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血管瘤

鼻血管瘤

發生於鼻部的脈管瘤以血管瘤為多見,其他少見的腫瘤有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外皮細胞瘤、纖維血管瘤、血管纖維瘤以及血管淋巴管瘤。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鼻部血管瘤多發生於鼻腔內,尤以發生於鼻中隔者為多,亦可發生於鼻骨、鼻前庭和上頜竇。

基本信息

鼻血管瘤鼻血管瘤
鼻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血管畸型。此病多發生於鼻腔內,尤以發生於鼻中隔者為多,亦可發生於鼻骨鼻前庭上頜竇。發生於鼻部的脈管瘤以血管瘤為多見,其他少見的腫瘤有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外皮細胞瘤纖維血管瘤血管纖維瘤以及血管淋巴管瘤

簡介

鼻血管瘤鼻血管瘤
發生於鼻部的脈管瘤以血管瘤為多見,其他少見的腫瘤有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外皮細胞瘤、纖維血管瘤、血管纖維瘤以及血管淋巴管瘤。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型。鼻部血管瘤多發生於鼻腔內,尤以發生於鼻中隔者為多,亦可發生於鼻骨、鼻前庭和上頜竇。

臨床比較多見的鼻中隔出血性息肉(bleedingpolypofnasalseptum),常被稱為毛細血管瘤,但直性腫瘤,僅因外傷(如常挖鼻習慣)、感染、局部或全身血循環發生障礙之後,在鼻中隔軟骨段形成的一種毛細血管擴張性肉芽腫,故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色紅或紫紅,形如葡萄乾,質軟,易出血。鼻中隔出血性息肉,大多發生於鼻中隔的“易出血區”,個別發生鼻甲前端。因均具有特殊外形,以及病人長期有鼻衄症狀,臨床易診斷。

在病理切片中可見大量伴圓細胞浸潤的幼稚型結締組織,以及特別豐富的粗細不等的薄壁血管和血竇,因而被誤診為血管纖維瘤、纖維血管瘤、單純性血管瘤、毛細血管擴張性或肥大性血管瘤、或“血管肉瘤”。此外,新生物雖在臨床表現為良性,但生長極快,很容易復發,多見於女性,表明並非真性腫瘤。文獻資料記載,發生於鼻中隔軟骨及犁骨交界處的血管瘤,則可能來源於胚胎殘餘的真性腫瘤。

鼻腔及鼻竇發生的真性血管瘤分為兩種:單純性血管瘤(毛細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文獻記載鼻部及鼻竇的海綿狀血管瘤日漸增多。文獻報導還有發生於鼻骨上頜骨者的海綿狀血管瘤

疾病原因

鼻血管瘤鼻血管瘤
鼻部血管瘤的病因有如下幾種學說:

1.胚性殘餘說鼻中隔血管瘤系胚性母血管細胞所發生。
2.慢性炎症說如出血性息肉,可發生於肉芽組織的血管變性,亦有人以為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系息肉扭轉、靜脈瘀滯等營養障礙所致。
3.外傷說鼻中隔前下部易受外傷、乾燥等刺激,而毛細胞管瘤亦多發於此處,或與外傷有關。
4.內分泌說鼻腔血管瘤可於懷孕期突然出現或增大,產後又縮小,且常出現於妊娠後期,可能與當時血循環障礙或內分泌活動有關。
5.真正良性腫瘤。

臨床表現

鼻腔及鼻竇血管瘤的臨床表現,隨病程長短及病變範圍大小而異。鼻腔血管瘤主要為單側進行性鼻阻,如腫瘤壓迫使中隔偏曲,則有兩側鼻阻。反覆鼻出血為本病的突出表現。出血量不等,出血多者可有繼發性貧血。早期鼻

鼻血管瘤鼻血管瘤
竇血管瘤可無任何症狀,隨著病變增大,可出現鼻阻、鼻出血,或者血管瘤向前而由前鼻孔脫出,或向後進入鼻咽部導致咽鼓管阻塞。腫瘤較大者,竇腔擴大,骨壁受壓、吸收、變薄,甚至破壞。腫瘤向外擴展,可發生面部畸型、突眼眼球移位、視力減退、復視頭痛等。

對於進一步認識海綿狀血管瘤的問題及其他類型血管瘤的關係,以及臨床上如何處治具有實際意義。對於某些富含血管的淋巴管瘤在臨床表現上可與血管瘤相同,在處理上應和血管瘤無異。海綿狀血管瘤可在發生繼發性感染或出血時,腫瘤可消退而變成壞死性肉芽組織,或者可留有暫時痕跡。對於鼻中隔出血性息肉(假性腫瘤),或發源於鼻腔內較小的或較大的腫瘤,用雷射可經鼻前孔切除,術中可將腫瘤基底所附軟骨膜一併切除,可防復發。對於較大的、基底較寬的及容易出血的鼻腔血管瘤,為減少創傷造成頜面不良面部痕跡,應配合內窺鏡進行治療。對疑為鼻腔、篩竇及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者,可通過上頜竇根治術加以探查雷射手術。術前應視腫瘤大小,作好充分準備,對於較大血管瘤應作好備血及輸液準備,雷射治療雖然療效突出、創傷也很輕微,但在雷射治療過程中出血也比較多,結束治療後出血極少。

鼻腔、篩竇和上頜竇血管瘤的臨床表現常為隱蔽性鼻出血,屢經檢查。不能發現確切的出血部位,或僅看到有血來自中鼻道。如果腫瘤已侵入鼻腔,則見中鼻道內有易出血的新生物。因而早期診斷較難,可進行上頜竇診斷性穿刺,如見有血自針孔滴出,則可進行上頜竇探查術

疾病診斷

檢查鼻腔可見紫紅色的新生物,瘤體質軟,多有壓縮性推讓性,觸之易出血,但無浸潤表現。如有繼發感染,其表面糜爛壞死和伴有息肉。若病變只限於竇內,鼻腔可無改變,故往往不易診斷。穿刺上頜竇,針管內可流出血液。X線平片檢查可能有以下幾種改變:①鼻腔及同側上頜竇及篩竇密度均勻增高,類似炎症改變;②上頜竇竇腔擴大,密度增高,類似囊腫樣改變;③竇壁骨質破壞,類似惡性腫瘤改變。血管瘤往往表現合併感染、壞死,鉗取活檢組織所見常反映不出疾病的真實情況,而且易於造成出血,但小而帶蒂的血管瘤可以一次切除,並做病理切片以確診。

疾病治療

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對鼻中隔毛細血管瘤(亦稱鼻中隔出血性息肉)或原發於鼻腔內較小的血管瘤,可經

鼻血管瘤鼻血管瘤
鼻前孔加以切除。手術中應將腫瘤基底所附軟骨膜一併切除,以防復發。對於較大、基底較寬及容易出血的鼻腔鼻竇血管瘤,可通過面中部脫殼手術加以切除,或另取鼻外途徑進行手術,必要時尚需先行超選頜內動脈造影栓塞術,以便了解病變範圍和減少術中出血。術前放療亦可減少術中出血,術後放療有防止復發之效。

雷射手術前應視腫瘤大小及部位進行準備,雖然雷射治療效果突出、創傷輕、手術快,病人無明顯痛苦,但對於較大的血管瘤及部位特殊的血管瘤應作好術中的血液補充。單純性血管瘤雷射治療時無須準備。如診斷為上頜竇血管瘤進行上頜竇根治術式探查按上頜竇根治術式準備。啟動雷射機水循環,及預充高壓電準備。單純性血管瘤於鼻腔前易見區,可用co2雷射聚焦治療。血管瘤於鼻腔內不易看到或瘤體較大時,用nd∶yag雷射治療。手術前應備好纖維支氣管鏡或纖維鼻鏡,雷射室無纖支鏡及纖維鼻鏡配備,應與內鏡室協作手術。

雷射手術治療用局部麻醉。鼻腔單純性血管瘤用2%~1%地卡因行鼻腔黏膜麻醉5~10分鐘。鼻腔腫塊型息肉樣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用2%利多卡因加微量腎上腺素做瘤內注射麻醉,此外也套用1%地卡因做黏膜麻醉。上頜竇根治術式治療血管瘤時,用長針頭於顴弓下緣與咬肌前緣交角處垂直向內刺入,碰到骨壁時,稍退出少許再向內上方推進達翼齶窩,此時病員感到同側上頜牙列酸痛,抽吸無回血時,注入2%利多卡因(加少量1∶1000腎上腺素)2~5ml,針頭退出1cm左右時再注入麻醉藥物2ml,以麻醉後上齒槽神經。同時於眶下緣中點下1cm進針達骨膜,並觸到眶下孔,抽吸無血注入麻藥。唇齦溝黏膜下局部浸潤注射2~6ml。

術後處理

雷射手術後,鼻腔血管瘤可給予油條紗布臨時填塞鼻腔24小時,特別是門診病人防術後繼發流血。病人雷射術後24小時拆除填塞油紗條幾乎無明顯出血現象,作者根據大量病例觀察總結出,術後24小時填塞對術後繼發出血大有

鼻血管瘤鼻血管瘤
幫助,特別是對血管瘤大,部位特殊者。

輔助治療給予抗菌素,及止血藥或多簇維生素7~10天。術後有明顯疼痛者給予止痛劑。病人術後48小時內有吸收熱反應,溫度38℃以上給予解熱鎮痛劑,一般術後72小時已逐漸消退。雷射手術後顏面部有輕微腫脹,常規可不做處理,較明顯者術後給予冷敷(24小時內)。以後用熱敷,腫脹反應術後72小時漸消退。

由於雷射手術中,腫瘤組織有部分壞死液化。上頜竇根治術切除血管瘤時,可經鼻腔雷射開孔道沖洗上頜竇腔,排出腔內液化滲出物。雷射治療後滲出較多,時間長,滲出血會凝結成塊堵塞引流口,因而術後24小時開始每天沖洗一次,連續7~10天,每次沖洗後注入上頜竇內抗生素液3~5ml。

對鼻腔及鼻竇血管瘤雷射術後可用he-ne雷射照射,每日1次,每次15分鐘,7~10天一療程。也可用光纖插入鼻腔進行照射。術後病人取半臥位,頭稍抬高,以減輕術後顏面部水腫。有合併症患者應進行對症及對因處理。給予營養豐富,容易攝入的食物,對手術後恢復極有幫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