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花鼓

山東花鼓

山東花鼓又名花鼓秧歌,是一種以花鼓為主要伴奏樂器,對口走唱的藝術形式,也是山東曲藝中唯一一個走唱類曲種。

花鼓簡介

山東花鼓又名花鼓秧歌,是一種以花鼓為主要伴奏樂器,對口走唱的藝術形式,也是山東曲藝中唯一一個走唱類曲種。山東花鼓幾乎沒有表現金戈鐵馬的故事題材,卻十分擅長表現家長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謂“針線笸籮”。因為語言風趣,且有許多打情罵俏的內容,元明以來,常被官府視為“淫詞盪調”而屢遭禁演,但在民間卻深受百姓喜愛。山東花鼓衍生出多種地方戲曲,如兩夾弦、四平調、五音戲、柳琴戲、茂腔、一勾勾等,是眾多劇種的直接母體,對於山東地方戲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2006年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流行區域

在魯西南一帶,流傳有這樣的民謠:“花鼓進了莊,家家不喝湯(方言即吃晚飯)。”意思是家家戶戶都去聽花鼓,大家著迷得連晚飯都不吃了。可見這種民間藝術有多么神奇的魅力。近日,記者走進菏澤,探訪山東花鼓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山東花鼓分三路 衍生多種地方戲菏澤市民眾藝術館副館長李玉坤向記者介紹,南宋時就有山東花鼓的相關記載。而一份上世紀50年代山東曲藝藝人登記調查資料顯示,在清朝中期,花鼓活躍於魯、蘇、豫、皖四省接壤地帶。其中流行山東的花鼓大致分為三路,走向以魯西南為中心往北、往東發展,且都是與各地民間小曲、舞蹈等藝術形式,互相吸收、結合形成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衍生出多種地方戲曲,如兩夾弦、四平調、五音戲、柳琴戲、茂腔、一勾勾等。“可以說,它是眾多劇種的直接母體,對於山東地方戲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李玉坤說。流行菏澤等魯西南地區的“南路”山東花鼓約在清鹹豐末年最終演變為兩夾弦、四平調兩個劇種,但以菏澤方言為基礎的說唱形式花鼓並未消亡,一直和戲曲表演並行不悖,是菏澤老百姓長久以來的重要文化娛樂形式之一,至今還保留著它的原汁原味。

著名演員

南地來,北地來,誰也不壓黑雲彩提到山東花鼓,就不能不提到已故的花鼓藝人杜學詩。記者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是他的藝名“黑雲彩”。杜學詩(1900-1976),定陶人,12歲拜沛縣花鼓藝人“半碗蜜”為師,主攻旦角,18歲即在魯西南一帶嶄露頭角,常在濟寧土山雜八地書棚演唱,或四鄉趕集打地攤。主演《陳三兩爬堂》、《三告李彥明》、《花廳會》、《訪薊州》等曲目,所到之處無不受到聽眾,特別是青年婦女歡迎。他嗓音清脆,表演動人,又因其皮膚黝黑,藝術超群,觀眾親昵地送號“黑雲彩”。魯西南一帶到處流傳“南地來,北地來,誰也不壓黑雲彩”的順口溜。杜學詩在濟寧期間,與林淑英結為夫婦。林淑英婚後隨夫學藝,改名杜學蓮,數年後亦名聲大振,成為魯、蘇、豫、皖花鼓界“四大名旦”(王桂芳、郭震芳、尹艷喜、杜學蓮)之一。夫妻在菏澤、濟寧等地廣收門徒,“黑雲彩班”演出更活躍。後來,花鼓班以有礙風化罪名被查禁,迫使“黑雲彩”與蘇北花鼓藝人小蘭子、大蘭子等組成花鼓班社,流動到上海跑馬場演出,後轉道阜陽、界首及兗州、泰安、聊城、淄博、德州、濟南一帶,改名“山東老調”、“山東乾砸梆”、“花鼓丁香”、“老梆子”等繼續演出。在濟南演出時,曾與五音戲泰斗“鮮櫻桃”在南崗子唱對台戲。在大觀園演出時,觀眾贈送“藝貫華北”的牌匾。

觀眾群體

別看外表土 “冬粉”可不少“現在要聽正宗的山東花鼓,還得到鄆城。”李玉坤副館長說。鄆城許多村都有花鼓藝人,每年農閒季節,縣城以及較大鄉鎮中可見花鼓班社演出,至今那裡的人們對花鼓依然十分鐘愛。還真是巧,菏澤市藝術研究所在鄆城搞調研,正集中了當地的幾位民間藝人進行現場展演呢。午後,李玉坤副館長帶記者去鄆城縣丁里長鄉聽花鼓。車剛到丁北村村頭,就看到許多婦女、老人搬著小板凳往村里走。我們下車跟隨他們來到村裡的一家小賣部前。這裡已經人頭攢動,老老小小的圍了里三層外三層。此次演出的組織人之一、菏澤市藝術研究所副所長陳瑾說,山東花鼓沒有嚴格的傳承譜系,多是愛好者從學,傳授者口傳心授,即使學成,成為職業演員的人也為數不多,農閒時的散班子,也不重傳承,會唱能湊場即可,只有為數不多的職業演出班社有稍微規範的傳承關係。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老藝人的謝世,花鼓傳承人青黃不接,許多相對活躍的民間班社日漸衰微,農閒自發組織的演出越來越少。為了保護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特地組織當地的幾位民間藝人進行演出,以錄製音像資料留存。她指著正在準備演出的幾個藝人打趣說,別看他們外表土得掉渣,可都是四里八鄉的名人,有不少“冬粉”呢。藝人王豐節聽後撲哧一笑,“俺可算不上名人,俺師父那時候才風光哩!”51歲的王豐節是丁北村的村民,從小跟鄆城著名花鼓藝人謝汝泉學藝,他回憶:“俺師父演的《小二姐做夢》忒有味了,附近村裡的人都願聽,都跟著學。往往從下午演到晚上,老老少少聽得入迷,都忘了回家喝湯了。”32歲的苗慶鎖和35歲的彭先榮是夫妻倆,來自鄆城玉皇廟鎮的苗胡同村,苗慶鎖說,打小就唱,跟著村裡的花鼓班子轉遍了菏澤周邊的各個鄉鎮。現在娛樂形式多了,可沒想到還有那么多喜歡花鼓的人。開場鑼鼓響 聽俺來說唱下午四點,開場鑼鼓終於敲響了,吸引了更多村民前來觀看。苗慶鎖和彭先榮夫妻倆第一個出場,表演了一段《藍橋會》。“俊嫂子借給我井泉水,男學士一里把名傳。俊嫂子不借我井泉水,書箱裡掏出二百錢。渾是借水渾是賣,照給我生說一番。”苗慶鎖沒有化妝,斜背花鼓,雙手舞動鼓槌,邊敲打著各種花點邊演唱。“你要喝來儘管喝,喝口涼水要啥錢。”彭先榮化著彩妝亮相,上穿彩衫,下配五彩繽紛的羅裙,邊唱邊舞。夫妻兩人表演細膩傳神,半說半唱,打情罵俏,你來我往,好不熱鬧,直聽得觀眾喜笑顏開。陳瑾說,一男一女載歌載舞對口說唱,是山東花鼓的主要演出形式。由於唱詞俚俗,說唱時插科打諢,元明以來,花鼓常被官府視為“淫詞盪調”而屢遭禁演,但在民間卻得到百姓的深愛。夫妻倆剛唱完,剛剛還敲著鑼的王豐節便起身演唱《何文秀私訪》選段,這段花鼓地方色彩更強烈,以菏澤方言為基礎,既口語俚俗,又貼切恰當。看大家興高采烈,另一位藝人陳化舉也按捺不住,挎起花鼓表演了一段曲調激昂的《楊八郎探母》,他唱得非常投入,額頭上都沁出了汗珠。“再來一段!”在觀眾的要求下,另一位女藝人馬文華上場,和陳化舉搭檔唱起了《呂蒙正趕齋》中一段悲悲切切的哭腔。

經典劇目

家長又里短,“針線笸籮筐”在鄉間小賣部前聽著花鼓說唱,不知不覺已到黃昏。藝人們又表演了好幾個段子,以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內容則多為反映男女愛情、家庭道德倫理的悲歡離合故事。陳瑾說,山東花鼓幾乎沒有表現鐵馬金戈的故事題材,卻十分擅長表現家長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謂“針線笸籮”,這從它的基本曲目“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帘子》、《二帘子》、《花轎》、《抱牌子》,即可以窺其一斑。而在留存至今的140餘部山東花鼓曲目中,有絕大部分是反映男女愛情及家庭道德倫理故事的。經常上演的曲目有:《貨郎段》、《黑驢段》、《王婆罵雞》、《安安送米》、《王小趕腳》、《王剛畫廟》、《朱買臣休妻》、《鋦大缸》、《王二姐剜菜》、《對繡鞋》等,生活情趣濃郁,曲詞俚俗而生動,具有方言學、社會學、民俗學、鄉土文化等多種研究價值。其詞式多為七字句、十字句,粗看似缺乏規範,細研究才顯出藝人運用語言的智慧和成就,這正顯現了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