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徐州大鼓,又稱淮海大鼓,是流行於江蘇省徐州鄉間的一種常見的曲藝種類。
說起大鼓在徐州的流傳,要追蹤到“郝沮”。郝祖名郝大通,元朝人,與丘處機等同拜重陽王真人為師,修煉於宇海之嵛山。丘處機被漁鼓藝人尊為丘祖,號稱“丘祖龍門派”;郝大通被徐州大鼓藝人敬為郝祖,自稱為“郝祖華山派”。也有“大鼓自漁鼓發展、變化而來”的說法。一般大鼓藝人都能說唱漁鼓,兩者同根相聯也未可知。
演唱
徐州大鼓的伴奏樂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鋼板。大鼓扁圓,兩面蒙皮,置於竹竿撐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響,傳之遐邇;鋼板形如兩片半月,於食指、中指、無名指之間夾了,指搖手晃,叮吟作響。
大鼓以坐唱為主,唱到激昂處,也有站起身來手舞足蹈的。
徐州大鼓的唱腔粗獷、高昂、豪放,頗具地方曲藝持色。其表現金戈鐵馬、龍騰虎躍的動人場景尤為擅長,足可讓觀眾驚心動魄。
其唱詞形式,為上下句的詩讚體,偶句押韻,唱起來琅琅上口。也伴有說白的散文。板式有五鼓三板、垛板等,鼓的套數有“緊急風”、“四擊頭”、“水底色”、“風穿牡丹”、“鳳凰三點頭”等。
典型書目
徐州大鼓的書目有《精忠岳飛》、《三國》、《水滸》、《響馬傳》等十數種。
著名藝人
潘福蘭(1864—1938) 銅山人,後在徐州定居。徐州大鼓名藝人,綽號“潘大鼓”。
潘自幼酷愛曲藝,17歲在本村趙公館做長工時,拜三弦盲藝人楊繼標為師學藝,並辭掉長工,為楊牽棍引路游唱。他聰明好學,一年多時間就把楊的主要書目《響馬傳》、《羅通掃北》、《羅元報號》、《小聖人逃學》、《十二寡婦征西》和《綱鑑》等學到了手。因他打得一手好鼓,二哥勸他改唱大鼓。後被當地名鼓劉來標收為徒弟。劉對潘甚為鍾愛,將“絕活”都傳授給他。劉直至臨終前,在床上還用筷子敲著床幫擊打鼓點,教潘唱《楊家將》。
潘福蘭個頭不高,但精力充沛,氣派十足。他的演唱口齒清晰,噴口好。聽他的演唱坐在最前排的不震耳,最後排的聽得清。其白口押韻,唱起來喜歡用插花韻(不一韻到底),生動、活潑、耐聽。敲獨鼓能達到數鼓齊鳴的效果。每每唱到關鍵處,他把小辮往頭上一纏,鼓棒往衣領里一插,來一陳“飛板”(即把月牙板用大拇指彈起,左手、右手來往飛穿中敲響),使聽眾眼花繚亂,人稱一絕。根據情節需要,他還常用“懷中抱月”或“蘇秦背劍”等打法,前後左右輪番敲打。有“江北第一鼓”、“大鼓狀元”之稱。
潘福蘭會唱的曲目甚多,號稱能唱《全唐》、《全宋》,尤其擅唱《響馬傳》、《羅通掃北》、《薛剛反唐》、《楊家將》、《說岳》、《萬花樓》等。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他還編演《羅通掃北》的續書《兵困皇陵》,公演後深受聽眾歡迎。
辛亥革命後,潘福蘭在徐州演唱,影響甚大。《兵困皇陵》還被琴書、漁鼓等曲種移植傳唱。他曾去過西安、南京、開封、泰安、蚌埠等大中城市演唱。藝傳姚本山、耿本俊、鄭本和等。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