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山西曲種。流行於以山西翼城為中心的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相傳起源於元代末年的河南地區。早期是民間演唱的小曲,明、清之際,陸續增添三弦、小揚琴、四胡等伴奏樂器,曲調也有新的發展。清代,由於藝人流浪賣藝,流傳漸廣。其後形成了以張殿君和崔道安為代表的南路和北路兩個流派。伴奏樂器又增加了板胡、笛子、八角鼓、小鈸等,俗稱為“本地書”。翼城琴書的唱腔結構屬於板式變化體,但也有些曲牌成分。唱腔分為以小鈸擊節的“鈸兒腔”和以八角鼓擊節的“鼓兒腔”兩類。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飛板和鼓兒腔等。唱腔高亢而又富於變化。近年來又吸收了當地的蒲劇、眉戶和民間音樂的營養,唱腔音樂更加豐滿。唱腔以句尾三個字的大滑音最具特色。演唱形式是樂隊坐場,主唱者一人或兩人手持八角鼓或小鈸居中站立演唱。有影響的傳統曲目為《梁山伯與祝英台》、《金鐲玉環記》、《狀元譜》等。起源
發源於山西翼城縣一帶。流行於晉南廣大農村和河南、陝西等部分地區。有二百多年歷史。歷代較著名的藝人有清代末年的小張氏、尉老八,以及近代的李朝林、張殿君、崔道安等。
特點
一人擊八角鼓說唱,主要伴奏樂器有四胡、三弦、揚琴和小鈸、木魚等。器樂曲牌大部來自當地民歌,如《狀元遊街》、《茉莉花》、《掐谷穗》、《割韭菜》等。有的用於前奏,有的用於間奏,根據書目的不同內容選用。唱腔和當的語言音調密切配合,和當地的戲曲眉戶、薄劇等在音調上十分相近。
結構屬於板腔體。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飛板、鼓兒腔等。慢板由四句組成,是4/4節拍,多用於書目的開頭,故變名開板。二八板由兩句組成,根據速度和情緒不同,分為慢二八、緊二八、喜二八、哭二八以及對板、讓板、垛字句和聯字句等。除緊二八是1/4節拍外,其他均屬於逐漸加快的2/4節拍。多用於大段的敘事唱段,是琴書的主要唱腔。飛板是散板,多用於書目的激烈緊張關頭和慷慨激昂之處。鼓兒腔是由四句或兩句組成,用近關係轉調的方法使之在新的調性上出現,是琴書中別有風味的抒情唱段。翼城琴書分南路和北路兩大流派。主要區別在於北路心當地音調為主,用徵調式;南路則吸收了河南的民間音調,用宮調式。
傳統長篇書目
有《八寶傳》、《巧姻合》、《狀元譜》等三十多部;中、短篇書目有《二姐觀燈》、《十個小和尚》、《貨郎串鄉》等一百多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編演了不少新的書目。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