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情

河南道情

河南道情又稱墜子嗡,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河南東南部。由曲藝漁鼓、道情和墜子相結合,並吸收了秧歌和花鼓的曲調於辛亥革命後形成為戲曲。最初只有雙人對口唱,類似二人轉的形式,後漸演出大戲。曲調有慢板、二八、流水、裁板、垛子等,唱二八和流水板時,多重句。曲牌有[一串鈴]、[小桃紅]、[倒脫靴]、[筋頭落]等。主要伴奏樂器為墜胡、皮胡、三弦、大胡、笙、捫子(嗩吶的一種)等,武場有單皮、大鑼、小鑼、鈸、梆子等。傳統劇目有一百多個,部分為家庭生活小戲,大部分則據長篇曲目改編,如《金簪記》、《玉環記》、《脂粉記》、《大紅袍》、《李翠蓮上吊》、《打萬監生》等。

基本信息

起源

道情戲源於道教樂歌。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魚皮筒鼓伴奏,故古時稱“魚鼓道情”,俗稱“道情筒子”。明清之際在皖北地區流行,和阜陽一帶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後,形成曲藝說唱藝術。當時的演唱只限於單口說唱,伴奏也只有便於攜帶的魚鼓和簡板。

發展歷程

清代後期,約在1860年前後,道情從沈丘、鄲城一帶傳入太康。20世紀初受河南梆子、越調等地方戲曲影響,道情藝人開始嘗試對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題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擴大到家長里短、才子佳人的範圍;演員大體分角色,但不化妝,也無明顯行當,時稱“座攤道情”,這是道情戲的孕育階段。

河南道情 河南道情

1905年,太康縣老冢鎮乾張村藝人張廣志(約1875年-1930年),組建了第一個道情戲班。他是太康道情戲的最早開拓者,早年從事說唱道情,並能演唱河南梆子戲,後來嘗試“座攤道情”。1922年前後,他又首創道情科班,收徒20人。1924年7月,張廣志的道情戲班在太康縣洪山廟、五里口等村開始化妝登台演唱,將道情戲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時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墜子弦和成套打擊樂器,採用了河南梆子的聲腔板式和表演形式。這是道情戲由簡單到複雜,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次成功突破和飛躍,從此使道情由曲藝形式一躍而成為戲劇舞台上一個嶄新的獨立劇種———太康道情。

藝術風格

道情戲以唱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一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過、單過、雙過、哭死、哭活、垛子、滾白等。曲牌有《鎖落枝》、《老桃紅》等。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純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民眾喜愛。著名現代豫劇《朝陽溝》里拴寶唱的“那個前腿弓,那個後腿蹬,腳不要慌來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伴奏樂器

河南道情 河南道情

太康道情戲的伴奏樂器由原始的魚鼓、簡板,逐步過渡到以兩把墜胡為主。但它的墜胡又與一般墜胡不同,它筒大桿短,中間有腰碼,聲似二胡。後來,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嗩吶以及一些民族彈撥樂器。上個世紀90年代又增添了電子琴、電貝司等電聲樂器。

角色介紹

旦
老生 老生

太康道情的表演、化妝和服飾與其他劇種差別不大,主要區別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劇,其演員不習武功,科班也無武科;沒有嚴格的行當區分,除生、旦、須為專行演員扮演外,淨、醜、末則無固定行當。沒有大花臉、黑面、銅錘、架子、花臉之類區分。丑角僅在聲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襯字與靈巧的顫舌音。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當劃分得也相當精細了。生行根據劇中人物年齡、性格諸方面的不同,被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等;旦行又分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閨門旦等;醜行分為小丑、老醜、官醜、醜婆、丑旦等。

傳承人物

朱錫梅,女,太康縣人,生於1940年,14歲進入縣戲劇培訓班學藝並登台演唱小生。1957年調入道情劇團獲長足進展,因其嗓音飽滿純正,吐字清晰流暢,表演氣質端莊,深受省內外觀眾一致讚賞;多次參加省級匯演、調演獲獎,其主演的《王金豆借糧》、《張廷秀私訪》、《李天寶弔孝》、《跪洞房》和《前進路上》等戲,先後被灌制唱片或電台錄音、電視台錄像。

蔡清芝:女,太康縣人,1951年生,自幼酷愛戲劇。1965年先後從事曲藝、豫劇、道情演出,因其唱腔渾厚甜潤,表演凝重深沉,深得觀眾好評,以其《前進路上》春霞一角的精彩表演而蜚聲劇壇,後在傳統戲演出中專攻閨門旦,所主演的《王金豆借糧》、《跪洞房》等劇目和唱段,曾先後被電台錄音、電視台錄像。

張天印:男,1962年生,戲校畢業,1980年進入道情劇團。1997年任團長。他多次率團進京演出,深受首都觀眾和專家們的好評。2000年率團到廣州參加了第十一屆群星大賽,並奪取了金獎。除了這些中老演員外,一批道情新秀如呂清麗、李艷玲、劉粉霞、張小花、丁彩艷等也正茁壯成長起來,太康道情後繼有人。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