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文化

西樵山文化

西樵山文化是位於廣東省南海市西南部的風景優美歷史悠久的西樵山的古代文化。

西樵山文化

西樵山的名稱由來已久,據傳說古之廣州人經常到東南方向的羅孚山采樵,就稱為“東樵”;而西樵山古稱為“錦石山”,廣州人到西面的錦石山采樵,就稱為“西樵”。可見西樵山自古以來就是山精水秀的天然樂園。據專家預測,珠江三角洲以使用雙肩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西樵山文化”大約產生於5000年前。

西樵山的基本內容

南粵西樵,半山花雨──西樵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南海市西南部,距廣州68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海拔346米,山不高卻有72座山峰,挺拔多姿,從山勢看,五嶺逶迤南下,漸漸百里平川,眼看要消失那“騰細浪”的風貌,西樵山卻突然從珠江三角洲拔地鶴立,直聳空庭,奇景深藏,清幽秀麗。其實,這並非西樵山原本的俊俏,而是七八千萬年前由海底火山噴發岩漿、岩塊、火山灰後形成的死火山,山體外陡內平,狀若蓮衣複合,大秤峰居群峰之首,九龍巖、冬菇石、燕岩等峰岩態萬千。西樵山岩石節理髮育,裂隙縱橫,富有潛水,形成眾多水景,有232處泉眼,28處瀑布。山間古有34景,以“雲崖飛瀑”、“無葉清泉”等泉瀑命名的就有10外。這24景以“大科觀日”,最為壯觀。天色微明,雲橫群峰,朝陽冉冉而上,光焰照天,氣象萬千。如你去西樵專為觀賞瀑布,你當然可以放棄看那象徵著光明、生命和希望的紅日是怎樣衝破黑暗,在一剎那來到大地時的佳景。
西樵山是一座古火山,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在南海縣境內,距廣州40公里,山勢拔地而起,群峰疊翠,主峰高不過344米,但因周圍一馬平川,顯得異常陡峭。山頂火山口已形成一個天湖,清如明鏡;流泉飛瀑200多處,十分可觀。
西樵號稱72峰,36洞。主峰為大科峰,位於群山中部。36洞以西北部的白雲洞最著名。洞內建築甚多,有僧寺、道觀、書院、詞廟和泉瀑間的亭閣等多處。大雲瀑在內洞流注為白雲溪,出至洞外,匯成三湖,即潮湖、鑑湖和會龍湖,現又新辟有兩個人工湖,形成一瀑五湖之勝景。白雲洞外有雲泉仙館,建於嘉靖二年(1523年),原為玉樓書院,清光緒年間改建為道教的雲泉仙館,設祖師堂,祀呂洞賓。雲泉仙館旁有墨莊,藏有名人書畫,其中有南宋名將岳飛手書“墨莊”二字匾刻,故名。雲泉仙館左側有邯鄲別邪,因所築山樓略似船狀,俗稱“雲海天船”。
邯鄲別邸面臨鑑湖,隔湖舊有三湖書院,門匾為林則徐手書,康有為少年時代曾在此讀書。現已拆建為三湖賓館。
崖壁上有“飛流千尺”、“瀉月”、“滾雪”、“銀河倒瀉”等歷代題刻。西樵東部碧玉洞有玉岩珠瀑。此瀑沖崖飛霧,數十丈內,一片空檬。東南部有雲岩飛瀑,為西樵最長的瀑布,淙淙而下,聲聞數里。飛瀑流泉,布滿山崗,是西樵山的一個特點。

西樵山西樵山
西樵山西樵山

研究定論古文明

在這之後專家們在西樵山上又陸續發現了很多採用特殊工藝技術製成的小型石製品——細石器和雙肩石等遺物,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專家們終於下了三個結論:一、西樵山石器製造場的各種生產品,可以反映出由細石器到雙肩石器的轉化過程;可以反映出雙肩石器的發生、發展、變化和它的工藝過程。二、我國歷史時期南方百越民族文化中的青銅斧、鉞、錛的祖型都可以在西樵山雙肩石器中找到,西樵山文化是珠江流域文明的前奏。三、分布遠及**、南洋、東南亞一帶的雙肩石器,其孕育和產生的故鄉是以西樵山為標誌的珠江三角洲。“西樵山文化”又是我國原始文化中面向海洋,並產生深遠影響的一支重要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