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曲

湖北小曲

湖北小曲由“漢灘小曲”和“天沔小曲”組成。漢灘小曲又稱“漢口灘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於湖北境內的漢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戲為主。天沔小曲也叫“內河小曲”,主要流行於漢水沿岸湖北境內的天門、潛江、沔陽、漢陽、漢川等縣鎮及農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間小調著稱。湖北小曲的曲牌據稱原有二三百個,上世紀30年代末逐漸失傳,現存100個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從長江上游和下游傳來的小曲,也有抗戰時期流落各地的小曲藝人從各地帶回來的小曲。

由來

湖北小曲湖北地圖
中國湖北曲種。約在清末由流傳湖北中部的漢灘小曲天沔小曲合流而成。唱腔曲牌豐富,由南曲、文詞、西腔、灘簧4個腔系100餘支民歌小曲組成,婉轉動聽。演唱以坐唱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單人、雙人、多人,以雙人坐唱為主,男女合檔;男演員兼操四胡,女演員手持雲板擊節。傳統曲目有南曲的《搶傘》、《秋江》、《跳粉牆》等;西腔的《拷紅》、《想情郎》等;文詞的《宋江殺惜》、《安安送米》等。1949年後又編演了《雷鋒參軍》、《江姐進山》等,使湖北小曲藝術得到了新的發展。

歷史淵源

湖北小曲《湖北小曲》研討會
俗稱漢灘小曲,漢灘絲弦,外江小曲。由明清俚歌俗曲衍變而來,光緒年間已盛行於長江沿岸的漢口武昌黃石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地。

漢灘小曲又叫“外江小曲”,與俗曲有一定淵源關係。清末民國年間在荊沙十分流行。漢灘小曲以坐唱為主,主要伴奏樂器為四胡有時也加三弦琵琶。演唱者以女聲為主,邊擊檀板或敲碟子邊演唱,操琴者也兼唱。以坐唱折子戲為主,也唱民間小調。小曲曲牌十分豐富,現在還存一百個左右。

一是板腔性曲牌,如“南曲正板”、“南曲三句半和七句半”等。

二是一曲多用的曲牌,可單獨演唱完一個完整的曲目,又可套用其他唱詞;可以獨立出現,又可幾個曲牌相連;還可以與板腔性曲牌套用,如“慢四平”、“鳳陽調”、“銀紐絲”等。

三是單曲獨詞,如“調兵調”、“孟姜女調”等。漢灘小曲在荊沙已流傳了100多年,曾盛極一時。現在沙市僅存數名老藝人。

藝術特色

湖北小曲湖北小曲

特徵:湖北小曲的演唱形式以坐唱為主,演出二、三人不等。20世紀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

湖北小曲的唱腔曲牌豐富,曲腔婉轉動聽,由“南曲”、“西腔”、“文詞”、“灘簧”4個腔系和100餘支民歌小調(曲)組成。南曲腔系是由南曲發展演變而成,形成了“南曲頭”、“南曲數板”、“南曲尾”等與南曲有相對獨立性的同宮子母曲牌,可敘事,可抒情,風格樸實優美。西腔植根於天沔民間音樂,曲詞為上下句的格式,通過不同的行腔及節奏板眼變化,衍變出了“西腔頭”、“西腔垛句”、“西腔尾”等同宮變體曲牌,唱腔迂迴婉轉,長於表現思念、悔恨、自嘆等情緒。文詞由“文詞調”、“文詞數板”組成。灘簧是單曲體形式。其他民歌小調都採取不同宮的曲牌、小調分節,可以與4個腔系聯綴,也可單獨自由結合。演唱以坐唱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單人、雙人、多人(又叫“打圍鼓”)3種形式,以雙人坐唱為主,演唱時多為男女合檔,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員兼操四胡,女演員手執雲板擊節。唱詞都用代言體,沒有表唱成分。伴奏樂器以四胡、雲板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揚琴二胡等。湖北小曲的傳統曲目,有南曲的《搶傘》、《秋江》、《跳粉牆》等;西腔的《拷紅》、《鶯鶯餞行》、《想情郎》等;文詞的《宋江殺惜》、《安安送米》等。

演唱方式

湖北小曲湖北小曲
漢灘小曲以唱為主,說唱相間。傳統的演唱形式多為雙檔坐唱。雙檔演唱時,男操胡琴伴奏,女持雲板或碟子擊節而歌。可在茶樓、酒肆坐唱,也可“打街”賣“散唱”,或參與鄉民的喜慶宴席唱“堂會”。

流行於漢口及長江漢水沿岸,分漢灘、天沔小曲兩種。武漢地區流行的漢灘小曲(亦稱外江小曲)以坐唱折子戲為主,音樂與本地漢劇相似,多為板腔性曲牌;天沔小曲曲牌與天沔民歌相通,板腔性曲牌西腔與荊州花鼓戲西腔相同。長期在武漢行藝的天沔、漢灘兩派小曲互相借鑑,均用漢口方言演唱,逐漸合流。

1985年,小曲作為地方曲種參加全國首屆曲藝會演時,將漢灘、天沔小曲取名為湖北小曲。該曲種曲牌分為兩類,一為板腔性曲牌,有南曲頭、南曲正板、南曲尾、西腔等;一為小調曲牌,有跌落金錢、四大景、十杯酒、疊斷橋、銀紐絲、薅黃瓜。其傳統演唱形式以坐唱為主,分單人拉唱、雙人坐唱和多人坐唱3種,以雙人坐唱為常見。主要伴奏樂器四胡,人多時採用“八音”(四胡二胡京二胡琵琶揚琴月琴三弦檀板)伴奏。

1959年,武漢市曲藝隊、湖北省民間歌舞團開始招收並培養小曲學員。60年代,小曲青年演員演出大批新節目,音樂革新變化大,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一人演唱、兩人對唱、集體合唱、坐唱、站唱、彈唱和表演唱等。

代表性人物

湖北小曲湖北小曲

代表人物:湖北省小曲老藝人有張明亮、喻義和、甘發新等,武漢說唱團自20世紀60年代起,先後有茅貴嫻、周艷琴等演唱湖北小曲。

夏雨田作詞的湖北小曲《難忘的一課》曾獲全國曲藝創作一等獎。

何忠華是湖北省著名的小曲表演藝術家,在其45年的藝術生涯中,她創作演出了大量具有荊楚文化特色的湖北小曲節目。在演出中,她和弟子一起,表演了湖北小曲《沁園春·雪》,她甜美的嗓音,圓潤的唱腔、從容的表演,贏得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代表性曲目

湖北小曲湖北小曲
碟子小曲的代表性曲目有《放風箏》、《九連環》、《十想》、《十繡》等。1949年後,漢灘小曲搬上了舞台,豐富了音樂,充實了樂隊,增加了表演。並湧現出了一批受民眾歡迎的新曲目,如《雷鋒參軍》、《江姐進山》、《三考鮮梅》、《喜旺回家》以及新編歷史曲目《選妃》等等。現已發展成了湖北境內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種絲弦小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增強小曲音樂的表現力,適應表現新內容的需要,在一些整理的傳統曲目和新作品中,除注意保持各種腔系的特點外,在各腔系之間,腔系與其他曲牌小調之間也常互相吸收借用,並創作了《雷鋒參軍》、《江姐進山》等一些新曲目,使小曲藝術得到新的發展。

唱出國門

湖北小曲京韻大鼓
日本對外友好協會的邀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帶領中國地方曲藝界人士赴東京進行友好訪問演出,說唱團的優秀湖北小曲演員姚麗玲也隨同出訪,這也是湖北小曲首次跨出國門。

該團一行共9人,所涉及的曲藝形式包括京韻大鼓蘇州評彈等地方曲藝形式,湖北小曲也是第一次位列其中。湖北小曲是湖北省特有的曲藝形式,是四大曲種之一,屬於鼓曲中的雜曲。此次出訪的姚麗玲僅28歲,1997年畢業於北方曲藝學校,師從著名湖北小曲表演藝術家何忠華。她兼學天沔、漢灘等多種曲風,嗓音甜美,台風穩健,是目前湖北小曲為數不多的傳人。此次姚麗玲赴日將演出《放風箏》、《黃鶴樓》等節目

音樂研究

湖北小曲何忠華

對湖北小曲探源的基礎上,以湖北小曲的主要聲腔南曲為例,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分析法、音樂形態分析法、比較歸納法等等,將前人的感性認識及提出的種種可能加以比較與實證,繼續探索其與漢劇的種種關係。並且探究其音樂鏇律結構、演唱風格、題材內容等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同時通過對其現狀的調查,進而結合歷史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從文化的角度闡釋過去的興盛及現在衰微的原因,並就其今後發展的問題進行探討。

湖北小曲是瀕危說唱音樂曲種。

湖北小曲常用的潤腔技法總結歸納為五類:一、唱腔裝飾潤腔技法;二、聲音造型、咬字吐字潤腔技法;三、節奏速度變換潤腔技法;四、力度變化潤腔技法;五、地方方言潤腔技法。學習和掌握這些潤腔技法,對於說唱音樂的演唱、創作和創編都有重要作用,對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演唱與教學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主要曲種

湖北小曲湖北小曲
湖北小曲是中國說唱音樂曲種之一,在豐富多彩的說唱音樂曲種如鼓詞類,彈詞類,漁鼓類,牌子曲類,琴書類,雜曲類,走唱類,板誦類,時調小曲類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種地方特色濃郁,說唱音樂特點鮮明的時調小曲類說唱音樂。它泛指流傳於湖北省的各類民間說唱小曲,集中體現為漢灘小曲和天沔小曲。

漢灘小曲,又稱漢灘絲弦,外江小曲,清代光緒(公元1875—1908)年間已盛行於長江沿岸的武漢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城鎮。

天沔小曲,又稱內河小曲,碟子小曲,原是流傳於襄河(漢水)流域的天門、沔陽、潛江、漢陽等地,以丟棒、敲碟、徒歌散唱相結合的俚歌俗曲。約在清末民初(公元1911年前後)天沔小曲藝人開始接先生(琴師)習唱漢灘小曲。由於漢灘小曲藝人用漢口語音行腔報字,天沔小曲藝人用天沔語音發聲吐字,形成了湖北小曲中的外江與內河兩個流派。

主要形式

湖北小曲多為聯曲體,曲調包括南曲、文詞、西腔三個腔系,連同其它曲牌,小調共有一百餘支,以南曲腔係為

湖北小曲二胡
主。一個唱段由若干不同宮(G宮、C宮、F宮、D宮)的曲牌聯綴而成。曲牌連線自由靈活,並可通過伴奏樂器四胡定弦法的轉換(sol、re、re、la、la、mi、do、sol)來變換調門,以增強音樂的變化,加強表現力。為了突出曲種風格和保持音樂結構的統一,常以[南曲頭]開始,以[南曲尾]結束,中間依次連線[南曲]、[七句半]、[平板]、[南曲數板]等曲牌。

在傳統曲目中,文詞、西腔兩個腔系單獨構成唱段而不與其他曲牌聯綴。西腔多為天沔小曲藝人演唱,與天沔花鼓戲中的西腔同宗。漢灘小曲的曲目有《秋江》、《搶傘》、《紅娘遞柬》等;天沔小曲的曲目有《拷打紅娘》、《補背褡》、《麻雀歌》、《銅錢歌》、《照花台》等。新曲目有《看鐵牛》、《雷鋒參軍》、《江姐進山》(以上為漢灘小曲)、《趕秧雀》(天沔小曲)等。唱詞除七字句、十字句外,還有長短句、垛句等,一個唱段大都一韻到底。湖北小曲以唱為主。表演形式靈活自由,可一人自拉自唱,或拍板站唱,也可一人拍板,一人敲碟坐唱或走唱。伴奏樂器以四胡為主,其它樂器有三弦二胡琵琶等,可增可減。著名演員有張明亮、喻義和等。

瀕危現狀

湖北小曲民族文化
湖北小曲也和其它的說唱音樂曲種一樣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危險。民間文化忠實地映射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是民族文化的一條主脈。在時代的腳步開始產生強大衝擊波的今天。如何把“根”留住,這是每個炎黃子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為了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和搶救音樂遺產,探究傳統音樂規律,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湖北說唱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曲種都形成了它自己豐富的潤腔技巧、學習和掌握這些潤腔技巧,對於說唱音樂的演唱、創作和創編都有重要作用,對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演唱、與教學也有重要參考價值。尤其是湖北小曲唱腔特色長於抒情,善於敘事,剛少柔多,細膩委婉,特別注意運用各種潤腔技巧,使唱腔更顯豐富多彩,人物塑造更為鮮活生動。

主要特徵

湖北小曲常用的潤腔技法歸納如下。

一、唱腔裝飾潤腔技法湖北小曲,特別注重在唱腔骨架上加花,運用倚音顫音、滑音等技巧增強小曲細膩委婉的

湖北小曲唱腔裝飾
風格特點,刻畫不同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和形象,幾乎無音不飾,無腔不潤。1.連音,表示弧線以內不同音高的音要唱奏的連貫。2.氣口斷腔,它的感情依據是吃驚、憤怒、仇恨、暗示等而產生的一種唱法。它往往利用氣口的停頓並延續時值,造成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緊張空氣來抒發感情。也有連續斷腔並結合節奏的變化造成的一種氣勢表達某種感情。3.抽氣,表現悲哀唱段的一種特殊手段。抽聲即倒吸氣時聲帶振動。觀察悲痛欲絕的人在哭的時候常常會產生抽噎聲。4.哈哈音,是湖北小曲借鑑四川清音哈哈腔的一種彈跳型的唱法,要求氣息控制靈活,唱時舌根靠近軟齶,阻住從隔膜處彈出的“顆粒”狀氣息,並與聲門恰當的開閉相配合而產生斷音。斷音中帶有“哈”“飄”或“海”等字的尾音,常用來表現清快活潑的唱腔特色。5.彈跳音,主要是啟動橫膈膜的彈跳發出的斷腔聲音。發聲時呼氣與吸氣兩大肌肉群產生強烈而短暫的對抗,使氣柱對聲門衝擊,使發出的聲音迅速射向上部共鳴位置,產生顆粒效果的音團彈跳出去。6.頓音,這種唱法是彈跳音唱法在低聲區的表現。彈跳音多用上部共鳴,而頓音則多用胸聲共鳴或整體共鳴。呼吸的對抗力比彈跳音小,但對抗的時值比較長。頓音穩健有力,從下部共鳴開始向上收縮,給人韌勁。7.泣音,它是邊哭邊唱的一種戲劇性很強的特殊技巧,必須善於控制氣息,頓胸,造成抽噎之態伴隨著歌唱。8.顫音,多用來修飾風格,加深感情。有長顫音、短顫音、快顫音、慢顫音、先直後顫等多種;是大腦神經有意識地支配一切有關發音的肌肉,在作發聲動作的同時,又作有規律的顫動。聲音中有波浪式搖動,音高略有改變。9.順波音,正音與其上方鄰音(包括大小二度及小三度)急速交替。順波音有短有長,兩音交替一次,叫單順波音,兩次以上者叫復順波音,也有先慢後快等等。10.逆波音,正音與其下方鄰音,包括大、小二度或小三度,急速交替。逆波音亦分單、復逆波音。11.舌顫音,利用均勻持續的氣流衝擊舌尖,讓它打嘟嚕,發出同樣。

二、聲音造型、咬字吐字潤腔技法湖北小曲在音色上根據人物角色的不同靈活的調整聲音位置和共鳴腔造型,吐字也有快吐、慢吐、噴口等方法。1.提音,多發生在從低音向高音大跳時的高音上。這個高音突然變暗向腦後方移動。聲音似假非假,含蓄集中。2.沉音,音色低沉、深情。多表現內心獨白的愛憎之情,往往由口腔共鳴轉到胸腔共鳴,上部加重鼻韻或共鳴。這一剎那的音色變化,如同浮在水面之物沉入水底一般。3.砸音,從高音到低音自上而下

湖北小曲排練
運行。共鳴要求從頭聲到胸聲迅速轉換,聲音結實有力。它的特點是:共鳴從窄到寬,音色從淡到濃,音量從弱到強,音高從高到低,聲音從行到定,稱為砸音。多用來表現剛毅果斷或激烈憤慨之情。4.大嗓,指運用本嗓真聲演唱塑造人物。5.小嗓,指運用假聲演唱。6.噴口,唱曲或話白中,每在字的開頭,發音較重,使字音有力地噴放,稱為噴口。噴口有力是戲曲曲藝演員的基本技巧之一,主要依靠鍛鍊唇、齒、鄂、舌等器官的勁頭,並結合中氣的恰當運用,其功效能使字音遠播,剛勁有力。

三、節奏速度變換潤腔技法1.慢速有慢、稍慢、不太慢、演唱要領是慢而不拖、慢而不散。2.中速有中速、慢中速、較快中速,演唱要領為不急不緩。3.快速有快、稍快、中速、更快,演唱要領為快而不趕,急而不亂。4.速度自由或稱散板。5.上板指自由板結束後進入正常速度,從無板轉為有板,節奏清楚明顯。也指說唱段中當故事發展到高潮時,由原來一板三眼的慢板成一板一眼的流水板轉變為有板無眼的緊板,使在節奏上,情緒上和前面的唱腔形成對比。⑦6.漸快表示樂曲速度逐漸加快,又叫催板。7.漸慢,表示樂曲速度逐漸放慢,又叫撤板。8.延長音,表示按作品風格或演奏者的意圖自由增長該音符或休止符的時值。9.保持音,表示該音要充分保持時值,並從頭到尾強奏。

四、力度變化潤腔技法

1.最弱、很弱、弱、中弱,表示作品演奏力度較弱。2.中強、強、很強、特強,表示作品演奏(唱)力度較強。3.強後弱,表示作品演奏(唱)到此處由強突然轉弱,達到一種戲劇性效果。4.強音,表示作品演奏(唱)至此處加重語氣和力度。5.漸強,表示作品演奏(唱)的力度逐漸加強。6.漸弱,表示作品演奏(唱)的力度逐漸減弱。

五、地方方言潤腔技法湖北小曲運用漢口語言與天沔語言行腔報字,具有鮮明的湖北地方特色。以上五大類三十五種潤腔技法在湖北小曲中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這一地方說唱曲種的表現力,使故事中的人物鮮活生動,情感表現細膩動人。本課題組的研究也許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旨在拋磚引玉,相信會有更多同行學者參與到民間說唱音樂的保護與整理工作中來,讓湖北小曲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