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繁體中文

繁體中文即傳統上的中華文化中所使用的中文書寫體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20世紀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書寫標準。 1950年代開始大陸官方在繁體中文的基礎上所做的漢字簡化形成了新的中文書寫標準,即簡體中文。而把簡化前的傳統漢字稱作繁體字,因此形成了對傳統的中文冠以繁體中文的稱呼,至今外國仍將其稱作Traditional Chinese(傳統中文),而對簡化中文則稱作Simplified Chinese(被簡化的中文)。漢字簡化後,傳統中文中已有簡化字代替的漢字被稱作繁體字,而未經簡化並在簡體中文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作傳承字。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目前,繁體中文主要在台灣、香港與澳門地區,以及北美等部份海外華人社區中使用。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她過去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她過去的輝煌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繁體字——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可分離。這種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徵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民族的團結,象徵著悠久燦爛的文化。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只有漢字至今還在使用。而且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繁體中文

(中國台灣當局以及部分華人稱之為正體中文),是現代中文的一種標準化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對。
繁體中文即傳統上的中華文化中所使用的中文書寫體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20世紀一直是各地華人

顏真卿的楷書書法,部份文字的寫法與目前的繁體中文字有所差異。顏真卿的楷書書法,部份文字的寫法與目前的繁體中文字有所差異。

中通用的中文書寫標準。繁體中文的名字由來,來自於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時,把簡化前的傳統漢字稱作繁體字,因此形成了對傳統的中文冠以繁體中文的稱呼。因此至今外國仍將其稱作Traditional Chinese(傳統中文),而對簡化中文則稱作Simplified Chinese(被簡化的中文)。1950年代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繁體中文的基礎上所做的漢字簡化形成了新的中文書寫標準,即簡體中文。漢字簡化後,傳統中文中已有簡化字代替的漢字被稱作繁體字,而未經簡化並在簡體中文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作傳承字
目前,繁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台灣、香港與澳門地區,以及北美等部份海外華人社區中使用。

地位沿革

中國歷史上,從上古到西漢,官方的規範字型有甲骨文、金文、篆書等,與現代的繁體字字型有顯著差異。直到秦朝出現東漢盛行的隸書,才與現代繁體字字型較為接 近。歷代朝廷通過編寫“字書”頒定的規範漢字,相對於民間自發使用的各種簡化字,具有的官方權威性,但秦後歷朝所用之玉璽及各級官印,仍使用小篆體。中國大陸於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化字。從此,簡化字在中國大陸成為了規範漢字,而繁體字就是與簡化字相對的傳統漢字。在香港澳門及台灣,繁體字一直保留沿用,並擁有規範漢字的地位。

字形概述

繁體字的取字在各地也有所不同,中國大陸《簡化字總表》裡面所列的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與港澳台地區的實際取字就有分別(儘管港台取字亦未必相同)。大陸的印 刷字模還有所謂新舊字形之分,某些港澳台繁體字只看作大陸的“舊字形”,不看作繁體字。總體而言,這些漢字筆畫較多,書寫較為繁複,因而成為中國大陸漢字簡化運動的針對客體。

地區標準概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簡化字總表》和《新華字典》(繁體字版)上的為準。部份寫法有類似簡體字的整理,使中國大陸的繁體字與台灣、香港的繁體字有些差異,沒有那么符合字源。如台灣、香港均以“沖”、“呂”、“貓”為繁體字,但大陸的繁體字,則仍要寫作俗寫的“沖”、“呂”、“貓”。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用來推行“規範漢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表明當前推行的規範漢字為簡化字和傳承字。繁體字只在特別情況——如編寫文字學的書籍、練習書法、出版古籍等時候使用。在一般情況下,繁體字被視為不規範、不可使用的漢字。

中華民國(台灣):標準為《常用國字標準字型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型表》和《罕用字型表》。標準寫法和中國大陸的繁體寫法有些地方不同,“黃(田字出頭)”,台灣為“黃(田不出頭)”;香港為“骨,下為兩橫”,台灣為“骨,下為“點提””,中國大陸為“骨”;香港為“衞”,台灣為“衛”,澳門的“衛”和“衞”為兩不同字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以《常用字字形表》為準。香港和台灣的差異整體來說並不算多,像“攜”等字,都顯得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別則較明顯,如“綫”與“線”、“裏”與“裡”、“著”與“著”等,前者為香港標準寫法,後者為台灣標準寫法。

歷史

漢語的書寫體系已經有二千年以上發展演化的歷史,現如今所使用的繁體中文也已經被簡化過許多次。直到現今,它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書寫標準。繁體中文的這種俗稱由來,緣於1956年中國大陸推行漢字簡化。當時人民的識字水平低,中文的學習和使用被認為一大的困難,對民眾的文化提升不利。當時毛澤東主席在一封給同學的信件中講,“拼音文字是較便利的一種文字形式。漢字太繁難,目前只作簡化改革,將來總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他公布了其文字革命的第一策劃案,並由郭沫若主持。把用於簡化的漢字稱作繁體字(指筆畫繁雜),簡化筆畫後的漢字稱作簡化字,現時又常稱為簡體字。漢字簡化形成中國大陸中文書寫標準,稱為簡體中文。中國大陸的標準中文字被簡化字取代,而不用繁體字。另外,未經省略部首並在簡體字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作傳承字。另外在字型上,繁體字與簡化字、傳承字在書寫或印刷上都略有不同。

發展趨勢

在中國歷史中,文字的變化在不斷的發生,從甲骨文字到小篆,從秦漢時代的隸書到現在的簡體,中國的文字在不斷的整合,而其中的規律的主流就是文字的簡化與統一。但是,這並不代表把中國所有文字全部抹殺,只換成一種,現在隸書、楷書、草書等都與簡體字共存,並不是全面替換的過程,而是共生。在這裡強調一點,不要認為簡體字是新生事物,而繁體字才是中國字的正統,中國人就要用正統(繁體)。其實,簡體字是在草體的基礎上簡化而來,而且有些字在古代就有出現過,並不是專家胡編亂造的文字。所以繁體字會與簡體字共存,但不會代替簡體字。

正體中文

正體中文是中國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官方明令使用的一套有明確準則的繁體中文文字,制定有明確的書寫規範以及選字原則供當局各級單位與民間遵循。此外香港除有套用繁體中文名稱外,傳統上亦稱之為“正筆字”(正體字)的習慣,與“簡筆字”(簡體字)和異體字相對,代表正式場合使用的中文字。另外有人認為其所謂“繁體”只是相對簡化字而言,其本身是由古代中國傳承而來,故應稱為正體中文、正體字(和“簡化字”、 “俗體字”、“異體字”相對)。有人認為應將繁體中文稱為正體中文,表明它才是中國歷史上正統的漢字寫法。不過,亦有人認為文字變革是自然的事,沒有正與不正之分。到目前為止,“繁體中文”這個名稱仍使用得更為普遍,由於使用繁體中文並不是只有台灣,以香港來說,字量和用量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其原因在於香港與台灣習慣上的慣用名稱往往有出入,而且香港有些地方用辭的習慣和台灣的也不同 (例如“里”和“里”字);原本香港和台灣一般上是不分開翻譯的,多數電腦軟體都只有台灣版本,香港人會遷就台灣用法。但近來種種原因的堆積,致使需要分開處理。

繁體用語

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除了漢字本身(如繁體字和簡化字間,以及各地漢字寫法規範)的差異外,通常認為還存在辭彙的差異。例如簡體中文中多用的“原子筆”,在繁體中文中多用“原子筆”等等。由於有這種差異,“繁體用語”這種說法隨之產生。不過其實這並非繁簡中文本身的差異,而主要是由於使用兩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由於在20世紀中葉由於政治原因分隔後交流較少,造成了用詞習慣的差異。這種現象在198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術語的不同而更加明顯。而且,在同樣使用繁體中文的台灣、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詞習慣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確的提法應為“台灣用語”、“香港用語”等,而非“繁體用語”。

電腦中的繁體中文

由於台灣較早開始發展中文電腦和人口較多,電腦中的“繁體中文”一直以來其實代指“台灣中文”,意即絕大部份軟體的“繁體中文版”使用的是台灣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香港、澳門或其他使用繁體字的社群。但由於台灣和香港的用語分別越來越大,不少開源軟體,例如 GNOME 和 KDE 的繁體中文版都已經分拆為“台灣中文版”和“香港中文版”兩個版本,分別使用兩地的翻譯用詞。

中文編碼

繁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Big5中文編碼。台灣地區“中央標準局”曾公布一套名為CNS 11643的官方編碼,但並未被廣泛採用。近年來隨著Unicode跨語言編碼集的出現,也得到了廣泛使用。香港政府所使用的即為採用Unicode的UTF-8編碼,同時因香港本身存在的一些口語詞,政府也用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元集

日本繁體

在日本,繁體中文被稱作“正字”、“舊字”或”古字“。相較之下,戰後發布的常用漢字則稱為“略字”、“新字”或“簡字”,相對於中文的簡體字或簡化字。雖然日常生活多以戰後略字為主,然而在古典文獻等之套用上,學者則多半仍堅持使用“正字”。

使用範圍

繁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包括港、澳、台)、外國華人區、日本等中文圈(漢語圈)國家或地區使用。
大陸
繁體中文並非只被港澳台地區使用。中國廣東屬少數大陸地區仍保留最多繁體文化的發達省會。
廣東省諸如珠三角地區、特別是深圳、廣州,因廣東話書面體為正體中文而從小自行學習繁體,書寫繁體,口語以廣東話為母語,書面漢字以繁體為入門。
景區、餐廳、貨車多以繁體標示。不僅在廣東,現在繁體字正以各種方式回到我們生活中來(廣告、店面、藝術等)。
聯合國決定
聯合國已經決定,從2008年起原來在聯合國同時使用的簡體字和繁體字將一律使用——簡體漢字。

簡繁轉換

簡繁轉換可以認為是從簡體中文向繁體中文的轉換,又稱為簡繁體轉換、簡繁翻譯等。而相反方向的轉換則是繁簡轉換、繁簡體轉換、繁簡翻譯。不過,我們往往也可以將“簡繁轉換”理解為簡繁之間的轉換,這時簡繁轉換、簡繁體轉換、簡繁翻譯和繁簡轉換、繁簡體轉換、繁簡翻譯都表示同一種意思。
由於簡體字和繁體字在許多語言表達的細節上有差異(例如,簡體中文中的“伺服器”,在繁體中的專業寫法是“伺服器”,著名的RPG遊戲軟體FinalFantasy,在中國大陸一般譯為“最終幻想”,而在台灣則一般被稱為“太空戰士”)。根據轉換專業程度上的差異,簡繁轉換又分成簡單的字對字轉換、經部分修正的簡繁轉換和高度專業的專業性簡繁轉換。

最大困難

簡體字與繁體字互相轉換的最大困難在於:它們並非一一對應。
比如簡體的“鍾”字,繁體卻按不同的意思分為兩個字,一個是“釒童”,一個“釒重”。在字對字的翻譯中,不知道該轉換為哪一個,如果用電腦自動翻譯,很容易使譯文錯別字連篇。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隨便翻開字典就可以看見一個簡體字對應幾個繁體字的情形。

1)字對字簡繁轉

就是簡單地將每個簡體字轉換為對應的繁體字。網路上可以找到大量的免費軟體、網站和轉換代碼,他們做的一般都是字對字的簡單轉換,或在字對字轉換基礎上加上很少的修訂。
效果/作用
只能用於非正式資料的資料級轉換,大多數情況下目標語用戶能看懂。但由於轉換中沒有修訂或基本沒有修訂,在不少情況下容易讓目標讀者產生理解上的困難。轉換品質相當弱。如果一位簡體中文用戶看見下面的句子,大致句子結構能看懂,但在句子描述的細節上估計會比較頭暈:
他用數據機發出一個歸位字元。
貝克漢在寮國見到了布希。
而實際上在簡體中文中,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他用數據機發出一個回車字元。
貝克漢姆在寮國見到了布希。

2)帶一定修訂的簡繁轉換

典型的例子是MicrosoftWord、Excel中的簡繁轉換功能和Google翻譯中以簡體中文和簡繁中文為目標語的翻譯。其中MicrosoftWord的轉換品質相對較好,作了很多修訂,不過轉換結果中仍可以找到大量未修訂,不符合目標語表達習慣的地方,而Google翻譯中的修訂僅限於字級別上的修訂,如簡體中文中“頭髮”和“發現”是一個字,但在繁體中這兩個發不一樣,Google對大多數這類情況進行了適當的修訂,但Google並未進行詞級上的修訂,如從簡體中文的軟體、伺服器譯入繁體中文時,並未根據繁體表達習慣,譯為“軟體”、“伺服器”。
效果/作用
Google只做了字級的基礎修正,而Word在詞級上作了一些修正,可能讓目標語的用戶感覺親切一些,但如果細究起來,Word的轉換結果在很多地方與真正的目標語表達習慣仍有相當明顯的差距。
再看前面提到的句子,用Word做繁轉簡後的結果如下:
他用數據機發出一個歸位字元。
貝克漢在寮國見到了布希。

3)專業級簡繁轉換

如需達到真正高品質的專業級簡繁轉換,專業人士的參與是必須的。這是本級與前兩級明顯不同之處。
從事外譯簡體和繁體的專業部門是翻譯公司/本地化公司或大公司的翻譯/本地化部門,總體而言,在外譯中上,本地化公司、本地化部門相對更規範一些。
效果/作用
由專業的母語或近母語語言專家直接校訂,或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調配使用專業級轉換軟體,或採用人工加機器的某種合理組合,可以實現最高要求的簡繁轉換品質。
應該說,大多數實際目標語讀者的心理期望值在第二級(帶一定修訂的簡繁轉換)和第三級(專業級簡繁轉換)之間。僅僅第二級的轉換品質也可以滿足部分要求不高的目標語讀者的快速閱讀要求了,但肯定也會讓相當數量的細心讀者感到不滿。而在第三級上,則可以有較大的發揮空間,第三級中的初級品質(如果確實達到的話)可以讓大多數目標語言讀者接受並無困難地理解;而中級,則可以讓這個數達到“絕大多數”;但再高的高級修正品質也有其重要意義,如果說第三級中的國中級品質可以讓原文不因轉換而跌價,那第三級中的高級品質則可以讓原文在轉換後賞心悅目、錦上添花,它帶來了額外的附加價值。這也是大多數國際頂級公司高度重視文檔語言品質,並為其投入大量人力和資源的原因之一。
現在,港澳台地區大多使用繁體中文傳輸信息,就連書籍和報紙也是這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