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劇

紹劇

紹劇,中國漢族戲曲劇種。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起源於上虞縣(現為紹興上虞區),流行於紹興、慈谿、餘姚、蕭山及其他浙滬一帶。紹劇是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400多個劇目。紹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樸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悟空戲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后,發行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曾風靡全國,聲播海外。1950年定名為紹劇。紹劇是一種以“【三五七】、【二凡】”為基本唱調的紹興地方戲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樸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2008年6月7日,紹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紹劇,中國漢族戲曲劇種。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及上海一帶。紹劇是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400多個劇目。紹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樸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悟空戲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后,發行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曾風靡全國,聲播海外。1950年定名為紹劇。

歷史沿革

紹劇裝扮紹劇裝扮
紹劇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劇種,來源於秦腔,明末清初時期形成於紹興地區,後興盛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受到弋陽腔、贛劇、徽戲等劇種的影響,並收了流行於紹興地區的餘姚腔、新昌調(高)腔以及民間戲曲的特色,逐步發展成為紹興亂彈,並在劇目、音樂唱腔和表演藝術等方面,有很大發展和提高。清乾隆年間(1723-1735)開始盛行。明嘉靖年間,餘姚腔、弋陽腔盛行,紹興一帶出現了“調腔”。初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腳色,並以大鑼、大鼓、鐃鈸伴奏。搬上舞台後,稱紹興高調班。

明末清初,崑腔盛行,繼而亂彈傳入,高調班紛紛兼唱崑腔和亂彈,形成三合班。至乾隆年間,盛極一時,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鹹豐、同治年間,高腔和崑腔逐漸失去觀眾,特別在農村,亂彈備受歡迎,於是藝人改唱亂彈為主,稱紹興亂彈班。

紹興是文化古城,戲曲活動頻繁。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餘姚腔,即源出紹興府所屬的餘姚、上虞一帶。明嘉靖年間,秦腔自北方流傳到浙江紹興,與餘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種激越昂揚的新腔,稱為“調腔”。最鮮明的是“二凡”,腔調和秦腔。調腔在劇目和音樂等方面對紹劇的影響較大。

紹劇與徽戲的關係亦較密切。在紹劇傳統劇目中運用甚多的另一基本唱腔“三五七”,其鏇律與徽戲中的吹腔相近。“三五七”屬於南曲體系,所以其音樂風格也帶有南曲特點,比較委婉綿長,長於抒情。紹劇的劇目,與徽戲相同者也占一定數量。

早期紹劇,主要流動演出於水鄉農村,多為“社戲”性質。農曆正月演“燈頭戲”、二月演“酬神戲”、三月演“青苗戲”,四月開始農村廟會不斷,迎神賽會,經常演戲。至七月中元節,到處盛演“祭鬼戲”(在整本戲中插入目連戲摺子,叫做“平安大戲”)。之後,主要演出“祠堂戲”:有調解兩村相爭的“和事戲”,對盜伐山林者而設的“罰款戲”,商賈在外埠發跡的“還願戲”,富戶豪門添丁、做壽的“慶賀戲”,以及村鎮間輪流值年的“年規戲”等。這一時期,在紹興毗鄰地區也出現紹劇班社。嵊縣有以唱亂彈為主,兼唱調腔的班社。

文武分班,相傳起自清乾隆末年。之後,曾出現過相當興盛的景象,班社多至四十餘副,多數是職業班社,也有些時散時合的半職業班社。

1840年鴉片戰爭後,紹劇活動地區不斷縮小,趨向衰落,尤以武班為甚。至1920年左右,一般演員均習文棄武,文班則增設武戲,文武班合流。此後,班社仿效京、滬等大城市,有以舞台為班名的。如泉源第一舞台、越舞台、天榮舞台、同春舞台等。二十年代以後,在紹興本地城鄉,紹劇頗為興旺。抗戰期間,在上海的紹劇戲班不多,至1945年只有同春班一個,但陣容較強,名家輩出。除吳昌順等之外,又湧現了老生七齡童、十三齡童,武生六齡童,旦腳筱玲瓏、章艷秋等。抗戰之前,有越中第一舞台、文明舞台、林貴舞后、新大世界、新大鴻福等二十餘班。抗戰以後,紹興民眾教育館搞舊劇改革,進行登記,先後入冊者有近五十個班,其中絕大多數是亂彈班。

建國初期,有同春、同興、新民等九個民間職業劇團。後經登記、合併,數量雖稍有減少,但由於招收新學員辦了數期培訓班,培養了接班人,使紹劇得到較大的發展。1956年改同春紹劇團為浙江紹劇團。1965年有專業紹劇團六個。“文化大革命”中紹劇受到摧殘,粉碎“四人幫”後得到復甦。到1982年,有浙江省紹劇團和紹興縣、蕭山縣等三個專業紹劇團、一個紹劇訓練班。

建國後,整理改編了不少傳統劇目,編創了一大批現代戲、歷史劇。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龍虎鬥》、《後硃砂》、《火焰山》、《蘆花記》、《香羅帶》、《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編創的現代戲有《血淚盪》和《阿Q正傳》,歷史劇有《于謙》等。其中《蘆花記》曾在1954年華東區戲曲會演上獲獎;《于謙》在1979年獲文化部頒發的演出一等獎,劇本二等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於1960年由天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紹劇紹劇

紹劇唱腔的主要曲調為“二凡”、“三五七”和“陽路”,以“二凡”為主。唱辭以七字齊言對偶為基礎,劇作內容多為忠奸爭鬥、征戰殺伐之事。焦循《花部農譚》謂“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盪。”30年代稱“越劇”。“二凡”與西秦腔有明顯的淵源關係。其流傳情況,一說為南明潞王朱常汸南駐杭州,魯王朱以海東遷紹興,均帶有樂工南來,因而西秦腔傳入浙東;另一說則認為系李自成將西秦腔帶到安徽,與“三五七”兩腔合用,然後由徽州商人逐漸帶入浙江。“二凡”唱腔高亢激越,以緊拉慢唱為特點,其拖腔不受樂曲限制,演員可以根據人物感情需要,盡情發揮。“三五七”因其唱句以前句三字和五字,後句七字組成而得名,屬早期吹腔,源於安徽太平(今當塗),故藝人稱“太平三五七”,由於長期流行於浙東,並用紹興方言結合中原音韻的紹興官話演唱,使之具有當地的鄉土特色。“三五七”行腔委婉,宜於抒情。“陽路”即吹腔,有“高陽”、“平陽”之分。

紹劇伴奏樂器以板胡為主,“斗子”為輔。紹劇的板胡亦稱高胡,音色比一般板胡更為高亢,“斗子”亦稱“金剛腿”、“牛腿琴”。此外,還有嗩吶、梆笛、笙、管等。紹劇的打擊樂用大鑼、大鼓、大鈸,氣勢宏偉。鑼鼓點自成一套,粗獷、樸實,具有浙東地方的風格特點,稱為“紹班鑼鼓”。

紹劇的音樂曲調豐富,音調高亢激越,鏇律節奏急速明快,聲音清越剛勁,善於表達悲壯、慷慨激昂的情感;加上唱白通俗易懂,表演風格粗獷豪放,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紹劇紹劇

紹劇的武功有的來自目連戲,有的吸收民間武術加以美化,如“打短手”、“九竄灘”、“手頂”、“竄刀”、“甩桌”、“推車跟斗”、“七十二吊”、“疊羅漢”等,均頗有特色。紹劇的唱法也有自己的特點,花臉用宏亮的“堂喉”(真聲),小生和旦用“子喉”(假聲),老生則用“乖喉”(真假聲結合)。

紹劇的著名演員有梁幼儂、吳昌順、陸長勝、筱玲瓏、林芳錦、汪筱奎、章宗信(七齡童)、章宗義(六齡童)、筱昌順、陳鶴皋、章艷秋、王振芳(十三齡童)、錢慧韻、筱艷秋等。

角色行當

紹劇角色行當分為三檔(藝人習稱“三堂”):白臉堂,包括老生、老外、小生、副末(也稱副老生);花臉堂,包括大花臉(也稱淨、大面)、二花臉(也稱副淨或二面)、小花臉(小丑)、四花臉;旦堂,包括正旦、花旦、老旦、作旦(具武旦性質)、五旦(宮女旦兼男角)。此十三行也稱“十三先生”,分工細緻,職責明確。至民國初年,白臉堂增加了幫小生、外末、六白臉;花臉堂增加了副大面、五花臉,合稱“十八子弟”。各行腳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戲。

生行

紹劇紹劇

稱為正生,扮演中、青年男子。外(老外),系“生外之生”,專扮演老年男子;末為“生之末”,扮演中、老年男子中的配角;小生原只扮演青年男子的配角,生行一般俊扮不塗花臉,故又稱“白面堂”,但也有少數

開花臉的戲。生行早期尚有小外、小末等腳色,亦即後期紹劇中的“六白臉”。清中葉以後,亂彈、皮簧勃興,描寫男女愛情婚姻的戲增多,小生由次要變為主要,正生成為老生的專稱。自此,生行基本上形成小生、老生、老外、副末四行當的格局。但仍無文武之分,要求演員文武不擋,做打皆精。清末葉以後,紹劇這一古老劇種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多演武戲,因而出現了“武生”一角,並雇用了一批翻筋斗配打的腳色,稱為“武手下”或“武行”。

花臉行

很早就形成大花臉(淨)、二花臉(副)、三花臉(即小花臉,醜)、四花臉等四色花臉的格局。後期由於角色增多,增添“五花臉”。大花臉所扮演的角色較多,有忠有奸,有正有反,上至帝王權貴,下至乞兒龜奴,幾乎無其不有。若以其所抹花臉分之,計有紅、黑、白、花四類:紅臉多為英勇忠義之士,黑臉多為憨直剛毅之人,白臉多為奸刁卑俗之徒,花臉(雜色臉)多為兇殘邪惡之輩,二花臉介於淨、醜之間,亦淨亦醜,亦文亦武,二花臉(副)擅飾憨厚蠢笨的角色,小花臉(醜),舊俗在戲班中地位最高,能代表老郎(戲神)在班中執法,待客、議事,乃至引路、開飯揭鍋蓋,均須小花臉領頭。其扮演的角色,忠奸善惡,男女老少,幾乎無所不包,且文武不擋。小花臉亦兼演彩旦,如《碧桃花》中的牢婆,《牡丹記》中的皮氏等。四花臉,為花臉行的次要腳色,如《水擒龐德》中,大花臉飾關羽,二花臉飾周倉,四花臉則飾龐德;《碧桃花》中小花臉飾牢婆,四花臉則飾配角牢頭。四花臉在較多戲中則扮演奴僕、家將、皂吏、報子之類。大花臉唱念均用大嗓,不僅要求洪亮,且應有翻滾之聲,因聲如滾雷隆隆和巨浪翻騰,稱為“滾喉”,亦稱“水底翻”。小花臉用“堂喉”(真嗓),但說白常用“子喉”(假嗓)與“堂喉”結合,有時突然翻高八度,以增強風趣詼諧的效果。二花臉用嗓近於大花臉,四花臉則與小花臉接近。

旦行

早時只有旦(正旦)、貼(亦稱作旦)、夫(老旦)和小旦四色,正旦與正生相配為男女主角;清中葉後,正旦的地位為花旦所代替,與小生相配,成為男女主角,正旦則成為專飾中年婦女的配角;後因武戲增多,又添“武小旦”一色。清末以後,旦戲增加,各劇種又都增添了“三手旦”(或稱“三梁旦”)一色;使旦行多至七個腳色。花旦專演年青女子,唱做俱重,文武兼能。因其在許多戲中挑大樑;故亦稱之為“大梁旦”、“當家旦”。貼旦亦稱作旦,亦扮演年輕女子,常為花旦之配角,故有人稱之為“二梁旦”。但貼旦專工唱,花旦更重做,故貼旦仍有其所長和特色。如《西廂記》中花旦飾紅娘,貼旦則飾崔鶯鶯;正旦主要演中年婦女,還常兼演次要小生;武小旦專演旦腳武打戲,如《打店》中的孫二娘,《白蛇傳》中的小青等。老旦專演老年婦人,由於演武戲時,老旦戲少,故老旦常兼其他次要角色,且與雜腳同為龍套的頭和尾。三梁旦(三手旦)為旦腳中次而又次者,常演一些丫鬟、宮女等角色。小旦因每戲結尾大團圓時,常頭披紅巾充新娘拜堂,故又稱“拜堂旦”,多由學徒擔任。

經典劇目

紹劇紹劇

紹劇的劇目頗為豐富,從題材上看,以歷史戲居多,家庭戲次之。就其風格特點來說,多為情緒憤慨、鬥爭激烈、感情奔放的一類戲,流傳的傳統劇目達三百多個。整理後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謙》、《龍虎

斗》、《蘆花記》等,得到一致好評。各行腳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戲,如二手戲《遊園吊打》、《磨房串戲》,花臉戲《打太廟》、《打半山》,老生正生戲《軒轅鏡》、《漁樵會》、《蘆花記》,花旦戲《香羅帶》、《哭箱訴舅》等。

紹劇紹劇

紹劇傳統劇目主要有以“二凡”為主腔的《高平關》、《後硃砂》、《千秋鑒》、《龍虎鬥》,以“三五七”為主腔的《雙貴圖》、《雙核桃》、《龍鳳鎖》,唱“陽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屬目連戲的《男吊》、《女吊》、《調無常》等。各行角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戲,如二醜戲《遊園吊打》、《磨房串

戲》;花臉戲《打太廟》、《打半山》;老生正生戲《軒轅鏡》、《漁樵會》、《蘆花記》;花旦戲《香羅帶》、《哭箱訴舅》等。紹劇較有影響的劇目傳統戲有:《龍虎鬥》、《後硃砂》、《龍鳳鎖》、《蘆花記》、《雙貴圖》;新編歷史戲有:《于謙》、《斬魏徵》;現代戲有:《血淚盪》等。紹興著名劇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后,先後發行世界七十幾國家和地區。周恩來曾四次觀看紹劇演出,同演員合影留念;毛澤東同志觀看後,還寫下了著名的詩篇。

當代發展

為及時保護和更好地發展紹劇藝術,浙江紹劇團切實圍繞繁榮紹劇事業目標,成立了以團長為組長的“紹劇保護與發展工程”實施機構,聘請了多位老藝術家擔任顧問,下設傳統劇目排練、“音配像”工作、傳統劇目整理等工作小組,循序漸進,立足長遠,紮實實施紹劇保護與發展工程。一是復排紹劇傳統大戲。通過全團上下幾個月的努力,精心復排了紹劇傳統戲《郭彥威》和《陸文龍》,已分別在紹劇藝術中心進行了彩排。二是收集整理優秀傳統劇目。《薛剛反唐》、《黃飛虎反五關》、《天緣球》、《陸文龍》、《龍鳳鎖》等已收集整理。三是落實“音配像”前期工作。劇團專門設立“音配像”工作辦公室,聘請資深老藝人擔任顧問。落實專門人員赴浙江人民廣播電台等單位進行上門採集和社會徵集,著手對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末的紹劇錄音、唱片等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並對原音進行技術處理。四是打磨新編現代紹劇。為參加將在十二月份舉行的浙江省第十屆戲劇節匯演,浙江紹劇團全面動員《秋瑾》劇目主創人員、廣大演職員對《秋瑾》進行精心加工、打磨、提升,不斷豐富精神思想內涵,激情創演紹劇藝術精品,努力衝刺戲劇節獎項。

據浙江紹劇團團長朱燕介紹,她們計畫每年至少推出兩個傳統劇目的大戲,至少爭取達到3-4台,除了推出《郭彥威》外,還要推出一部傳統劇目《陸文龍》,將於11月5日進行彩排。而《陸文龍》演出人員全部由下半年剛畢業的紹劇小百花演出團演出,他們的年齡僅16-20歲。朱燕表示,她們將進一步加大挖掘整理力度,並鞏固已經排演的劇目成果,在2-3年內,讓紹劇舞台上經常可以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增加到30台。

文獻介紹

1.紹劇發展史/羅萍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339頁.--(中國戲曲劇種史叢書)
2.浙江戲劇/沈才土,侯玉琪主編;浙江省文化廳[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7頁
3.浙江省10年戲劇小品選/石錦元主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460頁.--(浙江省民眾文藝精粹集成;3)
4.浙江戲曲史話/徐宏圖著.--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163頁.--(浙江文化史話叢書;4)
5.戲曲與浙江/洛地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2.--431頁.--(浙江文化叢書)
6.中國戲曲志浙江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浙江卷》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24,938頁

中國戲劇1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中國戲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