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分為外鼻、鼻腔和鼻旁竇(鼻竇)三部分,是呼吸兼嗅覺器官。屬於高度分化的感受化學刺激的器官,對於動物接受外界化學信息、識別環境、辨認敵我 、歸巢、捕獵、避敵、尋偶和覓食有重要作用。能淨化吸入的空氣並調節其溫度和濕度。它是重要的嗅覺器官,還可輔助發音。鼻的骨架由上側及外側的軟骨所組成。在鼻腔的上方,上後方和兩旁,由左右成對的四對鼻竇環繞,鼻腔和鼻竇位於顱前窩、顱中窩、口腔及眼眶之間,相互之間,僅收一層薄骨板相隔,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部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

基本信息

作用

子又叫“面王”,中醫里有“上診於鼻,下驗於腹”的說法,可見在面部望診中鼻的價值頗大。鼻子位於面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圍候六腑,下部應生殖。所以,鼻子及四
鼻
周的皮膚色澤最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疾病。
鼻子在預報脾胃疾病方面尤其準確。在臨床中發現,病人出現噁心嘔吐或者腹瀉之前,鼻子上會冒汗或者是鼻尖顏色有所改變。這樣的例子我在生活中也見過很多。
如果鼻子的色澤十分鮮明,這是有“留飲”的徵兆,說明脾胃陽虛、失於運化、津液凝滯。通俗一點說就是,這個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滯留在胸膈,導致四肢關節疼痛。我為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將軍做臨時保健醫生時,就從他鼻頭上看出了胃病。這個事例後邊有詳細說明,不再重複。
如果鼻頭髮青,這說明肝的髒色出現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現,而且一般會伴有腹痛。通俗點解釋,肝屬木,脾屬土,肝氣疏泄太過,橫逆沖犯脾胃,結果就影響了脾胃的消化功能。這時候就要用一些瀉肝膽和補脾胃的藥。
如果鼻尖微微發黑,這說明身體裡有水汽。這個症狀是“腎水反侮脾土”的表現。本來是土克水,結果腎水反過來壓制住了脾土,水氣肆虐,以致腎的髒色出現在臉上。
如果鼻子發黃,這說明胸內有寒氣,脾的髒色出現在了臉上。這樣的人體內中陽不足,脾胃失於運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涼性食物積聚在脾胃,這些寒氣上升又影響到了胸陽,所以寒氣就滯留在臟腑中。如果鼻子發黃,但光澤明潤,那就可以放寬心了,這說明“脾氣來復”,是即將康復的好兆頭。

結構

鼻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構成。外鼻位於面部中央。鼻腔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其上、後、旁由左右成對的鼻竇環繞,與顱前凹、顱中凹、口腔和眼眶緊密眥鄰,僅由一層薄骨板相互隔開,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鼻竇開口於鼻腔,兩者黏膜互相移行連為一整體。
外鼻(externalnose)由骨、軟骨構成支架,外覆軟組織和皮膚,略似錐形,有鼻根(nasalroot)、鼻尖(nasalapex)、鼻樑(nasalbridge)、鼻翼(nasalalae)、鼻前孔(anterior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columella)、等幾個部分。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額骨鼻突、上頜骨額突組成。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突,兩側與上頜骨額突相連。鼻骨下緣、上頜骨額突內緣及上頜骨齶突游離緣共同構成梨狀孔(pyriformaperture)。
外鼻軟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軟骨(septalcartilage)、側鼻軟骨(lateralnasalcartilage)、大、小翼軟骨(alarcartilage)等組成。各軟骨之間為結締組織所聯繫。
大翼軟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馬蹄形,各有內外兩腳,外側腳構成鼻翼的支架,兩內側腳夾鼻中隔軟骨的前下構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膚較厚,且與皮下組織及軟骨膜粘連緊密,並富有皮脂腺、汗腺,為粉刺、痤瘡和酒渣鼻的好發部位,當癤腫炎症時,稍有腫脹,疼痛較劇。
外鼻的靜脈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頸外靜脈,內眥靜脈與眼上靜脈、眼下靜脈相通,最後匯入顱內海綿竇。面靜脈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處理不當或隨意擠壓,則有可能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等嚴重顱內併發症的危險。
各綱脊椎動物的鼻結構不同,但一般都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竇組成。鼻腔下部黏膜血管豐富,可調節空氣溫度和濕度。鼻旁竇是與鼻腔相通的幾個骨質空腔,有協助調節空氣溫度、濕度和音色作用。有些動物鼻腔前部有鼻毛,起過濾空氣中的灰塵作用。圓口綱具有一個外鼻孔和單個嗅囊,但接受的仍是一對嗅葉發出的神經。魚類一般有成對外鼻孔和成對嗅囊,軟骨魚的外鼻孔位於吻部腹面,硬骨魚則位於背面。陸生脊椎動物由於呼吸空氣,嗅覺器與口腔相通,出現了內鼻孔。內鼻孔出現後,鼻腔就兼有嗅覺和呼吸兩種功能。兩棲類的內鼻孔開口於口腔前部,鼻腔內嗅黏膜平坦,一部分變形為犁鼻器——一種味覺感受器。爬行類嗅覺較發達,鼻腔及嗅黏膜均有擴大。鳥類鼻腔結構與爬行類相似。哺乳類生有次生顎,內鼻孔後移至咽部。由於嗅覺高度發達,結構較複雜,表現在鼻腔擴大和鼻甲骨出現。鼻甲骨是盤卷複雜的薄骨片,外覆布滿嗅神經的嗅黏膜,使嗅覺表面積大為增加。水棲種類嗅覺較退化,如鯨和海牛;有些動物的嗅黏膜擴大至鼻腔外,嗅覺極靈敏,如狗。
鼻腔內有鼻黏膜,鼻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這些結構能使吸入鼻腔內的空氣變得溫暖、濕潤,減少對肺的刺激。鼻腔上部黏膜內還有接收氣味刺激的嗅覺細胞。

外鼻

外鼻是指突出於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軟骨為支架,外面覆以皮膚構成。外鼻形如三邊錐體,突出於顏面中央,易受外傷。上端較窄,最上部位於兩眼之間,叫鼻根。
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
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樑,鼻樑兩側為鼻背。
鼻尖兩側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鼻尖和鼻翼處的皮膚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與深部皮下組織和軟骨膜連線緊密,容易發生癤腫,故發炎時,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較劇烈疼痛。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部成鼻額縫,外緣接左右兩側上頜骨額突,後面以鼻骨嵴與篩骨正中板相接,下緣以軟組織與鼻外側軟骨相接。上部窄厚,下部寬薄,易受外傷而骨折,發生鞍鼻,由於血管豐富,骨折復位後易癒合。
血管:外鼻的靜脈主要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由於內眥靜脈經眼上、下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通,面部靜脈且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液動,故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時如誤擠壓或治療不當則有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之虞。

鼻腔

鼻腔nasalcavity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軟骨為基礎,表面襯以黏膜和皮膚而構成。鼻腔是頂狹底寬、前後徑大於左右兩側的不規則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止後鼻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方經鼻孔通外界,後方經鼻後孔通咽腔。每側鼻腔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個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圍成的擴大的空間,內面襯以皮膚,生有鼻毛,有滯留吸入塵埃的作用,此外皮膚與軟骨膜緊密相貼,所以發生癤腫時,疼痛甚劇。鼻前庭的前部相當於鼻尖的內角處,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隱窩,稱為鼻前庭隱窩,常為癤腫、痤瘡好發之處。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後的部分,內壁為鼻中隔。固有鼻腔後借鼻後孔通咽,其形態與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軟骨覆以黏膜而成。每側鼻腔有上、下、內、外四個壁。上壁(頂)較狹窄,與顱前窩相鄰,由鼻骨、額骨、篩骨篩板和蝶骨構成,篩板的篩孔有嗅神經穿過,下壁(底)即口腔頂,由硬齶構成。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共同構成,鼻中隔多偏向一側,偏向左側者多見。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內有豐富的血管匯聚吻合叢,稱黎氏動脈區或克氏靜脈叢。約90%的鼻出血(鼻衄)發生於此,臨床上叫易出血區。外壁構造複雜,由鼻骨額突,淚骨,篩骨,齶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組成。[如圖:鼻腔外側壁(鼻甲切除)外側壁上有三個突出的呈階梯狀排列的、略呈貝殼形的長條骨片外覆黏膜,稱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間隙分別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後上方的凹窩叫蝶篩隱窩。各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間隙叫總鼻道。切除中鼻甲後,在中鼻道中部可見一個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圓枕形隆起叫篩泡。
在中、上鼻道和蝶篩隱窩有鼻旁竇開口,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
頂壁:很窄,呈穹隆狀,與顱前窩僅以篩骨垂直板相隔。篩板薄且脆,受外傷易骨折,且為鼻部手術的危險區。
底壁:即硬齶的鼻腔面,與口腔相隔。
固有鼻腔黏膜按其性質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黏膜覆於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對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黃色或蒼白色,內含嗅細胞,能感受氣味的刺激。其餘部分覆以粉紅色的呼吸部黏膜,黏膜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纖毛,可淨化空氣並提高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
鼻腔呼吸區黏膜的無纖毛柱狀細胞表面有豐富的微絨毛,黏膜下層含豐富的粘液腺和漿液腺及杯狀細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漿液,對空氣起到調濕作用。鼻腔呼吸區黏膜面積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三個鼻甲及相應的三個鼻道亦增大了黏膜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黏膜下毛細血管豐富;當冷空氣進入鼻腔,鼻甲和鼻道黏膜下血管象暖氣片一樣對其起到加溫作用。據測試:0℃的冷空氣經鼻、咽進入肺部,溫度可升至36℃,與人體正常體溫基本接近,可見鼻腔對冷空氣具有明顯的加溫作用。[3]

鼻竇

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與面骨內的含氣空腔,又稱鼻旁竇。鼻旁竇由骨性鼻旁竇表面襯以黏膜構成,鼻旁竇黏膜通過各竇開口與鼻腔黏膜相續。鼻旁竇對發音有共鳴作用,也能協助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由於鼻腔和鼻旁竇的黏膜相延續,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竇發炎。
一般左右成對,共有四對,為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
竇的大小和形態各有不同,常有發育變異,鼻竇內黏膜與鼻腔黏膜相連續,各竇均有竇口與鼻腔牙相通,按其解剖位置和竇口的所在部位,可將鼻竇分為前後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及額竇,均開口於中鼻道;後組鼻竇包括後組篩竇、蝶竇,前者開口於上鼻道,後者開口於蝶篩隱窩。故在前鼻鏡檢查時如發現中鼻道有膿,知系前組鼻竇炎所致,後組鼻竇為發炎時見下流之膿液積聚於嗅裂,如改用後鼻鏡檢查,則可見上鼻道或嗅裂後段有膿,藉此對臨床鑑別診斷方面有其重要意義。四對鼻旁竇中上頜竇最大,位於上頜骨體內,上壁是眶下壁,較薄,當上頜竇炎或腫瘤時,常可破壞骨質侵入眶內;下壁鄰近上頜磨牙,緊鄰骨質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頜竇;前壁在眶下孔下方處較薄,進行上頜竇手術時即由此處鑿開;內側壁為鼻腔外側壁,鄰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質較薄,上頜竇穿刺即由此處刺入。上頜竇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後部,由於開口位置較高,所以上頜竇發炎化膿時引流不暢,易造成竇內積膿。額竇開口於半月裂孔前端。篩竇開口於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

血管

鼻及鼻竇的血管及神經
(一)動脈
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的眼動脈(ophthalmicartery)及頸外動脈上頜動脈(internalmaxillaryartery),其行徑分布如下:
(1)眶下動脈:經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頜竇。
(2)齶大動脈:出齶大孔經硬齶向前入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
篩前動脈、篩後動脈中隔支、上唇動脈、齶大動脈、鼻齶動脈在鼻中隔前下部構成豐富的動脈叢為鼻出血的好發部位。
(二)靜脈
鼻腔下部靜脈匯集成蝶齶靜脈,進入上頜靜脈,最後匯入頸外靜脈。前部靜脈導入面前靜脈,鼻腔上中靜脈則沿篩前和篩後靜脈導入眼靜脈,最後引流於海綿竇。
(三)神經
1、嗅神經由鼻腔嗅區黏膜內的嗅細胞神經纖維集合而成,通過篩板而達嗅球,嗅神經由管狀鞘膜所包圍,此管狀鞘膜與硬腦膜相連,因此嗅黏膜受到損傷和感染,細菌即可經嗅神經鞘膜感染到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併發症。2、感覺神經主要來自三叉神經的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眼神經經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分布於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的前部。上頜神經在翼齶窩形成蝶齶神經節,分出鼻後上神經和鼻後下神經,前者分布於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竇,後者分布於中鼻道以下的鼻腔。上頜神經還分出上牙槽神經後支及眶下神經,前者分布於上頜竇及牙槽;後者分布於鼻前庭、鼻底及下鼻道前段。
3、植物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1)交感神經纖維使鼻黏膜血管收縮,分泌液減少,由來自頸內動脈交感神經叢的岩深神經、翼管神經、蝶齶神經節分布於鼻腔內的血管和分泌腺。
(2)副交感神經纖維使鼻黏膜血管擴張,分泌液增多,由來自面神經分出的岩淺大神經和翼管神經到蝶齶神經節,節後纖維再分布到鼻腔內。

黏膜

鼻腔嗅區黏膜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內側面和與其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小部分可延伸至中鼻甲內側面和與其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嗅區黏膜由感覺細胞、支持細胞和基底細胞組成,感覺細胞接受嗅刺激,它們的突觸匯合成嗅神經纖維,通過嗅球到達嗅覺中樞。固有層內所含的嗅腺,其分泌物能溶解到達嗅區的含氣味顆粒,刺激嗅毛產生衝動,傳入大腦嗅區產生嗅覺。如嗅溝阻塞、嗅區黏膜萎縮、顱前窩骨折或病變累及嗅覺徑路均可導致嗅覺減退或喪失。
有的孩子鼻子經常出血,平時總喜歡捏鼻子,似乎鼻子總不舒服,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關係的。不要經常捏鼻子,這容易引起鼻出血。當然,鼻出血後鼻子裡會有乾血痂,不捏難受,可以用石臘油點鼻劑點鼻軟化。小孩鼻出血如查下來沒有實質性情況不要緊的,平時注意不挑食,吃點維生素K4,等他長大後會好的。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同時又是嗅覺器官,可分為外鼻、鼻腔和鼻旁竇三部分。
外鼻外鼻位於面部中央。上端狹窄,突於兩眶之間,稱為鼻根,向下延伸為鼻背,末端為鼻尖,尖的兩側擴大為鼻翼。鼻翼在平靜呼吸的情況下,無顯著活動,呼吸困難的病人,鼻翼可出現明顯的扇動,屬臨床病理體徵。外鼻的下方有兩上鼻孔,兩孔間隔以鼻中隔。
鼻腔鼻腔是由骨和軟骨圍成不規則的空腔,其內面覆以黏膜和皮膚。鼻腔被鼻中膈分成左、右兩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後以鼻後孔通於咽腔。每側鼻腔均分為前、後兩部,前為鼻前庭,後為固有鼻腔。
鼻前庭為鼻翼所圍成的空腔,內面襯以皮膚,長著粗硬的鼻毛,有過濾灰塵的作用。由於該處缺乏皮下組織,故發生癤腫時,疼痛較為劇烈。
固有鼻腔為鼻腔的主要部分,臨床上常簡稱為鼻腔,由骨性鼻腔被覆以黏膜構成。在其外側壁上可見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以及各鼻甲下方分別形成的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腔的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覆以黏膜而構成。
固有鼻腔的黏膜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位於上鼻甲和與上鼻甲相對的鼻中隔部分。黏膜內含嗅細胞,能感受嗅覺刺激;呼吸部為嗅部以外的部分,含有豐富的血管、粘液腺及纖毛,可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以及淨化其中的細菌和灰塵。
鼻旁竇鼻旁竇又稱副鼻竇,由骨性鼻旁竇襯以黏膜而成,共有4對,都開口於鼻腔。其中上頜竇、額竇和篩竇的前、中小房開口於中鼻道;篩竇後小房開口於上鼻道;蝶竇開口於上鼻甲的後上方。由於鼻旁竇黏膜與鼻腔黏膜相連續,故鼻腔發炎時,可蔓延至鼻旁竇引發鼻旁竇炎。上頜竇的開口高於竇底,所以上頜竇炎症化膿時,常引流不暢致竇內積膿。鼻旁竇可調節吸入空氣的溫、濕度,並對發音起共鳴的作用。
人體解剖名稱。與解剖學同名器官相同。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天牝、玄門、元門、神廬。鼻隆起於面部中央,上端連額外名頞,前下端隆起之頂部名鼻準,頞至鼻準部分名鼻柱,前下兩孔名鼻孔,孔內有鼻毛,鼻孔深處名鼻隧。《素問·金匱真言論》:“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靈樞·脈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特點

鼻形鼻形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氣體進出的門戶;同時,又是嗅覺器官。小兒的鼻部結構與成人有所不同:
(1)由於面部顱骨發育不全,小兒的鼻和鼻腔相對地短小。新生兒及初生數月小兒幾乎沒有下鼻道。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面部顱骨、上頜骨的發育以及出牙,鼻道逐漸加長加寬。到4歲時,下鼻道才完全形成。
(2)嬰幼兒沒有鼻毛,鼻黏膜柔弱且富於血管,故易受感染。感染時,由於鼻黏膜的充血腫脹,常使狹窄的鼻腔更加狹窄
鼻形鼻形
,甚至閉塞,發生呼吸困難。即使是普通感冒,嬰幼兒也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拒奶以及煩躁不安。
(3)嬰幼兒的鼻竇不發達,出生時,上額竇及篩竇雖已形成,但極小,額竇及蝶竇則完全未發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面部顱骨和上頜骨逐漸發育,鼻竇也逐漸發育完成。但各個鼻竇的發育也不完全一致,如上頜竇,2歲後開始迅速增大,到6歲時已較寬而深;篩竇的發育速度與上頜竇相似;生後第2年額竇開始出現,6歲時如豌豆大小,12~13歲時才發育完善;蝶竇到3歲時才與鼻腔相通,6歲時此腔開始很快增大。由於年幼兒鼻竇發育較差,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但極少引起鼻竇炎。
(4)鼻淚管在年幼兒較短,開口部的瓣膜發育不全,位於眼的內眥。所以,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往往侵及結膜,出現眼瞼紅腫、眼屎多等症狀。
鼻形
懸膽鼻:鼻樑高低和彎曲較適度,鼻翼大小合適輪廓明顯清晰,鼻中隔適當。
酒糟鼻:鼻頭大而紅,毛孔明顯。
希臘鼻:此種鼻又稱道天鼻。鼻樑從鼻根起筆直凸起向下。鼻珠不大,鼻翼細長。
馬鞍鼻:鼻樑扁平,鼻和鼻根上部有一定的高度,中間明顯凹陷,形似馬鞍。
煙囪鼻:鼻孔大而明顯,正面看鼻孔明顯外露。
拱橋鼻:鼻樑中間隆起如拱橋形。這種鼻形兼有鷹勾鼻的特徵。
鷹釣鼻:鼻樑隆凸,鼻尖向下內彎成勾狀。
倭狗鼻:鼻粗大而鼻翼較小。
尖頭鼻:鼻樑狹直,鼻尖向上而尖。
獅子鼻:鼻樑較短而扁,鼻翼開闊如獅鼻。
直梁鼻;鼻樑挺直,沒有大的弧度變化。
蒜頭鼻:鼻翼鼻尖連在一起如蒜頭狀。
東方黃種人以懸膽鼻為美,白種人則以希臘鼻為美。
周圍器官
鼻子周圍分布著眼、耳、咽、口腔、顱腦五大器官。
鼻與眼的關係:(1)鼻淚管上接淚囊,向下開口於下鼻道前上方,眼與鼻藉此相通。若淚小管異常或淚小管至鼻淚管阻塞或狹窄,可使淚液不能排出;鼻阻塞亦可使淚液不能進入鼻腔,致發淚溢。(2)各鼻竇與眼眶之間僅隔一薄骨板,其中有不少血管和神經通過。故鼻竇或眼眶遇有炎症、腫瘤或外傷(包括手術損傷)時,常相互影響。
鼻與耳的關係:位於鼻咽側壁的咽鼓管咽口,適在下鼻甲後端約1~1.5cm處。故下鼻甲腫脹或肥厚時引起鼻塞,亦可影響咽鼓管通氣和引流,而出現耳鳴和聽力下降等耳部症狀。
鼻與咽、口腔的關係:鼻腔向後止於後鼻孔並通向鼻咽部從而與口腔發生聯繫。後組鼻竇發炎時,其分泌物可通過後鼻孔經鼻咽自口腔排出。
鼻與顱腦的關係:鼻腔和篩竇頂壁即顱前窩底,蝶竇頂壁及側壁即為顱中窩底,額竇後壁即顱前窩前壁。鼻腔和鼻竇與顱腦這種密切的解剖學關係,是發生鼻源性顱內併發症、鼻顱先天性疾病、鼻和鼻竇手術損傷顱內以及鼻顱複合外傷所致鼻內出血、腦脊液鼻漏和失明的解剖學因素。

保養方法

去除黑頭
在《美麗俏佳人》節目中,有介紹用小蘇打去黑頭的方法喔!說明用小蘇打粉可以有助於減少黑頭。到超市或者小店裡買一包小蘇打粉,2元左右一包,一包絕對可以做60次以上。
用小蘇打去黑頭的小蘇打粉是鹼性,皮膚分泌的油脂是酸性,酸鹼中和就會把黑頭溶出來,黑頭就是堵塞在毛孔的油脂,經過空氣氧化,就會變得發黑。所以清理黑頭一定不要採用撕拉的方式,黑頭是需要溶解的。

人體探秘(一)

人作為世界上最高級的動物,小小的身軀里包含了無數的秘密,我們要通過科學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更好的開發運用和保護自己的身體。

拼音是b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