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簡稱:RTHK),中文簡稱“港台”。現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間廣播機構,同時也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亦是最具公信力的傳媒機構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香港電台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英語: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中文簡稱“港台”,英文簡稱“RTHK”,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行政上又稱為廣播處)及香港廣播史上首間廣播機構。成立於1928年6月28日,前身為1923年香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創辦的電台,1928年由香港政府接辦,呼號為GOW;其後發展成兩個電台頻道,呼號分別為:ZBW(英語台)和zek(華語台,以粵語為主);1941年:在香港淪陷期間台號被更改為JPHA,在1945年8月香港重光後恢復ZBW及ZEK台號。且香港淪陷期間的英語廣播一度停頓,改由日語廣播,直至1945年8月28日復播英語廣播。1948年8月,取消ZBW及ZEK電台呼號,正式命名為“香港廣播電台(RadioHongKong)”

隸屬

香港廣播委員會:1928年-1938年
郵政處:1938年-1951年
政府公共關係處:1951年-1954年
文康廣播科:1954年-1997年6月30日
文康廣播局:1997年7月1日-1998年4月
資訊科技及廣播局:1998年4月-2002年6月30日
工商及科技局:2002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2007年7月1日-

歷任廣播處長

第一任 1956年-1972年 布祿士(DonaldEdgarBrooks)
第二任 1972年-1978年 何國棟(JamesHawthorne)
第三任 1978年-1980年 高德樂(D.J.N.Kerr)
第四任 1980年-1982年 戴善德(T.M.S.Tisdall)
第五任 1982年-1986年 尹建新(C.S.Wilkinson)
第六任 1986年-1999年 張敏儀(CheungMan-yee)
第七任 1999年-2007年9月 朱培慶(ChuPui-hing)
第八任 2008年8月-2011年2月 黃華麒(FranklinWong)
第九任 2011年9月-2015年8月 鄧忍光(RoyTangYun-kwong)
第十任 2015年8月- 梁家榮(LeungKa-wing)

廣播及製作中心

香港電台現有的營運及製作都集中在九龍廣播道的三座大樓。
設施大樓 地段 部門 投入運作年份
廣播大廈 廣播道30號 電台部1969年
電視大廈 廣播道1號A 電視部1971年*
教育電視中心 廣播道79號 教育及綜合節目部 1975年

香港電台香港電隸屬

香港電台第一台

頻道:FM 92.6-94.4

以粵語廣播,傳遞最新最全面新聞時事資訊,兼備交流空間,讓民意和政府政策得以互相傳達,協助公民社會的發展。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一新聞及資訊頻道

香港電台第二台

FM 94.8 - 96.9
以粵語廣播,提供多樣化的生活資訊,推動社會共融,鼓勵包容小眾社群,支持多元文化發展。同時開拓與年青人溝通的網上世界,設有年青人網上電台Teen Power (teenpower.rthk.org.hk)。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二家庭頻道,著重青年、社區活動及音樂

香港電台第三台

AM 567 及 AM 1584 & FM 106.8 (香港島南) / FM 97.9 (跑馬地(灣仔)、渣甸山(灣仔)、陽明山莊眺景園) / FM 107.8 (將軍澳、天水圍)
以英語廣播,為居港的英語人士提供各方資訊,協助他們投入本地社會事務,融入香港。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三新聞及資訊頻道

香港電台第四台(古典音樂台)

FM 97.6 - 98.9
以(英語/粵語)雙語廣播,藉推廣美樂(Fine Music)提升大眾精神生活的素質,是本港唯一的古典音樂頻道。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四香港唯一的古典音樂頻道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台)

AM 783 及 FM 99.4 (將軍澳) / FM 106.8 (屯門、元朗) / FM 92.3 (天水圍)
以粵語廣播,既服務長者又照顧小眾,全力做到“戲曲文教.生活傳真.敬老慈幼.服務社群”。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五長者、文化及教育頻道

香港電台第六台(BBC World Services)

AM 675
以英語廣播,轉播英國廣播電台世界台的節目。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六英國廣播公司世界台
香港電台國語台 - AM 621 及 FM 100.9 (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 / FM 103.3 (將軍澳、天水圍)
本港唯一國語廣播頻道,肩負著推廣國語套用,以及促進世界華語地區訊息交流的使命。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七香港唯一的國語頻道

公共廣播機構

香港電台香港電台

2009年09月22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決定由香港電台肩負香港公共廣播機構的使命。作為香港的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台將獲撥新資源,以加強運作和擴展服務範疇。 香港特區政府發布的文告稱,新的香港電台會繼續以政府部門的身份服務市民,而香港人珍而重之的港台品牌則會予以保留及提升。新的港台會繼續享有編輯自主,也會出台相關措施加強其對公眾的問責和就節目方向的監察。 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當日說,香港電台有80年的歷史,由它肩負香港公共廣播機構的使命,是最合適的安排。特區政府會發出一份約章,內容涵蓋新的港台運作的各個主要範疇。 香港特區政府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香港電台應維持現狀或加強運作,只有兩成支持成立新機構取代港台。 特區政府的文告說,香港電台將會成立一個由行政長官委任,並由跨界別人士組成的顧問委員會,以加強新港台的管治和對公眾問責。 據悉,香港電台將獲分配額外財政、人手和頻譜資源,鼓勵更多本地原創節目;亦可借新增的頻譜轉播內地的電台、電視節目,讓香港社會加深了解及認識國家的發展。此外,香港電台還會加強與海外廣播機構合作、以提供多元化的國際電台電視節目。 為蒐集市民對香港電台如何肩負公共廣播機構使命的意見,香港特區政府會於短期內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就香港電台應採取的節目方向、表現評估的方式,及加強對市民問責各方面,徵詢公眾的意見。

旗下業務

電台功能

香港電台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廣播電台,主要功能是宣傳政府的政策、製作教育及資訊節目。1970年成立“公共事務電視部”,並開始製作時事及公共事務節目,供持牌商營電視播映。後來隨著電視的普及化,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亦開始多元化,繼有電視劇、紀錄片、綜合節目、文教節目及教育電視等。於1976年與教育司署(教育統籌局前身)屬下的教育電視台合併,並改為現名。
香港電台設有七個頻道,各個頻道每天二十四小時廣播。
香港電台第一台
收聽頻率:FM92.6Mhz-FM94.4Mhz
以粵語廣播,傳遞最新最全面新聞時事資訊,兼備交流空間,讓民意和政府政策得以互相傳達,協助公民社會的發展。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一新聞及資訊頻道
香港電台第二台
收聽頻率:FM94.8Mhz-FM96.9Mhz
以粵語廣播,提供多樣化的生活資訊,推 動社會共融,鼓勵包容小眾社群,支持多元文化發展。同時開拓與年青人溝通的網上世界,設有年青人網上電台TeenPower。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二家庭頻道,著重青年、社區活動及音樂
香港電台第三台
香港電台第三台
收聽頻率:AM567Khz及AM1584Khz&FM106.8Mhz(香港島南)/FM97.9Mhz(跑馬地(灣仔)、渣甸山(灣仔)、陽明山莊眺景園)/FM107.8Mhz(將軍澳、天水圍)
以英語廣播,為居港的英語人士提供各方資訊,協助他們投入本地社會事務,融入香港。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三新聞及資訊頻道
香港電台第四台
收聽頻率:FM97.6Mhz-FM98.9Mhz
以(英語/粵語)雙語廣播,藉推廣美樂(FineMusic)提升大眾精神生活的素質,是
香港電台第四台
本港唯一的古典音樂頻道。同時,與廣東電台音樂之聲、北京音樂台、上海動感101、台灣台北之音、新加坡YES933、馬來西亞988電台共同主辦和播出的《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節目也成為華人流行樂壇最受矚目的排行榜,剛剛在台北成功舉辦第四屆頒獎典禮,使內地歌手第一次站在了台灣的舞台上。亞洲最強的七大電台也使《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成為了一個流行指向標。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四香港唯一的古典音樂頻道
香港電台第五台
收聽頻率:AM783Khz及FM99.4Mhz(將軍澳)/FM106.8Mhz(屯門、元朗)/
香港電台第五台
FM92.3Mhz(天水圍)
以粵語廣播,既服務長者又照顧小眾,全力做到“戲曲文教.生活傳真.敬老慈幼.服務社群”。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五長者、文化及教育頻道
香港電台第六台
收聽頻率:AM675Khz
以英語廣播,轉播英國廣播電台世界台的節目。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六英國廣播公司世界
香港電台國語台
香港電台-國語台
收聽頻率:AM621Khz及FM100.9Mhz(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103.3Mhz(將軍澳、天水圍)
本港國語廣播頻道,與鳳凰衛視旗下的鳳凰優悅廣播(鳳凰U-radio)共同肩負著推廣國語套用,以及促進世界華語地區訊息交流的使命。
內部頻道名稱及節目定位:第七香港唯一的國語頻道。

廣播及製作中心

香港電台電視大廈
香港電台教育電視中心
香港電台現有的營運及製作都集中在九龍廣播道的三座大樓。
設施大樓地段主要部門投入運作年份
廣播大廈廣播道30號電台部1969年
電視大廈廣播道1號A電視部1971年*
教育電視中心廣播道79號教育及綜合節目分部1975年
電視大廈1975年落成時原為佳藝電視廠址,但在1978年佳藝倒閉後變為無線電視的製作分廠。1988年無線遷離後改作港台電視部的總部。
因應港台設施老化及不敷套用,政府早在2000年預留將軍澳第86區一幅土地作重置港台設施,但後來因2003年SARS事件時財困及2006年的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問題而一直擱置。直到2009年,隨著數碼聲音廣播及數碼地面電視廣播服務的推展,政府重新啟動在將軍澳重置新廣播大樓的工作。但因原來計畫的地段面積較小及地底渠務限制,會削減可興建的樓面面積,故其後選定將軍澳第85區南段(原為九巴臨時車廠)一面3.1萬平方米的土地作重置新廣播大樓。
由於新選址地面面積增加,大樓低層可統一集中電台、電視台、教育電視及創新中心四大媒體大樓,同時更可設定電子節目資料庫作為電台資料館,開放供巿民參觀。
2012年5月18日,政府正式為新廣播大樓工程招標,作為興建綜合廣播和電視節目錄製場所與相關設施及行政辦公大樓。新廣播大樓工程預計於2014年第一季展開,於2018年第四季完成。

網路服務

香港電台自1994年12月推出網上廣播服務以來,服務範圍日益擴大,至今全部港台製作的節目,都可以在“香港電台網站”收看、收聽和重溫。
1994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電算機服務中心協助下,創建“香港電台聯網版”,開拓新的廣播科技,在網上提供新聞簡報及少量電視及電台節目。
1995年9月,成功取得同步直播LiveRealAudio的科技,與美國西雅圖ProgressiveNetwork合作,在香港立法局選舉日,透過網際網路36小時全球直播電台選舉新聞和節目,成為世界上首個套用同步直播科技作36小時直播的電台,展開電台網上直播嶄新一頁。
1996年10月,港台擔任第三十三屆亞太廣播聯盟周年大會主辦機構,特別為這次活動設立網站,全球現場直播專題討論部份,首次令不能出席會議的會員,亦可在本國即時分享大會的訊息。
1997年6月,將香港回歸的各項慶祝活動,連續48小時經網際網路視像直播,全球共有25萬人次收看或收聽了是次盛事,而在此期間,到訪港台網站的人次更高達900萬,是香港網際網路廣播史無前例的一項創舉。
1998年4月,網站定名為“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提供4個電台頻道24小時直播,以及自選電台、電視節目服務。
2000年4月,全面拓展網上廣播服務,每天直播全部6個電台頻道、所有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節目(每周共7小時視像節目),及提供中文新聞文本。
2001年1月,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得到聯合國的支持,推出由聯合國拍攝的“聯合國在行動”("UNInAction"),播放一系列有關世界各地的政治、環境保護、經濟及社會民生的節目。為大家開展世界視野,帶來更多國際性的資訊。
2001年2月,網站增設中文簡體字版,方便海內外華人參閱瀏覽。
2001年3月,與六大洲各國超過500間電台和電視台網站連線,讓網友更方便接通全球各地電子傳媒,分享資訊。
2001年4月,增加網上英文新聞文本。推出網上學習e-Learning,透過網際網路多媒體互動平台,推動終身學習,提供文史哲、藝術欣賞和語言學習的素材,提高大眾學習興趣。
2001年7月,開設網上財經頻道(e-Finance),提供即時財經資訊、專家推介、上市公司專訪等不同項目。
2001年11月,新增免費訂閱網上新聞速遞,每日早、午、晚三節中文及英文新聞,透過電郵直接傳送給訂戶;並提供電子手帳下載版本,方便用戶隨時瀏覽。
2001年12月,加強新聞網頁內容,每日即時新聞文本內增插特別現場錄音,包括相關訪問或重要人物發言等,令聽眾能直接收聽到第一手原聲。
2002年6月,開設“中華文化頻道”,推出不同具中國文化特色的項目,包括︰“茗茶樂”、“網上中華五千年”、“文化長河”、“中國戲曲查篤撐”等。
2002年9月,開設“文化網際網路”,提供一個網上平台,發放最新本港文化活動訊息及推動公眾交流。
2002年9月,加強網路自動上載系統,提供更簡單易用的即時調查、討論區及問答遊戲的網上新接口。
2002年11月,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率先推出PDA電子手帳版本,為電子手帳用家提供多媒體內容,包括:直播6個電台頻道節目、每小時新聞簡報(粵語、國語及英語)的直播或下載、瀏覽或下載中、英文即時新聞文本,及每日更新的電視節目精華推介短片。
2003年2月,慶祝香港廣播75年,推出“經典重溫頻道”,精心挑選香港電台在不同年代所製作的經典節目,供公眾在網上重溫欣賞。
2003年10月,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推出全新面貌,版面設計照顧不同需要,令大家網上欣賞電台電視節目更加一目了然。網頁新增搜尋器,公眾可更快捷及方便地,在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不同範圍內作內容搜尋,重溫和瀏覽網上提供的豐富節目及內容。
2004年10月,開設立法會直擊,每周網上視像直播立法會會議。
2005年7月,推出myrthk新功能,讓公眾能建立個人化香港電台網上頻道。網上即時新聞並提供RSS服務。
2005年8月,設立PodcastCorner下載頻道,讓公眾能簡便地接收及下載最新節目,作流動收聽。
2007年5月,PodcastCorner擴展為PodcastStation,提供更多影音節目供選擇,並增設3GP多媒體儲存格式,方便3G手機用戶隨身收看。
2008年11月,增設“電腦桌面微型套用程式”(SohaWidgetsVista版),讓公眾在新增、編輯和查閱私人的行事曆之餘,更可直接獲取香港電台新聞、收聽網上電台直播、收看電視直播及查閱港台最新活動資訊。
2009年9月,“香港共享創意”回應香港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創意通”通識計畫;香港電台作為一個公共廣播的機構,按“共享創意”授權條款於本網站發放一些特選多媒體項目,供大家免費下載使用。
2010年3月,全面提供“高質版”(HighQuality)服務,直播6個電台頻道節目,讓公眾可以享受高品質的香港電台網上電台直播。透過“高質版”(HighQuality)的服務,直播更流暢、音質更好更清晰。
2010年6月,推出“香港電台隨身版”(RTHKOnTheGo),iPhone及Android用戶可分別於iPhoneAppStore及AndroidMarket免費下載及安裝於iPhone、iPodTouch及Android裝置上,隨時隨地透過Wi-Fi或手提電話網路收聽電台直播、查看即時新聞、下載Podcast精選等等。
2010年7月13日,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RTHKONINTERNET》推出全新面貌,公眾可更快捷及方便地在香港電台網站不同範圍內作內容搜尋、重溫和瀏覽網上提供的豐富節目及內容。同時推出香港電台網站手機版,內容包括:直播6個電台頻道節目、瀏覽中、英文即時新聞文本,及收聽新聞節目。

2012年9月17日,香港電台數碼聲音廣播正式啟播,“香港電台網站”網頁版、手機版及智慧型程式同日提供“高質版”(HighQuality)/MP3格式網上直播,但只直播數碼31、33和35台節目及不設網上節目重溫。
2014年1月1日,“香港電台網站”提供“HTTPLiveStreaming”播放技術,支援不同播放平台。同日凌晨十二時,所有節目重溫改用此播放技術,取代由1998年開始使用的RealPlayer及WindowsMediaPlayer播放技術,及將節目重溫擴展至數碼31、33和35台節目。
2014年1月7日,推出電視節目流動應用程式“港台電視流動版”(RTHKScreen),iOS及Android用戶可分別於AppStore及GooglePlay(AndroidMarket)免費下載及安裝於iPhone、iPodTouch及Android裝置上,隨時隨地透過Wi-Fi或手提電話網路收看電視直播、節目重溫及直播節目表等等。
2014年2月3日,下午四時起不再提供RealPlayer(RM格式)及WindowsMediaPlayer(ASF格式)的網上直播。
2014年9月18日,推出電台節目流動應用程式“RTHKMine”,iOS及Android用戶可分別於AppStore及GooglePlay(AndroidMarket)免費下載及安裝於iPhone、iPodTouch及Android裝置上,隨時隨地透過Wi-Fi或手提電話網路收聽電台直播、節目重溫、收看電台節目精華、查看重點新聞、天氣報告及交通訊息等等。

電視節目

香港電台設有電視部和教育電視部,但無獨立電視頻道,需借用現有商業電視台時段播放。成立於1970年,前身是香港電台公共事務電視部和教育電視。港台電視節目的取向較商營電視台為嚴肅,著重時事、教育及小眾趣味,較少娛樂性。
初時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在香港兩家免費電視台——無線電視及麗的(現為亞洲電視),以協定形式在不同時段播放。至1980年代末,港台與兩家電視台經磋商後協定在黃金時段抽出若干時間播放港台電視節目,這個硬性規定於1989年正式實施。這個規定實施的初期,兩間免費電視台對此安排有所微言,認為港台電視節目過於嚴肅乏味,拉低電視台的收視率。正所謂兩家電視台經磋商後協定在黃金時段抽出若干時間播放港台電視節目,即在2008-2009年季度的港台節目。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播放港台節目為無線電視,而星期六及日的播放港台節目為亞洲電視,然而在每年9月時,把播放港台節目時段對調。以梅花間竹形式對調。相反亦然。播放港台節目通常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下午7時至7時30分。星期六的下午7時至8時30分及星期日的下午7時至8時。固定為每季度的電視節目為5套節目,曾經在星期六,日的黃金時段節目為4套。主要是遷就部份港台節目的播放長度。在以前,有部份節目就採用固定制度,例如警訊。通常固定在星期六/日時段播影。此外,鏗鏘集固定在無線電視播放。而議事論事就通常固定在立法會非休會期間的星期四播放。
香港電台於1991年首創“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委託獨立調查機構進行,發展收視率以外的節目質素指標。港檯曆年所得平均欣賞指數均高踞榜首,於2008年已連續第十一年奪得“全年最高平均欣賞指數大獎”,同年以【香港歷史系列】勇奪“評審團大獎”。另外,自2000年開始,香港電台推出外判電視及電台節目計畫,引入新製作意念,推動培育本地獨立創作。香港電台的網站設有免費網上直播和重溫。
2009年9月27日,香港電台大部份電視節目改用16:9畫面比例製作。香港政府已預留無線頻道作為港台未來發展之用。

數位電視廣播

政府於2009年宣布擴大香港電台的服務範疇,其中一項主要任務是推出數碼地面電視廣播服務,為香港市民提供免費的公共數位電視。港台的數碼地面電視廣播服務暫定提供三條(即31、32及33台)節目頻道。有關頻道現已進入訊號測試階段。
除著數碼地面電視服務展開,香港電台會由二○一一至一二年度起增加製作高畫質電視節目的時數,由每年約五十小時增加至每年不少於二百小時。未來數年,香港電台會主力建立發射網路,包括與兩家免費電視台商討租用合適的山頭髮射站、訂購發射儀器及設備,以及進行技術測試。
於2012年,港台透過慈雲山發射站為籌劃中的數碼地面電視頻道進行技術測試,另外三個分別位於金山、青山和飛鵝山的發射站已於2013年3月中相繼投入服務。港台數碼地面電視訊號的覆蓋率已擴展至超過全港五成人口。
2013年1月9日起,港台逢星期三於標清電視頻道1,即第32台,會轉播每周立法會會議。港台將提供雙語廣播,觀眾可選擇收聽粵語或英語。並在2013年4月1日起,港台會在高清頻道,即第31台,與無線電視翡翠台及亞洲電視本港台同步播放港台黃金時段節目及重播港台節目以達至6.5小時之廣播時數,即每晚七時至零晨一時半。另城市論壇也會在高清頻道與無線電視翡翠台同步播放。其餘時間則繼續播放港台挑選的高清節目作測試用途。

2013年12月15日,聶高信山發射站投入服務,覆蓋香港島和九龍的訊號接收盲點。

2014年1月3日,九龍坑山和南丫島發射站啟用,分別覆蓋新界東和南區,數碼地面電視訊號可覆蓋全港約七成半人口。

市場導向

香港電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徐了宣傳政府的政策、製作教育及資訊節目外,由於不從商業市場導向考量,因此節目製作亦能照顧少數社群需要,2005年,尼爾森媒介研究一項調查結果指出,在涉及全港性的社會事務上,香港電台的節目能夠引起較多觀眾關注,對比兩家免費電視台,香港電台公共事務電視節目較受大學程度及專業行政人員的歡迎。該研究另一項調查結果指出,在涉及全港性的社會事務上,香港電台的節目能夠引起較多觀眾關注。例如在多次立法會選舉中,港台製作的選舉論壇節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