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文化

從商代到周代這近千年的漫長歲月里,陝北黃土高原一直處在動盪之中。陝北族民們在戰爭的一次次衝擊下,不斷解體,又不斷組合;不斷減少成員,又不斷增加新的成員。如此經過多次大的反覆,終於以較為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下來。社會流動性強卻又趨於封閉;保持著較為原始的宗教信仰習慣及民情風俗;民間文藝具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風格。

黃土高原文化

黃土高原

從商代到周代這近千年的漫長歲月里,陝北黃土高原一直處在動盪之中,陝北族民們在戰爭的一次次衝擊下,不斷解體,又不斷組合;不斷減少成員,又不斷增加新的成員。如此經過多次大的反覆,終於以較為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下來。

這種形式主要表現為:政治上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經濟上以農業、遊牧、遊獵三業並舉的方式出現;社會流動性強卻又趨於封閉;保持著較為原始的宗教信仰習慣及民情風俗;民間文藝具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風格。

由此可知,時至周后期,黃土高原文化的基本模式已經形成。 這是一種多元體文化結構,是牧、獵文化與農耕文化經過長期的融合後所產生的合成文化。在這個融合中,經濟形式的多樣化起著決定這種文化的性質的作用,而經濟形式的多樣化又源於多部族的融合。這種合成文化,既區別於華夏的農耕文化,又區別於其他遊牧遊獵部族的牧獵文化,因而它有著自己多方面的特點。這種文化形態發展到東漢時期已經完全成熟,逐漸穩定下來,一直延續至20世紀初。

特色文化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在歷史上人們把它僅作為激發鬥志,奮勇殺敵的一種戰鬥號角,而後便作為民族藝術流傳下來,成為我國黃土高原的特色文化。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一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表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曆新春,豐收,民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一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窯洞文化

窯洞

黃土高原歷經了幾千年的滄桑,形成了千溝萬壑。它是華夏文明的發祥之地:黃帝陵、秦始皇陵、兵馬俑、漢陽陵、唐乾陵――中國一些最強盛的封建王朝領袖都埋葬在這塊黃土地上。這些都已是歷史,但那種恢宏獷悍之氣仍籠罩著黃土大地。高原溝壑雄奇、蒼涼而貧瘠,在與大自然的殘酷搏鬥中,造就了豪放粗獷的人群,也誕生了極具特色的“黃土建築”——窯洞。

風水:在黃土高原居住環境中,中國傳統的風水觀念也影響著村落的選址與布局。按照風水理論,一塊吉地大體上要具備這樣一些特徵: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前有明堂、後有祖山,最好再有“朝山”、“龜山”、“蛇山”。這種理想山勢,在平原並不易找到,而在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很容易找到這樣的“風水寶地”。山西汾西縣的師家溝村,就是清代乾隆年間其祖上師法澤看上的風水寶地,遂在這黃土坡上建立宅院,發展成村落的。

窯洞民居產生於黃土地,隱藏於黃土層中,沒有明顯的建築外觀體量,窯洞村落星羅棋布於黃土原下。

窯洞

潛藏於黃土下的窯洞與大地融為一體,只有向陽的一個立面外露,俗稱“窯臉”。這唯一的建築立面反映出拱形結構的受力邏輯及門窗的裝飾藝術,展示著窯洞的個性。各地窯居者,不管經濟條件差別多大,都力求將“窯臉”精心裝飾一番。從簡樸的草泥抹面到磚石砌築窯臉,再發展到木構架的檐廊木雕裝飾,歷代工匠也都經心血傾注在這唯一的立面上。

窯洞

窯洞院落或窯房混合院落的拱形門洞、門樓,一直是傳統民居中重點裝飾的部位。在傳統民居建築中,宅門可表現房主的社會地位、財富和權勢等。按中國風水觀念講,“宅門”是煞氣的必由之路,所以要用鎮符鎮住煞氣,鎮符在民間流傳最廣且最具感情色彩的形式是貼鬥神。後來演化為年畫、楹聯等。

陝西省寶雞市金台觀張三豐元代窯洞遺址,是至今發現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窯洞。建於元代延祐元年(公元1344年),距今600多年。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陝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陝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這是一部用老钁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這是黃坡黃水之間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響遏行雲,全掃靡靡之音;一聲入耳,盪氣迴腸,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她,便是陝北民歌。

主要曲種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陝北民歌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黃河兒女最通俗的 辭彙和最亮麗的激情。她是我們黃土地的母語和家園,更是我們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陝北民歌她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聖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洩黃鐘大呂之勢。

陝北民歌舞劇《掛紅燈》在陝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一種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陝北民歌。“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陝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迴蕩。陝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

主要曲種選介

陝北民歌

小調

小調,以敘事為主,一般都有場景,有人物,有故事情節,還有細節描寫。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攬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較長的敘事體民歌。

信天游

信天游(在與內蒙古接壤的地區叫“順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帶叫“山曲”)是廣泛流行於陝北的一種民歌,篇幅比較短小,是即興創作的產物,可以根據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們下地幹活,上山放羊,進林子砍柴,趕毛驢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開嗓子歌唱起來。它語言質樸,節奏明顯,韻腳多變,一般為兩句體結構,上下句押韻,不隔句押韻。以七字句或十字句為基礎,上句主比興或寫景狀物,下句多主點意,虛實結合,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節奏鮮明,韻腳和諧,抒情色彩濃。充分體現了陝北人的豪放性格。它兩句一段,段與段之間可分可合,也可獨立為一首,類似“散曲”。

陝北民歌的內容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現在所流行的陝北民歌,大部分產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既有反映社會變革的內容,也有“長工歌”的內容,反映陝北人民對封建統洽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特別是革命歷史民歌,是一批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像著名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8000餘首陝北民歌中,這類作品畢竟是少數。多數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婦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親,出門人思念家鄉,年輕人談情說愛,夫妻吵嘴逗趣等。還有,石匠們用歌聲來裝飾那單調的石錘聲;農民們用歌聲驅逐寂寞和憂愁;趕牲靈的人將那悠揚的歌聲灑滿崎嶇的羊腸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婦用歌聲傾吐心中哀怨陝北民歌傳承人。這些基本上是抒發感情的。此外,陝北人還用民歌形式來為日常生活服務:貨郎用歌聲來叫賣,農民用歌聲來祈雨,逢年過節時用歌來慶祝、娛樂,男婚女嫁用歌來舉行儀式,喝酒時用酒歌來猜拳,用歌來進述歷史故事,用歌來搞社交,用歌來記敘重大歷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談情說愛,用歌來記敘新人新事,甚至上墳哭靈也以歌代哭。乃至醜聞千里,以歌傳之;奇人怪事,以歌頌之。

民間剪紙

剪紙剪紙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剪紙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多取材自喜慶節令、五穀豐收、民間戲曲故事、兒童、動物等,既饒富情趣又裝飾美觀,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故深受大家喜愛。民間藝人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將千古遺風代代相傳,使剪紙藝術成為一種貼近生活,根植於大眾的民間藝術。西府剪紙以它特有的文化風韻,融古文化之精髓與歷代勞動藝人智慧之結晶,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可謂民族藝術之瑰寶。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剪紙剪紙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稱“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 “ 樂樂 ” 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髮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裡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中國地域文化概觀

中國就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在不同的人文習俗、地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薰染、影響下,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性文化。這些區域性文化各有特點和所長,對中國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潮汕文化 | 嶺南文化 | 客家文化 | 五邑文化 | 雷州文化 | 齊魯文化 | 三晉文化 | 荊楚文化 | 吳越文化 | 關東文化 | 燕趙文化 | 徽州文化 | 黃土高原文化 | 中原文化 | 淮河流域文化 | 巴蜀文化 | 鄱陽文化 | 青藏高原文化 | 康藏文化 | 草原文化 | 兩淮文化 | 江西文化 | 八桂文化 | 八閩文化 | 滇雲文化 | 瓊州文化 | 隴右文化 | 西域文化 | 陳楚文化 | 黔貴文化 | 三秦文化 | 秦隴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