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

道情

道情是我國曲藝的一個類別。淵源於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漁鼓、筒板伴奏,故又稱道情漁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陝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基本信息

內容

道情道情

道情,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為詩讚體宋代後吸收詞牌曲牌,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與鼓子詞相類似。之後,道情中的詩讚體一支主要流行於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流行於北方,並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為主要唱腔,採用了秦腔梆子鑼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戲。內容有升仙道化戲、修賢勸善戲、民間生活小戲、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4類。有的地方稱漁鼓或竹琴。

陝西有關中道情,是陝西的皮影戲劇種,分東路調和西路調。前者流行於黃河兩岸,後者流行於陝北內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區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涼調”等分支劇種。其唱腔特點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眾人相和,以增強氣氛。劇目約有二百多個,均屬老藝人口傳,其中若干劇目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道情是漁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黃冠體”(黃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裝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遊廣漠、寄情太虛,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唐代可能已經有了道曲,漁鼓簡板則始於宋朝,雖然道情出現的早,但是流傳下來的作品卻不多見,現在能看到的僅有本篇鄭板橋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僅收錄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此一曲種已經沒落以至於將要絕跡,民國以來並沒有留下來可供學習的資料,這門藝術已經是後繼無人了。
道情是以“清、賢、高、載”四字為教義。清,是清淨無為。賢,是賢壽重德。高,是高風亮節。載,是宣揚教義的意思。最早的道情見雲遊道人拿上尖板魚鼓演唱。後來傳於民間,其形成一個人唱,眾人合的形式。經過長期演變,逐步形成演唱有故事情節的劇目,一直發展至今。因道情的主要弦律、樂句產生於道教經韻,所以聽“道情”演唱和道士念經相似。道情形式以座唱為主,其特色打擊樂器有魚鼓、尖板、三岔板(即雲香板)和撞鈴等。

歷史

道情藝術的歷史比較悠久,流傳區域也比較廣闊。它屬道教聲腔藝術,源於唐朝道教經韻。最初的道清稱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續仙傳》書曾經記載:“藍采和手持拍板(簡板)唱踏歌行乞於市。”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在中唐時期,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並將它奉為國教,甚至還與老子李耳續起家譜,稱之為祖上。他手下的重臣賀知章韋韜等人都是著名道士,就連他的寵妃楊玉環也被封為“太真”道士。當時道教廣為流傳,傳教道士雲遊天下,到全國各地傳道時皆唱道情,道情之影響和活動範圍達到頂峰。因此,我國大約有二十個省流傳有道情藝術。湖廣稱為“漁鼓”,又有“湖北漁鼓”、“桂林漁鼓”、“四川竹琴”之別;山西則有“臨縣道情”、“離石道情”、“洪洞道情”、“永濟道情”、“陽城道情”、“長子道情”、“晉北道情”等十來種道情;“晉北道情”還分為“右玉道情”、“神池道情”、“大同道情”三大派系。
道情最初只是說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沒有職業班社,藝人們多是在逢年過節酬神獻藝,平日則是從事農業或其他職業。到了民國初年,據傳有一個“武為周道情班”為晉北一帶最早的職業班社。班主武為周是應縣人,以領戲班為職業,他在村里集聚了二十多個藝人經常在大同懷仁、山陰、應縣、渾源一帶演出,深受廣大觀眾歡迎。
解放後,右玉縣建立了專業道情劇團,1982年雁北戲校道情中專班畢業,集體分配到右玉縣,組建了右玉縣道情劇團。

表演形式

道情音樂比較豐富,據傳說原有七十二個套曲和一百來種曲調,現在只能夠收集起十三種套曲和九十六種曲調,其唱腔為聯曲體。它是利用諸宮調的某些曲子互相聯綴起來,組成有層次的大型唱段。每種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搶、緊”六種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據需要來臨時組合的。例如:“耍孩兒”的結構就包括“正耍孩兒”、“反耍孩兒”、“平耍孩兒”、“苦耍孩兒”、“搶耍孩兒”、“緊要孩兒”六個曲子。這“正、反、平、苦、搶、緊”各有不同內容:“正”表示用正調演唱,一般用正調演唱的曲調為“商”字調;“反”表示用反調演唱,一般用反調演唱的曲調為“徽”字調;“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緒,“苦”表示愁苦、淒涼的情緒,二者皆用正調演唱;“緊”表示唱腔結構緊湊,“搶”表示唱腔結構喜悅、輕快、類似“搶”一般地速度。另外,道情又巧妙地借鑑了“晉劇”中的“介板”、“流水”、“滾白”以及崑曲唱腔,彌補了本身的不足。音樂伴奏中的“漁鼓”為道情特定樂器,其文武場樂器與梆子劇種大致相同。
傳統戲代表劇目有:“韓湘子出家”、“張良辭朝”、“莊周夢”、“曹莊殺狗”、“郭巨埋兒”、“王祥臥魚”、“老少換妻”、“打碗罐”等八十多個劇目。

種類

1、周至道情

周至道情的特點是:細緻、婉轉、悅耳、動聽、熱鬧、紅火,其中“波”(集體接音)是其它劇中少有的,使演唱更加生動活潑。演唱內容以“八仙故事”為主,表現忠、孝、節、義,也有其它內容。演唱劇目有:《鞭打蘆花》、《百花山》、《賣道袍》等。它的音樂構成方面,有五種漢(按間伴唱):高音波、平音器、短波,花音波,尾波,梅花彩調波等五種。它的板式有:苦音塌板、連板、代板、慢板、大板、平尾聲塌板等。曲牌有一枝花,烏夜啼,牧羊關、雁兒舞,十三調,五更詞、耍孩兒,梅花調等。周至道情歷史上曾廣泛存在於關中地區,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活態的周至道情只有唯一可搶救的“樓觀鎮軍寨村道情會”,但是民間藝人均已年老體衰,人亡藝絕的現狀十分嚴峻

2、溫州道情

溫州道情形式簡單,一般都是藝人。左手握兩塊竹板,並用手肘部抱著薄豬油皮的竹筒,一邊用指敲筒和以竹擊節,一邊唱曲。也有單人唱,也有雙人唱。一人唱詞句,一人按尾字接唱腔,並用“哩啦哩”邦腔,給唱者歇力。有時也互相換唱,有時各人扮一角色。唱詞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為主,兼有道白。唱時一般先唱書頭,如猜謎語等,後唱整本。曲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黃三與林廷郎》、《鶯歌傳》等,故事生動,辭彙豐富,多用比喻烘托環境和描寫人物性格。其曲調和民歌比較接近,詞白通俗易懂。講究發音明朗,節拍清楚,唱法有高低快慢之唱,甚受農民歡迎。有詩云:“道情唱得好風光,扯破烏紗跑酒場;笑問板橋家世好,元和教丐狀元郎。”

3、河湟道情

河湟道情和全國各地的道情曲調雖然不同,但也是用漁鼓和筒板作為伴奏樂器的,說明河湟道情是從內地傳來的。道情的句式,一般是上下對句的七言句子。但是它的段落構成很考究,有說白、韻白、念詩和唱詞。在說、韻、唱之間還配有符合故事情節發展情緒的當地民歌、小調、牌子等樂曲間奏,十分中聽。唱詞部分用的道情調分為“陰腔”和“陽腔”兩類。這兩個曲調可單獨用,也可以交替用,兩調風格統一,優美委婉。整段故事的演唱過程,韻白與唱詞不斷交替出現,成為講唱文學中一種特殊形式。河湟道情的書目,現在見到的有30餘部。《湘子傳》句數長達五千行,通過湘子出家的故事,對封建禮法的罪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表達了人民民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願望和要求。其它作品如《無量傳》、《賣藥》、《崔家巷》等,在語言、歷史、神話傳說、民俗、美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研究和欣賞價值。

4、關中道情

關中道情以長安為正宗,亦名“長安道情”,又稱“拉波戲”,是流行於關中地區農村的民間“坐班戲”。盛行於長安、臨潼、藍田、戶縣、鹹陽、興平等地,尤其以西安灞橋、三橋等地最為有名。相傳道情是由出家人求施捨、化緣時誦唱的“道中情理”。關中民間長期有“一經二詞三道情”的說法,由此可知它是由關中道教的誦經唱詞演變發展而來。
關中道情的劇目,據抄錄保存下來的約有200多本(折),故事完整,大多具有較強的人民性,人物鮮明等特點。其傳統劇目中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的有《目蓮救母》《大孝傳》《賣道袍》《哭五更》等;以歷史故事、神話與民間故事為主的有《五史原》《古城會》《天仙配》《敬德打朝》《蘆花記》等。

唱詞曲調有“九腔十八調”之稱,現僅流傳八腔十一調。八腔即“清江引”、“金線吊葫蘆”、“藕斷絲不斷”、“節節高”、“打連廂”、“高腔”、“推句子”、“皂羅袍”;十一調為“大紅袍”、“苦相思”、“蛤蟆跳門檻”、“哀連子”、“剪花”、“拖音”、“笑板”、“塌句子”、“氣頭子”、“怒板”、“落頭子”。唱板有慢板、二六板、飛板、串板、滾白。除滾白外,各板式分陽坡(歡音)與陰坡(苦音)。曲牌有《皂羅袍》、《耍孩兒》、《山坡羊》等。在唱腔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幫腔。演唱四句一幫腔,並分長短兩類。樂器有16種,文場有板胡、二胡、笛子;武場有板、鼓、漁鼓、簡板、三才板、大鑼、牙子、碰種等。以漁鼓、簡板、三才板為特有樂器。新中國成立後,有吸收了秦腔一些伴奏樂器。

道情戲

簡介


道情戲是我國黃河流域流行的一種民間小戲,它起源於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宋代發展成為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

清代乾隆年間的流傳


清代乾隆年間,流傳於晉北的說唱道情被搬上戲曲舞台,成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品種。在晉北道情登上戲曲舞台前後,流行於晉西的臨縣道情也登上了戲曲舞台,流行於晉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鹹豐年間和宣統年間兩度搬上舞台,但沒有能繼續下來。新中國成立以後,流行於山西晉南的河東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東的藍關戲等道情戲也相繼發展成為舞台劇。

道情的早期劇目

道情的早期劇目內容多反映道家生活和宣揚道教教義,《經堂會》、《二度林英》、《高樓莊》等。中期劇目內容多為道家修賢勸善故事,代表性劇目有《王祥臥冰》、《郭巨埋兒》、《小桃研磨》等。中後期劇目內容反映民間生活的故事,代表性劇目有《老少換妻》、《打灶君》、《頂燈》、《打刀》等。各地道情戲都有唱腔曲牌,晉北道情有《耍孩兒》、《西江月》、《浪淘沙》等,臨縣道情有《七字調》、《十字調》、《終南調》、《羅頭紗》、《一枝梅》、《太平年》、《燕子飛》等。道情戲的伴奏樂器文場有笛子、四胡、大板胡、小板胡,武場除漁鼓、簡板外,其他樂器與梆子相同。腳色則分紅(鬚生)、黑(淨腳)、生、、醜五行,表演重文輕武,以唱工取勝。

現代的道情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西應縣、臨縣建立了專業的道情劇團,使道情的演唱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20世紀80年代以後,各種藝術形式和娛樂形式競爭加劇,道情戲受到很大衝擊,民間業餘演出越來越少,專業劇團生存艱難,亟待搶救、保護。

道情戲的發展

道情戲是在道情說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晉北說唱道情就是與當地方言結合的曲藝形式。演唱時,主唱者懷抱漁鼓、手持簡板擊節說唱。並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樂器伴奏和伴唱。它用曲牌連綴,進行各種抒情和敘事表演。

江西道情戲

江西道情也稱漁鼓戲或小曲漁鼓。湖北漁鼓也與此相近。在江西尚有南昌道情、寧崗漁鼓、撫州道情、上饒漁鼓等。寧都道情唱腔來源於乞討者所唱小調“過街溜”和算命腔調。湖口漁鼓吸收了當地的漁歌和小調,具有濃厚的水鄉風味。鄱陽漁鼓吸收了當地的大鼓書、山歌、漁歌、小調等鏇律,別具一格。江西道情有兩種演唱形式。一種是演唱者左手持漁鼓,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拍擊鼓面;另一種則不用漁鼓而以二胡伴奏,但均為一人坐唱。道情曲目以神話故事及當地史事為多。

道情戲的歷史

據說,道情起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文體為詩讚體。後來吸收詞調、曲牌,演變為民間布道的演唱。據明人研究,道情的漁鼓簡板始於宋朝,至南宋出現曲白相間的說故事的道情。其中曲牌體的一支流布於北方,並在陝西、甘肅、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

道情戲的分類

道情戲劇目有四類:①升仙道化戲,宗教色彩比較濃厚;⑧修賢勸善戲;②民間生活小戲;④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山西道情戲還曾有職業戲班,分為四路:晉北道情、臨縣道情、洪洞道情、永濟道情。陝西道情戲源於皮影戲,關中地區有皮影道情。道情坐班戲是廣場的演出形式,在坐班清唱的基礎上吸收晉劇、皮影等發展為戲曲。甘肅魯東道情皮影戲已發展為隴劇河南道情戲則由漁鼓道情吸收河南墜子發展而成。

《道情》欣賞

清人鄭板橋《道情》:

一、開場白:


楓葉蘆花並客舟,煙波江上使人愁,勸君更盡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頭。自家板橋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間,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譜得道情十首,無非喚醒痴聾,消除煩惱。每到青山水綠之處,聊以自遣自歌,若遇爭名奪利之場,正好覺人覺世。這也是風流事業,措大生涯,不免將來請教諸公,以當一笑。

二、唱辭五段:


道情
《板橋道情》
(1)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沙鷗點點清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2)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夾綠槐,茫茫野草秋山外,豐碑是處成荒冢,華表千尋臥碧苔,墳前石馬磨刀壞,倒不如閒錢沽酒,醉醺醺,山徑歸來。
(3)老頭陀,古廟中,自燒香,自打鐘,兔葵燕麥閒齋供,山門破落無關鎖,斜日蒼茫有亂松,秋星閃爍頹垣縫,黑漆漆蒲團打坐,夜燒茶,爐火通紅。
(4)老書生,白屋中,說黃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僕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5)撥琵琶,續續彈,喚庸愚,警懦頑,四條弦上多哀怨,黃沙白草無人跡,古戍寒雲亂鳥還,虞羅慣打孤飛雁,收拾起漁樵事業,任從他風雪關山。

三、收場白:

風流世家元和老,舊曲翻新調;扯碎狀元袍,脫卻烏紗帽,俺唱這道情兒歸山去了!

所屬分類

音樂體裁曲藝音樂

中國戲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