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西樵山

佛山西樵山

西樵山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西南部,直徑4公里,占地13.6平方公里,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其自然風光清幽秀麗,旅遊文化底蘊厚重,民俗風情古樸自然,是源遠流長的百越文化發祥地和千古文化名山,更是嶺南文化的傑出代表。 西樵山風景資源豐富,有72座奇峰,36個岩洞,232眼清泉,28處飛瀑、10大景區(白雲洞景區、黃飛鴻獅藝武術館、南海觀音\寶峰寺景區、碧玉洞景區、天湖景區、九龍巖景區、翠岩景區、石燕岩景區、桃花園景區等)、東西2天湖,更有眾多名勝古蹟和湖、泉、澗、岩、壁、潭、台點綴其間。 西樵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享有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珠江文明的燈塔”等榮譽。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西樵山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西南部,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自然風光清幽秀麗,旅遊文化底蘊厚重,民俗風情古樸自然。自

西樵山西樵山
明清以來,文人雅士,群賢畢至,旅人遊子,紛至沓來,使秀美的西樵山成為名噪南粵的旅遊熱點。西樵山自然風光美侖美奐,山上七十二峰峰峰皆奇,四十二洞洞洞皆幽,更有湖、瀑、泉、澗、岩、壁、潭、台點綴其間,成為這座熄滅了億萬年的死火山的曠世佳作。西樵山林深苔厚,鬱鬱蔥蔥,洞壁岩縫,儲水豐富,古人贊之為“誰信匡廬千嶂瀑,移來一半在西樵”。今人稱之是:“綠色水庫”,“固體水庫”。正是因為西樵山有如此高品味的自然旅遊資源,國務院、國家林業部才相繼授予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的評定。
西樵山地處珠江三角洲的中心,直徑4公里,占地13.6平方公里,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西樵山風景資源豐富,有72座奇峰,36個岩洞,232眼清泉,28處飛瀑、10大景區(白雲洞景區、黃飛鴻獅藝武術館、南海觀音\寶峰寺景區、碧玉洞景區、天湖景區、九龍巖景區、翠岩景區、石燕岩景區、桃花園景區等)、東西2天湖,更有眾多名勝古蹟和湖、泉、澗、岩、壁、潭、台點綴其間。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西樵山位於北緯22度55分至22度57分,東經112度56分至113度0分,該山突兀於珠江三角洲西部平原之上東臨北江下游幹道西瀕西江下游幹道。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西南部,地處廣州、佛山、順德、江門、高明之間,北距廣州市區僅45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汽車1小時內即可抵達。

地形地貌

西樵山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西南部,離佛山27公里,東北距廣州45公里,海拔346m,是一座古火山,山體外陡內平,狀如蓮花簇瓣,直徑4公里,周長約13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有72座峰巒,以大科峰(海拔344米)為最高,群峰羅列、參差有序,九龍巖、冬菇石、石燕岩等峰巒,形態萬千,全山有16個岩洞,232個泉眼,28處瀑布,“飛流千尺”、“雲岩飛瀑”最為壯觀,山頂有3個“天湖”,動植物種類繁多,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是觀雲海、看日出和避暑勝地,也是地學考察的好地方。

代表景點

雲泉仙館

原為玉樓書院,後被改建為道觀,觀內建有守真閣、聽泉樓、高士閣及道教神殿等,皆依山借勢而築,畫棟雕梁,清雅別致,宛若仙宮。
雲泉仙館依山勢建築,為二進歇山頂建築,主要有前殿,鐘鼓台、祖堂、墨莊、帝親殿和後殿廂房等,殿前置有兩根石華表,石獅一對,其兩側保護牆壁上飾獅子、鳳、魚等浮雕和六駿圖、百鳥朝鳳壁畫,殿門左右為鐘鼓台,前殿有券頂迪廊,廂房,設中門,後有放生池,後殿為贊化宮,奉祀呂洞賓。清代的精美磚雕、雕像雙龍搶珠、百鳥朝鳳壁畫等都是館內重點文物,它見證了佛山陶瓷的輝煌,作為廣東磚雕主產地之一的佛山,像雲泉仙館保存如此完好的清代磚雕並不多見。

白雲洞

西樵山白雲洞創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現名樵園,園之周圍峭壁凌空,飛泉吐玉,
台樓閣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樵園後山有天湖、雲路村、丹桂園等景點,東麓有石燕岩、冬茹石、響水岩等勝景。白雲洞位於山的西北麓,是西樵山36洞之一,被稱為西樵山風景區的總匯,曾有“欲攬西樵勝,先應訪白雲”之說,歷代的士大夫、文人、墨客給白雲洞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如三湖書院、奎光樓、雲泉仙館、白雲古寺等一批明清建築和摩崖石刻,其中“西樵雲瀑”在清朝已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白雲洞景區,位於西樵山麓西部,面積1.2平方公里,曾有“預覽西樵勝,先應訪白雲”之說。樵山歷代的士大夫,文人給白雲洞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如三湖書院、奎光樓、雲泉仙館、白雲古寺、字祖廟等一批明清建築和摩崖石刻等,其中“西樵雲瀑”在清朝已列為“羊城八景”之一,君行西樵,宛若畫中遊歷,秀甲西樵的白雲洞景區,融二十四景於一體,而其間古代建築掩映,錯落有致,白雲古洞,峭壁天成,形似空中舞台的逍遙台也會讓你留戀往返,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白雲洞景區又是一個迷人的世界,華燈璀璨的夜公園,為名山美景披裝掛彩,錦上添花。

南海觀音文化苑

西樵山南海觀音文化苑坐落於南海市西樵山大仙峰頂,由南海觀音主西樵山體法相、聖境匯芳、聖域市肆、福壽蓮池和環海鏡清組成,面積15萬平方米,所在大仙峰海拔292.47米,系西樵七十二峰之一,左右分別為雙馬峰和馬鞍峰,背枕西樵最高峰大仙峰。俯瞰大仙峰,完全符合“左青龍蜿蜒,右白虎馴伏,背玄武垂頭、前朱雀翔舞”之最佳吉穴之勢。
觀音法相高為61.9米,寓意觀音成道於之意。法相為坐姿,頂有寶珠天冠,項有圓光,彎眉朱唇,眼似雙星,目光微俯,披天衣,掛瓔珞,帶項飾,著羅裙,慈眉善目地穩坐在蓮花台上,廣視眾生,顯現安詳凝重,救苦救難的慈悲法相。觀音法相蓮花座直徑36米,外部鑲嵌上下三層共66片蓮花瓣。法座內部是蔚為壯觀的五層大廳,陳列眾多的觀音文化藝術品及功德林等。蓮花座四面環水,有四橋通達,寓意四方淨土,八方德水,四邊皆道之佛境。
西樵山寶峰寺有著六百多年的歷史、為南粵四大名寺之一,是一個旅遊、祈福的好地方。自晉代佛教東傳,在西樵山建寺弘法的高僧就很多,到了明代香火鼎盛。寶峰寺得到惠連法師興教弘法,頗有名氣。該寺建於明永樂甲申年(一四零四年),成化己亥年(一四七九年)重修。奈古剎風華正茂之際,歷盡滄桑,現僅存斷牆殘壁。
應社會各屆之意,經省有關部門批准,易地重建西樵山寶峰寺。寶峰寺重建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崗。新址南北長一百八十米,東西寬一百二十米,面積二萬一千六百平方米,寺之中軸線上建山門和大雄寶殿,兩邊分別建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並建方丈樓和僧舍。建築按明代風格設計,儘量保持原址的建築風格,使寶峰寺清雅古樸。寶峰寺的第一殿天王殿。一進殿,首先見到的一尊滿面笑容,大肚的菩薩就是彌勒佛,也叫笑佛。彌勒佛背後,身披鎧甲,手持金剛杵,威風凜凜的就是韋馱菩薩,又稱韋馱天。兩旁還有四尊大佛像,稱為“護世四天王”,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四大金剛”,代表風調雨順的意思。
在廣場左右兩側分別是鐘樓和鼓樓。在廣場的正前方大型的浮雕,是一幅藥師海會圖。
寶峰寺的大雄寶殿為主要大殿。大雄寶殿於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八日(即丙戌年十二月初十)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儀式,並正式向遊客開放。大雄寶殿供奉的是三寶佛,分別為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左邊的是大迦葉尊者,而右邊的是阿難陀。 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兩旁有兩座殿堂,左邊的是普賢殿,裡面供奉的是普賢菩薩,人稱大行菩薩。右邊文殊殿,裡面供奉的是文殊菩薩,人稱大智菩薩。在文殊殿後,建有齋堂,裡面有各式各樣、美味可口的齋菜可供各位遊客享用。

三十三座名亭

與宏偉壯觀的觀音巨像相映的還有千佛映輝景點,依山傍勢建成西樵山的三十三座名亭,分別供奉著觀音的三十三種化身。大仙峰左側,建成極具藝術價值的國內外觀音寺廟,觀音造像的微縮景區。還有聖域市肆、福壽蓮池、環海鏡清、牌坊廣場等別具特色、美輪美奐的觀音文化建築群。

三湖書院

“煙雨西樵乍霽開,三湖碧水映樓台。追尋遺蹟康南海,不盡滄桑過眼來。”這首詩生動的重現了康有為在西樵山白雲洞三湖書院苦求變法強國之路的歷史。
泉聲如琴,松濤如韻,瀑聲如潮,鳥聲如雨,白雲洞果真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導遊說,西樵山書院盛於明、清兩個朝代,共有6間書院。如今只剩下康有為曾讀過書、最為出名的三湖書院。書院建於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因為位居於應潮湖、鑑湖、會龍湖之間而得名。
松柏蒼翠,綠樹掩映,拾級而上,遠遠就看見民族英雄林則徐書寫的“三湖書院”門匾。1878年冬,年僅21歲的康有為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深感迷茫、憂慮,遂離開嶺南儒學大師朱次琦,來到三湖書院苦讀。“秋風每賦感知己,記得樵山花又紅”。康有為在這裡遇上了人生知己時任翰林院編修的張鼎華,才有了機會走出三湖書院,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

黃大仙聖境園

西樵山黃大仙聖境園,集道教文化、領南建築藝術和自然景觀於一體,廣東是信眾祈福朝聖的道教聖地。黃大仙師為浙江金華人,生於公元328年,少時牧羊,後修煉得道而成仙,自號赤松子。他勸人積善,懸壺濟世,授人藥方,除病解困,深受人們愛戴。清朝末年,西樵山建有供奉黃大仙的“普慶壇”,香火極盛,方圓百里,信男信女,齊來朝拜,後因動亂道長梁仁庵帶黃大仙聖像到香港設壇,名“嗇色園”,香火遍及港澳、南洋及北美、澳洲,今該園已成為香港著名福利機構,為不忘宗嗣,重續香火,又攜像歸宗,於1996年1月在西樵山下重新建成了這座42萬多平方米的”聖境園”。黃大仙聖境園門口的廣場為太極圖案,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八卦廣場。山門前有巨形石雕,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山門設計有西樵民居特色,左右三重,立體多變,步移景異。入門後有回應壇和大仙腳印百草園諸景,回應壇高三層,以花崗岩製成,當站在壇中,腳踩陰陽交界線時大聲呼喊,頓有天地回應之感;大仙腳印傳為黃大仙顯聖時所留,當地有”踩大仙腳印,能平步青雲”之說。
園區盡頭壁下有黃大仙聖像,高28米,全由優質花崗岩鑲砌,雕刻而成。聖像坐西北朝東南,手持塵佛,身披道袍,慈祥肅穆,仙風道骨。黃大仙聖境園之北為西樵山黑岩景區。黑岩洞口狹小,洞內伸手不見五指,溪水沒徑,內有大廳,廳內左通右達儘是石洞,狀若孔明擺下的“八卦陣”,景區另一景觀為波斯岩,因岩前建有波斯庵得名,洞口終年泉水不斷,內進寬廣,高二、三十米,頂上青藤垂蔓,有底下河,岩壁鐘乳石變化多姿,鬼斧神工。

天湖公園景區

天湖,是遊客觀天湖,是遊客觀龍、泛舟待月的好去處。
湖的北面,一座水月軒浮於水中,飛檐傍雲,扁舟偎盪。東西兩岸分別點飾著抱龍亭、龍珠亭、倚天亭、伴雲亭、待月亭和鴛鴦閣等富於民族特色的建築。湖的東面有九曲橋穿過,似玉龍臥波,又像安在綠盤上的一根琴弦。

石燕岩景區

石燕岩景區在西樵山東南部,其主體景觀為古採石場留下的遺址。石燕岩是該景區的精華,也是古採石匠留下的傑作。洞口扁圓如唇,內進寬廣,可容千人,洞分內外兩層:外洞高約數丈,洞壁凝珠含霞,雖六月而涼氣襲人;內洞現已蓄水成湖,設有遊艇專供遊人探幽訪奇,水洞中有巨石兩塊,一為“水上汽車”,一為“七彩牌坊”,造型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石燕岩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天窗格、石燕岩、石屏風、石祠堂、冬菇石、景良亭等。

碧玉洞

碧玉洞位於西樵山東北部,是一條東西走向的斷崖峽谷。洞中有玉岩珠、玉書室、遇仙橋、東天湖等景點。玉岩珠瀑是山中最大的瀑布。

九龍巖景區

九龍巖景區在西樵山的西南部。著名景點有四方竹園、寶峰勝處、春風亭、石竹園、紫姑廟等。其中四方竹園以遍植四方竹而聞名;寶峰勝處草坪廣闊,綠草茵茵。九龍巖石壁曲突蟠屈,岩孔高低偃仰,人從外孔鑽入,如螺鏇前行,十分刺激,最後可從崖頂通天岩鑽出,當地諺曰:“九龍巖孔能鑽透,好運活到九十九”。
自助旅遊者可從石燕岩景區、雲海連台景區或天湖景區來此。從天湖景區步行,只需30分鐘路程。

翠岩谷

翠岩位於西樵山中部,是一條上窄下寬的漏斗狀的峽谷。清代畫家黎簡與何丹山曾常住翠岩寫詩作畫,石壁上原有他們的書畫室和書舍,翠岩被尊為嶺南畫派的發源地。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無葉井、翠岩、摩崖石刻、葫蘆井、蟹眼泉、黎二樵書室遺址、碧雲村、桂花園等。其中無葉井更被譽為“樵山第一泉”,此泉水甘清冽,終年不歇,更為神奇的是,無論寒來暑往,葉落紛紛,井面斷無殘葉一片,“無葉井”因而得名。
在碧雲峰西,是一個呈漏斗狀的狹長的谷,兩面峭崖壁立,林蔭覆蓋,寒藤搖翠,滿谷青蔥。入口處稱“捍門”,寬約二十米,谷內開闊,漸進漸狹,長約八十米。捍門後有古愚谷、半月泉、嶙峋壁、百花台和龍鬚瀑等。谷底一道急瀑下流成小潭,潭上復有兩道小泉,一剛一柔,剛者噴射,柔者緩垂,稱陰陽水。潭旁有蹬道可登內嵌於崖間的聽瀑樓,樓側有葫蘆井,接貯石縫泄出的甘泉。崖側有棧道可通玲瓏徑,攀繞瀑水之旁上登碧雲村。谷內兩個石室,是清代畫家黎簡和何丹山的隱居作畫處,黎簡在崖上題下“天然圖畫”四個大字。何丹山也在壁上題下七絕詩一首,正壁有不少清人的摩崖題刻。谷內左崖上榕根攫石如網,異卉紛陳,有山海棠、紫背天葵、翠雲草、石上柏等陰生作物,到處充滿了花木蔥蘢、泉歌不絕的詩情畫意。

四方竹景區

四方竹園景區是一個集四方竹、寶峰勝處、寶峰寺遺址、春風亭、茶園、茶花園、霍韜妾氏墓等多個景點為一體的公園。
四方竹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觀賞植物,它是西樵山特有的,如遷離本園,不出三年,竹身便會回復圓形。四方竹徑高三到四米,呈圓角正方形,握下去有明顯的方形感,葉狹長,有明顯的節。這種竹子比一般的竹子要細一點兒,矮一點兒。在竹園裡面,還有許多竹子,比如說:羅漢竹、菩薩竹。

茶花園景區

經過四方竹園,便到了四方竹園的另一個景區:茶園。茶園裡有許許多多的茶樹,有的茶樹矮矮的,有的卻有五、六米高。茶樹上長滿了一個個小燈籠:淺綠色的茶果,別看它小巧玲瓏,樣子可愛,可是味道又苦又澀,只可以用來榨茶油。廣東茶文化是中國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據《廣東新語》說,廣東種茶自唐始,唐代曹松把茶種移植到南海西樵山,便拉開了廣東茶文化的序幕,廣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廣東人愛飲茶以及廣東茶文化的特點。廣東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當前,在廣東茶文化的領域裡掀起了一股新的天然保健茶的潮流——益康緣,普洱茶、綠茶、紅茶、英德茶、潮州茶、羅浮山茶、功夫茶、天然茶。

桃花園

西樵山桃花園是珠三角最大的觀賞性桃花園,其面積四百多畝,種有各種桃花四千餘株,品種上百種,有不少還是名貴品種。在桃花盛開時,滿山紅遍,景色優美。
西樵山桃花沿山坡而種,每一個山坡種的桃花品種都不一樣,紅的燦若紅雲,白的如雪晶瑩。最為名貴的是一種叫清枝密倫的白桃花,只有十株,晶瑩透徹,花香襲人,嫵媚妖嬈,真是名符其實的桃花仙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