發展過程肯定會遲緩的。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確認:嶺南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周邊文化,吸取了海洋文化(包括東南亞與西方),經由融匯、創造而形成和發展起來。就其實質說來,嶺南文化的構成主要乃是三種元素———南越的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
嶺南文化能夠比較迅速和順暢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除了其自身曾經屬於“原型文化”的內因外,還與社會的劇變和震盪有關,即天災、戰亂和其他契機往往形成了催化因素。一般而論,從以迄明、,綿長的中世紀最少發生過四次大移民。大量來自中原地區和其他省份的移民進入嶺南,對當地的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有力地促進了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中央政權的統轄,也把中原的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推行到嶺南。中央集權和大一統觀念,在嶺南文化的合成過程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記。由於政局變動所導致的重要人物的流徙,顯然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作為放逐地的嶺南,確是接受了許多流放者的返饋。韓愈被貶到潮州不足一年,其影響卻是頗為深遠的。這些文化大師遭到流放“煙瘴之地”的處分,在他們的生涯中自是悲劇的一幕,但對嶺南文化的交流和促進,卻是功不可沒。

特質

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一,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開放風氣
從古老的民間傳說開始,就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開放心態,至今南海神廟中還立有波羅國使者達奚司空的塑像,西來初地還有達摩祖師的遺蹟。著名的嶺南畫派,就是在繼承國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借鑑了西洋畫的技術而形成;飲譽世界的粵菜風味,不但吸取了國內八大菜系的技藝,也吸取了西菜烹飪之精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人更發揮了這方面的潛質,在全國率先敞開大門,在對外經濟、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這並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傳統導向”的進取精神
嶺南地區遠離中國傳統文化核心,處處迸發出一種超越“傳統導向”的進取精神。在近代文化史上,湧現了一批努力超越傳統導向的文化名人,如嶺南畫派祖師高劍父,民主革命家孫中山,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康有為梁啓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抗英虎將林則徐等,這些燦爛的群星,代表了嶺南文化的思想,他們的言行與業績,亦可見嶺南文化的特異風格。
三,實利重商的文化傾向
廣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它在唐宋時代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區,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向外輻射,特別是清中葉以後,隨著國際市場對茶葉、絲綢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除廣州、佛山兩大商埠外,潮汕商人的足跡,“上沂津門,下通台廈”,遠至新加坡、暹羅一帶,形成了當時商業系統著名的“廣東幫”。商品經濟的發展,鑄造了嶺南文化講求實利實惠,偏重商業的傾向。

文化內涵

(圖)嶺南文化嶺南劇種之一 潮劇

嶺南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獲得了相應的繽紛表現。這裡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如江門學派、嶺南畫派,又有市井文化;同時,還要顧及獨具特色的民俗所體現出的文化,如“自梳女”、“結金蘭會”和“不落夫家”等等。
嶺南的文學藝術雅俗並茂,嶺南畫派、粵劇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詩人張九齡陳獻章享譽全國,電影最先從嶺南傳入。嶺南教育起步較晚,但宋明辦書院風盛,近代更領教育革命之先。葛洪在嶺南煉丹,創金丹道教理論,並有貢獻於化學、醫學。伊斯蘭教佛教較早從海路傳入嶺南,惠能創中國化佛教——禪宗南派,影響及於全國以至世界。嶺南的農技、手工技、醫學等在中國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清之際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為中國最早的生態農業,西醫東漸,中國的西醫院、西醫學校以及西醫生,均在嶺南最早出現。嶺南民俗與嶺南飲食,異於北方,最富於地方特色。嶺南文化中的藝術部分,頗具特色,以粵劇、潮劇漢劇為例,它們紮根於南疆,又吸收了中原和周邊文化,很值得探研。

文化構成

(圖)嶺南文化廣東開平的僑鄉立園

嶺南文化是一種較能適應現代化進程的文化形態。懷舊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則具有更多的開放性、兼容性和現代性。

嶺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響較深。廣義的嶺南文化本來就包括香港地區在內,只是由於歷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們的嶺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據珠江流域。所以,廣東與香港在文化上較容易達到融洽,形成同構。因而,我們關於嶺南文化的現代性審視離不開對香港的認識。香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實”的廣東人心目中成為一種高位文化。與此同時,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經濟的特點、注重享受的特點等也深深影響著廣東。

嶺南文化與澳門文化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以租賃形式入據澳門,在西方政治與法制文化的影響下,澳門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與特點,即開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門文化仍然植根於中華,嶺南文化的特色長期在澳門得到保留和發揮。同時,由於澳門長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宗教藝術、價值觀念等,通過澳門傳入廣東,繼而擴散到內地,使嶺南文化“得風氣之先”,又“開風氣之先”,在近現代中國文化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紀中葉以後的嶺南文化與澳門文化是相互促進,雙向互動的。澳門與嶺南文化的關係問題是16世紀以來中西交通、人類文明進程的個案研究典型,值得學術界重視。
廣東作為全國最大的僑鄉華僑歷史悠久,華僑文化積澱深厚,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僑華人是個特殊的群體,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華僑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最突出地體現在文化紐帶上。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這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對於華僑來說,“落地生根”不等於文化同化。事實上,他們的文化仍然保持著民族性,中華文化仍然是華僑的母體文化,是華僑的根。另一方面,華僑留居海外之後,與當地文化“通婚”,吸收當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現出較強的時代性和先進性。要建設華僑文化,就是要研究華僑文化這種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質,找到它的核心,豐富和發展嶺南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是構成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嶺南歷史上曾有過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的傳播,並且在中國宗教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嶺南為外來宗教入傳中國的第一站,同時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嶺南地區成為全國外來宗教勢力最為強盛的地區之一。
廣東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除中國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傳入廣東外,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經廣東傳入中國。三國吳五鳳二年(225),西域人支彊梁接在廣州譯出《法華三昧經》,是目前所知佛經傳入廣東的最早記載。西晉光熙元年(306),道教理論家葛洪南來廣州從事道學研究和修練,道教得在嶺南綿延流傳。唐宋時期的伊斯蘭教主要在旅居廣州的外國僑民中流傳,元代之後北方各省的穆斯林大批南下廣東,由此演變成為嶺南回族的傳統信仰宗教。天主教與基督教於晚明和清代相繼傳入廣東時,因其倡導的宗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頗多矛盾而屢遭查禁,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兩廣總督奏請清朝庭允準,兩教在廣東率先“彌禁”從事傳教活動。其後,兩教的傳教活動以廣東為依託向內地推進。
廣州自古是中國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隨著中外經濟活動的頻繁往來,包括宗教在內的外國文化得以最早進入嶺南並向全國各地傳播。因此,嶺南地區對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嶺南商業文化是近代中國商業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質,崇商重利,冒險進取,內外開拓。近現代嶺南商業文化對內產生輻射力的重要原因在於粵籍商人的實力,以粵港華資金融為核心的“華南財團”財力雄厚,外地粵商社團組織活動能量相當大,不論是對先進的大都市上海,還是內地一般城市,都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引領新潮,開風氣之先,強調“實業救國”的愛國理念,創辦的大量企業成為所在地粵商經濟力量的一種象徵;與孫中山等民主革命派關係密切,是近代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中最重要的勢力之一;適應性強,融合與紮根於各地,所創建的各類企業、培養的各類人才、新產生的社會習俗等,豐富了所在地的文化內涵,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亦遺留了寶貴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財富;香港澳門是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在華僑華人活動、海外移民及中外貿易等方面,都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嶺南建築

(圖)嶺南文化嶺南建築的代表 開平雕樓

嶺南建築及其裝飾是我國建築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資源,結合南國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我國建築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簡練、樸素、通透、雅淡的風貌展現在南國大地上。
嶺南建築的特點,通常表現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築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
深灰色、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嶺南建築的布局、裝飾的格調十分自由和自然。由於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們從封閉的室內環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嶺南建築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

嶺南畫派

(圖)嶺南文化關山月先生是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嶺南畫派是本世紀初首先從廣東興起。以嶺南三傑為代表,主張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使之朝著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方向發展,而提高審美教育效能的一個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其表現形式是折衷中西,融匯古今;最終目的則是通過藝術美的陶冶以“改造國魂”。它有如下特點:
一、主張創新,以嶺南特有景物豐富題材;
二、主張寫實,引入西洋畫派;
三、博取諸家之長;
四、發揚了國畫的優良傳統,在繪畫技術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沒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嶺南畫派始於晚清時期,“二高一陳”即為早期著名創始人,二高即為高劍父高奇峰,陳即為陳樹人,嶺南畫派第二代的主要人物有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盧傳遠、方人定、黃少強等。其中趙、黎、關、楊四人被譽為當代嶺南畫派四大畫家。他們的後輩楊之光、陳金章、伍嘉陵、梁世雄、林墉、王玉珏等畫家為嶺南畫派第三代傑出傳人弟子,也各有自己的面目。第四代弟子有陳永鏘黃楨祥、陳蘊化、邱定夫、等等。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內外華人都喜歡的著名畫派。

戲曲音樂

粵劇

粵劇是嶺南最重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粵語方言地區。粵劇的形成大約經歷了300餘年的過程。從明未清初弋陽腔、崑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廣東出現了“本地班”,

嶺南名家 黃錦祥作品欣賞嶺南名家 黃錦祥作品欣賞
到太平天國革命前,是粵劇的萌生期;而從粵劇名伶李文茂回響太平天國起義,率粵劇界舉旗反清到“粵劇中興”,是粵劇的揚花期;從志士班的改良活動到“五四”運動前後,則為粵劇的定型成熟期。在志士班的改良活動以前,粵劇是用“官話”演唱的,改良期間才開始用廣州方言演唱。這一改良,使粵劇的特點得到明顯的加強,並顯示出一種完全獨立的自為的狀態。

瓊劇

瓊劇,亦稱瓊州戲海南戲,是海南島大眾百姓和海外華僑十分喜愛的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 瓊劇歷史悠久,和粵劇、潮劇、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屬南戲一支。它吸收閩南戲,廣東潮州正音戲和海南民歌、道壇樂曲而逐步形成了瓊劇,瓊劇誕生後,主要流行於海南島各縣,清鹹豐至光緒年間(1851-1908年),開始向海外和國內一些地區傳播,雷州半島也十分盛行,其後隨華僑出洋流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高棉等地。現在南洋群島還有一些班團在演出瓊劇。

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又稱粵樂,它是中國民間音樂的一顆璀璨明珠。廣東音樂源於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吸納了中原古樂、江南小調和崑曲等的精華,與本地民歌、民謠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民間音樂,同粵劇一樣也具有明顯的融合特點。廣東音樂由於曲調悠揚、婉轉動聽,不單廣東人喜愛,全國人民甚至外國人也都十分喜愛,故歷來就有“凡有華僑處,即有廣東音樂知音”的說法。其中《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廣東音樂名曲,已成為樂壇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而經常被各類音樂會演奏。

工藝美術

金漆木雕、玉雕和牙雕

玉雕玉雕

金漆木雕是木雕藝術的一種形式,它以木雕為基礎,髹之以金,自明代開始逐漸形成定式。明初的木雕多為平面雕飾,至萬曆年間始向單層鏤通發展。清代是這一藝術形式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少達官貴人對“金碧輝煌”情有獨鍾,於是,所建設的祠堂和豪宅,無不以金漆木雕裝飾。現存的金漆木雕代表作最早的有開元寺的大殿龕桌和圓雕貼金千佛塔;較完整的建築有晚清時期的潮州“已略黃公祠”等。潮州金漆木雕多以樟木或杉木為基本原料,加以生漆和金箔。雕刻形式有浮雕立體雕通雕等。
玉雕以玉石為工料。廣州玉雕借鑑北方的技藝,融入南方線條流暢、造型細膩的風格而成。廣州玉雕工藝形成於唐代中後期,繼承宋代巧色玉的傳
統,創造“留色”特技,顯出原玉的天然顏色。其玉雕工藝品主要分為玉器首飾和玉雕擺件兩大類。
牙雕工藝始於晉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象牙雕刻,是用象牙雕成的各種工藝。 廣州象牙雕刻花色品種豐富多彩,雕刻技藝精湛細膩,具有優良的傳統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技藝上擅長鏤空、透雕等表現形式,在象牙雕刻中別具一格。

嶺南盆景

臥盆式  相思臥盆式 相思

嶺南盆景又稱廣東盆景。由於廣東的自然環境優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樹種很多,所以,嶺南盆景以樹樁盆景較為盛行。嶺南盆景的盆栽藝術,也有近千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宋哲宗親政時,蘇東坡被貶廣東,他一到惠州,就賦詩大讚“嶺南萬戶皆春色”。到了清代,盆景藝術已普及於民間。《瓊州府志》記述:“九里香,木本,有香甚烈,難長,選最短者,制為古樹,枝幹拳曲,作盆盂之於,有壽數百年者。”
然而,嶺南盆景的發展與藝術風格的形成,乃是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的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發展盆景藝術十分重
視,省、市園林部門,先後成立盆景協會,並在廣州流花湖西側開闢了西苑,作為嶺南盆景藝術研究中心,由孔泰初擔任技術指導,將嶺南盆景三個藝術流派的優點集中起來,融為一體,因材取勢,就木取景。幾十年來,孔泰初先生為發展嶺南藝術,總結出一套經驗,從而豐富了嶺南盆景的造型風格,使嶺南盆景的藝術造型多姿多彩。

民俗節慶

粵西地區年例
東莞百子論文
東莞木魚
東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
東莞龍舟競渡
莞邑醒獅藝術
東莞賣身節
東莞中秋燈會
東莞重陽登高
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東民間藝術歡樂節、廣東旅遊歡樂節、中國旅遊藝術歡樂節)
廣州迎春花市
廣州賀年繽紛大巡遊(元旦花車巡遊)
廣州國際美食節
波羅誕(南海神誕)
潮汕營老爺
廣東龍舟節
潮汕燒塔
潮汕出花園
沙灣飄色
番禺水色
澄海賽大豬
澄海鹽灶拖神偶
佛山秋色
荔枝節(深圳、茂名、增城、從化、東莞等地)
梅州國際山歌節
汕頭迎春聯歡會
陽江風箏節
羊城荷花節
廣州菊展(春菊展、秋菊展)
廣州元宵燈會
廣州中秋燈會
廣東連南盤王節(耍歌堂節)
冼太誕
廣州珠村乞巧節(七姐誕)
盂蘭節

飲食文化

(圖)嶺南文化廣東早茶茶點

嶺南飲食文化是嶺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環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飲食文化養分的滋潤,隨著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形成,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自古以來,一些到嶺南為官的外籍人士,對嶺南特有的飲食習慣已產生興趣,在唐昭宗時廣州司馬劉恂的《嶺表錄異》、貶官嶺南的韓愈、蘇東坡的詩文等之中有所記載。入清之後,這方面的記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見,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范端昂的《粵中見聞》、張渠的《粵東聞見錄》、翁輝東的《潮州茶經》等,均為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嶺南背靠五嶺,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長達3368公里的海岸線,以及遼闊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水網地帶;故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農業、養殖業的發展。嶺南地域內可獵、可耕、可漁,物產十分豐富,山珍、海味、糧食、蔬菜、水果等種種食料,為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嶺南飲食文化正是在嶺南的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產生和發展的。

傳播路徑

中華文化仍然是華僑的母體文化,是華僑的根。打造嶺南文化品牌,傳播嶺南文化,使嶺南文化把廣東僑居海外華人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路徑一:通過海外僑鄉聯誼會傳播。通過以廣東華僑華人為主的聯誼會、同鄉會這些聯繫海外華人的紐帶,把嶺南文化的概念滲透進去,定期進行研討、交流建築、園林、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內容。
路徑二:通過駐外大使館傳播。印製嶺南文化體系相關的建築、園林、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圖冊,利用中國的傳統節日、鄉情投資洽談會等機會,通過駐外大使館在海外華僑華人聚集的地方散發、贈送。
路徑三:藉助孔子學傳播。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國小孔子課堂達500多個,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可以說,在廣東華人華僑聚集的地方,孔子學院也是最受歡迎的地方。可以藉助孔子學院傳播嶺南文化體系相關的建築、園林、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的知識,使當地與最早接觸華人的外國人領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嶺南文化濃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深遠的影響。
路徑四:舉辦嶺南文化節。每年分別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輪流舉辦嶺南文化節。通過這個節日讓嶺南文化走進這些國家的主要城市及社區,展示嶺南文化的魅力。
路徑五:進入主流媒體。先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四國試點進入這些國家的主流媒體,在主流媒體播放宣傳嶺南文化的專題片或專題節目或插播廣告,待積累經驗後再推廣。專題片或廣告內容一定要創新,形式要新穎,能讓年輕人能夠接受並喜歡。這類節目可以申請國家文化輸出基金予以補貼。
路徑六:邀請年輕人來華學習。以獎學金或暑期短期培訓形式邀請北美、歐洲、澳洲東南亞等國的青年來廣東學習或培訓嶺南文化,讓這些青年成為嶺南文化的傳播者。

中國地域文化概觀

中國就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在不同的人文習俗、地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薰染、影響下,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性文化。這些區域性文化各有特點和所長,對中國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潮汕文化 | 嶺南文化 | 客家文化 | 五邑文化 | 雷州文化 | 齊魯文化 | 三晉文化 | 荊楚文化 | 吳越文化 | 關東文化 | 燕趙文化 | 徽州文化 | 黃土高原文化 | 中原文化 | 淮河流域文化 | 巴蜀文化 | 鄱陽文化 | 青藏高原文化 | 康藏文化 | 草原文化 | 兩淮文化 | 江西文化 | 八桂文化 | 八閩文化 | 滇雲文化 | 瓊州文化 | 隴右文化 | 西域文化 | 陳楚文化 | 黔貴文化 | 三秦文化 | 秦隴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