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東漢末年名將]

周瑜[東漢末年名將]
周瑜[東漢末年名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年僅36歲。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他的妻子小喬也稱國色,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

基本信息

簡介

歷史概況

周瑜周瑜

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瑜還。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復進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眾皆欲降,唯瑜請戰。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劉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瑜從黃蓋計,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以火攻曹軍,大敗之。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逕自北歸。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凌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演義概況

吳偏將軍、南郡太守。自幼與孫策交好,策離袁術討江東,瑜引兵從之。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娶二喬。策臨終,囑弟權曰:“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瑜奔喪還吳,與張昭共佐權,並薦魯肅等,掌軍政大事。赤壁戰前,瑜自鄱陽歸。力主戰曹,後於群英會戲蔣乾、怒打黃蓋行詐降計、後火燒曹軍,大敗之。後下南郡與曹仁相持,中箭負傷,與諸葛亮較智斗,定假塗滅虢等計,皆為亮破,後氣死於巴陵,年三十六歲。臨終,上書薦魯肅代其位,權為其素服弔喪。

家族成員

高祖父
周榮,在漢章帝、漢和帝二帝時任尚書令。
曾祖父
周興,在漢安帝時任尚書郎。
祖父
周景,少以廉潔能幹見稱,初被察為孝廉,辟公府。後為豫州刺史,李膺、荀緄等為從事,更遷至尚書令,登為太尉。
父親
周異,為洛陽令。
叔伯
周尚,周瑜的堂叔,官至丹陽太守。
周忠,周瑜的堂叔,周景之子,官至太尉。
妻妾
小喬,喬公次女,大喬之妹,生得國色天香,貌美如花。
連襟
孫策,孫堅長子,奠定江東吳國的政權。
大姨
大喬,喬公長女,小喬之姊,生得閉月羞花,沈魚落雁。
子女
周循,周瑜長子,妻為孫魯班,官拜騎都尉,有周瑜之風,早卒。
周胤,周瑜次子,初為興業都尉,妻為孫家宗女,屯於公安,封都鄉侯。後因罪徒廬陵郡,病死。
周氏,周瑜之女,嫁給太子孫登。
侄子
周峻,周瑜兄之子,因周瑜功,任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

侄孫
周護,周峻之子。周峻死後全琮推薦他為將,但孫權認為周護人品低劣,沒有任用。
外孫
孫英,孫登之子,後政變知覺後自殺。
後人
周本,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將領。

人物生平

官宦世家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人移居舒縣。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交好。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

丹陽借兵

周瑜周瑜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志,統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正好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於是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我得到你,太好了。”
於是,二人協同作戰,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占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公元195年(漢獻帝興平二年),逼走劉繇(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當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我已經有了平山越的兵力財力糧食。你還是回去鎮守丹陽吧。”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藉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官居要職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布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向來佩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不久,孫策要攻打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勛,然後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安邦重臣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孫權。時孫權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持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范、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在公元202年(建安七年),下書責令孫權,讓孫權把兒子送到曹操這裡來做人質。孫權不願受制於人,便召集群臣會商。大臣們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於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的邊上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
周瑜赤壁之戰示意圖
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僕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對於孫氏,周瑜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曾派善於辯說的蔣乾前去遊說周瑜,周瑜既十分堅決的回絕了蔣乾。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周瑜率孫瑜等討伐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率軍反擊,俘虜了鄧龍。

火燒赤壁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占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孫權又受到魯肅,以及劉備屬下諸葛亮的說詞影響,正猶豫不決。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的周瑜。
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先是指出: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天氣寒冷,馬沒有草吃;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周瑜自薦以三萬精兵抵抗曹軍,孫權這才下定決心,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說:“再有敢說投降的人,就像這個桌子一樣!”
孫權命周瑜及程普等領三萬人抗曹,途中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相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毀,曹操北還南郡。

命隕巴丘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占據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採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凌統守衛後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床,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殺敵,曹仁只好退走。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兼仁南郡太守,並把下雋、漢昌、州陵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於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但孫權不同意。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孫權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軼事典故

顧曲周郎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由於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姿。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讚道:“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一時瑜亮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飲醇自醉

周瑜為人寬宏,唯獨程普與他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敬佩服他,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後來用於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令人敬服。

後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周瑜。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周瑜亦位列其中。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播出時間 電視連續劇/電影 演員
1976 《三國春秋》 張清
1983 《神通術與小霸王》 艾飛
1985 《諸葛亮》(李法曾版) 江庚辰
1985 《諸葛亮》(鄭少秋版) 羅樂林
1990 《關公》 陳道明
1994 《三國演義》 洪宇宙
1995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秦風
1996 《諸葛孔明》 劉家輝
1999 《一代梟雄曹操》 劉家輝
2008 《赤壁》(上)(下) 梁朝偉
2010 《三國》 黃維德
2010 《越光寶盒》 黃渤
2012 《回到三國》 陳展鵬
2015 《武神趙子龍》 黎源

文學形象

黃維德版周瑜黃維德版周瑜

小說《三國演義》里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對歷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較大的改動,並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如赤壁之戰,周瑜的主張不太明確,是戰是和躊躇不定,諸葛亮借曹操修築銅雀台之事,智激周瑜,堅定周瑜抗曹的決心。

三氣周瑜是小說里的情節,雖然膾炙人口,但終是虛構事件,與歷史不符。

歇後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周瑜要飯:窮嘟嘟(都督)
周瑜謀荊州:賠了夫人又折兵
諸葛亮哭周瑜:假戲真做

名家贊詩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周瑜蘇軾-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詠赤壁李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周瑜宅鄭板橋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
樓艫雲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
鹹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
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滿江紅·赤壁懷古戴復古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
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
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
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赤壁】戴復古
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白鳥滄波上,黃州赤壁邊。
長江酹明月,更憶老坡仙。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懷古遺址

墓地

1、廬江周瑜墓
年代:東漢
地址:廬江縣軍二東路橫街朝墓巷(大轉盤)

周瑜廬江周瑜墓
周瑜,字公瑾,三國東吳名將,墓建於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墓地約5畝,北域高約8尺,有封無表,平地起墳,以3×6×12小車紋漢代大磚砌成,墓門向東,墓周圍繞以石刻欄桿,旁建木質六角“談笑亭”。歷經千年,冢塌亭倒,石欄毀滅無存。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提學御史彭勖令知縣黃金蘭重加修葺,並立“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碑碣。清鹹豐年間,墓址又遭破壞。民國31年,國民黨桂系駐廬部隊一七六師五二六團團長覃振元掘墓,後又重新修建,築墓成台,改圓形墓為凸型墓,分三層台階,正方體,圓頂。底台階邊長10米,墓高約5米,墓四角配以4頭石獅,墓正面豎立“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兩側刻有對聯,文曰:“君臣骨肉江東水;兒女英雄皖北墳。”二層台階豎立國民黨駐軍團長覃振元、江防司令孫福安、縣長謝殿棟3塊石刻碑記。墓前兩旁豎立一對高大的長方形磚柱,上書對聯:“赤壁展鴻圖,三十功名公已勛垂宇宙;佳城封,兩千年後我來樹此風聲。”建國前柱已遭破壞,“文革”期間,碑碎墓毀,僅留下衰草荒丘。

建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古蹟的修復和保護工作,1987年,周瑜墓被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募捐、劃地;1993年,廬江縣委、縣政府決定,拆遷墓附近26戶村民住房;2002年,廬江縣文化旅遊局對周瑜墓冢進行了重新修復,為利用有限空間,便於遊人參觀,根據省文物局專家建議,將墓冢改向朝南。2005年,重點對三國文物陳列館展示、享堂、碑廊等附屬仿古建築進行投入建設,不久一代英豪周瑜墓園再現千年勝跡,成為人們瞻仰、遊覽勝地。

廬江的周瑜墓園的重新修建是從2007年初冬開始。由九華山的方丈出資修建廬江周瑜墓園。大概耗資2,3百萬。預計在2008年5,6月份完工。
2、岳陽周瑜墓

周瑜岳陽周瑜墓
岳陽周瑜墓,位於市郊南湖畔的金鶚村張家汊花墳坡。花墳坡又名發坡,金鶚山麓伸向南湖的一個小山咀。花墳坡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古時候當地百姓死了一般都葬在那裡,故名花墳坡。周瑜就夾雜在眾墳的中間,相當顯目。墓由四柱三開間石構牌坊、石桌,石墩,拜台,墓碑,墓冢及精工雕鏤的欄板式墓圍組成,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十分雄偉,可見後人對他的無限敬仰。

1958年以前,周瑜墓除牌坊坍塌外,余皆基本完好,只是掩沒在雜草叢中。1958年以後,周瑜墓不斷遭到破壞。其墓圍石料陸續被用來修水庫,築塘壩,甚至墊豬圈。1975年修機埠 時,將石料全部拆完,後來整個墓地被劃到開發區,墓冢被夷為平地。據目擊者回憶,墓被推平時,沒有發現什麼隨葬器物,只有一些長38厘米,寬17厘米,厚6厘米,四檔有水波浪花紋的墓磚。這種墓磚與我市出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磚,大小,花紋,

火色完全相似。現殘存的花崗石欄柱20厘米見方,高160厘米,上部雕塑15厘米高的蓮花柱頂。浮雕青石欄板每塊80厘米見方,厚6厘米,上鐫吉祥圖案,龍鳳花鳥,有的左下方還刻有“周瑜”二字,並有詩文題詠,精緻講究。據當地村民回憶,原來這些石柱有160多根,石板有80多塊。

:另在安徽、蕪湖、巢湖市潘灣、江西南昌、以及江蘇蘇州等地都傳有周瑜墓。

遺址

周瑜城位於安徽舒城縣城西南10公里處的乾汊河鎮瑜城村。為24歲以前的周瑜在家鄉修建的兵營,供練兵習武及駐軍之用。周瑜城為土城,正方形,長寬各296米,高10米,占地面積104畝,四周是土築城牆,高城之上是平整的台地,東西南北各有一個相對稱的寬六七米的城門。原建有兵營、養馬場、周瑜井、拜母堂、淨梵寺、古塔等。周瑜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勢的三個土墩,名曰“練三墩”,傳為當年周郎練兵牧馬處。周瑜城及練三墩,古稱牧馬舊市,為昔日龍舒八景之一。

紀念橋

周郎橋:周瑜在南京有一處遺蹟,即“周郎橋”。據明朝《萬曆上元縣誌》載:“周郎橋,在丹陽鄉。吳周瑜渡秣陵,破笮融,下湖熟,曾經此,故名。”

《三國志·周瑜傳》:“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周瑜橋:周瑜橋位於安徽省舒城縣帶肚堰,位於南門口到碼頭交叉處,橫跨城南護城河;牧馬舊市,為周瑜練兵放牧處,“龍舒八景”之一。

歷史評價

孫權:“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諸葛瑾、步騭:“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時人:“曲有誤,周郎顧。”

蔣乾:“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孫策:“吾得卿,諧也”、“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王朗:“謀無不成,規無不細。”

陳壽:“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陸機:“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

蕭常:“孫策征劉繇,濟於橫江,大破之於牛渚。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或曰:此功為大,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

盧弼:“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眾,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克建大勛,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毛澤東:“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 ”

三國名臣贊序》:“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叄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史論•酌古論•呂蒙》:“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容齋隨筆》:“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制服矣。”
《資治通鑑音注》:“此數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三國志集解》:“規圖荊、益,及制曹、劉之策,著著機先,真英物也”、“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