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彈詞

貴州彈詞

貴州彈詞,亦稱貴州揚琴、文琴,是一種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分角色坐唱的說唱藝術。

簡介

貴州彈詞貴州彈詞

貴州彈詞,地方劇種,曾名文琴戲,流行於貴陽畢節遵義安順、黔西南等地區。黔劇是由說唱藝術貴州揚琴搬上舞台扮演而創立的新興地方劇種,

誕生於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60年代被正式命名。它的唱腔,主要是繼承發展了文琴民間說唱藝術的傳統。它的表演是在吸收、借鑑崑劇等戲曲表演的基礎上,又學習當地各民族的民間表演藝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演員一般比較年輕。

歷史沿革

貴州彈詞,亦稱貴州揚琴、文琴,是一種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分角色坐唱的說唱藝術。清嘉慶年間,貴築縣的顏詞徽,清道光五年(1825)興義的張國華等人,曾在詩文中提到貴陽有揚琴的活動。今人俞百巍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揚琴“在清康熙年間就開始在貴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歷史”(《關於貴州彈詞和文琴戲》)。光緒年間,雲南揚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絲弦等相繼傳入貴州,促進了貴州揚琴的發展。光緒九年(1833),王石青、蔣發三、丁小瑞三人在貴陽建立揚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里公開演唱。之後,黔西於光緒十一年成立“文音俱樂社”,織金於光緒十五年成立“庭院樂府”,安順於光緒十六成立“相悅茶社”,畢節於宣統三年(1911)成立“同鄉娛樂會”,1921年前後,遵義、安順、盤縣、銅仁、都勻、興義、安龍、獨山、大方、貞豐等地相繼出現了揚琴班社。經過多年的演唱實踐,貴州揚琴逐漸成熟定型。據《貴州彈辭彙編》記載,最早的貴州揚琴唱本是《二度梅》,於光緒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編。

誕生

貴州彈詞貴州彈詞
1950年,大定(今大方)縣的揚琴藝人為配合“清匪反霸”運動,用貴州揚琴的曲調為秦腔劇本《窮人恨》配曲,用當地方言演出,開創了黔劇的先聲。此劇用揚琴、三弦、胡琴伴奏的調子,傳達悲喜的劇情,歌曲台詞通俗易懂,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1952年秋,黔西縣揚琴藝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紹芝、魏利亨等,將婺劇劇本《百日緣》配以貴州揚琴唱腔,用當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劇、川劇的表演、鑼鼓,演出獲得成功,並取名為文琴戲。爾後,徐有三又將貴州揚琴的傳統曲目《搬窯》整理改編成文琴戲排練,在該縣武神廟為第一次區鄉幹部會演出,熟悉的鄉音土語引起了觀眾的共鳴,這次演出被黔劇界認為是黔劇的誕生。
1954年春,黔西縣成立了業餘文琴劇團。為建立文琴戲的觀眾基礎,該團在以後的兩年中,到全縣百分之七八十的鄉鎮演出,受到普遍歡迎。隨後,該團又到臨近的金沙、織金兩縣演出,為觀眾喜聞樂見,並激起兩縣揚琴藝人的仿效。
文琴戲和黔西業餘文琴劇團的出現,引起了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1956年5月,黔西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黔西縣文琴劇團,貴州出現了第一個專業文琴劇團。
1957年後,各地在黔西縣文琴劇團的影響下,相繼成立了專業或半專業文琴劇團,並於1959到1960年間舉行了兩次文琴戲會演,黔西縣文琴劇團作為貴州的地方劇種出訪了四川,到成都、重慶演出。
1960年2月,文琴戲正式命名為黔劇,組建了貴州省黔劇演出團。同年五年,周恩來視察貴州時觀看了該團演出的《卓文君》、 《西廂記》選場,同年6月,該團帶《秦娘美》、《張秀眉》、《紅旗食堂》、《女礦工排》、《搬窯》、《佳期拷紅》、《葬花》等劇目至京演出,爾後又赴上海、杭州公演,均受到歡迎和好評。
1960年,貴州省黔劇團、遵義專區黔劇團和畢節專區黔劇團,聯合排練了《半把剪刀》、《團圓之後》、《珍珠塔》、《雙玉蟬》等其它劇種的優秀劇目,並創作演出了《山高水長》、《人民辦案》等現代戲。1965年9月,貴州省黔劇團的《山高水長》,遵義專區黔劇團的《考么女》,畢節專區黔劇團的《把關》、《開鎖》等劇,均赴成都參加西南區話劇地方戲匯演。
黔劇自誕生到1980年底,20多年來曾先後創作、改編、移植、上演了大量劇目,其中,改編侗劇優秀傳統劇目《秦娘美》,1960年拍攝成舞台藝術影片;創作的彝族歷史故事劇《奢香夫人》,在編、導、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該劇1979年9月赴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觀摩演出,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曾榮獲中央文化部戲曲創作、演出一等獎。還有苗族歷史故事劇《張秀眉》,以及其它現代戲《山高水長》、《血披氈》、《考么女》、《把關》等,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搬窯》、《珍珠塔》、《三難新郎》等都受到觀眾喜愛。

藝術特點

貴州彈詞貴州彈詞

貴州彈詞音樂是在貴州揚琴說唱音樂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革,並從貴州地方其它戲曲劇種以及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逐漸發展而成的。黔劇唱腔用貴州方言演唱,以貴陽官話及黔西話為代表,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聲、韻、調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黔劇的基本唱腔均屬四句式板式變化體,唱詞以七言十言為主,並按尾字平仄偶句押腳韻的規律,形成嚴格的上下句式。黔劇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它唱腔兩類組成,形成了以板式變化為主,單曲體為輔的綜合體制。

基本唱腔在貴州揚琴的七個常用唱腔的基礎上,按板式變化體進行歸類和發展,形成多系統基本唱腔格局,有揚調腔、二板腔、二簧腔三個腔類:
揚調腔在〔揚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揚調〕、〔苦稟〕、〔反調〕三個唱調構成。
二板腔在〔二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二板〕、〔宮二板〕兩個唱調構成。
二簧腔包含〔二簧一字〕、〔二簧快一字〕、〔二流〕三個黔劇傳統板式唱腔,又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二簧垛板〕、〔二簧搖板〕、〔二簧散板〕、〔二簧乾板〕、〔二簧倒板〕、〔二簧奪子〕等板式。
其它唱腔包括:貴州揚琴的部分小調、在民族音樂和黔劇唱腔素材中創作和發展的新腔、合唱與伴唱,共三部分。
黔劇唱腔的連線靈活自如,其連線類型有:基本唱腔揚調腔、二板腔、二簧腔內各板式的連線;基本唱腔與另一基本唱腔的連線,如揚調腔與二簧腔的連線,二板腔和揚調腔的連線;基本唱腔與其它唱腔的連線包括小調、新腔和未歸入基本唱腔的傳統唱腔;基本唱腔與合唱、伴唱與連線等連線形式。
黔劇器樂曲的來源有三:一是繼承貴州揚琴傳統曲牌〔八譜〕,有〔大八譜〕、〔小八譜〕之分;二是吸收貴州梆子戲曲牌,現常用的有〔小開門〕、〔萬年歡〕、〔柳青蓮〕等;三是新編曲牌,是為特定情景的需要編寫或創作的。
器樂曲分為:弦樂曲、嗩吶曲兩類。弦樂曲,如〔柳青蓮〕、〔浪淘沙〕、〔洞房樂〕等,常用於迎賓、宴客、嫁娶等場合;嗩吶曲,如〔一溜風〕、〔急三腔〕等常用於打鬥場面。
黔劇的伴奏樂器以高胡、揚琴為主,配以其它管弦樂,組成文揚。打擊樂器按本劇種的需要,由小鼓、板(以上選用偏高音者)、大鑼、大缽、馬鑼或小鑼,配以鉸子、碰鈴、低音鑼、包包鑼、大鼓、定音鼓等,組成武揚。鑼鼓經以吸收貴州梆子戲的鑼鼓經為主,並借鑑、改編其它劇種的鑼鼓經而形成,有念白鑼鼓、開唱鑼鼓、身段鑼鼓等。黔劇戲衣融合了當地各民族特點,視劇情和人物性格而設計。

角色行當

貴州彈詞貴州彈詞

黔劇的母體貴州揚琴,在其一百一十八出大小唱本中,已有生、旦、淨、末、醜、副的角色行當劃分,其中生行有小生、正生、老生之分;旦行有正旦、小旦、貼旦、花旦、老旦之別,黔劇誕生以後,在行當體制上,繼承了揚琴的這一傳統,並有所歸納和發展。
1、生行:是對男性角色的泛指,無論是青年、中年、老年,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均由生行演員扮演。在現代戲中,通常情況下仍是如此,在特殊情況下有所突破,生行分為小生和老生。小生,泛指正、反面人物中的青年男子,有窮生、巾生、官生、武小生、文武小生之分,如《珍珠塔》中的方卿屬窮生,《西廂記》中的張君瑞屬巾生,《奢香夫人》中的朱元璋屬官生,《漢宮劫》中的劉章屬武小生,《潘安》中的潘安屬文武小生,《秦娘美》中的珠郎、《阿雙》中的布卡、《瓦窯案》中的何大年等均屬小生行。老生,泛指正、反面人物中的中、老年男子,如《生死牌》中的黃伯賢、王志堅,《團圓之後》中的鄭司成、杜國中,《珍珠塔》中的陳培德、趙本,《風亭趕子》中的張元秀等。
2、黔劇的旦行分花旦、閨門旦、青衣、彩旦、老旦、武旦。花旦,是青年女性中的正面角色,多是天真活潑、聰明智慧,性格直率、大方、善良的人物,如《珍珠塔》中的彩萍,《牡丹對課》中的白牡丹,《武則天》中的上官婉兒,《團圓之後》中的柳氏, 《秦娘美》中的婢娘、婢妹等。閨門旦,多指未婚的青年女性,有閨閣千金,也有小家碧玉。這些人物有的雍榮華貴;有的知書達理;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寬容大度;有的機智聰慧;有的志向遠大。《珍珠塔》中的陳翠娥, 《人面桃花》中的杜宜春便屬此類。青衣,多為已婚的中年婦女,這類人物大都穩重端莊,如《奢香夫人》中奢香、劉淑珠、馬皇后,《團圓之後》中的葉氏,《搬窯》中的王寶釧等。彩旦,是性格詼諧、風趣,或刁鑽、古怪、刻薄勢利的女性人物,如《珍珠塔》中的方朵花,《拾玉鐲》中的劉媒婆。老旦,是劇中的老年婦女,如《六離門》中的洪母,《半把剪刀》中的曹母等。武旦,有武功的女性,這些人物多是性格豪爽,膽識過人的婦女,如《盜仙草》中的白素貞,《潘安》中的楊嬌嬌等。
3、醜行:黔劇醜行扮演的人物多種多樣,有心地善良,語言幽默,行為滑稽的好人;也有奸詐刁惡,慳吝卑鄙、口密腹劍、人面獸心的惡棍。分為官衣醜、褶子醜、童子醜、武丑四類。官衣醜,指穿官衣,戴紗帽的公卿大夫、文職官員,如《殷小姐娶妻》中的補天闕,《怪孝記》中的縣官等。褶子醜,指紈絝子弟、風流公子之類的人物,如《老爺世家》中的大少爺等。童子醜,指少年男性,如《雙下山》中的小和尚。武丑,指擅長武藝、性格機警、幽默風趣的人物,如《擋馬》中的焦光普,《劉四姐》中的侯七等。
4、淨行:指性格魯莽、豪放、相貌特異的人,如《花田錯》中的周通,《團圓之後》中的洪如海,《秦香蓮》中的包公等。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