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詞調

臨海詞調是一種坐唱民間曲藝形式。

臨海詞調

作者:鄭瑛
臨海詞調臨海詞調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海詞調,又稱台州詞調、才子詞調。據近代著名學者、邑人項士元所著《臨海文化史》記載:“詞調發端於南宋樂師張釒茲 所創的海鹽腔,元初雜劇家楊梓加以整理髮展,明中葉海鹽腔盛行於嘉、溫、台一帶,明末演變成詞調。”
清代,詞調在臨海頗為盛行。演唱詞調的主要集社有:“昭德社”、“成文社”、“近聖社”、“風韻社”、“逍遙社”、“薰風社”、“易風社”等七社,有社員近百人,多以文人學士、優閒子弟組成,稱為“長衫派”,故有“才子詞調”之雅稱。
臨海詞調是一種坐唱民間曲藝形式。演唱時,人數可多可少,多則十多人,少則三、五人,大家團團圍坐,手持各種樂器自拉吟唱。藝人們常於風清月白之夜,集結自娛演唱。每逢佳節,社員們輪家演唱,為文人雅士消遣。有時也受邀為富貴人家賀喜祝壽助興,每次只唱一、二出戲,多則謝絕;唱後不取分文,但須盛宴招待,以示其身份之高雅。
臨海詞調樂曲優美柔婉,聲腔豐富多彩,鏇律抒情流暢,節奏富於變化,具有相對穩定的板式曲牌三十餘種,主要曲牌有:男工、女工、平和、水底泛等。參加詞調演唱、演奏活動的均為男士,並根據戲劇人物角色分生、旦、淨、末、醜諸行當。唱女角的男士用假嗓小腔來演唱。唱詞所用的語言道白均為台州書面語,即台州官話。聲調接近婺劇,但柔和有餘。所用的樂器有二胡、洞簫、竹笛、三弦、琵琶、揚琴、檀板、碰鐘等,以二胡為主要樂器,節奏均以婉約平和為主。1934年臨海詞調開始允許女子登台表演。
20世紀五十年代,在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門的重視下,成立了“臨海城關業餘詞調劇團”。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和教唱學唱的方便,將詞調的工尺譜翻錄成簡譜。1962年臨海縣文教局組織演員參加了浙江省文化廳在寧波舉行的“彈詞書會”的演出,以坐唱形式演唱了《小宴》、《斷橋》、《拜月》等三個節目,獲得了好評和獎勵。1964年“手工業業餘詞調劇團”先後排練了《鳳儀亭》、《馬融送親》、《漁家樂》等大戲和《僧尼會》、《牡丹對課》等一批折子戲。同時創作了《還豬》、《一根繩子》、《紅管家》等一批現代小戲,其中《還豬》獲台州地區文藝會演音樂二等獎。“文革”時期,受到了抑制,瀕臨失傳。
八十年代,臨海詞調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關懷。2004年參加台州市第二屆民間戲劇展演時,《呂布與貂嬋》獲演出銀獎、演員獎、組織獎三個獎項。2005年5月,臨海詞調被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臨海詞調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傳承人有陳大牛、侯庭芝(女)、張華玉(女)、林春來、牟志平等人。

傳承發展

30年代之前
20世紀30年代之前,參加詞調演唱、演奏活動的均為男士,並根據戲劇人物角色分生、旦、淨、末、醜諸行當。唱女角的男士也模仿崑劇、京劇用假嗓小腔來演唱。唱詞所用的語言道白均為台州書面語,即台州官話。所用的樂器有二胡、洞簫、竹笛、三弦、琵琶、揚琴、檀板、碰鐘等,以二胡為主要樂器。演奏節奏均以婉約平和為主。1934年台屬六縣聯立的簡易師範學校在紫陽街紫陽樓辦了一個詞調學習班,吸收了蔣桂青等少數女學生參加。排練了《大慶壽》、《白蛇傳》、《出獵遇母》、《馬融送親》等戲,在當時縣政府大禮堂演了四個晚上。從此臨海開創了女子登台演戲,女扮男角,把詞調較為完整地搬上舞台演出的先河。
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詞調在臨海市政府的重視下,成立了“臨海城關業餘詞調劇團”。為了適應眾多教唱、學唱的方便,將詞調的工尺譜翻錄成簡譜。到60年代,臨海詞調到了最鼎盛時期。1962年臨海文教局組織了詞調演唱隊,參加了浙江省文化廳在寧波舉行的“彈詞書會”演出,以坐唱形式演唱了《小宴》、《斷橋》、《拜月》等三個節目,獲得了好評和獎勵。1964年又先後排練了《鳳儀亭》、《馬融送親》、《漁家樂》等大戲和《僧尼會》、《牡丹對課》等一批折子戲。同時創作了《還豬》、《一根繩子》、《紅管家》等一批現代小戲,其中《還豬》獲台州地區文藝會演音樂二等獎。“文革”時期,臨海詞調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作為腐朽沒落的產品,受到了抑制,打入“冷宮”。
90年代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臨海詞調受到臨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關懷。一些民間藝人,經過挖掘、收集、整理後,詞調又獲得新生,走進百姓中間,重新返回舞台。尤其是1994年1月,臨海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市委、市政府領導極為重視,把詞調列為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部門也加強詞調挖掘、保護工作,做了許多的具體指導,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一大批熱衷於詞調的愛好者,克服種種困難,積極、盡心蒐集一批失散的傳統劇目和曲牌。其中盧三軍撰詞,宋志仁、邵志根作曲,大膽突破詞調傳統的作曲規律,採用了領唱、合唱二聲部複詞等手法,寫出的《江南長城千古豐碑》,在臨海大地唱響。該作品在浙江省曲藝徵文比賽中獲優秀創作獎。2000年8月,羅連星等人自發組織了演職人員35人,成立了臨海詞調劇團,排練了折子戲《拷紅》、《對課》,大戲《朱買臣》等節目。幾年來,他們在臨海各地坐唱和演出50多場,足跡遍及臨海城鄉,觀眾人數達7萬多人。2004年,他們參加了台州市第二屆民間戲劇展演,《呂布與貂蟬》獲演出銀獎、演員獎、組織獎三個獎項。同時,從1989年開始,臨海市先後舉辦了六屆“中國江南長城節”,臨海詞調作為本地的優秀曲目,成為每屆長城節的重頭戲,參加了演出。2004年,省文化廳撥款10萬元藝術保護基金,對臨海詞調進行扶持和搶救。2005年5月,臨海詞調被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與黃沙獅子一起,作為具有傑出保存價值的優秀民間藝術,同時又申報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幾年來,已上演的《呂布與貂蟬》、《斷橋相會》、《牡丹對課》、《僧尼會》、《朱買臣》、《馬融送親》、《拷紅》等傳統劇目,先後上演,深受民眾擁護和歡迎。詞調成為臨海和台州人民的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成為臨海人民的精神食糧。[2]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