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魏喜奎自幼隨父魏永富學唱樂亭大鼓,後正式拜師周永福。八歲登台,開始輾轉各地演出。民國二十八年(1939)十三歲時來北京,改唱唐山大鼓。其後,得到單弦演員曹寶祿、評劇演員白玉霜、河南墜子演員程玉蘭、鐵片大鼓演員王佩臣、梅花大鼓演員金萬昌、曲藝弦師白鳳岩等名家指導,遂在唐山大鼓的基礎上,借鑑東北大鼓演員馬寶山起伏多變的行腔、朱璽珍“趕拍節”的技巧,及王佩臣生動活潑的唱法,廣泛吸收了皮影調、評劇等音樂素材,經數年努力,創一種新腔,用北京語音演唱,逐步形成了一獨具特色的嶄新曲種,與曹寶祿等人研究後,於1949年定名為奉調大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使奉調大鼓能較好地表現新的生活及英雄人物激昂奮發的情感與行為,在弦師韓德福、羅仕海等人的幫助下,又對該曲種做了進一步完善。借鑑京韻大鼓“唱似說,說似唱”的技法,加強了“甩腔”和“嗖音”的運用,在原有□拍唱腔基礎上,又創造了□拍的垛板和□拍的快板,充分發揮了唱腔抒情與敘事兩種功能,同時豐富了伴奏音樂,在原有的三弦之外增添了四胡、高胡等伴奏樂器。1962年,在文化部、中國文聯舉辦的紀念曹雪芹誕生二百周年《紅樓夢》演唱會上,魏喜奎一曲《寶玉娶親》,曲調跌宕起伏、演唱圓潤婉轉,使奉調大鼓呈現了新的風采。
然而,長期以來奉調大鼓僅有魏喜奎一人演唱。其代表曲目有《寶玉娶親》、《寶玉哭黛玉》、《李大成救火》、《朝鮮女英雄趙玉姬》、《錢包》、《漁女和戰士》等。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