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市鎮

香港新市鎮

香港新市鎮,自從1973年以來開始發展,已經發展了9個新市鎮(在香港政府早期文獻中),以應付香港人口的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香港的居住環境。

背景

新市鎮發展計畫展開時的目標,是在首先發展的三個新市鎮內,為180萬人提供居所。

預計到2016年,人口將增至800萬。香港政府現正用這個預算人口數字作規劃用途。

香港的新市鎮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規劃管理。

歷史

衛星城市

香港的衛星城市其實早已在1960年代選擇觀塘及荃灣為首兩個選址。由於當時香港島及九龍的土地經已飽和,故刻意選擇這個接近市區而又未被完全規劃的地點作出一連串城市發展規劃,以便舒緩香港島及九龍的人口。可是當時港英政府對觀塘的衛星城市規劃帶有濃厚英國低密度城鎮色彩,根本未能配合香港高度用地需求。基於這個衛星城市落成初期各有弊端,理論上初期的衛星城市規劃是完全失敗的。

至於華富邨,同樣是以類似衛星城市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公共屋邨的形式發展,落成初期交通不足,而且遠離市區,需要大量宣傳吸引市民遷入。不過華富邨只是一個以城鎮概念的公共屋邨,並不算是衛星城市。

其後,港英政府決定吸取觀塘的衛星城市規劃失誤,並配合香港的情況,決定1970年代初期重新在新界的荃灣、沙田和屯門發展衛星城市,以配合香港急速經濟發展所出現用地需求,舒緩市區人口壓力。最後這些衛星城市發展成功,漸漸改稱為新市鎮。

值得一提,由於觀塘是位於九龍,並非位於新界,加上發展觀塘衛星城市時,根本未出現新市鎮一詞,因此政府把觀塘視作市區內的一個新發展區域,認為觀塘根本不屬於新市鎮之例。事實上,觀塘屬於香港新市鎮發展的開端,更是香港首個衛星城市。不過社會上仍有不少人誤以為荃灣才是首個衛星城市,忘記觀塘也是衛星城市。

新市鎮

九個新市鎮依發展時間約可劃分為四代:首三個新市鎮荃灣、沙田和屯門的發展工程於1970年代初期動工;第二代的繼而於1970年代後期動工建設;第三代的將軍澳和天水圍的發展工程則於1980年代展開;而最後一個新市鎮北大嶼山(東涌及大蚝)則在1990年代初開始發展。這些新市鎮的整體計畫人口約為400萬。現時約有300萬人在這些已發展地區及附近的鄉鎮內居住。

現時,政府把新界東北的粉嶺北、古洞北和新界西北的洪水橋劃為發展區,並展開了一連串的公眾諮詢,日後如有需要,會展開這些地區的開發工作。

新市鎮列表

名稱發展年代人口(千)面積(km2)行政區劃
荃灣1970年代初77424.00荃灣區和葵青區
沙田1970年代初63035.87沙田區
屯門1970年代初488.519.00屯門區
大埔1970年代末28212.70大埔區
粉嶺/上水1970年代末244.37.80北區
元朗1970年代末21111.70元朗區
將軍澳1980年代末29010.05西貢區
天水圍1980年代末2704.30元朗區
北大嶼山1990年代初808.30離島區

計畫發展地區

元朗區

洪水橋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及元朗新市鎮)

北區

古洞北新市鎮

粉嶺北新市鎮(粉嶺/上水新市鎮)

大埔區

白石角新市鎮

西貢區

將軍澳南及百勝角(將軍澳新市鎮)

沙田區

白石及落禾沙(沙田新市鎮)

屯門區

掃管笏(屯門新市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