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道情

陝北道情

陝北道情作為陝西陝北地區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清澗道情”,後因“隴東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陝北,形成了“三邊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統稱為“陝北道情”。流行於清澗、子長、志丹、綏德、榆林、子州、保全、吳起、定邊、靖邊、神木、府谷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陝北道情陝北道情

陝北道情作為陝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藝術特點劃分,可分東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澗道情。東路道情是指民國初年從山西臨縣等地傳入府谷、神木等縣與本地語言、民歌等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道情。西路道情是指從甘肅隴東一帶,通過皮影、社火等途徑傳入定邊、靖邊、橫山等縣與本地的語言、民歌相結合而演變發展起來的道情。清澗道情是專指流傳在清澗縣及其鄰區的道情。其中清澗道情最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譽為“正宗的陝北道情”。
因陝北道情是陝北獨有的一個劇種,曲調分東路調和西路調,其聲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細膩,既有陽剛之氣,又有樂府之風。在榆林的清澗、子洲、綏德和延安的子長、延川、延長、安塞、寶塔等縣區,民眾不僅喜愛陝北道情,多數人還能哼唱幾句,尤以子長、延川、清澗為最。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的《翻身道情》、《兄妹開荒》等道情劇,從陝甘寧邊區一唱出,就在祖國的大地上唱紅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仍不失為陝北道情的代表。

文化底蘊

陝北道情陝北道情

道情源於唐代道教徒唱的經韻,當時是詩讚體。宋代後,經韻吸收了詞、曲牌特點,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道歌。其流行於北方的一支,在原韻調的基礎上發展為曲牌體,又逐漸演變成戲曲。根據其代表劇目《十萬金》看,其早與《西遊記》的面世,《十萬金》中的《孟姜女哭長城》可以源於唐代國名變文。由此可推斷。陝北道情是早於元雜劇或與元雜劇同期的古老劇種。它也可作為我們研究陝北道情的一個課題。
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記載:中國漢至唐代的封建統治階段,為了加強他們的皇權地位,提倡漢族道士創立和發展的道教,推崇黃帝和老子為教主,反對外來的佛教。唐高祖李淵,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將他說成是《道德經》作者李耳的後裔,和老君(即老子)有親緣關係。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得到道教支持奪取了皇位,故極力興道抑佛。為了維護道教地位,爭取信徒,道士們採用有說有唱的俗講變文來擴大宣傳,這種說唱形式,說部為散文、唱部為音樂伴奏的韻文,其唱調被稱為道情或道調。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道情,使它在一開始就與其它演唱形式迥然不同,不俗而貴、受人尊重。
如清澗鬧道情的到了哪村,那村的人便在村口擺設酒肉,桌旁還要站上兩名身穿道袍的人,來接侍、侍應秧歌班,而以演唱為乞食工具的其它戲曲藝術班社則無法得到這種禮遇。而且,道情在發展成為戲曲劇種的初期,扮演的又都是清一色的神仙道化戲,如《目蓮救母》 、《王祥臥冰》、《劉秀燒窯》等。使人們自然地能產生出一種敬畏感。道情的許多傳統戲如《湘子出家》、《上終南山》、《林英敬香》等,所反映的也都是道教中一些代表人物出家成仙的故事。通過這種藝術方式來宣揚:人是精神自由、獨往獨來的,應拋棄一切功利,割斷一切關係,擺脫羈絆,遁世絕俗,清靜無為。
要與自然相通、契合,求得心靈的自由超越及對天地至道的直覺領悟,在內心的虛靜狀態中接納萬物,以此達到人格的完善與自足這樣一種主宰自我、順應自然、出塵拔世、得道成仙、長生不死的道家思想。另外,道情的服裝與道教的服裝如出一轍,“盤道”時,男角大都身著道袍,手持佛塵(俗稱蠅刷子),女角一般身穿彩服,持扇、提帕,使人自然地聯想到道士的“盤道”。正是道情帶有的這些宗教色彩,使道情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綜上所述,陝北道情源於道教,與道教有種相承關係,隨道教的興盛而興起,隨道教的延續而發展,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又不局囿於道教的興衰,而廣收並蓄其它藝術養份,使自身日臻成熟、完善,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戲曲藝術;同時,陝北道情與道教又是一種相輔的關係。
在統治者信賴神權的封建時代,由於道情所具有的形象與情感的特殊感染力,使得統治階級殫盡全力利用道情以及其它藝術形式來渲染、美飾道教,強化人們的道教心理和道教情感。道教徒們將道情藝術作為宣揚道教的手段,使道情為傳播道教服務,這就使道情發展成了一種具有獨特意義和風格的,受道教影響至深、至久的,帶有濃重道教色彩的戲曲藝術。我認為,用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所說的:“藝術之發展多受宗教之影響;而宗教之傳播亦多倚藝術為資用”這兩句話來概括道情與道教的關係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產生與發展

陝北道情陝北道情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經、演唱、誦詠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據《唐書·禮樂志》“調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樂工制道調,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釋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調也,與法曲異名而同實”的說法便可得知,道情產生於唐代,最早是道教觀內詠唱的“經韻”,文體為詩讚體。後來吸收了詞調、曲牌,演變成為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也稱“道歌”。
唐代,皇權與道教關係密切,將道教作為國教。為了維護道教的地位,爭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經故事。為了招徠更多的聽眾,又採用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故事來演唱,逐漸將道院裡的說唱傳至民間。後經藝人們的創造、發展,形成了簡單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說唱形式。道情就是這樣隨著道教的興盛而興起。
宋代,以道教為正教,大力宣揚道教之說。真宗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並修築了極為壯麗的昭應宮、會靈觀。後來,徽宗迷道更甚於真宗,在全國各地廣修道觀,使道院與道士劇增。這就使當時流行於民間的道情得到了擴大和發展,主要表現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鍾、磬等伴奏樂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迄今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樂器——漁鼓和簡板,促進了道情唱調音樂形式的建立和風格的形成。

元代,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為統一中國,均曾求助於道教。他們對宣揚漢族統治之戲曲予以禁止,但對神仙道化戲卻很少干涉,故元雜劇作家寫八洞神仙度化之戲,在元曲中占到了四分之一多。此時,已在民間廣為流行的道情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由坐班清唱發展成為廣場演出,並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皮影,成為有人物、情節的對唱表演,作為戲曲劇種已見雛型。
清代較重喇嘛教,道教漸趨低潮。但因慈禧夢想長生不老,道士高雲溪便“以神仙之術惑慈禧,時入宮數日不出”,並秘密參與朝廷之事,故道教得以繼續延續,而此時的道情也繼續得以發展。一些文人學士紛紛循舊調創新曲,使道情的體載更加豐富。道情以“耍孩兒”、“清江引”、“罩羅袍”等為主要唱段,又吸收、採用了秦腔與其它梆子戲的一些鑼鼓、唱腔、表演、劇目以及民歌小戲,逐步形成為成熟的道情戲。
從上述道情戲經過的說唱、地攤坐唱、化妝表演、舞台演出這樣一個漸進發展過程可看出,道情不僅源於道教,而且在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直與道教有著密切地聯繫,是一種與道教無法割裂的戲曲藝術形式。

分布區域

陝北道情分布於陝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區。最集中的是子長縣延川縣和清澗縣。其幅射區域到內蒙古河套一帶,晉西北及甘肅、寧夏靠近陝北的地區。

按其時間劃分

陝北道情按其時間劃分,又可分為古道情和新道情。1943年春節期間,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用清澗道情曲調編演了《減租會》等。此後,又出現了聞名全國的《翻身道情》這一藝術珍品。以之為界,此前的道情曲藝一般被稱為古道情,以後的則稱為新道情。但不論陝北道情怎么劃分,它們的源頭是同一的,均淵源於道教道曲,故陝北道情與道教在諸多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基本內容

陝北道情陝北道情

1、主要形式:陝北道情是陝北的地方戲曲。以舞台(主要農村廟會)演出為主。也有農村鬧秧歌扎場子演出和道情自樂班的自娛自樂演出。
道情藝人在傳統道情的基礎上,於橫山等地創造出一種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陝甘寧邊區人民革命鬥爭生活的現代戲,故被民眾稱為“翻身道情”。藝術風格與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壯,新道情歡樂、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時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歡迎。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鄉班社均改唱新道情,如清澗下武村班、曹家塔班、陳家坪班、坡家溝班、八斗岔班、淮家灣班、橫山破羅村班、柴辛梁班、子洲裴家灣班、強家溝班、劉家川班、子長強家溝班、榆林鎮川堡班、延川白家河班等。
2、音樂是曲牌體。分東路和西路兩種。東路即新調,西路即老調。其調式不同,東路為徵調式、西路為商調式。但兩音的曲牌名稱基本相同。
陝北道情音樂為曲牌體,曲調有“平調”、[土字調]、“十字調”、“耍孩兒”、“終南調”、“高調”、“陽北調”、“二五錘”、“十字調”、“八字調”、“太平調”、“浪堂調”、“金絲疙瘩調”等二十餘種。每調又有“平板”、“陽板”、“落板”、“代板”、“導板”等板頭和板尾。無幫腔“嘛韻”,曲調詞格一般為六字、八字、十字句式,也有三字、四字不等。四句一段。伴奏音樂分文武場面。文場樂器有小三弦、四音子(用四股弦、雙馬尾制弓)、管子,號稱三大件。武場有簡板、漁鼓和陝北道情特有的脆鼓子和小鉸鉸等,構成了陝北道情音樂的顯著特徵。
3、主要傳統劇目有:《秋胡戲妻》、《鞭打蘆花》、《十萬金》(包括四本連台大戲《孟姜女哭長城》、《紅桃山下界》、《打經堂》、《劉金進北瓜》、《韓湘子》、《伍員逃國》、《割肝救母》、《打棍出箱》、《汾河打雁》、《花柳記》、《李大開店》、《劉秀走南陽》、《紅毛跳牆》)等。
主要的有《家庭圖》、《二流子轉變》、《王長生攬工》、《勸子歸隊》、《紡紗》、《南下開荒》、《難民圖》、《王三小求妻》、《禁洋菸》等。
新道情的唱腔,經過藝人改造,板式變化體成分不斷增多,採用《二流板》、《大起板》、《箭板》等板路。樂器上,改用板胡為主奏,並增加了提琴、打琴、長笛等,豐富了音樂表現力。清澗駱兒巷一琴師還在四音子的基礎上,改制出一種六音子,受到廣大觀眾的讚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北新道情有了進一步發展。各村堡的民間班社不斷擴大,一些班社還購置了新箱,培養出了一代新的演員,並創作演出了大批現代戲,主要有《支農忙》、《朝陽人家》、《挑女婿》、《兩家親》、《賽畜會》、《意中人》、《接婆姨》、《沙海紅旗》、《土地風波》、《贊新婚》、《小四德》等五十餘出。
4、樂師有:田思、任攔擋、劉仲眾、曹存書、白世亮、黃金鏊、劉永海、白鳳海、李振有、張玉合、郭占山、張成祥等;演員有:張海生、張國蒼、張國萬、劉漢珠、黃德銘、李向海白樹林劉永義、李敬勝、惠克儉、李培成、郭呂才、惠萬年、惠萬國等。

基本特徵

1、傳統劇本內容特徵:①探討天地、男女等哲學類問題。②戲中人物多出於宗教典籍佛、道多於儒。③劇本框架是原來的,細節大多是民間藝人根據自己的經歷修改的。
2、以道情教化為主要內容。
3、語言特徵:文人雅調少、民間俗語多。
4、表演風格:諧謔音鬧成分多。
5、音樂上苦腔多於歡音。

相關器具及製品

1、樂器:文場主要三大件:小三弦、四音胡、管子。其它伴奏民樂視樂隊大小而用;武場主要用小鑼鑼(也叫水水、小釵釵)、梆子。其它打擊樂如板鼓、勾鑼、鐃鈸也用。
2、服裝、導具、燈光、音響與其他劇種相同。

傳承譜系

陝北道情陝北道情

採用口耳相傳方式,承傳形式主要有家庭家族承傳和區域性承傳兩種:
1、家庭承傳: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典型者為延川縣高家河村惠萬年一家,其譜係為:第一代:惠萬年之父(清末)—第二代:惠萬年—第三代:惠斌傑(惠萬年之子)、高小芹(惠萬年兒媳)、惠五子(惠萬年五子)—第四代:惠智勇(惠萬年之長孫)、惠新艷(惠萬年之孫女)。
2、區域性承傳:從家庭承傳家族承傳擴展而來,如子長縣強家溝道情以村子為單位承傳,其譜系以村子為單位:第一代:強猛(清末至民國初年)—第二代:強不屈、強增高、強文寬、強文成等—第三代:強美功、強智勝、任仙周等—第四代:強世斌、強德華、強德哲等—第五代:強德奎等—第六代:強聯社、強三、陳春峰等—第七代:強嬌嬌。

主要價值

1、陝北道情保留了許多原始的、傳統的文化。無論劇本結構,語言風格都具有活化石的意義。
2、音樂與陝北民歌、陝北說書的音樂截然不同。保留了遠大的道教音樂風格。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3、在新文藝運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民間流傳甚廣,是陝北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瀕危狀況

1、老藝人逐年謝世,能留下的東西越來越少,有的原始劇本已絕跡。
2、目前道情演出活動百分之九十是農村廟會,只有普及,沒有提高,且有下滑趨勢。
3、青年人里懂退情者甚少,後繼乏人,若再不抓,將會失傳、滅絕。
4、專門研究的人員缺乏。

保護計畫

陝北道情陝北道情

一、主要保護內容
1、對傳統陝北道情進行全面整理、編輯、出版,使之傳之百年。
2、對八十年代以來湧現出的新道情劇進行廣泛收集整理並大力推廣。
3、把陝北道情作為一門藝術學科,並成立專門機構對其詞曲、演唱進行深入研究。
4、對優秀道情藝人從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上予以肯定和提高,並從工作上、生活上予以保障。
5、以公辦、良辦相結合的方式成立大小不同的道情班子,並指導、組織其演出活動。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組織收集整理陝北道情音樂,還成立了“延安道情學會”,後來因無活動經費,已自行解散。
2、五十年代清澗縣推出的道情戲《賽畜會》,八十年代延川縣推出的道情小戲《劉栓回頭》 、子長縣推出的《老戲迷審案》等都產生過轟動效應。
3、近年延川縣、子長縣還在不斷推出道情小戲,反響不錯。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成立陝北道情保護和傳承領導小組,就如何保護和傳承陝北道情召開專項討論會。
2007年1、召開眾多專家學者參加的陝北道情研討會。成立陝北道情研究機構,對陝北道情進行研究。2、組織專業人員並與道情藝人相結合,創作出一批有質量的劇本,推廣開來。
2008年成立六個以上道情演出班子,開展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動。
2009年組織編排一台高水平的道情劇,推向全國。
2010年編輯出版《陝北道情》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陝北道情保護傳承領導小組。
2、組織由專家、學者參加的研討會。
3、對傳統道情曲目進行細統整理、編輯、出版。
4、採用公辦、民辦相結合的方式,組成多個演藝團體,進行多種演出活動。
5、組織大小不等一形式不同的陝北道情演唱活動。
6、打造形式不等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大型作品,將陝北道情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五、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1、陝北道情保護和傳承工作研討會(兩次)
參加人員:30人
會期:3天
前期籌備:2萬元×2次4萬元
場地:2000元×3天×2次1.2萬元
食宿:30人×150元×3天×2次2.7萬元
旅費補貼:30人×200元×2次1.2萬元
會議費(辦公、會議交通、雜費等)3萬×26萬元
總計:15.1萬元
2、陝北道情學術研討會(2次、30人、會期5天)
籌備:2萬元×2次4萬元
論文審查、列印費:30件×14元×2次6萬元
食宿:30人×150元×5天×2次4.5萬元
交通補貼:30人×200元×2次1.2萬元
場地:2000元×5天×2次2萬元
會議費:5萬×2次3萬元
總計:20.5萬元
3、陝北道情演唱競賽活動(3次)
參加人數:160人,賽期3天
食宿:160人×150元×3天×3次24.16萬元
場地:4000元×3天×3次3.6萬元
籌備:用車、聯絡、審查等8萬×3次24萬元
獎品:3萬×3次9萬元
其它:10萬
總計:70.76萬元
4、成立陝北道情演唱團體(6個
服裝費40萬元
燈光音響設定30萬元
排練場地設施費20萬元
辦公費10萬元
車輛購制30萬元
總計:120萬元
5、《陝北道情全集》出版(計30萬字篇幅)
編輯費8萬元
出版費15萬元
其他(交通、列印、聯絡等)3萬元
總計:26萬元
以上五項總計:252.36萬元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