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是香港英國殖民地時期(1842年-1997年),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王代表,共歷28任。二戰期間的日治時期(1941年─1945年)另有3任總督,皆為日本人,簡稱“港督”。早期總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總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政治家,曾任英國保守黨主席。

權力

香港總督-彭定康 香港總督-彭定康

1843年,《英王制誥》頒布,宣布設定香港殖民地。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總督則是英王的全權代表,兼任駐香港三軍總司令。總督權力極大,主持香港的行政機關行政局和立法機關立法局,並委任兩局的議員。直至1991年立法局才第一次以直選選出部份議員。在1985年前,港督除委任立法局所有議員外,局上所討論的一切議案或法案最終需要得到總督同意並簽署才可通過。換言之,總督在所有議案上也有“最終否決權”。香港最高行政權在於總督會同行政局,而行政局與立法局有別,全部議員一直由總督所委任。兩局在總督施政上,只會擔任顧問及輔助角色。而總督亦為立法局(至1993年止)及行政局主席。

除了兩局議員外,總督亦有委派法官和太平紳士的權力和對政府所有公務員(除布政司、財政司、律政司和英國駐港三軍司令)進行紀律行動(如罰款)甚至解除其公職。此外,總督亦有赦免囚犯(包括死囚)和免除罰款的權力。更甚的是,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所有官地屬英王所有,而因為總督為英王駐港代表,所以總督有權將官地授予他人及機構(如保良局等)。

1992年末任港督彭定康上任後大幅改變以往做法,包括不接受爵士封銜、就職典禮不身穿傳統白色羽毛禮服,只穿西服、不再兼任立法局主席、取消委任立法局、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區議會議員,又設立立法局答問大會,親自答覆議員質詢等,很大程度將自己“下降”為香港的行政首長。

義務

第25任港督-麥理浩 第25任港督-麥理浩

香港總督義務擔任社會上一些團體或組織的名譽負責人,如自梅含理起成為香港童軍總會總領袖,自盧押起出任香港大學校監,其後延伸至香港所有大學。

福利及待遇

會獲編配官邸總督府;在粉嶺也有別墅。坐駕沒有車牌,以英國皇家徽章代替。薪水固定為布政司月薪之125%。

中文譯名由來

香港總督-楊慕琦 香港總督-楊慕琦

英國早期的華裔移民都是來自香港圍村的移民。在戰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國

的居留權。不少圍村居民為改善生計,都移民到英國謀生。為服務這群不太會英語的香港移民,以及為香港當地的傳媒服務,由司徒拔爵士起,英國的殖民地部會為全國所有議員和官員編寫一份官方譯名表。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粵語,官方譯名也以粵語的廣州音作標準,並且會儘可能將譯名漢化,變成漢人常用的二字、三字名稱(如羅富國、楊慕琦、彭定康等),使香港人有親切感,並期望香港華人認識並接受英國人的統治。

歷任總督

歷任香港 總督
任期 姓名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1 砵甸乍 爵士 Sir Henry POTTINGER 又譯璞鼎查 1843年6月23日 1844年5月8日
2 戴維斯 爵士 Sir John Francis DAVIS 又譯爹核士、德庇時 1844年5月8日 1848年3月21日
3 文鹹 爵士 Sir Samuel George BONHAM 又譯般鹹、般含、文翰 1848年3月21日 1854年4月13日
4 寶靈 爵士 Sir John BOWRING 又譯寶寧、包令 1854年4月13日 1859年9月9日
5 夏喬士·羅便臣 爵士 Sir Hercules ROBINSON, later Lord Rosmead 又譯羅士敏,後為樂善美勳爵 1859年9月9日 1865年3月11日
6 麥當奴 爵士 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1866年3月11日 1872年4月16日
7 堅尼地 爵士 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 1872年4月16日 1877年4月22日
8 軒尼詩 爵士 Sir John Pope HENNESSY 1877年4月22日 1883年3月30日
9 寶雲 爵士 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 1883年3月30日 1887年10月6日
10 德輔 爵士 Sir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 1887年10月6日 1891年12月10日
11 威廉·羅便臣 爵士 Sir William ROBINSON 1891年12月10日 1898年11月25日
12 卜力 爵士 Sir Henry Arthur BLAKE 1898年11月25日 1903年7月29日
13 彌敦 爵士 Sir Matthew NATHAN 1904年7月29日 1907年4月20日
14 盧吉 爵士 Sir Frederick LUGARD, later 1st Baron LUGARD 又譯盧嘉或盧押,後為盧吉 男爵 1907年7月29日 1912年3月16日
15 梅含理 爵士 Sir Francis Henry MAY 1912年7月24日 1919年9月30日
16 司徒拔 爵士 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前譯史塔士 1919年9月30日 1925年11月1日
17 金文泰 爵士 Sir Cecil CLEMENTI 1925年11月1日 1930年5月9日
18 貝璐 爵士 Sir William PEEL 1930年5月9日 1935年12月12日
19 郝德傑 爵士 Sir Andrew CALDECOTT 1935年12月12日 1937年10月28日
20 羅富國 爵士 Sir Geoffry Alexander Stafford NORTHCOTE 1937年10月28日 1941年9月10日
21 楊慕琦 爵士 Sir Mark Aitchison YOUNG 1941年9月10日 1941年12月25日
香港 日治時期
軍政廳最高長官 酒井隆 中將及新見政一將軍 Lt. Gen. Takashi Sakai & Gen. Masaichi Niimi 1941年12月25日 1942年2月20日
1 占領地總督 磯谷廉介 中將 Lieutenant General Rensuke Isogai 1942年2月20日 1944年12月24日
2 占領地總督 田中久一 中將 Lieutenant General Hisaichi Tanaka 1945年2月1日 1945年8月15日
香港日治時期結束
署任 (虛權掌管) 詹遜 ,後為爵士 Franklin Charles Gimson, later Sir Franklin Charles Gimson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9月1日
軍政府總督 夏愨 爵士 Sir Cecil Halliday Jepson Harcourt 曾譯哈科特 1945年9月1日 1946年4月30日
21 復任 楊慕琦 爵士 Sir Mark Aitchison YOUNG 1946年5月1日 1947年7月25日
22 葛量洪 爵士 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 1947年7月25日 1958年1月23日
23 柏立基 爵士 Sir Robert Brown BLACK 1958年1月23日 1964年4月14日
24 戴麟趾 爵士 Sir David Clive Crosble TRENCH 1964年4月14日 1971年11月19日
25 麥理浩 爵士 Sir Murray MacLEHOSE, later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 後為男爵,曾譯麥理灝 1971年11月19日 1982年5月20日
26 尤德 爵士 Sir Edward YOUDE 1982年5月20日 1986年12月5日 (在任逝世)
署理 鍾逸傑 爵士 Sir David AKERS-JONES 1986年12月6日 1987年4月9日
27 衛奕信 爵士 Sir David WILSON, later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 後為蒂利安的衛奕信男爵,曾用魏德巍 1987年4月9日 1992年7月9日
28 彭定康 ,後為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 Rt. Hon.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later Baron Patten of Barnes 1992年7月9日 1997年6月30日

總督簡介

1、砵甸乍爵士(1843--1844)

一八四二年,滿清政府因於鴉片戰爭中戰敗而簽訂南京條約,當中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一八四三年英維多利亞女皇簽署香港憲章,宜布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並委派砵甸乍爵士為香港第一任總督。除了港督外,砵甸乍爵士同時亦兼任香港注軍總司令。他來港後即成立以港督為首的議政局、定例局,可惜在砵甸乍任內兩局極少舉行會議,更可說是形同虛設。由此可見,當時的砵甸乍擁有極大權力。由於受到英國商人的不滿而受到孤立,砵甸乍爵士逐於翌年離仕,亦成為任期最短的港督。

2、戴維斯爵士(1844--1848)

一名中國通,故此他為自己改了一中文名為爹核士。在戴維斯爵士任內,香港進行了第一次的人口普查,當時全港人口為二萬三千九百八十八人,而人口普查亦成為香港政府的慣例。由於他的施政得不到當時的英國商人支持,再加上與下屬不和,戴維斯爵士逐憤然辭職,黯然離港。

3、文鹹爵士(1848--1854)

一名外交家。他上任後大量節省政府開支,以達到收支平衡,同時積極刺激房地產買賣,使庫房收入大增。由於文鹹爵士待人隨和,處事沉穩,不單英國政府對他甚為賞識,而他與香港各方人士亦有良好關係 )。

4、寶寧爵士(1854--1859)

為自己改了一中文名為包令。在他任內,廣州發生了阿羅號事件,寶寧爵士曾代表英國要求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道歉,最後導致英法聯軍之戰。

5、羅士敏勳爵(1859--1866)

一八六零年,當時的滿清政府因於英法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割讓予英國,而英國政府亦宣布九龍半島歸香港總督所管轄。直至一八六五年羅士敏勳爵任滿,他才被調任錫蘭總督。

6、麥當奴爵士(1866--1872)

在他任內,廣東海關巡邏船進入香港水域搜查走私漏稅船隻,影響正常貿易,英國商人稱為封鎖香港,而這次的封鎖,影響香港達二十年之久。

香港總督第6任 香港總督第6任

7、堅尼地爵士(1872--1877)

堅尼地爵士與麥當奴爵士是同鄉及校友,且閱歷大致相同,但他們的性格卻極不相同,他是繼麥當奴爵士後成為香港第七任總督。

8、軒尼詩爵士(1877--1883)

允許華人在中區興建商店及建築物,對該地區的建設有重大貢獻。另一方面,他亦委任第一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伍才進入立法局,並準許華人申請歸化入英籍,由此可見當時華人的地位慢慢提升。軒尼詩爵士任滿離港後轉而出任模里西斯總督。

9、寶雲爵士(1883--1887)

他本是一教育工作者,更曾任大學校長以及新世蘭總督。可惜他在任兩年後便以身體欠佳為理由退休並返回英國,並由當時的輔政師馬師署任其職務。直至一八八六年,困擾香港達二十年之久的封鎖香港事件亦結束。由一八八七年開始,署理港督改由當時駐港英軍司令金馬倫少將出任。

10、德輔爵士(1887--1891)

在他任內,山頂纜車正式通車;而香港電燈公司亦開始為香港提供電力。德輔爵士離任後由駐港英軍司令柏立基少將出任署理港督。

11、羅便臣爵士(1891--1898)

他到任後不久,便出席當時的香港西醫學院第一屆畢業典禮,該年的畢業生只有兩人,其中一人便是中國國父孫逸仙先生,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於澳門行醫。及後在一八九五年他在中環成立興中會,密謀在中國起義以推翻滿清政府,可惜在他廣州起義中失敗被迫逃到香港,最後他更要逃亡到日本。羅便臣爵士離任後其職務由當時駐港的英軍司令柏立基少將暫代。

12、卜力爵士(1898--1904)

在他到任前五個月,清廷的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爵士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的土地租與英國九十九年,由七月一日開始,但九龍城寨仍由清政府所管轄。翌年四月,卜力爵士派員到大埔接管新界,但卻遇到原居民的強烈反抗,由當時的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將軍派兵前往鎮壓。一九零三年,卜力在主持最高法院(即今立法會大樓)的奠基禮後同日任滿離開香港,調任錫蘭總督,由輔政司亨利‧梅爵士(香港第十五任港督梅含理爵士)任署理港督。

13、彌敦爵士(1904--1907)

是一位軍人出身的內政官員,他十分重視香港的城市發展,在他主持下,港府制定了一個較完善的中區重建規劃,同時亦開闢了九龍區的主要幹道。

14、盧押勳爵(1907--1912)

他在任期間,曾向英國政府建議將山東的租借地威海衛交還與中國,以作為中國將新界永久割讓與英國的交換條件,雖然當時的殖民地部同意予以考慮,可惜最後卻不了了之。盧押勳爵亦提出香港需要有一所大學的構想,終在一九一二年三月香港大學舉行開幕禮,由他兼任校長。香港大學教學樓盧嘉樓、宿舍中的盧嘉舍及山頂的盧押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15、梅含理爵士(1912--1919)

他曾任香港政府的輔政司,十分熟悉香港事務。當他到香港履新時先由卜公碼頭上岸,然後轉乘八人大轎,突然一刺客對他槍擊,幸他未有受傷,這亦使他成為唯一一位被行刺的港督。自此以後,梅含理爵士便改以汽車代步。直至一九一九年,當梅含理爵士於加拿大休養時,突以健康欠佳為理由,獲準提早退休。他在香港的職務由當時輔政司史雲署任。

16、司徒拔爵士(1919--1925)

由他開始,以後的港督都被冠以漢性。在他任內,香港曾發生幾次的罷工,使香港經濟大受影響。一九二二年發生海員大罷工;一九二四年省港大罷工發生,香港華工為了聲援上海五卅慘案開始罷工,同時要求廢取不平等條約及改善香港華人的待遇。大罷工初期,港府企圖強加阻壓,但卻帶來反效果,使過十萬的工人離港返回中國,香港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百業蕭條,但港英政府卻束手無策。最後司徒拔爵士黯然離港。.

17、金文泰爵士(1925--1930)

他能說粵語及國語,同時亦深愛中國文化。在他任內,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的省港大罷工終於結束,香港經濟開始復甦。此外,啟德機場亦正式啟用。金文泰爵士於一九三零年任滿離港,調任新加坡總督兼馬來西亞高級行政專員。18、貝璐爵士(1930--1935)

一九三零年貝璐爵士到港就任第十八任總督,同年港粵兩地首次有飛機通航;此外,本地電話亦邁進自動化年代。一九三五年貝璐爵士離任,貝璐道因此而得名。他離任後由輔政司修頓任署理港督,任內港英政府放棄銀本位,改革幣制,自行發行港幣。

19、郝德傑爵士(1935--1937)

在任期間,首班定期航機「多拉多號」降落香港啟德機場;此外,瑪麗醫院亦正式啟用,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附屬醫院。一九三七年四月郝德傑爵士離任,調任錫蘭總督,由輔政司駱克爵士任署理港督,郝德傑道因他而得名。同年七月七日發生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自此以後,十多萬的難民湧入香港。

20、羅富國爵士(1937--1941)

他上任後,正巧抗日戰爭開始,他遂頒布緊急條例,宣布香港為中立區,以置身事外。後來,廣州為日軍攻陷,大批難民紛紛來港避難,使當時人口大增。另一方面,港府亦開始進行如燈火管制演習、建築防空洞等措施以應付當時日軍以進駐深圳的緊急局面。

21、楊慕琦爵士(1941--1947)

上任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果在當年的聖誕節,香港淪陷。當日,楊慕琦爵士扛 白旗,渡江到九龍半島酒店向日本投降,最後更被關進集中營,而香港亦進入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直到日本戰敗,大戰結束,楊慕琦爵士才被釋放,但他並沒有即時回港,而是返回英國休養。此時的香港,由夏準將以軍政府代執行職務。直至一九四六年二月,楊慕琦爵士才再重臨香港,重新履新,他組織民政府,發展空運,奠定了香港日後發展旅遊業的基礎。直至任期屆滿,他才離開香港。

22、葛量洪爵士(1947--1958)

他曾來港作官學生,故此對香港事務十分熟悉。而他亦是歷史上第二位任期最長的港督。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當時的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嚴重火警,致多人無家可歸,故政府於災區興建徙置大廈以安國災民,這亦標誌 政府的房屋政策進入一個新階段。

香港總督第17任金文泰 香港總督第17任金文泰

23、柏立基爵士(1958--1964)

他和楊慕琦爵士一樣,都曾在日本侵略亞洲時期成階下囚,當時他身在馬來西亞。在他任內最為人們所談論的一定是在一九六三年的嚴重水荒,當時實施四日供水一次,人口較稠密地區每次供水四小時,而人口較少的更只獲供水三小時,市民都要排隊輪候食水。

24、戴麟趾爵士(1964--1971)

翌年,洋紫荊正式被市政局選為香港的市花。而他離任前開始實施六年的國小免費教育,為香港日後的教育發展踏出一重要的步伐。

25、麥理浩勳爵(1971--1982)

有史以來任期最長的港督,比葛量洪爵士的任期多出十二日。他在任內成立了「廉政公署」,致力提倡廉潔的風氣;而九年免費教育亦於當時開始。但最為香港市民留意的,必然是越南難民問題及香港前途問題。自一九七八年開始,大量越南難民擁到香港,香港亦成為「第一收容港」,越南難民問題在以後的十多年對香港十分困擾。而隨 英國租借新界的限期日近,商人都對香港前途極其關注,直到一九八二年鄧小平向包玉剛爵士表示中國決定於新界租約期滿後收回香港主權,情況才遂漸明朗化。

26、尤德爵士(1982--1987)

唯一一位在任內逝世的港督。和以往的港督一樣,他亦是一名外交家。在他的任內最重要的事莫過於中英雙方對香港前途的談判以及於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這亦標誌 過渡期的開始。此外,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及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亦分別成立。可惜,尤德爵士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四日於北京英國注華大使館官邸睡眠時逝世,其職務由當時的布政司代為處理。而香港亦於翌年成立尤德爵士紀念基金以作為對他的記念,為本港平民提供教育及鼓勵他們接受教育及進行學術研究。

27、衛奕信勳爵(1987--1992)

衛奕信勳爵十分熟識香港事務,曾任香港政府的政治顧問,並於八七年成為第二十七任的港督。在他的任內最為人談論的絕對是他提出在大嶼山興建一新機場,當時被稱為「玫瑰園計畫」。另一方面,十八名由香港市民直接選舉的立法局議員產生,改變了以往立法局議員全由政府委任或間選(功能組別)產生的局面。直到九二年,衛奕信勳爵才黯然離開香港

28、彭定康(1992--1997)

香港總督第28任彭定康 香港總督第28任彭定康

彭定康是香港第二十八任同時也是最後一任的香港總督。他本是英國保守黨的領導階層,但由於他未能在大選中取得議席,故辭去保守黨內的職位,並被委任為香港總督,成為出任此職位的首位政客。與其他的港督不同,他到任時一反常態,並沒有穿上殖民地官服,反而一身便服,作風親民,並且經常到香港各區巡視,故受到香港市民的熱烈歡迎,人們都以與他握手為榮。但在彭定康任內最為市民所談論的,卻是他與中國政府在香港政制發展的爭議。自他上任後,積極推行香港的民主發展,提出政改方案。他不單在區議會、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推行全面直選,廢取委任議員的制度;在九五年的立法局選舉中他增設九個新功能組別,選民差不多包括所有市民,加上十個由所有區議員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所選出的議員,以及原有的二十名直選議員,使立法局的民意代表大增,同時亦大大促進香港的民主步伐。可惜他的改革卻被中方指其違反基本法,更被魯平稱為千古罪人,他的一言一行皆受到指責,這段時期的中英關係可說是自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以來最惡劣的。隨 英國在香港的統治權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結束,彭定康的港督任期亦同告屆滿。但彭定康並沒有因此而離開政治舞台,現在他是歐盟的對外事務專員,並且曾多次到中國訪問。雖然彭定康在任內為香港帶來很多衝擊,但他仍深受市民歡迎,就算是他已經離開香港多年,人們並沒有忘記他。每當他重臨香江,市民都爭相前往所賞他的風采,這便足以証明他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