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大鼓

蘇北大鼓

蘇北大鼓原名打鼓說書,也稱睢寧大鼓,宿遷大鼓等,當地民間慣稱說大書,是一種江蘇宿遷的傳統戲曲劇種。流布於蘇北的宿遷、徐州[江蘇省地級市]、連雲港、淮陰及皖東北和魯南地區。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蘇北大鼓蘇北大鼓

據史料記載和考證,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響,蘇北大鼓開始形成於宿遷和睢邳地區。蘇北大鼓形成後,迅速向周邊地區發展,到清末,由於唱腔、師傳和藝人所處地域的不同,蘇北大鼓已形成張、沙、楊、韓、邰、李、高、蘭、柴、桂十大門派。設家譜跑字為:“之一吾尚道,承教衍全真,稱合德正本;仁義禮智信,清靜騰玄德,已心悟稱能。”三十個字,至1986年已傳至22世(靜字)。由此推考,蘇北大鼓形成於清朝初年。由於徐州、淮陰歷史上屬於貧窮地區,從藝謀生之人頗多,所以蘇北大鼓形成後發展很快,至清末已成為蘇北宿、徐、淮、連從藝人數最多的一大曲種。當時已有《金槍北宋》、《八部春秋》、《說唐》《銀河走國》、《雲台中漢》、《響馬傳》、《羅通掃北》、《東漢》等60多部長篇書目。同時,出現了不少演唱名家,宿遷的吳相國演唱《金槍北宋》唱篇錦繡、語言煉達、書路新奇。睢寧的倪老端演唱的《說唐》。張紹聘(外號張大篷)唱腔高昂優雅、說表傳神,常年攜帶兩人推篷車,活動在蘇北、魯南、皖北的廣大地區,篷大可容千人以上,因此得綽號張大篷,他以演唱《月唐》、《岳傳》而名冠蘇、魯、皖地區。在《宿遷縣誌》(光緒志)中記載:宿遷教軍場,有說唱出四五場,宿遷的吳相國,成年在宿城說出鼓書,之後張紹聘說唱大鼓亦為民眾稱道。

歷史溯源

蘇北大鼓蘇北大鼓
我國早在周朝時期,就有周莊王擊鼓教化臣民的傳說。因此,大鼓藝人都崇奉周莊王為祖師,並認為自己就是繼承周莊王的事業,從事正風化俗、教化人民的一項重要藝術工作。
我國早期出現較有影響的梨花大鼓、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東亭大鼓五種形式均產生於山東、河北一帶,後遍布全國各地,種類更加繁多,並且形成了一源多流、多源合流的規律。
據《中國曲藝志·江蘇卷》和《睢寧縣誌》載:“明清時,琴書、大鼓、評書、山東快書等十多種曲藝已傳入睢寧,其中以琴書、大鼓最受民眾歡迎。”清朝嘉慶年間,本縣邱集鄉農民張作順(張朝聘爺爺)乞討流浪至山東,迫於生存需求和對鼓書的愛好,師從山東沙姓藝人學習梨花大鼓,後於1820年(嘉慶24年)傳入睢寧。
清光緒年間至民初是睢寧大鼓興盛發展期。隨著鼓書藝人逐年增多,睢寧出現了頗有名氣的兩位鼓書藝人,即是張家第三代鼓書藝人張朝聘和本縣龍集鄉的熊傳法,分別被稱之為“鼓界元帥”、“鼓界先鋒”。
張朝聘、張家城父子倆在繼承梨花大鼓的基礎上,通過綜合多方鼓書技藝,博採眾長,潛心鑽研、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蘇北地方特色的一門鼓書形式。張家兩代人的苦心鑽研,終使山東大鼓演變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睢寧蘇北大鼓。
民國至建國初是睢寧大鼓的高潮發展期,全縣鼓書界出現了張朝聘、熊傳法、魏其秀、朱光前為代表的四大風格流派。其中張朝聘因在蘇皖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被稱之為“蓋蘇北”。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響,蘇北大鼓形成於宿遷和睢寧地區。形成後迅速向周邊地區發展,成為蘇北宿、徐、淮、連從藝人數最多的一大曲種。因其唱腔、師傳和藝人所處地域不同,到清末,已形成十大門派。設家譜跑字三十個字,至今已傳至二十二世(靜字)。演唱書目長篇有六十多部,湧現了不少演唱名家,如:宿遷的吳相國、睢寧的倪老端、張紹聘等
民國初年至抗戰(1911-1937),又出現了五十多部傳統書目。在演唱藝術上亦有發展,從原來重說唱、輕表演、而走上說、唱、表並重。且名家輩出,如宿遷的陳克俊、陳克嶺、徐安國、睢寧的張家中、蘇俊生,邳縣的李恆春、沙水田,泗洪的柏秀雲等,被譽為蘇北大鼓“鼓壇八將”。
抗日戰爭爆發到建國前,大批大鼓藝人南流,向江南發展。如宿遷的宋獻珠、睢寧的梁邦周等到上海定居演唱,沙潘貴、李四和等到南京演唱定居。這一時期雖遭連年戰火,但為了生存,大鼓藝人奮力增進書目,提高演技,藝術上形成了南北兩大流派。南派以宿遷陳克嶺、陳茂田父子和睢寧的張家誠為代表,重唱詞和唱腔,唱腔優雅,唱篇錦繡,北派以邳縣馮玉坤、李保全為代表,重說白和表演,唱腔粗獷高昂,說白抑、揚、起伏擅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主管部門對大鼓藝人進行登記,組織學習培訓,並發證演出。1951年後,各地相繼成立曲藝協會、曲藝聯合會、曲藝隊等組織,當時以宿遷、睢寧、邳縣、泗洪等縣大鼓藝人最多。各地曲藝組織挖掘整理了160多部蘇北大鼓傳統書目,並先後編演了三十多部新書目。在表演和唱腔上也有了新了發展,宿遷的劉漢飛對大鼓唱腔進行了改革,把原來單一的、枯煥的、長期無曲譜而趨於悲調的唱腔改成了能表達喜、怒、哀、樂各種感情的固定腔調和曲譜。
文化大革命中,各地曲藝組織被撤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地曲藝組織相繼恢復,蘇北大鼓得到空前的發展,宿遷市文化主管部門對藝人進行重新登記後,考核發證演出,並招收一批新學員。1980年,當時的宿遷縣有發證的大鼓藝人60名,無證而演唱的有80人。宿遷曲藝隊1980年一次招收了20名新學員。1984年,宿遷大鼓藝人劉漢飛演唱的《高懷德兵下河東》1至6集,《真假秦瓊》、《雙白袍》、《鎖五龍》泗洪青年藝人梁中華演唱的《兵吞六國》相繼由中國唱片公司,齊魯、江蘇音像出版社和北京、上海等唱片灌成唱片2000萬張,發行各地,尤其是蘇、魯、豫、皖地區影響較大。1985年後宿遷曲藝隊又重現一批新秀如宋誌喜、牛崇祥等。牛崇祥、吐字狠、準,唱腔優雅,能鑽善學,到1990年已演近百場。
1992年起,牛崇祥演唱的《五艷春秋》、《靈霄法》、《東漢》、《戰軍山》和劉漢飛說唱的《五梅反唐》、《高懷德兵下河東》、《九龍傳》等30多部長篇書目,約1000小時,分別由山東齊魯音像出版社和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發行盒式磁帶四千萬盒和VCD光碟2000萬張,暢銷蘇、魯、豫、皖廣大地區。

藝術特色

特點

蘇北大鼓在睢寧紮根傳播並發展,因睢寧地處南北方過渡地帶,故在鼓板演奏和說唱技藝上,有別於其它鼓書的獨特內容。
演出形式多為一人表演。一面書鼓,兩片月牙型鋼板的伴奏樂器,有說有唱,並帶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藝人以表為主,以唱為輔,以說表反映藝人真功夫,有“講清故事、刻畫人物、描寫環境,千斤道白四兩唱”之說。敘事說理,轟轟烈烈,一人可調動千軍萬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間真情。長篇大書,百唱不厭;言情小段,歌頌模範,教育民眾面廣深遠。
鼓書內容以演唱歷史故事為主。蘇北大鼓在解放前至“文革”前,均是以說唱大部頭歷史書目為主,俗稱“蔓子活”。有“說不完的呼楊將,唱不完的岳家軍”之說。鼓點起時,說盡前朝興亡事,鋼板響處,唱透人間悲歡情。其主要書目有《響馬傳》、《劉公案》、《說岳全傳》、《併吞六國》、《前後七國》、《楊家將》、《薛家將》等經典曲目。其內容大多是歷史征戰故事,歷史通俗演義等,其中大多富有人性化的口頭文學或描繪波瀾壯闊的歷代開國史,或敘述悲歡離合的兒女家常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唱腔委婉動聽,是祖國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遺產中寶貴的一部分。

曲目

當時已有《金槍北宋》、《八部春秋》、《說唐》《銀河走國》、《雲台中漢》、《響馬傳》、《羅通掃北》、《東漢》等60多部長篇書目。同時,出現了不少演唱名家,宿遷的吳相國演唱《金槍北宋》唱篇錦繡、語言煉達、書路新奇。睢寧的倪老端演唱的《說唐》。張紹聘(外號張大篷)唱腔高昂優雅、說表傳神,常年攜帶兩人推篷車,活動在蘇北、魯南、皖北的廣大地區,篷大可容千人以上,因此得綽號張大篷,他以演唱《月唐》、《岳傳》而名冠蘇、魯、皖地區。在《宿遷縣誌》(光緒志)中記載:宿遷教軍場,有說唱出四五場,宿遷的吳相國,成年在宿城說出鼓書,之後張紹聘說唱大鼓亦為民眾稱道。

形式

演出形式多為一人表演。一面書鼓,兩片月牙型鋼板的伴奏樂器,有說有唱,並帶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藝人以表為主,以唱為輔,以說表反映藝人真功夫,有“講清故事、刻畫人物、描寫環境,千斤道白四兩唱”之說。敘事說理,轟轟烈烈,一人可調動千軍萬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間真情。長篇大書,百唱不厭;言情小段,歌頌模範,教育民眾面廣深遠。
20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集鎮逢集時都有宿北大鼓藝人設場表演,民眾譽之為“集膽”。使用宿遷地方方言演唱的蘇北大鼓,一人多角,有說有唱,表演者左手打兩塊月牙板,右手擊鼓,說白時不用板,有時擊鼓,唱篇時擊板敲鼓。
雅俗共賞的蘇北大鼓唱腔粗獷,唱詞嚴謹,講究平仄相對、優雅和諧、結構規範,尤其講究“扣帽”(懸念),情節扣人心弦,多為戰爭場面為主,一場書大扣子套小扣,小扣連大扣,一個扣子還未解開,另一扣又套上,使聽眾始終扣在書的情節之中。蘇北大鼓無固定樂譜,各地藝人按自己所處區域的語音特徵,唱腔各異,但基本唱調有四句調、垛子口(快流水)兩種。
蘇北大鼓以長篇書目為主,據統計,長篇傳統書目有280多種,新編劇60多種,是蘇、魯、皖、豫地區民眾喜愛的曲種。

藝術傳承

藝人劉漢飛

今年67歲的劉漢飛是蘇北大鼓的第八代傳人,唱了二十多年的蘇北大鼓,劉漢飛把自己最寶貴的光陰都投在了上面,蘇北大鼓早已成了劉漢飛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時候,劉漢飛的祖父喜歡唱大鼓書,每次祖父唱書的時候,他就在旁邊聽,祖父要是唱累了,他會接上一段。而讓劉漢飛真正認識和喜歡上大鼓書的還是聽洋河鎮老藝人劉寶山唱的古書曲目《調寇審潘》,劉漢飛至今說起對劉寶山的說唱水平仍佩服不已,連連讚嘆劉老先生唱得好。
此後二十多年中,劉漢飛走街串巷,把唱大鼓書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和藝術追求,足跡遍及蘇、魯、豫、皖四省。他既唱流傳下來的名家名段,又自編曲目,完善唱法,豐富了大鼓書的形式和內容。深厚的唱工,、精彩的演出讓劉漢飛成了當時老百姓非常喜愛的大鼓藝人。
“那時候一到說書的時候,滿場都是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一兩千口。”說其往事,劉老神采飛揚。如今的劉漢飛閒暇時總會把大鼓拿出來自己說唱一段,沒有事的時候哼上幾句,就感到很舒服,心情很愉悅。

危機

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蘇北大鼓,因其紮根於民間,取材廣泛,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經濟建設,無所不包,深受民眾喜愛。清同治年間,蘇北大鼓已形成張、沙、楊、韓等十大門派。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蘇北大鼓名噪一時,特別是在蘇、魯、豫、皖地區被當地民眾廣為傳唱。
代表作品編輯
蘇北大鼓以長篇書目為主,據統計,蘇北大鼓長篇傳統書目有280多種,新編劇目60多種,如:《金槍北宋》、《說唐》、《月唐》、《岳傳》、《五艷春秋》、《靈宵漢》、《五梅反唐》、《飛龍傳》、《雙白袍》、《真假秦瓊》、《兵吞之國》、《羅通掃北》、《三清樊梨花》、《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鼓後武工隊》、《湖畔槍聲》、《野火春風斗古城》、《阮蘭香》、《海防殲匪記》、《太原游擊隊》、《高懷德兵下河東》、《真假秦瓊》、《雙白袍》、《鎖五龍》、《兵吞六國》等。[6]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鼓曲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