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說唱

上海說唱

上海說唱是曲藝曲種。流行於上海和江蘇、浙江部分地區。是解放後在獨腳戲的“唱派”基礎上,吸收蘇州彈詞的說表技巧逐步發展形成。演唱形式比較自由,一般是一人,亦可兩人或多人,腔調來自民歌小調及各地方戲曲、曲藝的唱腔,也有自編的一些曲調。演唱樸實、活潑,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表演者自擊用檀木或棗木製成的“三巧板”,伴奏樂器有揚琴、琵琶、三弦、二胡、月琴等。曲目都是短篇。

簡介

黃永生 黃永生

上海說唱唱調廣泛吸收蘇灘、宣卷和各地民歌、小調以及各種戲曲、曲藝唱腔,甚至自編曲調,來源多樣,故稱"什錦說唱"或“方言說唱",或依方言種類而命名"滬劇說唱"、”越劇說唱“等,五十年代中期,取名為”上海說唱“,把”一唱到底“的形式,發展成說、表、唱、做的濃縮形式,逐步定型。

上海說唱代表人物有袁一靈、黃永生、龔伯康、方艷華和顧竹君等。代表作品有《金陵塔》、《小菜場》、《唱燈》、《唱人》、《熱心人》、《人民售票員》、《石油塔》等。

歷史淵源

上海的民間說唱,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曲藝演出活動,始於南宋,《武林舊事》已有記載。元代,上海地區有散曲、說話、諸宮調、彈詞說唱等形式廣泛流行。當時松江府城內已有專供曲藝戲曲演出的營業性場所;文人士大夫家宴時,也常伴有歌舞戲曲曲藝表演。

清代初葉至道光年間(1644~1850年),蘇州評話和彈詞傳入上海後,成為上海地區的主要曲種;花鼓、灘簧也在上海農村崛起;鈸子書開始在上海農村形成。

顧竹君 顧竹君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曲藝活動日趨繁多。評彈書目有所增多,書場紛紛開業;鈸子書、花鼓演唱、蘇灘、太保書和宣卷相繼進入市區;小熱昏、賣梨膏糖、隔壁戲、唱小曲、鼓板書等曲藝表演形式在民間有所流傳。

民國時期,上海新興的眾多遊藝場所,為曲藝演出提供了方便;民營廣播電台為曲藝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上海成了南方曲藝活動的中心之一。

”上海說唱“脫胎於獨腳戲“唱派”。建國後,一些獨腳戲演員仍常兼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宮擅唱九腔十八調的業餘演員推波助瀾,汲取評彈中說表的養料,經常編演配合現實生活的說唱演出。1964年,黃永生在北京參加文藝會演,演出《熱心 人》,為了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節目,在節目單上冠以“上海說唱”字樣。從此,這一名稱作為獨立曲種沿用至今。

藝術特點

上海說唱的藝術特點是靈活多變,可敘事,可抒情,可說理,但偏重於敘事。演唱特點或一曲到底,或用多種曲調,說唱相間,可以一人說唱,也可雙人或多人說唱。作品以喜劇性的內容為主,強調使用噱頭,說理、抒情的節目也要求生動活潑。唱腔雜采南腔北調,沒有一定格式。常用的基本調是〔蘇灘賦〕、〔小鼓調〕、〔金陵塔〕等,民間小調有〔無錫景〕、〔紫竹調〕、〔節節高〕和以小販叫賣聲譜曲的〔賣橄欖〕等。此外,根據曲目需要,可以說方言,唱地方戲曲唱腔,如表現寧波人,唱甬劇、寧波小曲;表現蘇北人,唱淮劇、揚劇等。還可採用電影歌曲和自己譜曲的唱腔。上海說唱的伴奏有胡琴、揚琴、琵琶、笙等管弦樂器,鼓、板做為打擊樂器。男演員演唱時持三翹板擊節,並當作表演的道具使用。

風靡一時

“上海說唱”原先在江蘇叫“什錦說唱”。後來因為“什錦說唱”式微,而“上海說唱”格外有名,漸漸地人們就習慣地把“什錦說唱”稱為“上海說唱”。“上海說唱”原先在江浙滬一帶流傳甚廣,在過去是非常流行的民間表演。據介紹,“上海說唱”多用方言表演,且一個唱段里可能夾雜不同的方言。同時,說唱用詞押韻,調子好聽,且幽默詼諧,頗受普通人的喜歡。

以前,“上海說唱”又常常與梨膏糖聯繫在一起。當時,對於那些賣梨膏糖的小販來說,一邊表演“上海說唱”,一邊吆喝買賣,招攬顧客,是一種很不錯的兜攬生意的方式,所以當時有“三分賣糖、七分幫忙”的說法,意思類似於人們常說的“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幫場”,幫助維持表演氣氛,不至於現場太冷落。以至直到今天,一些市民還會說:那是賣梨膏糖的。

在“文革”之後,“上海說唱”由袁一靈、黃永生、王汝剛等名家帶火之後,一度是上海、無錫等地很受歡迎的民間藝術。尤其當年黃永生等到無錫表演,更是大受追捧。一些老無錫人告訴記者,儘管好多年過去了,還是能回憶起當年的許多趣事。不少上了年紀的市民告訴記者,他們對“上海說唱”很熟悉,一些聽眾笑呵呵地說:“這個(說唱)非常好玩的,過去聽得多了,唱和表演逗很好看,現在再聽到真是讓人懷念的!”據稱,如今在無錫還有五六個人會表演“上海說唱”,但是大多只會表演,能夠自己創作唱段的只有錢榮嘉一人。一些人告訴記者,在公花園和其他一些地方還有表演,但是關注者不多。而一直以來,無錫的“上海說唱”也沒有出過有名氣的人。

相關獎項

2007年,由浦東民眾文化工作者趙金芳創作編排的上海說唱《橋》代表上海市赴湖北荊門參加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曲藝類決賽。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上海說唱《橋》在全國各地選送的2400多個舞台藝術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國家文化部授予的“群星獎”(創作獎)。2010年,趙金芳作品上海說唱《登高》蟬聯第十五屆群星獎 。2013年,趙金芳作品上海說唱《合作社裡花與瓜》再次蟬聯第十六屆群星獎,取得”三連冠“。

即興表演

民間藝人表演“上海說唱”,其詼諧、幽默的表演贏得了聽眾的陣陣掌聲,現場格外引人注目,老藝人經常表演“上海說唱”,常常把人逗得樂翻天。

“……現在阿二頭,造上三層樓。抬頭看勿見屋脊頭,開門看勿見灶跟頭。上班落班自備汽車開到門頭,手機別到腰裡頭,電話裝到床橫頭……”4月6日下午,一位名叫錢榮嘉的老說唱藝人,在公花園對著市民表演了自編自演的《改革前後的小菜場》,用“上海說唱”這種民間藝術形式表達了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人的生活變化。老錢詼諧的語調、幽默、滑稽的表演和樸實的說唱內容贏得了圍觀市民的陣陣掌聲,也把大家逗得樂不停。記者發現,節日的公花園到處都是即興表演戲曲和大展歌喉的人,大家圍成一圈,或輪番上陣,或是來一回“獨角戲”,現場氣氛熱鬧。而在眾多人群中,又屬老錢這邊的表演最為熱鬧,不時就是一片叫好掌聲,偶爾人們還會為說唱的故事相互打趣逗樂。老錢的不少唱段都是自編的,且非常切合現實,與普通人的生活很接近,所以格外受到市民的歡迎。

錢榮嘉是無錫民豐里人,從小酷愛曲藝,而且還頗有天賦。一次上海黃永生等全國名家來錫表演“上海說唱”,錢榮嘉當時就迷上了這項藝術,他當時默默地下了決心,不但要好好地學習這項藝術,而且還要做“無錫的黃永生”。如今,近30年過去了,錢榮嘉在“上海說唱”方面技藝大進,不但能夠出色地表演前輩的經典唱段,而且還自編自演了18部“新戲”,內容涉及保護環境、講究衛生、遠離毒品以及計畫生育等各個方面,內容樸實但頗有教育意義。由於老錢的說唱很好聽,詞很押韻,表演也很逗人,所以格外受大家喜歡。同時,也因為有啟迪、教育意義,老錢的表演也受到了有關政府部門的關注。錢榮嘉的願望實現了,無錫不多的幾個還能表演“上海說唱”的人,見著他也都習慣性地稱他為“無錫黃永生”。

收徒經歷

錢榮嘉自己創作一個唱段,從唱詞到表演完成整個過程一般大概需要半個月時間,《鄉下頭勿輸城裡頭》、《買彩票》、《無錫景》等都是他頗為滿意的作品。除此之外,老錢還會自編一些應急的唱段。在藍藻事件後,環保部門專門請老錢編了一出唱段,來向社區居民宣傳環保。接到邀請之後,僅用一個星期,就創作完成了一個約8分鐘表演時間的唱段《要把綠色健康來搞好》,並很快走進社區,為廣大居民表演,宣傳環保,當時非常受大家的歡迎。另外,關於計畫生育的唱段,更是每年常演的節目,一到每年九月份,他就要到無錫各地演出。不過,總體來說,如今知道“上海說唱”的人不多,尤其年輕人更是知之甚少。

而一想到這項藝術面臨著失傳的窘境,錢榮嘉就感到憂心。為此,深愛說唱藝術的老錢決定收徒弟。他說,徒弟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一是適合上台表演,為此他還打趣自己說:“因為我長得比較難看,不適合上台表演,所以樣子要好。”二是至少要會5個地方的方言,比如上海話、無錫話、常熟話、蘇北話等等。第三,因為“上海說唱”屬於滑稽戲範疇,表演很重要。滑稽表演分為演滑稽和唱滑稽,要是徒弟能夠掌握難度較大的唱滑稽表演,那就最好了。最後,就是要能夠創作。“自己會創作,這項藝術才能傳承下去,才能有生命力。”錢榮嘉自己也發現找個徒弟很難,但是他也信心十足地說:“只要找到合適的徒弟,我願意免費教他,且保證一年就能使他紅起來!”

瀕危現狀

對於上海民間曲藝後繼乏人的困境,已故的黃永生曾激動地表示,“曲藝是口口相授的藝術,不管當初上海說唱有多么輝煌,但如果沒有人將其傳承下去,一切都是空的,我們只有看到接班人,才能感受上海說唱的將來。”

如果說黃永生代表了上海說唱男人的一片天,那么顧竹君則是娘子軍中不得不提到的名字,談起如今上海說唱的現狀,顧竹君說就如同“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要知道上海說唱在70、80年代那是非常紅火的,專業說唱演員就有一批,而江浙的文藝團體還紛紛邀請上海的說唱演員前去加盟,但是後來伴隨娛樂文化形式的豐富,上海說唱逐漸衰落。”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上海說唱的表演條件比較高,顧竹君說:“上海說唱不像獨角戲,兩個搭檔一湊隨便到哪裡都可以表演,上海說唱因為有唱的成份,所以後邊需要一個龐大的樂隊支持,這樣人家請一台說唱不是請一個人,而是要請上一班人,唱么就以個人唱,但樂隊就要近30個人,特別拖沓和繁瑣,不便於下社區表演。”

上海說唱後繼乏人同樣也是顧竹君的困擾,她說:“現在我想招學生都非常困難,之前也在團里(上海滑稽劇團)帶過幾個學生,但是能唱出來的就陳思清一個,其他都是作為副業來學,所以很擔心上海說唱的將來。”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