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道情

義烏道情

義烏道情發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與紹興蓮花落、溫州瑞安鼓子詞、杭州評彈都是為浙江省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基本簡介

義烏道情義烏道情

烏道情屬詩讚系。詩讚系者,是由“經韻”和宗教原有的“詩讚”所構成,其文體全為整齊句的韻文,在音樂上它基本不使用繁雜的曲牌,因而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兼容性。

屬詩讚體的義烏道情,唱詞主要是七字句,它的“正本”唱腔音樂有“慢板”、“哭板”、“快板”之分,實際均是行腔中的功能性規範,而義烏道情音調的高昂、緊湊,更為藝術界所稱頌。

此外,道情的音樂體制主要有聯曲體、曲牌體、板腔體及主曲體等,義烏道情為主曲體;傳統演唱形式有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小樂隊伴奏,有主唱和幫唱,並有小樂隊伴奏,而義烏道情一般為一人自打自唱。

起源

相傳道情起源於唐朝的道曲。盛唐時期,由於唐玄宗推崇道教,道教的發展到達了頂峰。義烏道情原本就是道觀內唱的“經韻”。南宋時,開始使用漁鼓和指拍作伴奏樂器,針砭時弊,勸世行善,在當地也稱“勸世文”。後來這種形式逐漸被民間藝人掌握,成為走村串街、茶樓酒肆的一門演唱技藝,以唱代說,宣講社會新聞、時政軼事,所以也叫“唱新聞”。義烏道情在南宋時期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曲藝形式,

特色

義烏道情義烏道情

義烏道情與眾不同,它沒有固定的曲調,常常由演藝者自行根據嗓音特點和說唱曲調隨意發揮,以好聽入耳為目標,因此,義烏道情在很長時間內流派紛呈,在曲藝界獨樹一幟。

地處浙江中部的義烏,雖然人多地少,貧窮落後,但由於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勤耕好學、急公好義、豁達開朗、樂觀性靈,因而在丘陵崗地的日色風塵中,在無盡的滄桑風雨里,仍然創造了自己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特別是在宋室南渡後,浙中文化在南北交融中得以興盛,而在這當中,尤以道情影響最大。

它的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特色濃郁,有著較為廣闊的活動陣地和較為廣泛的客群隊伍。它歷千年而不衰,時至今日,藝術青春猶在,並後繼有人,成了義烏存活下來的一個最為古老、最為龐大的藝術宗族。同時,道情也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一塊民族藝術的活化石。

歷史

義烏道情義烏道情

義烏道情的發展史,在各種史書典籍中少有記載,因而探討這個問題,只能參考史書中的片言隻語來加以分析和考證。據《中國道情藝術概論》稱,浙江道情源遠流長,自從宋室南遷,武林(杭州舊稱)成了南宋的國都,不願屈從金人統治的人們紛紛南逃,問世不久的道情鼓子詞,便隨著這些人的足跡在南國安家落戶。

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七中也有如下記載:“淳熙十一年(1186)六月,車駕過宮,太上邀宮裡便背兒至後苑冷泉堂下,有小廝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太上(宋高宗)云:此張倫撰鼓子詞。”文化藝術的發育、發展有其地域性,因而,義烏道情當也興盛於此年間,而且成為全國一重要分支。1989年版《辭海》就是明證:“有的稱‘道情’,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有的稱‘漁鼓’,如‘湖北漁鼓’、‘山東漁鼓’等……”。

而且在1996年第4期《宗教學研究》中的《道情考論》一文,也將義烏道情列為重要位置:“‘道情’這種形式不僅是道士們述說修道功法,抒寫崇道情懷的好體裁,而且廣泛流行於民間,明清以來各地道情不下數十種,並且形成了地區特色,因而有溫州道情、義烏道情……。各地的道情基本上都同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或者吸收戲曲的唱調,從而具有各種不同風格。”《中國道情藝術概論》一書中,還收集並探索了義烏道情的音樂體制、聲腔系統、演唱形式、流布地區。

傳承發展

義烏道情義烏道情

義烏道情要傳承,主要靠發展。一味地表演舊時代形成的節目,難免疏離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推陳出新,它就無法贏得自身在當今的存在理由和價值認可。現在許多人認為,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原汁原味”地進行,不能隨便“走樣”。某種程度上看,這個標線的確立偏低了一些。所謂“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只有將義烏道情傳承保護的基線,確立為“發展”,則“傳承”與“保護”,才能取得切實的效果。促進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統一,才是確保義烏道情傳承保護的根本途徑。
真正發展好義烏道情,當下的工作,首先是傳承。具體說來,一是收集整理資料,進行全面繼承。套用各種現代化手段,把義烏道情的傳統節目及其曲本和音樂唱腔,進行錄音和攝像,予以收集和記錄;二是搭建活動平台,培育生存土壤。如配合文化“三下鄉”活動,讓義烏道情進社區、進廠礦等,進行表演,培育觀眾。同時使其和老百姓的民俗活動、節慶活動及商貿活動結合起來,擴大宣傳的力度;三是培養傳承隊伍。在此基礎上,再抓義烏道情藝術的革新和節目的創新,立足傳承,促進發展。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金華道情在義烏亦稱“義烏道情”,表演形式為一人採用當地方音,懷抱漁鼓,手持簡板,自行伴奏說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在義烏的流傳,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家輩出,駱樟林、葉英美和葉英盛等都曾享譽一方。駱樟林當年行藝,需要用轎迎請,在當時,有條件有勢力的人物用轎子來抬一個道情藝人前去演出,如果藝人沒有足以傲視當世的藝術功力和社會影響力,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葉英美和葉英盛的藝術活動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葉英美的表演,推陳出新,風格獨具。1950年至1964年,他作為一個盲藝人曾三次進京,或參加同業聚會,或展示藝術風采,擴大了義烏道情在全國的影響。他所表演的“享共產黨的福,住共產黨的屋,吃共產黨的谷,唱共產黨的曲”的唱段,為他贏得“北有韓起祥,南有葉英美”的讚譽。曾任義烏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的葉英盛,創造了靠說唱道情引來更多觀眾而壓倒一場電影的記錄。在1985年7月及2005年1月,他也曾兩次進京,演出《懷念吳晗》和《狄青比武》,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義烏道情藝術家。
然而,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基於農耕文明的義烏道情的傳承與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願意學習和表演這門藝術的年輕人非常罕見,靜心觀賞義烏道情的人也多半步入老年。義烏道情於2007年12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新聞

義烏道情義烏道情

“義烏道情”唱響杭城
杭疇國小《詠鵝》節目獲省第二屆曲藝雜技節銅獎的背後
一個漁鼓,一副簡板,左手拍鼓,右手執板,18名活潑可愛的男女國小生同時登上舞台,少兒道情《詠鵝》的樂曲伴隨著那“嘰嘰嘭”的漁鼓而響徹浙江音樂廳。
12月26日晚,由省文化廳、省曲藝家協會、省雜技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浙江省第二屆曲藝雜技節曲藝專場在浙江音樂廳內舉行。在初選的基礎上,全省共有15個曲藝類節目進入決賽。其中有小品、江南小曲、傳統獨腳戲、評書、紹興蓮花落、平湖拔子書、蘭溪攤簧、溫州鼓詞、少兒道情等類別。由杭疇國小18名國小生組成的少兒道情《詠鵝》代表我市參賽,這也是入圍決賽的惟一一支少兒參賽隊伍。

浙江省惟一獲得了“中國曲藝之鄉”稱號的城市,而義烏道情在曲藝界獨樹一幟。義烏道情與眾不同之處是,它沒有固定的曲調,常常由演藝者自行根據嗓音特點和說唱曲調隨意發揮,以好聽入耳為目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開始走向多元化,一些傳統文化逐漸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道情也是如此。

為了弘揚地方曲藝文化,在我市文化工作者的精心澆灌和培育下,使道情這種古老的單人說唱藝術煥發了勃勃生機。這次杭疇國小的國小生赴杭參演義烏道情,無凝給我市的曲藝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談起參演義烏道情節目的經過,該校傅校長說,他們當時編排這個節目,是為了參加今年舉行的市校園文化節,想在節目上有特色。當他們找到了市文化館,而市文化館也正有此意,要讓義烏傳統文化在孩子身上就受到薰陶,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有了道情這種表演形式,還要有良好的表演內容。據《詠鵝》的作者樓亞群說,其實他早就有創作一個以駱賓王為題材的曲藝節目的思路。當時只是還沒有考慮好以何種曲藝形式來寫。來了道情這種表演形式,又有了表演隊伍,也正可以表現出他的創作內容。因此,《詠鵝》的主要內容就以駱賓王七歲詠鵝為題材,加上少兒天真活潑的道情表演,就可以再現當年駱賓王詠鵝時的情景。

在如今,會做漁鼓、簡板的義烏人越來越少。為此,學校請來了道情代表人物葉英盛為學生輔導。葉英盛就自己動手給每一位學生做了漁鼓和簡板道情這一說唱藝術看似簡單,但要一手擊鼓,一手執板,還要邊打邊唱,唱要唱出節奏,並要有表情,也並非如此容易。特別是對於一群孩子來說,僅練習打簡板就夠他們受的。於是,學校就利用中午、放學時間加強練習。
據學校輔導老師賈海燕介紹,在剛開始練習的那段時間,每個學生的手指上都打出了血泡,並磨出了老繭;對於孩子們來說,由於孩子們的臂力不大,漁鼓相對比較重,許多學生的手臂都變得紅腫,青一塊、紫一快,但孩子們不但沒有打退堂鼓,而且積極性很高。根據學生們的表現,老師想調換一名叫楊珍慧的女學生。當她聽說要換人,就不禁哭了,於是就拚命學習,最後才沒被換下。而另一名叫陳志成的男主唱,由於練習時間太緊張,即使在打吊針期間也堅持不懈。

在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的省第二屆曲藝雜技節活動中,共有四五個節目參加比賽,最後僅由杭疇國小表演的少兒道情《詠鵝》入圍決賽。據省文化廳藝術處的領導介紹,義烏少兒道情是這場曲藝比賽中惟一一個少兒節目,能夠與省專業團體一同參與決賽,並經過激烈的角逐,最後獲得銅獎,實非易事。他對義烏道情的這種藝術表演形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市曲藝團團長葉英盛告訴記者,由於杭疇國小在這方面有了良好的開端,他們將有意在該校建立少兒曲藝培訓基地,並希望能得到教育部門的支持,以更好地弘揚我市的地方文化。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