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文化

鄱陽文化

鄱陽文化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番縣,先有鄱陽縣而後才有鄱陽湖。時間長達2229年,湖因縣而聞名,縣因湖而生輝。所以,鄱陽的文化是厚重的。

簡介

當我們要到鄱陽湖旅遊,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些鄱陽文化。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番縣,先有鄱陽縣而後才有鄱陽湖。時間長達2229年,湖因縣而聞名,縣因湖而生輝。所以,鄱陽的文化是厚重的。

鄱陽風情故事

陶母與孟母、岳母,並稱為中國古代三位賢良母親。陶侃年幼時,家裡窮,陶母為了招待兒子的朋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把自己珍愛的頭髮剪去買了,換錢買食品。這段故事,稱為“截髮延賓”。由此,千百年來沿襲了鄱陽人熱情好客的古樸風尚。

鄱陽歷史名人

鄱湖這一方水土上,養育出了許多歷史名人。其中,秦代有江西第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吳芮。東晉,有陶淵明的曾祖,著名武將陶侃。隋唐五代,有林士弘,是隋末農民領袖,曾統領義軍大敗隋軍於鄱陽湖,後進占贛州稱帝,國號為楚,建元太平。

才子發源地

江西臨川是出才子的地方,而且,鄱陽的才子詩人陳陶,早在隋唐時代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一首《隴西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歸夢裡人。”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寫得最好的邊塞詩。還有唐代十大才子之一的吉中孚,也是先於宋代臨川才子的鄱陽才子。北宋狀元彭汝勵,位居吏部尚書,他“立朝侃直,風節凜然”,“詞風雅正”。南宋“蘇武第二”洪皓及其子洪邁三兄弟“一門四傑”,特別是洪邁,他的《容齋隨筆》讓偉大領袖毛澤東在生命的最後13天,還點著名要讀。南宋名相江萬里為抗敵入侵鄱陽,攜全家大小17口投止水池為國盡忠,壯懷激越的事跡名傳千古,至今在鄱陽城裡、芝山腳下留有“止水池”和“止水亭”,池中的泉水如江萬里的生命之水,一年四季,永不乾涸。還有南宋詞人姜夔,雖然一生布衣,但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音韻學家。

中國民間文藝(戲劇)之鄉

鄱陽的藝術文化,源遠流長,古樸清新。肇端於元代的饒河戲,遍及鄉間的鄱陽漁鼓道情,至今唱遍城鄉,鄱陽贛劇團,新人代出,常演常新。2003年文化部命名鄱陽為“中國民間文藝(戲劇)之鄉。

陶瓷文化發源地

據原《上饒廣電報》主編孔良海同志考證,鄱陽蓮湖鄉有個叫瓦屑壩的地方,是陶瓷文化發源地之一,至今留有厚積的陶瓷瓦片遺存。這裡有個渡口通向鄱陽湖,明代大移民,先後從瓦屑壩遷出了幾百萬人,與山西大槐樹同是中國八大著名移民聖地之一。鄱陽移民的後裔至今散居周邊各省,包括安徽、湖北、四川等,也因此,鄱陽文化流傳廣遠而浩博。

鄱陽歷史文化家珍

鄱陽人無比珍惜的千年文化遺址,如薦福碑、永福寺塔、惜陰園、文廟、芝山生態公園、碧雲軒、止水池、止水亭,如今都修葺一新。同時,還新建了鄱陽湖文化廣場,寬闊壯觀,氣勢浩大,內中的大事記書法碑刻和雕塑小品,無一不濃縮了鄱陽文化的厚重底蘊,古韻新風,令人怦然心動。古人讚譽的“銀鄱陽”,如今更加明光耀眼了。
自古以來,就是“江湖之濱,水陸之會”,以“江山清壯”、“魚米之鄉”聞名於世的鄱陽,將在全縣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繼續將鄱陽湖文化發揚光大。

文化傳承

鄱陽湖鄱陽湖

人傑地靈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适、江萬里、朱耷等曾在湖區生活。這裡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入江西的唯一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

鄱泊之最--鄱陽湖

鄱陽湖上名山秀嶼,比比皆是。湖口縣的石鐘山、大孤山,都昌縣的南山和老爺廟,星子縣的落星墩,風光如畫,景色宜人。九江市旅遊局已將鄱陽湖上的各景點通過遊船連成一線即鄱陽湖水上旅遊線。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繫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以來,鄱陽湖取代了洞庭湖而為中國最大淡水湖。為中國淡水漁業主要基地之一。魚類達90餘種,以鯉、鱅、鯽、□、鯿、□、鱖、鯰、鯖等較多,以鰣、銀魚著名。近年又進行了濱湖圍湖放。沿湖盛產菱、芡、蓮、藕、蘆葦等。野禽有鳧、雁、天鵝、鴇、鷗、鷺等;此外又引進了水貂海狸麝香鼠牛蛙、毛蟹及珍珠貝等。在永修、新建、星子一帶湖面,常有丹頂鶴、天鵝等珍禽越冬棲息。為保護候鳥,1983年成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贛、信、修、撫、鄱諸河經鄱陽湖匯注長江,其中以贛江航道最重要,古來即為五嶺南北通往長江中、下游各地的水運要道。鄱陽湖平原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重要城市有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臨川區等。

千年古縣--鄱陽縣

鄱陽縣古稱番(pO)邑,饒州,漢時更名鄱陽縣,素有“魚米之鄉”、“富饒之州”、“銀鄱陽”的美譽。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因縣而得名。縣城鄱陽鎮是江西著名的古鎮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定番縣,番令吳芮始築城池,兩漢時縣治遷城東里之姑縣,原名不詳,即今古縣渡。公元245年,三國吳赤八年遷回。此後,鄱陽鎮歷為鄱陽縣治,同時也始兩晉,南朝、宋、齊、梁、陳的鄱陽郡(江洲、吳洲)治所。隋、唐、宋、元、明清時的饒州、鄱陽郡。永平軍、饒州路、饒州府和民國時期的江西省第四行政區治所,清末民國初屬城廂局,1938年全縣劃區,鎮稱一區稱,下設四個鎮(激揚、饒豐、薦福、上官和一個鄉(松關).1949年解放初,波陽縣城曾設波陽市1952年城區及市建制撤消,以瀕臨鄱陽湖改成鄱陽鎮。1960年,曾稱波湖人民公社。1956年簡化後為“波陽”(鄱陽),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改回鄱陽)是中國江西省上饒市所轄的一個縣。鄱陽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總面積為4215平方公里,現轄14個建制鎮,20個鄉、2個水庫管理局、一個農科所,676個行政村(含居委會),2003年人口為138萬,其中農業人口110萬。
鄱陽縣位於鄱陽湖東岸,公元前221年建縣,是與鄱陽湖最有淵源的縣。在悠悠歷史長河中,鄱陽縣兩千多年來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漁耕文化、商賈文化、戲曲文化和人文文化已成為鄱陽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鄱陽人民在與湖同呼吸、共命運的歲月里,形成了許多與“漁”有關的生產生活習俗,並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使之成為鄱陽湖漁耕文化的代表。鄱陽人民始終把鄱陽湖視為“母親湖”,長期以來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漁耕文化。長期形成的開湖、禁湖、祭湖等習俗以及由漁俗衍生的漁文化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漁家號子、漁鼓、漁歌、漁諺、民間傳說等口頭文化,有漁燈、龍燈等特色民間舞蹈組成的觀賞文化,有以漁具、漁法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有具有漁耕文化內涵的特色手工業技藝、特色水產加工技藝和特色烹飪技藝。獨特的漁耕文化孕育出湖區人民樂觀向上、開拓創新的性格,譜寫出了一曲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章。
鄱陽獨特的區位條件,形成了通江達海的水上交通樞紐,促進了湖區商貿的繁榮,加快了各地文化交流,使之成為鄱陽湖商賈文化的代表。鄱陽文化積澱的加深和文化交流的加強,促進了人民民眾審美情趣的提升,推動了戲曲事業的發展,使之成為鄱陽湖戲曲文化的代表。肇端於明代的贛劇·饒河調創造了具有鄱陽湖水韻的贛劇新形式,一經誕生就活躍在贛鄱大地,尤其深受鄱陽人的喜愛。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鄱陽人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彰顯出一個地方的綜合實力。這些年來,我縣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漁耕文化、商賈文化、戲曲文化、人文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建設生態文化,構建和諧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經濟競爭力。用文化的影響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品牌,提升鄱陽發展的競爭力。我縣充分挖掘厚重的鄱陽湖文化底蘊,依託鄱陽湖品牌,以湖泊這一特色資源為城市定位,把鄱陽定位為中國湖城,用經營城市的理念打造中國湖城品牌。我們致力將鄱陽建設成融湖產業名城、湖文化名城、湖旅遊名城、湖宜居名城為一體的特色城市,成為湖文化、湖特色氣息濃郁的品牌城市。
用文化的凝聚力塑造昂揚向上的城市精神,推動創新創業熱潮。我們整合傳統的漁耕文化商賈文化戲曲文化和人文文化,將鄱陽湖吸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吐故納新的創新精神、滴水穿石的執著精神、潤澤萬物的奉獻精神融合為激勵全縣人民昂揚向上的城市精神。調動幹部民眾全面開放、全民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人民民眾的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努力將文化的創新力轉化為全民創業的不竭動力。
用文化的滲透力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推動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保護母親湖是鄱陽百萬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內容的文化活動,增強全民的生態意識,並將生態意識貫穿到實際工作中去。
用文化的感染力建設和諧文化,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文化的支撐。我們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培育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民眾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加快建設鄱陽湖博物館、鄱陽湖大劇院等文化設施,加大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室和“農家書屋”建設步伐,f加大對贛劇事業的扶持力度,定期舉辦贛劇(饒河調)藝術節、觀鳥旅遊節等大型文化活動,恢復與搶救漁歌漁鼓等傳統民間藝術,積極發展有鄱陽湖特色的文化產業,以此來建設百萬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形成和諧的人文環境。

古墓遺址

鄱陽蓮山古墓群
央視科教頻道《科技之光》連續兩集播出《沉睡古墓群》,給觀眾講述了鄱陽縣蓮山古墓發南的前前後後,片中集中介紹了鄱陽考古工作者經不懈探求,終於揭開了古墓群的神秘面紗---鄱陽蓮山的百餘座黃土包包是西漢初期,劉邦追殺淮南王英布時,英布戰敗,黃土包包即是當年戰死沙場的的英布及百餘名將士的墓穴。這個結論無疑是為了證明蓮山的眾多黃土包包是古漢墓,並以英布戰死沙場來說明蓮山古墓的來歷。
據傳,始祖大太公徐布卿於唐昭宗天佑元年(即904年),中進士,任郎官(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即924年)解祖南還,道經饒州凰崗,見山水秀麗,遂定居凰崗。大太公生小太公廉溪公,小太公生七子,其中長子、二子、四子、五子均返浙江龍泉,三子、六子、七子留駐江西凰崗。一日,七子問精通周易的三子,何處有好地,三子指著河對面的山說:巍石山宛若雄獅,臀部圓隆高聳,其下密林幽深,有兩個小山包,酷似卵子,藏風聚氣。時年,七子夫人身懷六甲,除夕夜,闔家團圓後,不見七子,挑燈舉火到處尋覓不見。天快亮時,三子一拍大腿:不妙,快隨我來。果然,七子已然泅水渡河,自縊於小山包樹上。
傳說中的七子就是此古墓中的七公。他以年青的生命占了一處好穴,以一個遺腹子繁衍生息了近四十代萬萬人。三公、六公後裔不到七公人丁的六分之一。至今,凰崗還流傳著一句經典民謠:“河東的孫仂,培里的叔,灣頭的公仂還在籮窠(搖籃)里哭”。

文化遺產

鄱陽漁歌鄱陽漁歌
由鄱陽縣選送的鄱陽縣贛劇饒河調、鄱陽漁歌鄱陽草本灌心糖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已由市文化局選送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時,脫胎漆製作漆藝、鄱陽湖漁業生產習俗、鄱陽漁鼓已申報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此次申報對於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無疑又是一次良好的機遇。
相關連結: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我國履行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這對於帶動省、市、縣各級代表作名錄體系的建立,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瓷器景泰藍合稱“中華三寶”之一的脫胎漆器在鄱陽歷史悠久,製作精巧,以造型新穎,漆面光澤,內壁光滑見長,始於漢代,明清以後,享譽江南,20世紀60-80年代,遠銷東南亞,歐美和日本,產量躍居全國第二。鄱陽髹漆工藝傳承久遠,到明清時日漸顯著。1914年,縣城張洪順漆器店張席珍,仿景德鎮瓷器帽筒,製作出黑褪光脫肥脫漆器帽筒一對,被湖北客商買走。次年,這對帽筒送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參展,獲四等褒獎。由此,鄱陽髹漆工藝更上一層樓,不但製作出不少器具出口創匯,而且先後兩次承制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的全部脫胎漆器。鄱陽脫胎漆廠製作的三羊開泰赤寶砂扁肚瓶,曾被美國客商成批購買。20世紀70年代後期,鄱陽脫胎漆器廠改革工藝,大膽創新,製作出高2米,直徑0.9米的脫胎漆器萬件大瓶,成為一時之冠。鄱陽脫胎漆產品有300多種,花色達2000多件,曾遠銷港、澳、東南亞、日本、歐洲和北美,是我國髹漆工業的重要產地。
“鄱陽漁鼓”是民間曲藝的一種形式,是江西道情的一個分支,是燦爛的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早年鄱陽湖畔最為流行、具有濃郁水鄉風情的農家休閒取樂的擊樂曲藝。它發源於唐朝,成型於宋朝,流行於明朝,其腔調與我國古代唐詩的音律有關,並汲取民間小曲、方言鼓書等元素,形成富有江南特色的民間擊樂曲藝。它流傳廣泛,是一個既受民眾喜愛又風格完整的大型地方曲種。其主要代表作有《謀蘭記》《二觀音》等。
鄱陽湖漁業資源豐富,鄱陽是多種魚類的生產地,各種漁具都很發達,其中用鐵絲製作的漁鉤,至今仍為該縣的獨特產品和特殊行業。相傳,這種手工技藝是在一百多年前,從湖北大冶傳入並繼承下來的。驛前魚鉤向以鋼火適度,鉤刃鋒利,價格低廉著稱。以前為長江沿岸各省漁民看好的主要漁鉤產品。近些年來,經過不斷探索發展,除生產捕撈天然魚的漁鉤之外,還研製出適合休閒垂釣的系列玩具漁鉤。這些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到世界各國。饒州漁卡曾一度揚名國內,這種用毛竹椏削製成的漁具,品種眾多,工藝精緻,對保護魚類資源和發展漁業生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相傳,漁卡是姜太公發明的,直鉤釣直魚,說的就是漁卡。漁卡削成後,直直地如同竹針,捕撈時彎成弓形,套上蘆葦製成的筒筒,插上魚餌,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漁卡雖冠饒州,實際上卻是鄱陽鎮管驛前村的重要特產。
鄱陽自古“稻飯魚羹”,是江南有名的"魚米之鄉"。地處鄱陽湖濱,魚是除稻之外的主食之一,長此以往,食有所擇,燴有所究,於是有春鑽夏鯉秋鱖冬鯿四季時魚之分。鄱陽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當地民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湖區生產、生活習俗、信仰、禁忌等,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民俗資源。

飲食文化

春不老扣肉春不老扣肉
鄱陽菜的特點
一、鄱陽地處吳頭楚尾,鄱陽菜卻“遠吳親楚”——忌甜、嗜辣:糖醋魚怎么也上不了鄱陽的席面,而荷包辣椒、辣子雞大行其道,甚至炒盤青菜都有放很多辣椒粉的。二、與徽菜風格近似:重油、重配料、重味素、重火工。三、特別擅長烹製魚、蝦、蟹、鱉、蚌、螺等水產品,煮黃牙頭堪稱“鄱陽一絕”,蓮湖的“湖水煮湖魚”也風味獨特。四、鄉間風味名菜自成體系:古縣渡豆豉熯肉(或土雞、黃鱔)、謝家灘米粉蒸肉、侯崗酢肉、柘港酒糟肉、響水灘燻肉、饒埠狗肉、石門街蹄髈、田畈街熏豆乾、蓮花山山蕨、油墩街豆蔥、凰崗千張等都膾炙人口。
“鄱陽三寶”——銀魚、藜蒿、春不老。關於銀魚,晉代張華著《博物志》記載:“吳王江行,食膾有餘,棄於中流,化為魚,名吳王膾余”。成語“膾炙人口”中的“膾”是指生吃肉絲,“炙”是指熟吃燒烤。張華的意思是:銀魚是吳王闔閭倒入江中的生魚絲變的,所以它又稱吳王膾殘魚或王餘魚。銀魚形似玉簪,細嫩透明,柔若無骨,色澤似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在鄱陽湖地區,鄱陽珠湖銀魚較負盛名。
我以為:鮎魚就是“粘”魚,鯿魚就是“扁”魚,鱖魚就是“鋸”魚,黃牙頭就是黃“額頭”,蝦就是“霞”;而鱧魚在鄱陽為什麼被稱為“墨魚”我百思不得其解。此外,鯉有好看的紋理,鱅較稀鬆平常,鯽是相即相隨,“多如過江之鯽”,鰍就是“酋”,酋健,鱔大概就是善良了。
“澆頭”是鄱陽方言,國語叫“俏頭”;前者著重的是動作,後者注重的是效果。
鄱陽吃蟹的歷史有多長,我不知道。也沒發生過吃蟹、飲酒、賞菊、賦詩等的風流韻事。但只知道珠湖、白沙洲一帶是養蟹的好地方。關於蟹文化,我最欣賞宋代文豪、美食家蘇東坡的那句廣告詞:“不識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
“新粟米炊魚子飯,嫩蘆筍煮鱉裙羹。”是我掌握的僅有的涉及鱉的詩句。
我們鄱陽的清湯,指的就是餛飩。自唐代開始,餃子和餛飩分離,餛飩成了考究的餃子,慢慢有了獨立的風格。北方的餃子,一成不變,而南方的餛鈍,卻在不斷推陳出新,名稱叫法也是各有千秋。如四川叫抄手,廣東叫雲吞,湖北叫包面,江西叫清湯,福建叫扁食,上海等地仍保留了餛飩這一名詞。

人文建築

鄱陽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設為行政縣以來,無論是縣城,或是鄉鎮,都曾樹立過有著地域人文歷史內容的建築,那就是坊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牌坊。這些牌坊雖然經歷的時代不同,但文化背景卻是一脈傳承,都是訴說和凸顯著獨特的地域歷史人文文化。
據有關史籍載,全縣牌坊共為118座,縣城區域內則立有95座。歷經滄桑,這些牌坊到目前無一尚存。舊時坊表雖盡頹廢,但其韻未失。如“延賓坊”陶侃母子之孝慈、“光裕坊”范逵薦才之賢明、“禮遜坊”戴松兄弟讓產之友悌、“聯桂坊”江萬里伯仲殉國之忠貞、“錦標坊”彭汝勵大魁天下之文榮、“乾坤正氣坊”胡閏秉綱守則之英烈、“和眾坊”巡官劉宗宏“培土為市”之利民、“順化坊”江東提刑謝枋得教化之循良,以及“吳楚雄鎮坊”和“江湖樞鑰坊”鄱陽地理要衝之形勝,仍存史志墨香人心方寸間。可以這樣說,每一座坊表都有著一個男人或女人的壯舉,甚或淒楚的故事,翻卷閱之,教人盪氣迴腸生欽慕,掩卷思之,令人如沐人文清新益厚淳。
“玉不琢,不成器”,《三字經》在啟蒙時如是說。從“延賓坊”、“光裕坊”的內涵中,就讓人想起了當年的和氏璧。和氏璧如無卞和之識,其就老死深山無從成璧,歷史中也就沒有了“完璧歸趙”這一膾炙人口的故事。識才者范逵也像卞和一樣,璞中見真玉,使已被其母礪琢並且能成大器的鄱陽陶侃脫穎而出,成為上愛國、下益長、官清正,“孝於親”的棟樑才俊。
范逵,鄱陽人,晉之孝廉(舉人別稱),飽學之士,性不趨炎附勢,官府屢聘不出,而惜才薦才且是竭盡其力。任職鄱陽內史的虞溥敬其有光裕民間風氣之賢,故在晉武帝鹹寧年間(278~280),於縣城南隅立“光裕坊”以彰表其品其價。於是從“光裕坊”內從雪寒中走出的范逵坊陶侃,一聲“非此母,不生此子”的敬嘆,引出了“延賓坊”,引出了中國三大賢母之一的陶母湛氏
“誰能截髮以供容?志非為子求祿食,即封官鮓有書責,知母常勖濟家國;石頭城築蘇峻逆,令當是時母猶存;勤王何待太真迫?且安知非憶母教,故亟登舟決籌策,試觀酒醉小失耳,尚痛先訓淚沾臆,況於戰陣肯無勇,始知大忠本孝積,嘻嗟此母生此子!鄱墓今與長沙赫,當由鄉里招魂魄,重為千秋永懿跡,吾姑不詳詳母德。”此長詩為清代永豐人士張瓊英吊陶母時,在其墓前心感而作,詩題就是《陶母墓》。詩為心聲,全詩18句126字,不用想像,無需推敲,以母顯子功之孝,以子彰母德之慈,白描直面歷史。侃之功過、“大忠本孝積”、“截髮延賓”和母教濟家國,俱在此詩中,也都在凡為人子者,應知母賢慈“重為千秋永懿跡”,“當由鄉里招魂魄”的心愿意境中。
古今人願皆如此,當年北宋范仲淹知饒州時,即以陶母賢慈,易縣城南隅朝宋橋名為“德化橋”,立“延賓坊故址”碑銘於橋頭陶宅畔,在旌表陶母之同時,以求效母慈子孝社會教化之善。
陶母湛氏撫子、教子、助子的故事,不僅是鄱陽人而且國人均都耳熟能詳。於是陶母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鄱陽孝慈文化的楷范和自豪,其墓地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寄託心愿、景仰憑弔的聖地。
清同治十年(1871)邑志載陶母(243~318)逝後,安葬在城東六里牛崗嘴丘坡上。光緒十年(1884),知府馮芳植重修其墓,二十五年(1899),知縣譚紹裘在其墓前立“重修晉太尉陶侃母墓”銘碑,以記修葺事。1923年,民國縣知事張世范主持對此墓進行重修。墓以紅條塊石碼築,成梯形圓砌至墓頂,高達2米,直徑3米,墓前建有青磚拱形塋門,墓牆左側嵌有碑文石一塊。20世紀60年代期間,此墓地被圈入縣電廠內。1986年,鄱陽縣人民政府公布該墓為文物保護單位,鏇即又被上饒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保護文物,並劃定了保護範圍。1993年12月,縣苧麻廠租用縣電廠廠房,據說當時文物部門曾與使用單位簽訂了文物保護契約,並對該墓進行過簡易維修。2008年,縣電廠地處範圍易為房地產開發建築項目。令人遺憾的是,2009年1月17日,鄱陽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普查的野外作業組見到的卻是母墓無存,現場狼藉,不忍卒睹。
前些年的鄱陽“三洪”籍貫之爭,教人記憶猶新,而說到陶母墓,何況江西舊志陶母墓又有饒州鄱陽縣東六里牛崗嘴山、撫州臨川縣南抱崗山村、臨江新淦縣東百步、南康都昌石璧山、九江德化白鶴鄉鶴問湖五處之說,因而,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鄱陽,當葺存母墓以息後爭而益縣榮。
陶母墓的存留,既是活生生的孝慈文化在鄱陽的體現,又是留給世人精神文明的寶貴財富,更是鄱陽人傑地靈、地地道道本土之風光。

中國地域文化概觀

中國就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在不同的人文習俗、地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薰染、影響下,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性文化。這些區域性文化各有特點和所長,對中國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潮汕文化 | 嶺南文化 | 客家文化 | 五邑文化 | 雷州文化 | 齊魯文化 | 三晉文化 | 荊楚文化 | 吳越文化 | 關東文化 | 燕趙文化 | 徽州文化 | 黃土高原文化 | 中原文化 | 淮河流域文化 | 巴蜀文化 | 鄱陽文化 | 青藏高原文化 | 康藏文化 | 草原文化 | 兩淮文化 | 江西文化 | 八桂文化 | 八閩文化 | 滇雲文化 | 瓊州文化 | 隴右文化 | 西域文化 | 陳楚文化 | 黔貴文化 | 三秦文化 | 秦隴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