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以劇情所需的內容用商洛方言進行演唱,另加上“嘛璜”使其內容更加豐富,更具表現力,加強情節的深度。“商洛道情”,以二人轉的擊打形式演唱,到經過幾代文藝工作者的努力加工提高,現在已能表現大型劇目、充分表現各類戲劇人物的內心情感,特別以表現“苦”音最具特色;“商洛道情”風格獨特、表現力豐富、渲染力強烈,廣大民眾喜聞樂見。淵源與發展
唐代道院道士說唱情理之曲調,流傳民間與當地結合,於商縣、洛南等地形成,屬道情分支。明崇禎年間(1628),明白米蟲曾到商洛演唱道情(《陝西戲曲劇總志》);1956年陝西省皮影匯演,大會專家考證商洛道情是陝西道情的始祖(《商洛文史資料》);清同治七年(1868),洛南桑嶺人張天泰辦的皮影班,人經四代;靈口張福海,兌山劉中喜,保全趙朝娃、張西雲,永豐謝德,石門樊虎娃;商縣李柯義、王彥傑、李興臣、楊江朝、楊花燭均領過皮影戲班;清光緒八年(1882),丹鳳竹林關人徐明啟的成順班,從父輩起傳世五代:徐明啟、徐崇福、徐盛榮、徐景順,活動於“文化大革命”前止。
1958年,商洛劇團整理傳統劇《一文錢》、《水潑大紅袍》等搬上午台由人扮演。相繼上演了現代劇《山花姑娘》,移植《洪湖赤衛隊》、《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邁出新的一步。1960年《一文錢》搬上銀幕,影片發行國內及東南亞。第一代舞台演員有馬中倩、冀福記、田井制、田秀英、王秀琴等。1990年,商洛劇團的《農家媳婦》參加陝西省青年演員小戲調演,一舉奪得創作、演員、舞美、導演、音樂等五個一等獎,青年演員田朝霞獲得表演一等獎。
商洛道情盛行於商縣、洛南縣境,流行於丹鳳、商南、山陽、鎮安、柞水等地。
排演劇目
1958年西北五省區舉行大型會演,商洛劇團改編了劇目《一文錢》,由劉浩智老師首次運用商洛道情將該戲譜寫成功,參加會演後,影響很大,贊聲連連,西安電影製片廠專程來商洛洽談拍攝電影事宜,導演孫敬先生以此片名聲大噪,後來才相繼拍攝了秦腔《三滴血》、古裝片《桃花扇》等在國內外影響很大的電影。商洛道情《一文錢》電影戲曲片發行後,在國內外都產生了極好的效果,當時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音樂專家還親來商洛採風,收集研究商洛道情音樂與國內其他道情劇種的區別,與隴東道情、陝北道情、關中道情一一比較,認為商洛道情音樂在秦楚交匯、豫陝毗鄰的這一地域有其獨特的個性,民間藝人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將道情音樂與商洛語音完美的結合,與商洛民俗巧妙融通,使其在表現人物複雜的情感中顯現出獨特的魅力。1960年陝西省青年演員會演,商洛劇團又以道情戲《水潑大紅袍》參演並獲獎。歌劇《洪湖赤衛隊》還沒有拍成電影,我們就用商洛道情排演了《洪湖赤衛隊》,接著又有《隔門賢》、《雙下山》、《女審》、《梁山伯與祝英台》、《囊哉》、《山花姑娘》、《追報表》、《龍江頌》等三十多台道情戲。新時期以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洛道情《農家媳婦》。1990年參加陝西省會演,獲得編劇、導演、演員、音樂、演出五項大獎,使商洛道情這一地方小劇種又一次以它獨有的風采展現在全省觀眾面前,商洛道情音樂又一次受到觀眾和專家學者的青睞。
筆者屬於小字輩,有幸參加商洛道情戲《送暖》、《夜審》的排練演出,親身感受到商洛道情戲音樂的個性魅力。《送暖》一劇中我扮演對生活無望、整天喝酒睡覺的青年男子吳成,政府推行小額貸款幫他做起了養殖業,當事業有了起色後,他感謝政府幫他起死回生,那段道情唱段,真是盪氣迴腸,多少年了還讓我時時回味。商洛道情《夜審》是反映一司機不慎丟失貸款20萬元,後被加油站職工拾金不昧交還失主的感人故事,我演劇中丟錢司機,因錢丟失,且數額較大,一時想不開要尋短見,被父親及妻子誤會,在父、妻嚴厲追問下,敘述事情經過時的大段唱腔,同樣感天動地。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