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板

西城板

源於北京的清音子弟書,清末流行於天津。子弟書大約產生於乾隆年間,有“東韻”、“西韻”之分,西城調尤緩而低,一韻縈紆良久。

簡介

西城板西城板

西城板源於北京的清音子弟書,清末流行於天津。子弟書大約產生於乾隆年間,有“東韻”、“西韻”之分。“西韻”經過著名藝人石玉昆改革後稱為“石韻”或“石派書”,清末傳入天津,經天津藝人改造使其天津化,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成為具有天津特色的曲種。著名演員有郝黃毛(郝慶山)、沈華庭等。由於最初流行於西城根一帶,故名“西城板”。

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20世紀40年代西城板已經開始衰落,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

西城板是津門本地劇種,大書中的唱段,天津最初演唱西城板的是同光年間人徐泰華,收了許景魁和郭景春兩個徒弟。目前為止,只有84歲的馬雲山老人會唱西城板。西城板之所以瀕危,主要是唱腔很難模仿,學唱的人太少。另外,唱段題材太窄,甚至沒有一出完整故事的唱段,劇種的不普及,導致影響力不夠大。

其風格

西城板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說唱富有鄉土氣息,吐字發音是天津話。唱腔慷慨悲壯激昂,故深為津沽聽眾所稱道。這種形式在天津能上茶樓演出。

演唱的內容多是贊和小故事,頭一句多是“這一位”,而且“這”字拉很長的腔,所以那時抓包袱說西城板都給“”(天津話“倒”的意思)了。唱腔里還有很多“嗖”和“疙瘩腔”。比較著名的短段有《賀龍衣》、《鏢打秦尤》、《辭綠林》、《送崔通》、《嘆拐》、《計全訪天霸》等,著名的西城板演員有郝黃毛(俊山)和沈華庭。

傳承價值

西城板西城板

瀕危曲種保護民間力不從心
天津作為曲藝之鄉久負盛名,津門老百姓為了振興曲藝還專門創辦了專業曲藝雜誌——《津門曲壇》 。這是一本非盈利性的民辦刊物,雜誌社的成員都是志願者。當初創辦雜誌的幾個人都是常在茶館賞曲的曲迷,他們自願出資出力,為振興曲藝走到了一起。
《津門曲壇》雜誌主編王小軍說:“大家不為名,也不為利,都是懷著‘為曲藝做點事’的信念辦雜誌。”兩年半共出版了十期,受到曲迷們的稱讚歡迎。同時,《津門曲壇》雜誌社為弘揚曲藝和挽救瀕危曲種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組織專家講座,普及曲藝知識;組織瀕危曲種展演;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此外,一些企業家、藝術家也在為保護瀕危曲種不懈努力,今年76歲的肖作如是一位曲作家,退休十幾年來,他堅持到國小、大學講課,不少大學聘請他為客座教授。

多年來,民間為保護地方曲藝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是力度似乎遠遠不夠,曲藝還在一步一步走向瀕危境地。

不管曲藝好不好聽得先讓後代聽明白
中國有著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如何保護這些民間文化藝術,使之得到可持續性發展,如何使傳統文藝能夠重新走出一片新天地,是需要人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天津市曲協秘書長王永良對瀕危曲種一直很關注,時常抽時間去看望這些老藝人,在接受採訪時說,天津曲藝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面臨目前這種狀況,還是要先採取措施保護,然後再考慮其發展。越是地方的,越是有個性的,也越是有價值的。也正因為其稀少,才應當倍加保護,派年輕演員跟老藝人學藝目的是為了保護下來,不管好不好聽,首先要保證它不失傳,讓後代明白,西城板等曲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相關新聞

劉迎向馬雲山學習西城板劉迎向馬雲山學習西城板

2006年夏天,馬雲山和金文利老人遇到了一件讓他們十分高興的事情,他們終於收了一個女弟子,西城板有傳人了。為了挽救這一瀕危曲種,天津曲藝家協會秘書長王永良特地派天津曲藝團優秀的年輕時調演員劉迎來向兩位老人學西城板。劉迎說,馬老看到終於有徒弟了,高興得晚上睡不著覺,看見她就笑得合不攏嘴。

每周三次,劉迎都會到馬雲山老人家學唱西城板。每到這天,馬老都會先坐公共汽車出去,把盲人弦師接到家中,兩人一起給劉迎上課。馬老說,自己要毫無保留地把西城板往下傳。

劉迎說,自己原來沒有聽過西城板,所以最初接觸的時候感到很難,摸不到規律,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學,甚至每個字都要一個彎一個彎地去掌握。現在已經掌握了一個唱段,正在學習第二個。在第十三屆津門曲會開幕式上,劉迎演出了《馬鴻思索》,反響很好,尤其很多老觀眾都非常喜歡。

劉迎說,西城板配樂較單調,曲調難掌握,因此唱的人少,聽的人也就少了。“我能來學西城板心裡很高興。既多學會了一個曲種,又能挽救一個瀕危曲種。我現在要一個字一個字扎紮實實地學,好好把它繼承下來。馬老很和藹,我看他第一眼就覺得像我姥爺。我們還想把西城板發展一下,給它加個‘板’,最好三弦以外再加上一個四胡。”

“劉迎領會得很快,”馬老說,“我會毫無保留地把吐字、唱腔實打實地傳給她。我做夢也沒想到還能收到一個徒弟,能讓這個曲種不斷檔。”

馬雲山老人曾於2006年10月在天津市首屆曲藝票友大賽中榮獲搶救瀕危曲種特別榮譽獎,而劉迎也因為西城板而在津門曲會上獲得挽救瀕危曲種特殊貢獻獎。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