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謳

粵謳

廣東曲種。又名越謳,用廣州方言詠唱,流行於廣東粵語地區。原是粵語地區的民間歌曲。相傳清代文人馮詢、招子庸寫有不少粵謳作品,被譜入聲歌,流傳日廣,遂成為風靡一時的曲藝形式。後來,不少客居廣州的文士也都寫有不少粵謳作品,被人傳唱。馮詢之作久已失傳,現存有招子庸《粵謳》一卷和浙江人繆蓮仙的部分作品。

簡介

黃花影,尚帶住的血痕鮮。顧影知是英雄,且屬美少年。—粵謳《黃花影》黃花影,尚帶住的血痕鮮。顧影知是英雄,且屬美少年。—粵謳《黃花影》

粵謳是廣東珠三角地區曲藝說唱之一,與木魚龍舟、南音、板眼被稱為粵調。粵謳起源於珠江一帶的蛋歌和鹹水歌,本來是珠江花舫、妓院妓女唱詠的情歌,後為岸上瞽姬師娘等人的歌唱。
所謂“粵謳”,是在“木魚”、“南音”的基礎上,改變其腔調創造出來的曲種。這是嶺南名士馮詢、招子庸於清嘉慶年間創作的。1828年招子庸編著的《粵謳》一書在嶺南影響較大,流傳最廣。該書於1904年被英國人克里門蒂(又譯作金文泰)譯成英文,以《廣州情歌》的書名介紹到歐洲。“粵謳”初期一般為女伶、歌妓演唱,後逐漸以通俗文學形式流傳於社會。
辛亥革命時期嶺南革命黨人把“粵謳”作為鼓吹革命的宣傳形式,在書報上刊登反帝反封建內容的粵謳作品。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省港大罷工期間,“粵謳”也發揮過很強的戰鬥作用。
粵謳,系文人雅士用廣東方言擬寫的民歌,是粵歌是一種。故而,且有粵歌的特點,誠如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述:“其歌也,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葉,以俚語土音襯貼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聲長節,自回自復,不肯一往而盡”。相傳是由馮詢和招子庸在木魚、南音的說唱形式基礎上創製而成。粵謳也是一種粵語方言文學形式,主要流行於粵語方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粵謳有了新的作品。粵謳,這種傳統的民間說唱藝術,一度音飄海外,就像當今的粵語流行歌曲一樣風靡於世。隨著時代變遷,粵謳的曲調只是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粵謳漸行漸遠,成為記憶中一個遙遠的歷史名詞。但由於格律過於嚴謹,曲詞難於寫得順暢上口,因此,它的曲調音樂還有待進一步改革。

起源與消亡

好食你唔食,食到鴉片煙。瘦到好似條柴,唔敢企埋著風便。怕一陣風來,吹倒你個位煙仙。 —廖恩燾粵謳《新解心》。好食你唔食,食到鴉片煙。瘦到好似條柴,唔敢企埋著風便。怕一陣風來,吹倒你個位煙仙。 —廖恩燾粵謳《新解心》。

關於粵謳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中山大學梁守中教授在《嶺南文學史》一書中提到,粵謳最早是清嘉慶年間的馮詢和招子庸,在民間音樂基礎上發展而來。《羊城今古》副主編陳錦鴻先生則考證,在《百越先賢傳》中有西漢時期南海人張買“鼓掉為越謳”的記載,是粵謳最早的起源。但真正令粵謳流傳開來的人,則是嶺南名士招子庸。
粵謳最早的曲本是《越謳》,一般被認為是嶺南名士招子庸所著。但在孫中山文獻館查閱,相關資料中有袁洪銘先生的考證:當時官方有關招子庸的簡歷稱,他曾“輯《越謳》一卷,雖巴人下里之曲,而饒有情韻,擬之樂府、子夜,讀曲之遺,佃以詩途。殘月、曉風之裔”,因此袁先生認為招子庸是運用廣州方言對歷史上一些粵謳曲目進行了編輯,再加上自己的部分創作,編著了被人認為“好語如珠,即不懂粵語者讀之,也為之神移”①的《越謳》一書,並開創了一種民間的曲藝形式,這就是後來的“粵謳”,令其作為一種民間音樂而廣泛流傳。招子庸也被公認為“粵謳鼻祖”。而陳錦鴻也認為,粵謳應是招子庸在古代越人歌、疍民的鹹水歌等基礎上發展而來的②。<BR>考查粵謳的百年“變聲”歷程,我們可以相信,作為民間音樂,粵謳成長於民間,也衰落於民間。<BR>民間是粵謳的搖籃。粵謳是一種將民間音樂引入文學殿堂的曲藝表演形式。按民俗學大師鄭振鐸的說法,第一個“染指”粵謳的文人招子庸“大膽地將民歌輸入文壇”。經過這一過程,粵謳以動人的詞藻受到文人的關注,也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受到民眾的歡迎,它將古典詩詞民俗化,也將民俗音樂文藝化。
招子庸(1786-1847),字銘山,別號明珊居士,廣東南海人。出身富家,能文章,工詩畫,通音律,善騎射。他年紀輕輕就中了舉人,成為知名人士,曾出任山東濰縣縣令。但是招子庸的性格放蕩不羈,是青樓的常客,並不為主流社會所接受。<BR>招子庸是一個通曉韻律的音樂家。他創作粵謳之時,主要是在青樓中教歌女彈唱,所作的詞多半是訴說男女愛情,代表作《吊秋喜》字字血淚,委婉而淒楚。而《粵謳》扉頁所寫“請以此—卷書,普度世間一切沉迷慾海者”,也看出他是一個性情中人。1904年,英國駐港總督金文泰將招子庸的《粵謳》譯成英文,以《廣州情歌》為名在牛津大學出版杜出版。
令招子庸名揚一時的,除了有他編著的《粵謳》,還有他的畫。畫史上稱他是畫竹高手,此外還善於畫蟹。現在廣州藝博院藏有“招子庸畫竹十二聯展”等作品。2002年7月,國家文物局公布書畫作品限制出境標準,招子庸的書畫名列其中。招子庸之後一百多年間,大量文人墨客加入創作粵謳的隊伍,其題材內容上也從早期的男女情愛,發展到後來的針貶時事,愛國救國。而普通百姓覺得通俗易懂,好聽好唱,更是熱情捧場,曾經有一段時間,唱粵謳和聽粵謳都成為風行一時的社會風俗。現代作家許地山曾寫過一篇小說《換巢鸞鳳》 ,講一個富家小姐偶然聽到有人唱粵謳,從此改變了自己一生的故事。
謳唱腔的韻味,聽起來如行雲流水,平滑流暢。但粵謳畢竟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曲藝,也比較簡單平直,音律變動不大,因此現在保留在現代粵劇中的粵謳唱腔也多是用來敘述的。並且單從音韻上感受,粵謳的直白簡單,不一定完全受到民眾的歡迎;對於藝人來說,粵謳沒有多大的唱功要求,體現不出個人的歌唱特色;對於老百姓來說,在現代越來越多音樂曲藝可以娛樂身心的時候,粵謳已經不是惟一可以選擇的音樂了。
象其它民間曲藝表演形式一樣,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粵謳的衰落是必然的。但是無論如何,粵謳在中國民間文藝中仍有其作用和地位。

演唱者

粵謳由師娘瞽姬(失明歌妓)所唱,出名的有二妹師娘、英華師娘、李銀嬌師娘等,亦有少數瞽師唱詠時候以琵琶、揚琴伴奏。二妹師娘首創“解心腔”,英華師娘以古腔唱粵嫗聞名,而李銀嬌師娘就留有《桃花扇》一曲錄音傳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懂得唱粵嫗的師娘相繼淡出,粵嫗從此失傳。

其染指文人

梁以忠梁以忠

1、梁以忠
梁以忠曾在名伶陳非儂組織的劇團擔任音樂領導,當年的粵劇演出,以一年為一屆,他的年薪為三千元,三十年代的三千元,已可在灣仔或九龍城區購置一整幢樓宇,從他的薪酬便可知梁以忠是如何受器重。至於他的唱腔,吸納了粵謳的精華,鑽研新腔,並傳授給小明星、張玉京等名唱家,形成梁門一派,傳人梁素琴、嚴淑芳至今仍在發揚他的絕妙腔韻。
前輩說梁以忠將「解心腔」融入梆黃,下半句拉腔常在梆子慢板和二黃慢板的唱腔中出現,唱起曲來,既有文采,又有情緒,成為一絕。我的粵樂水平有限,沒能力為大家詳細解釋,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現時坊間仍可買到的兩本書:黃少俠老師撰著的《粵曲梆黃怎樣伴奏》和粵劇研究計畫出版的《香港戲曲的現況與前瞻》。前書的附錄一以梁以忠的名曲為例,介紹「解心腔」的鏇律和伴奏方法,後者收錄了名唱家李天弼撰寫的《梁(以忠)派粵曲唱腔常用的半拍樂匯》。1994年,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為紀念這位音樂名家逝世二十周年,特別製作了《懷念音樂名家梁以忠》,由梁以忠的千金梁之□編導,靳夢萍和譚經緯主持。靳叔叔數年前亦已仙遊,珠江餘韻,已無幾人。
2、招子庸
招子庸(?~1846)字銘山,生年不詳。嘉慶舉人,曾任山東濰縣知縣,廣東《南海縣誌》有傳。他精曉音律,善於歌謳,所著《粵謳》1卷,收曲詞120首,並附曲引和方言凡例,對粵東方言詳加注釋,便於閱讀。其中《聽春鶯》、《緣慳》、《花本一樣》、《瀟湘雁》、《春果有恨》、《無情月》、《無情曲》、《桃花扇》等篇向受推崇;《解心事》中“心各有事,總要解脫為先。心事唔安,解得就瞭然。”這些句子,已成民間口頭禪。《吊秋喜》是作者感懷身世之作,寫秋喜被債主所逼,投江自殺,極其淒涼。《粵謳》除有清代末年刻本外,還有香港、澳門的翻印本,另有馬碧漪輯本,1929年由上海華通書局出版,書後附有錄自《南海縣誌》的招子庸傳略,及現代作家許地山《粵謳在文學上的地位》一文。

3、冼玉清 冼玉清的《招子庸研究》同《粵謳與晚清政治》
4、許復琴
許復琴《招子庸與珠江粵謳》
5、薛汕
薛汕《粵謳》,載其所著《書曲散論》
蔡衍棻
蔡衍棻《粵謳》
6、區文風
區文風《木魚、龍舟、粵謳、南音等廣東民歌被吸收入粵劇音樂的歷史研究》
7、陳志清
陳志清《南音粵謳的詞律曲韻》
8、陳潞
陳潞《謳聖與香港的關係》
波多野·太郎
波多野·太郎《木魚·龍舟·南音·粵謳》、〔日本〕
9、梁焙熾
梁焙熾《南音與粵謳之研究》、
10招勉之
招勉之《關於粵謳及其作者的尾巴》
11、胡適
胡適與“粵謳”又有什麼關係呢?讀過《胡適日記》便會知道了。1922年5月30日,胡適赴約去見清遜帝宣統皇帝,在紫禁城護兵督察處客房裡,看到招子庸的一幅畫竹拓本,其題詩云:“寫竹應師竹,何須擬古人?心眼手如一,下筆自神通”。是招子庸曾任山東濉縣知縣時的作品。胡適在日記中記道:“招子庸即是用廣東土話作《粵謳》的大詩人;此詩雖是論畫,亦可見其人,可見其詩”。
再者,1935年1月5日,胡適去香港大學,領取平身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在廣東與提倡讀經的軍閥發生矛盾,倍受冷遇。26日早晨,胡適乘船歸航,途中友人但恕剛送來一冊《粵謳》,他的心情似乎平靜了些。這位一向理論多,創作少的博士,卻靈感來了,仿“粵謳”體寫了《黃花崗》詩一首:“黃花崗上自由神,手揸火把照乜人?迷語火把唔夠亮,睇佢嚇倒大將軍”。
也許是粵謳的白話、通俗、樸實,正好符合“胡適體”的詩味。所以,創造出僅有的這首“粵謳”來了。

主要曲目

清代招子庸編著的《粵謳》(又稱《越謳》),現存中山文獻館。清代招子庸編著的《粵謳》(又稱《越謳》),現存中山文獻館。

一、 《解心事》 ,招子庸作品,有兩首:
(一)“心各有事,總要解脫為先。心事唔安,解得就瞭然。苦海茫茫多數是命蹇,但向苦中尋樂便是神仙。若系愁苦到不堪,真系惡算,總好過官門地獄更重哀憐。退一步海闊天空就唔使自怨,心能自解,真正系樂境無邊。若系解到唔解得通就講過陰隙過便。唉,凡事檢點,積善心唔險,你睇遠報在來生,近報在目前。”
(二)“心事惡解,都要解到佢分明。解字看得圓通,萬事都盡輕。心事千條就有一千樣病症。總繫心中煩極講不得過人聽。大抵痴字入得症深都系情字染病。唔除痴字就系妙藥都唔靈。花柳場中最易迷卻本性,溫柔鄉里總要自出奇兵。悟破色空方正是樂培,長迷花柳就會墜落愁城。唉,須要自醒,世間無定是楊花性,總系邊一便風來就向一便有情。”
二、《揀心》,招子庸作品
“世間難搵一條心,得你一條心事我死亦要追尋。一面試佢真心,一面防到佢噤,試到果實真情正好共佢酌斟。噤噤嚇噤到我哋心虛,個個都防到薄倖。就系佢真心來待我,我都要試過兩三勻。我想人客萬千,真嘅都冇一分,啲真情撒散,重慘過大海撈針。況且你會搵真心人亦都會搵,真心人客,你話夠幾個人分。細想緣份各自相投,唔到你著緊。安一嚇本分,各有來由你都切勿羨人。”
三、《唔好死》
四、《聽春鶯》
五、《吊秋喜》
六、《桃花扇》,招子庸作品
“桃花扇,寫首斷腸詞,寫到情深扇都會慘淒。命冇薄得過桃花,情冇薄得過紙。紙上桃花,薄更可知。君呀,你既寫花容,先要曉得花的意思。青春難得,莫誤花時。我想絕世風流都冇乜好持。秋風團扇,怨在深閏。寫出萬葉千花,都為情一個字。唔系你睇侯公子李香君,唔系情重,點得遇合佳期。”
七、《心心點忿》
八、《唔系乜靚》
“你唔系乜靚啫,做乜一見我就心傷。想必你未出世就整定銷魂今世惹我斷腸。你系前世種落呢根苗,今世正有花粉孽賬。故此我拚死去尋花,正碰著你呢朵異香。紅粉見盡萬千,唔似得你咁樣。相逢過一面,番去至少有十日思量。捨得死咯敢話死去會番生,我又同你死賬。難為我真正死咯,陣你話冇乜相干,呢會俾個天上跌個落嚟,我亦唔敢去亂想。真真要見諒,莫話粒聲唔出就掉轉心腸。”
九、《乜得咁廋》,招子庸作品
“乜得你咁瘦,實在可人憐。想必你為著多情惹恨牽。見你弱不勝衣,容貌漸變。勸你把風流兩個字睇破嚇,切勿咁綣纏。相思最會把精神損。你睇痴蝶在花房,夢得咁倒顛。就系恩愛到十分亦唔好咁綣戀。須要打算,莫話只顧風流唔怕命短,問你一身能結得幾個人緣。”
十、《真正惡做》,招子庸作品
“真正惡做,嬌呀你曉得我苦心無。日夜共你痴埋重慘過利刀。近日見你熟客推完,新客又不到。兩頭唔到岸,好似水共油撈。早知道唔共你住得埋,不若唔相與重好。免使掛腸掛肚,日夕咁心操。勸你的起心肝尋番過好佬,共你還通錢債,免使到處受上期租。河底下雖則系繁華,你見邊一個長好到老。究竟清茶淡飯都系揀過上岸至為高。況且近日火燭咁多,寮口又咁惡做,河廳差役終日系咁嗌嘈嘈。唔信你睇各間寮口部,總系見賒唔見結,白白把手皮撈。就俾你有幾個女都養齊,好似話錢債易做,恐怕一時唔就手就墮落酆都。雖則鴇母近日亦算有幾家系時運好,贖身成幾十個女,重有幾十個未開鋪。想到結局收場未必真系可保。況且百中無一個的境遇實在難遭。你最好撥埋心水搵著地步,唔怕冇路,回頭須及早,好過露面拋頭在水上蒲。”
十一、《生得咁俏》,招子庸作品
“我生得咁俏,怕冇鮮魚來上我釣。今朝挈在手,重系咁尾搖搖。呢回釣竿收起都唔要,縱不是魚水和諧都系命里所招。我想大海茫茫魚亦不少,(你班衰佬)休要亂跳,鐵網都來了,總系一時唔上我釣啫,我就任你海上逍遙。”
十二、 《結絲蘿》
“清水燈心煲白果,果然清白怕乜你心多。白紙共薄荷包俾過我,薄情如紙你話奈乜誰何。圓眼沙梨包幾個,眼底共你離開暫且放疏。絲線共花針,你話點穿得眼過。真正系錯,總要同針合線正結得絲蘿。”
十三、《難忍淚》,招子庸作品
“難忍淚,灑濕蓮枝。記得與君聯句在曲欄時。你睇粉牆尚有郎君字,就系共你倚欄相和那首藕花詩。今日花又復開,做乜人隔兩地。未曉你路途安否,總冇信歸期。蓮筆叫我點書呢段長恨句。愁懷寫不盡好似未斷荷絲。今日遺恨在呢處曲欄提起往事。唉,想起就氣。睇住殘荷凋謝咯,我就想到世事難為。”
十四、《點算好》
(一)“點算好?共你相交又怕唔得到老,真情雖有,可惜實事全無。今世共你結下呢段姻緣待等來世正做,你為和尚我做齋姑。唔信你睇紅樓夢上有段鴛鴦譜,個寶玉共佢無緣,所以黛玉得咁孤。佢臨死哭叫四個字,一聲唉,寶玉你好。真正無路可訴,離恨天難補。罷咯不若共你淡交如水,免至話我系薄情奴。”

(二)“點算好,君呀你家貧親又老,八千條路咁就冇一點功勞。虧我流落呢處天涯,家信又不到。君歸南嶺,我苦住京都。長劍雖則有靈,今日未吐。新篁落籜,或者有日插天高。孫山名落朱顏槁。綠柳撩人重慘過利刀。金盡床頭清酒懶做。無物可報,珠淚穿成素。君呀,你去歸條路,替我帶得到家無。”
十五、《除卻了阿九》,葉茗生作品
“除卻了阿九,重有邊一個及得佢咁銷魂。任得你靚到鬼火咁淒涼,都要讓佢幾分。呢佢兩頰桃花,不用搽脂盪粉。石榴裙下,布滿不二之臣。講到佢抱起琵琶,就越發唔洗問。唱到關王廟相會,佢重句句咁傾心。銷魂一曲,的是非凡品。鶯喉婉轉,真系盪人魂。知否月不常圓花易落。紅燈夜夜,應該要早覓知心。妹呀,快活風流非長幸。你遇到個真情者,你就要格外留神。淨系替個養母發財,非你本份。我勸你求籤拜佛,應該問番紙自身,因為年紀系會漸高,容貌會漸退,從前恩客會變作陌路之人。妹呢,你性本系咁聰明,你平日系咁謹慎,又知否黃金難買過去左既光陰,所謂樹高千丈又何須問,人無歸結,好極都系閒聞。面對個世界,你慢慢想真,喉就會噎哽。酒壺拈起,眼淚粘喉吞。總之唔得到上街呢,千日都系無倚憑。試問從良個兩個字呀,妹呀,你想透唔曾。你知否多少痴男,為你賤視封侯印,知否情到深時會恨更深,總之花債未完都非福份,休再混,望你脫離苦海,好過我步上青雲。”
十六、《別意》,收於招子庸《粵謳》
“想必緣分已盡,花債都還齊。債還緣盡,故此惹出別慘離淒。唉,我兩個系咁情痴,點估話情不到底,想起從前個種風月哩,好似夢斷魂迷。記得起首共你相交,你妹年紀尚細,個陣傾談心事,怕聽海上鳴雞。只望相與日子咁長,你亦會同妹設計。點想你夫妻情重,不肯帶賤妾回歸,累得我斷梗又好似飄蓬,無所倚系。想到話飄流無定咯,只著要搵的挨依。今日人地話我薄情,唔系都似系。再不估同群咁多姊妹,無個知我心上咁難為。我近日面上桃花,只系憑眼淚洗。唉,君呀,你唔好為我屓屓,知道拗硬個副心腸唔多願,所以你自從聽見話我要去咯,此後你總不開嚟。”
十七、《問阿桂》
已故香港典故專欄作家魯金說過,粵謳是不限字數的民歌,好像同是一首《解心事》,第一首隻有一百二十字,第二首就有一百三十七字;所以粵謳歌者,往往透過掌握上下句的句法,就能別出心裁,唱得婉轉而動聽。

藝術特點

粵謳粵謳

粵謳,系文人雅士用廣東方言擬寫的民歌,是粵歌是一種。故而,且有粵歌的特點,誠如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述:“其歌也,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葉,以俚語土音襯貼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聲長節,自回自復,不肯一往而盡”。相傳是由馮詢和招子庸在木魚、南音的說唱形式基礎上創製而成。粵謳也是一種粵語方言文學形式,主要流行於粵語方言區。
粵謳的曲詞,基本是七字句,四句為一節,句中多有襯字,押韻的格律極為嚴格,若有一字一詞拗口,便無法成謳。曲調適合抒情,鏇律沉鬱悲涼,曲詞大多抒寫男女愛情和妓女的種種不幸遭遇。粵謳早期是無伴奏的徒歌形式,後來多以廣東盛行的管弦樂器如琵琶、揚琴洞簫等伴奏。
據了解,招子庸擅長琴詩書畫,尤其精通粵謠民歌。“粵謳”是他集珠江三角洲多種民間說唱文學而獨創的一種曲詞,長短隨意,有韻而不限格律,主要供青樓女子侍客時邊彈邊唱。
粵謳的特點主要有:音樂性較強,能念能唱;有一定程式,不那么板滯;用典不受拘泥;文詞易懂易唱;在表現手法上多用象徵的比喻,抒情味重等,極富詩歌韻味。對粵謳有過深入研究的嶺南著名學者冼玉清教授也這樣認為。在形式上,粵謳以長短句為主,字數或三七,或五五,唱腔也比較平直,單調,唱起粵謳來也如行雲流水,平滑流暢。

文化底蘊

清末的《廣東白話報》刊載大量文人創作的粵謳。清末的《廣東白話報》刊載大量文人創作的粵謳。

粵謳出現於清代嘉慶年間,相傳是由馮詢和招子庸在木魚、南音的說唱形式基礎上創製而成。粵謳也是一種粵語方言文學形式,主要流行於粵語方言區。
招子庸(1786—1847年),字銘山,別號明珊居士,南海人。他能文善詩,通曉音律,這對他創製粵謳提供了條件。粵謳出現後,很快就為社會所接受,作者迭出,使這一樣式得到鞏固和發展。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後,粵謳緊跟時代步伐,反映各個時期的歷史面貌和人民的鬥爭生活,成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文學藝術體裁。
粵謳除了使用粵語方言外,創作上還有篇幅和句法長短隨意及有韻而不限制格律等特點。演唱時用琵琶伴奏(後改用揚琴),但也可不用伴奏。一般前唱先奏引子,唱完一節奏過門。以四句為節,每節中間有“過序”,全歌唱完奏煞板。音樂貫穿始終,結構上非常完備。
招子庸的《粵謳》一書,出版於1828年,共九十七題,收曲詞一百二十一首。代表作有《吊秋喜》、《解心事》等。《吊秋喜》訴說作者對與自己相愛的被豪奴暴客相逼而投江自殺的歌妓秋喜的懷念之情,一字一淚,感情至深,在當時產生很大的影響鄭振鐸認為:“像《吊秋喜》這樣溫厚多情的情詩,在以前很少見到。”招子庸的作品,多為《吊秋喜》一類訴說男女情愛之作,這奠定了粵謳早期作品的基本內容。
鴉片戰爭前後,粵謳開始反映社會現實,並成為一種鬥爭武器參加到抗英行列。這一時期的作品如《顛地鬼》、《義律鬼》和《頌林制軍》分別揭露侵略者顛地、義律的侵華罪惡,把他們稱為“鬼”;而對主張抗英的林則徐則大加歌頌,將他比之岳飛辛亥革命前後,粵謳創作更加繁榮,不少作品把鬥爭矛頭直接指向清朝政府,表現出鮮明的戰鬥性,如《舒眼淚》、《黃花影》等。冼玉清在《粵謳與晚清政治》一文中對這一時期粵謳的評價頗為中肯,她認為:“粵謳的社會價值,即在於它反映當時現實的生活和鬥爭,成為時代的史詩。而它的藝術價值,則在於它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淺顯形象的比喻,跌宕悠揚的聲調,表達了人們的生活鬥爭。”粵謳作為一種對歷史現實有過積極影響的文化現象,其意義是深遠的。
粵謳的作者,影響較大的還有廖恩燾、鄭貫公黃魯逸。黃魯逸的作品反映現實生活,有進步的思想內容,創作量較大,影響面也比較廣,在當時有“粵謳王”之稱。

傳承價值

清末的《嶺南白話雜誌》以粵謳漫畫抨擊時政清末的《嶺南白話雜誌》以粵謳漫畫抨擊時政

一、心靈地圖:民間是民歌的搖籃與墳墓
粵謳在人們的記憶中已經越來越淡化了。隨著一代人的漸漸離去,不知還有多少人能記起年少時聽粵謳的心情。作為民間音樂,粵謳成長於民間,也衰落於民間。
粵謳是一種將民間音樂引入文學殿堂的曲藝表演形式。按民俗學大師鄭振鐸的說法,第一個“染指”粵謳的文人招子庸“大膽地將民歌輸入文壇”。經過這一過程,粵謳以動人的詞藻受到文人的關注,也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受到民眾的歡迎,它將古典詩詞民俗化,也將民俗音樂文藝化。
此後一百多年間,大量文人墨客加入創作粵謳的隊伍,其題材內容上也從早期的男女情愛,發展到後來的針貶時事,愛國救國。而普通百姓覺得通俗易懂,好聽好唱,更是熱情捧場,曾經有一段時間,唱粵謳和聽粵謳都成為風行一時的社會風俗。但是到了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再聽到粵謳的歌聲。不僅外地人沒有聽說過粵謳,就連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也不一定聽說過粵謳這種民間曲藝,更不用說憶起幾首曾流傳一時的粵謳。雖然粵劇中還保留了部分粵謳的唱腔,不過若非粵劇行家,從一部粵劇中分辨出哪種是粵謳唱腔,哪種是其他唱腔,也確實不容易。
陳先生自幼學唱粵劇,曾是粵劇專業演員,修行不可謂不深。他輕鬆來一小段粵劇中的粵謳唱腔,讓我一飽耳福。陳先生以小生和武旦出生的功底,唱起粵謳來也如行雲流水,平滑流暢。
但陳錦鴻先生也承認,粵謳畢竟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曲藝,也比較簡單平直,音律變動不大,因此現在保留在現代粵劇中也多是用來敍述。並且單從音韻上感受,粵謳的直白簡單,不一定受到民眾的歡迎;對於藝人來說,粵謳沒有大大的唱功要求,體現不出個人的歌唱特色;對於老百姓來說,在現代越來越多音樂曲藝可以娛樂身心的時候,粵謳已經不是惟一可以選擇的音樂。
作為民間曲藝表演形式,粵謳的衰落自是必然的。但是無論如何,粵謳在中國民間文藝中仍有其作用和地位,其音韻作為一種獨特的唱腔保存在粵劇中;其優美動人的詞藻也作為廣東文學的一種代表,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學寫進文學史,受到了文學家們的讚美。喜歡粵謳的人,還可以到那些發黃的歌本中,感受廣東文學的獨特的味。
民間音樂自有其發展的脈絡,成長與消亡都由一定時代發展而決定。我們無意改變這種發展趨勢,只是藉此板塊希望重新喚起深埋的記憶,重溫當年溫暖的記憶。
二、尋找之旅:一種民歌的百年“變聲”歷程
什麼是粵謳?特採訪了為數不少的土生土長的廣州人,結果發現,四十歲以下的基本上沒有一個聽說過粵謳這種民間音樂,粵謳在人們的記憶中已越來越遠了。
事實上,粵謳曾是廣泛流傳於廣州地區的一種民間音樂,從19世紀初開始,粵語區域的人們幾乎沒有不知道粵謳的。粵謳在長達100多年的歷史中,如同現在的流行音樂一般,傳唱於市井百姓之中。如今,這種表現方式與歌唱技巧都相當樸素的民間曲藝已在逐步消逝中。也許只有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還會遙遠地傳來幾曲粵謳的音調。
三、民歌:“粵俗好歌”
廣東一向是熱愛音樂的地方,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就少不了編鐘等樂器,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也提到:“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樂”。
今天,粵語歌曲,傳遍大江南北,就連聽不懂廣州話的北方人也都能哼上幾句粵語歌曲。粵語“流行歌”淵遠流長,粵謳風行之前,廣州民間已有木魚歌、龍舟歌等多種民間音樂。
關於粵謳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中山大學梁守中教授在《嶺南文學史》一書中提到,最早是清嘉慶年間的馮詢和招子庸,在民間音樂基礎上發展而來。《羊城今古》副主編陳錦鴻先生則考證,在《百越先賢傳》中有記載,西漢時期有南海人張買“鼓掉為越粵謳”的記載,是粵謳最早的起源。但真正令粵謳流傳開來的人,則是今白雲區石井鎮橫沙村人士招於庸。
粵謳最早的曲本是《越謳》,一般也被認為是嶺南名士招子庸所著。在孫中山文獻館查閱資料時,找到出版於民國時期的《粵劇粵曲粵謳木魚書考》一書,其中有袁洪銘先生的考證:當時官方有關招手庸的簡歷稱,他曾“輯《越謳》一卷,雖巴人下里之曲,而饒有情韻,擬之樂府、子夜,讀曲之遺,佃以詩途。殘月、曉風之裔”,因此他認為招子庸是對歷史上一些粵謳曲目進行了編輯,再加上自己的部分創作,編著了《越謳》一書,後來被人稱為“粵謳”,並開創了一種民間的曲藝形式。而陳錦鴻也認為,粵謳應是招子庸在古代越人歌、蛋民的鹹水歌等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四、雅歌:文人染指民歌
招子庸將民間歌曲與文學藝術結合起來,不僅受到民間的歡迎,也深受學術界推崇。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盛讚招子庸是“最早的大膽的從事把民歌輸入文壇的工作者”。
招子庸創作的粵謳,比起原來的民間音樂,增加了一些文學創作和優美詞藻,而比起古典詩詞戲曲,又增加了許多粵語口語、俗語,更利於民間傳唱。《粵謳》一書中,除了有部分曲目可能是他從民間音樂編輯而來,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他創作的,如風靡一時的《吊秋喜》等曲目。
招子庸時代的粵謳,多以纏綿哀婉之詞,或是訴說男女的愛情,或是講述一些受害者的可憐身世,又或者是勸世文字。《粵謳》第一篇《解心事》,勸說人們苦中尋樂,這種勸世歌曲,卻能打動許多普通老百姓的心。還有,粵謳中的名作《吊秋喜》,是招子庸的代表作,以悽美的語句講述了作者與秋喜的愛情悲劇,連黃遵憲也感慨地說,“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間竹最魂消!”
五、戰歌:革命徵用民歌
晚清時期,許多文人加入到粵謳的創作之中,推動了粵謳的流傳。清末民初,作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廣東出現了一批進步報刊,粵謳成為知識分子面向民眾的啟蒙武器。
19世紀初,帝國主義加快入侵中國的步伐,各種思潮也在影響整箇中國社會。廣東的一批進步人士為了傳播救國思想,利用民間喜聞樂見的粵謳等曲藝體裁進行宣傳。由於這批人都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社會地位,令粵謳得到—定程度的改造和利用。
梁啓超創辦《新小說》期間,黃遵憲向他建議,刊物發表的詩歌應“斟酌於彈詞、粵謳之間”,梁啓超接受了這一建議,刊發了—系列時政題材的新粵謳,廖恩燾是這個時期新粵謳的著名作者。而後,鄭貫公創辦《有所謂報》後,還創作並刊發了不少反帝題材的粵謳。據學者洗玉清在《粵謳與晚清政治》中考證:在1905年《中美華工條約》簽訂之後,《有所謂報》發表了156篇反對美國的民間歌曲,其中粵謳就有54篇,這些粵謳在民間迅速傳唱開來,成為宣傳革命的工具。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