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老街

鄱陽老街

鄱陽老街,坐落在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東岸。 二月里,鄱陽老街人,要祭社公。 昔日,鄱陽老街上,還有很多有名的酒樓,如文明樓、迎賓樓等。

鄱陽老街

七縣之會饒州府,景秀江南魚米鄉。
饒州第一街——鄱陽解放街

鄱陽,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古稱饒州,緊鄰中國瓷都景德鎮。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均為郡、州、路、府、縣的治所,是饒州文化的中心、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座在鄱陽湖東岸再次崛起的中心城市。
鄱陽曆來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的饒州文化,繁華的商賈文化,獨具特色的漁俗文化”聞名於世。鄱陽素來是魚米之鄉,因富饒而聞名。美麗的鄱陽母親河鄱江伴城而過。
鄱陽老街,坐落在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東岸。位於饒河江畔,坐擁美麗的鄱陽東湖。歷史上,商賈雲集,百貨歸墟。有“十里長街半邊商,萬家燈火不夜天”之美譽,為“饒州第一街”。
鄱陽城因江而興,因市而繁榮,是贛東北區重要商貿文化名城,曾與南昌、九江在贛東北有“三足鼎立”之說。鄱陽老街見證了鄱陽城的興起與繁華。
鄱陽老街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原為舊城正街,稱中正街或直街。解放初改名為解放街,長2949米,平均寬5米。為古饒州府治鄱陽城內最長、歷史最為悠久、最為繁華的商業主街區,是宋至解放時期鄱陽府內最為繁華的一條傳統商業街。

老街文化

一:商賈文化

帆檣四達,商賈輻輳。

鄱陽曾是“帆檣四達,商賈輻輳”的吳楚間一大都會。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入江西的唯一水道,是徽饒古道,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延伸到世界。中國的瓷器與徽州的茶葉從鄱陽起運,一條路走饒河、過鄱陽湖、再到吳淞口出海;另一條路經饒河、到鄱陽湖往贛江,翻梅嶺再從廣州口岸出海。當時州府一級在鄱陽老街附近設立的辦事處有72家,全國有130餘個會館雲集於此。可見,鄱陽老街商貿文化相當濃厚,只要是臨街的都是店鋪,以排門店鋪營業,涉及各個方面,可謂百貨歸墟,商賈雲集。老街也是當年諸多同鄉會館的所在地,鄱陽商業的佼佼者,也有些被那些商幫占據著,鄱陽商幫有徽、撫、南、饒四大幫。他們的商鋪遍及鄱陽老街,給鄱陽帶來了活力,帶來了繁榮。

二:民俗文化

節節高

鄱陽文化繁榮,民俗文化也有特色,更有講究。尤其在鄱陽老街比較多。大年三十要打爆竹,貼春聯,祭灶神。正月初一要出門拜年,早起早發。元宵節要迎龍燈,十三的頭燈,十五結束。鄱陽的燈彩,歷史悠久,名目繁多,有叫花子燈,蚌殼燈,飛機燈、船燈、飛機燈、古古子燈等。據說,在鄱陽老街還流行元宵節晚上吃甘蔗,傳說這一天吃甘蔗一年肚子都不會疼。二月里,鄱陽老街人,要祭社公。清明節,要包水菊子粑、餃子。端午節,要裹粽子,賽龍舟。七月半,要燒包祭祖。中秋節,要拜月,塔寶塔,吃月餅。鄱陽老街人結婚,喜歡在自家門口,擺酒席,很有地方特色。小孩滿了一百天,要做百天粑,給親朋鄰里吃。
小孩周歲要抓周,每逢過生日或做壽,都要壽桃壽麵,且生日前天晚上要打爆竹暖壽。在鄱陽老街過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說,且鄱陽老街人,從不做八十歲生日。鄱陽老街老人去世,要經過送終、下世、報喪、守靈、買水、入棺、請靈、作七這幾道程式。
老街酒席

老街人,講著一口最標準最正宗的鄱陽話。鄱陽話,它既保留了贛方言特色,又具有江淮官話特色。鄱陽城鄉方言差距很大,有八種小片方言,屬鄱陽老街人,最為正宗。

三:美食文化

迎賓樓
水餃、燒賣、鍋貼、春卷、柳葉糕、白糖糕、油條、油條包麻子、米粑、炒粉、清湯、切面、小籠包子、花捲、水菊子餃子、煎餅、鯰魚糊、年糕、發糕、藕圓子、酒糟等鄱陽風味小吃,還有當地著名的美食,鄱陽三鮮,鄱陽四大菜,鄱陽魚。在老街的大街小巷都能吃到。昔日,鄱陽老街上,還有很多有名的酒樓,如文明樓、迎賓樓等。其中,老街上首,太平春酒樓有一對門聯:“太史風流,瓊宴品味;平湖月滿,綺閣藏春。”內含店名,盡納東湖美景,盡顯鄱商文化。

四:巷弄文化

老街鮮魚巷

鄱陽老街保留的是宋代的街巷式城市格局,老街兩旁有很多巷子,一個巷子就是一個名字,一個名字就有一個故事或典故。小巷悠悠,就像五線譜,像小河淌水,有說不完的故事。鄱陽老街設有筷子巷、鮮魚巷、夾積巷、大巷口、景德寺巷、水巷口、華光巷、中和巷、巡官巷、明輝巷、瓷器巷、柴家巷等。

五、寺廟文化

《鄱陽縣誌》載,清光緒年間縣內有廟、寺、祠等30多處。縣境內有有名的就多達130餘處。鄱陽老街里就更集中。有張王廟、東王廟、黃龍廟、景德寺、總管廟、巡官巷廟、年王廟、郭西廟、水府廟。當然在鄱陽老街這些寺廟中,有很多早已不存在,但是他們的名字還在每一個鄱陽人的記憶里,這些寺廟,在鄱陽老街里存在,無不體現鄱陽老街人,信仰的多樣性,無不體現鄱陽文化的包容性。
鄱陽老街的廟宇文化源遠流長,有儒家的和諧哲學及包容精神。它既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信息,也反映了當地民眾的一種道德觀念、精神追求和生存常態。

六、漁鼓文化

上個世紀,在鄱陽老街,都喜歡聽漁鼓。
鄱陽漁鼓

鄱陽漁鼓發源於唐朝,成型於宋朝,流行於明朝。其腔調與我國古代唐詩的音律有關,是民間曲藝的一種形式,是早年鄱陽湖畔最為流行、具有濃郁水鄉風情的農家休閒取樂的擊樂曲藝。解放時期,在鄱陽老街聽傳子是一種流行。目前,鄱陽漁鼓正在積極向國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申請成功,將會使鄱陽漁鼓的搶救和保護邁出關鍵的一步。

七、漁俗文化

在鄱陽老街一頭一尾附近,有兩個漁村,一個是姚公渡、另一個是管驛前。這裡的居民長期和鄱陽湖打交道,都與水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形成了開湖、禁湖、祭湖等習俗。同時,形成了漁歌、漁鼓、漁舞、漁號等原生態的漁俗文化。

八、名人文化

九、茶文化

茶館有“涌金泉、長三園、一品香、和春園、長三園、玉峰園、聚仙樓”等,鄱陽老街茶葉店有“協和昌茶葉店、舒記茶號”。
“協和昌”始創於清朝鹹豐年間(1856年),已有150年的輝煌歷史。宣統二年(1910年)十月協和昌詳馨永號“珠蘭花茶”獲工商部南洋勸業會金牌。1915年“漁漣珠蘭花茶”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被譽為皇家貴族才能飲用之好茶,其發祥地就是鄱陽。1927年第一個在江西婺源開始採用機器制茶,並集初、精製和銷售於一體,成為享譽中外的百年名店。協和昌茶行,在鄱陽、九江江西各地開設分行,老街“協和昌”茶葉店是鄱陽茶行的佼佼者。
清末民初,創立舒記茶號。設於鄱陽老街上首激揚橋,舊時解放街門牌第59號。主要茶產源地為浮梁、祁門、婺源、廬山。茶大多時,零售於本地百姓,以及本地茶館,更有盛時,依鄱水之便,通江達海,運往江西其他縣境地方集散,遠銷廣州。民國時期,舒記茶號,在名氣上遠不及外來協和昌,但這確是鄱陽本地人經營的一家地道茶號,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